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为了进一步推进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办学理念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通过研究高职校企合作的现状,文章提出了以校内建设教学车间的校中厂建设方案。“校中厂、厂中校”模式下计算机教学车间是一种创新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通过教学车间的综合训练,拉近学校与企业之间的距离,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岗位实践能力。
【关键词】 教学车间 工学结合 校中厂 厂中校 中图分类号: G71 文献标识码: A
基金项目:2011年陕西省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 “校中厂、厂中校模式下计算机教学车间的创新与实践” (11Z12)。
高职教育肩负着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任,这要求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不仅应具有扎实的科学文化知识、精良的专业技能、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身体及心理素质,而且应该具有适应科学技术不断发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创新能力。然而,学校的学习与企业的真实生产环境之间有很大差别,因此,有必要缩短学校与工厂之间的距离。“工学结合”不失为一条高职办学的新思路。目前,“工学结合”的办学理念还处在探索阶段,因此,有必要从校内拓展实训环节,实现 “内外结合”,通过校内建设教学车间来加强校内实训,这也是促进工学结合的一种有效途径。 “校中厂、厂中校”模式下计算机教学车间的实践是基于“校中厂、厂中校”模式、校企合作共建,与计算机制造和软件开发行业紧密结合的生产性实训教学车间,在理念和技术上有重大突破,其装备水平起点高、企业情境浓厚、生产实践性强。
教学车间建设的原因
高职教育要培养具有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为根本目标,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和全面提高。必须走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道路,不但要求学生在工厂中完成一定课程的学习,掌握一定的职业技能,而且要能获得一定的报酬。实施工学结合之前,有必要使学生了解一些较为真实的生产环境,培养一些职业场所必备的合作精神,这些可通过在校内的教学车间来解决。
所谓教学车间是指在技术、工艺、设备、环境等方面与先进生产车间相似,具有教学、科研、生产等功能一体化的实训场所。教学车间以任务或工程中的项目为主要实训内容,由掌握生产技术、懂管理的教师或职业培训师授课。教学车间将按生产过程组建,而不是按学科组建,其突出特点是能提供较实际的工作环境,便于现场教学,可以将学习与工作、课堂与车间、理论与实践很好地结合起来,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
教学车间建设的方案
纵观世界高职教育发展历史,无论是加拿大的CBE模式,还是澳大利亚技术与继续教育TAFE,英国“三明治”和德国的“双元制”,都是实训教学比较成功典范。但是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状况、企业管理体制改革等方面的影响与制约,上述实训教学模式还不能完全适合我国。因此,在实训教学方面我们不能生搬硬套。
“校中厂、厂中校”模式下计算机教学车间,旨在基于计算机项目过程、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校企深度合作的职业教育理念指导下,通过选择典型计算机硬件和软件产品工艺流程,营造计算机IT企业真实的生产环境,按照计算机IT企业岗位对员工的要求进行训练,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操作技能,突破计算机IT人才培养的“瓶颈”,做到学校和企业零距离地对接。
教学车间的探索与实践
1.创建教学车间
在企业专家指导下,根据不同专业具体情况,采用“引入”和“共建”不同的建设方式,按照计算机硬件生产和软件设计生产进行设备的选购和安装,建成计算机生产车间、电子创新车间、软件工作室和动漫工作室等各具特色的教学车间。按照校企合作协议,企业提供设备、人员和技术,在教学车间进行生产。学校提供场地、管理和服务,学生在教学车间进行不少于半年的顶岗训练。借鉴企业制度标准,引入企业文化,与行业专家共同制订教学车间各项管理制度,形成高效的教学机制。
2.开发技能训练模块
以计算机组装生产教学车间为例,根据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培养方案,针对高职学生群体的特点,打破传统的知识体系,按照计算机生产过程中的工序流程,参照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生产岗位的技能标准,以真实的生产任务开发计算机组装和软件设计生产等实训模块,将专业理论知识融入真实生产过程之中。在训练学生综合职业技能同时,注重在生产过程中强化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学生职业意识、职业品质、职业责任感,不断提升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
3.实现“教、学、做”一体化
教师按照学生掌握单项技能、综合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技能的顺序,将生产任务分解成若干个小项目。例如,计算机专业学生扮演硬件组装技术员系统安装工,软件维护工和硬件维修工等不同的生产角色,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中反复进行轮岗实习,顶岗训练。采用“任务驱动、回归求教、设问助产、内省自修”的教学方法,教师即师傅可在任意时刻对学生进行设问,帮助学生深刻领悟职业技术内涵,建立反思机制,真正实现了教师在做中教,学生在做中学,“教、学、做”一体化。
4.建立评价监控体系
把实训指导教师、师傅、辅导员评价与学生自评和学生互评相结合,形成高效的评价与反馈系统,评价内容不仅限于技能操作等能力目标的评价,更注重职业角色认知、产品质量意识、安全生产意识、团队合作精神等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的评价。
教学车间建设的意义
“校中厂、厂中校”模式下计算机教学车间,是按照生产流程工序开发实训教学模块,能有效培养训练学生综合技能,提升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的实训教学模式,该模式较好地实现了教师在做中教,学生在做中学的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目标。该项目的实施,使学生在校内就可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中轮岗实习,进行技能训练,实现了工作与学习的行为融合,员工与学生的身份融合,生产与教学的过程融合。
项目实施过程中,在实训基地建设、实训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双师结构师资队伍建设等多方面取得一些成果,学生的综合职业技能、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明显提升,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
教学车间形式具有鲜明的职业教育特色和很强的创新性,以真实的生产车间进行实训教学的模式是一条有效培养学生职业技能,提升职业素养的新途径。教学车间的建设方式,既引进了企业化的生产车间,也引进了一批穿工作服的教师,为学院打造特色,提高质量,形成优势作出了贡献。
结 语
“校中厂、厂中校”模式下计算机教学车间是一种创新的教学模式,将学校教学与企业生产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在一个真实的生产、经营环境中学习各种必需的技能。在课堂与车间、学习与工作、学校与企业的结合中拉近了课堂与社会的距离。“工学结合”在目前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实践,要得到社会特别是企业的认同还需要一个过程,教学车间的建设使学生多了一个接触较为真实的生产环境的机会,它既可作为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综合实习,也可作为工学结合的预演,教学车间与工学结合互补,实现内外结合,做到一举多得,是一种比较优越的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李国祯.高职学院教学车间理论与实践问题的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16).
[2]陈解放.工学结合的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实践[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
[3]邓志辉.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重构人才培养方案[J].中国大学教育,2010,(4).
[4]姜大源.德国职业教育[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2).
[5]叶小明.在工学结合中实现校企深度融合[J].中国高等教育,2007,(10).
作者单位: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陕西咸阳
【关键词】 教学车间 工学结合 校中厂 厂中校 中图分类号: G71 文献标识码: A
基金项目:2011年陕西省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 “校中厂、厂中校模式下计算机教学车间的创新与实践” (11Z12)。
高职教育肩负着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任,这要求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不仅应具有扎实的科学文化知识、精良的专业技能、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身体及心理素质,而且应该具有适应科学技术不断发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创新能力。然而,学校的学习与企业的真实生产环境之间有很大差别,因此,有必要缩短学校与工厂之间的距离。“工学结合”不失为一条高职办学的新思路。目前,“工学结合”的办学理念还处在探索阶段,因此,有必要从校内拓展实训环节,实现 “内外结合”,通过校内建设教学车间来加强校内实训,这也是促进工学结合的一种有效途径。 “校中厂、厂中校”模式下计算机教学车间的实践是基于“校中厂、厂中校”模式、校企合作共建,与计算机制造和软件开发行业紧密结合的生产性实训教学车间,在理念和技术上有重大突破,其装备水平起点高、企业情境浓厚、生产实践性强。
教学车间建设的原因
高职教育要培养具有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为根本目标,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和全面提高。必须走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道路,不但要求学生在工厂中完成一定课程的学习,掌握一定的职业技能,而且要能获得一定的报酬。实施工学结合之前,有必要使学生了解一些较为真实的生产环境,培养一些职业场所必备的合作精神,这些可通过在校内的教学车间来解决。
所谓教学车间是指在技术、工艺、设备、环境等方面与先进生产车间相似,具有教学、科研、生产等功能一体化的实训场所。教学车间以任务或工程中的项目为主要实训内容,由掌握生产技术、懂管理的教师或职业培训师授课。教学车间将按生产过程组建,而不是按学科组建,其突出特点是能提供较实际的工作环境,便于现场教学,可以将学习与工作、课堂与车间、理论与实践很好地结合起来,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
教学车间建设的方案
纵观世界高职教育发展历史,无论是加拿大的CBE模式,还是澳大利亚技术与继续教育TAFE,英国“三明治”和德国的“双元制”,都是实训教学比较成功典范。但是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状况、企业管理体制改革等方面的影响与制约,上述实训教学模式还不能完全适合我国。因此,在实训教学方面我们不能生搬硬套。
“校中厂、厂中校”模式下计算机教学车间,旨在基于计算机项目过程、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校企深度合作的职业教育理念指导下,通过选择典型计算机硬件和软件产品工艺流程,营造计算机IT企业真实的生产环境,按照计算机IT企业岗位对员工的要求进行训练,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操作技能,突破计算机IT人才培养的“瓶颈”,做到学校和企业零距离地对接。
教学车间的探索与实践
1.创建教学车间
在企业专家指导下,根据不同专业具体情况,采用“引入”和“共建”不同的建设方式,按照计算机硬件生产和软件设计生产进行设备的选购和安装,建成计算机生产车间、电子创新车间、软件工作室和动漫工作室等各具特色的教学车间。按照校企合作协议,企业提供设备、人员和技术,在教学车间进行生产。学校提供场地、管理和服务,学生在教学车间进行不少于半年的顶岗训练。借鉴企业制度标准,引入企业文化,与行业专家共同制订教学车间各项管理制度,形成高效的教学机制。
2.开发技能训练模块
以计算机组装生产教学车间为例,根据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培养方案,针对高职学生群体的特点,打破传统的知识体系,按照计算机生产过程中的工序流程,参照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生产岗位的技能标准,以真实的生产任务开发计算机组装和软件设计生产等实训模块,将专业理论知识融入真实生产过程之中。在训练学生综合职业技能同时,注重在生产过程中强化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学生职业意识、职业品质、职业责任感,不断提升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
3.实现“教、学、做”一体化
教师按照学生掌握单项技能、综合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技能的顺序,将生产任务分解成若干个小项目。例如,计算机专业学生扮演硬件组装技术员系统安装工,软件维护工和硬件维修工等不同的生产角色,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中反复进行轮岗实习,顶岗训练。采用“任务驱动、回归求教、设问助产、内省自修”的教学方法,教师即师傅可在任意时刻对学生进行设问,帮助学生深刻领悟职业技术内涵,建立反思机制,真正实现了教师在做中教,学生在做中学,“教、学、做”一体化。
4.建立评价监控体系
把实训指导教师、师傅、辅导员评价与学生自评和学生互评相结合,形成高效的评价与反馈系统,评价内容不仅限于技能操作等能力目标的评价,更注重职业角色认知、产品质量意识、安全生产意识、团队合作精神等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的评价。
教学车间建设的意义
“校中厂、厂中校”模式下计算机教学车间,是按照生产流程工序开发实训教学模块,能有效培养训练学生综合技能,提升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的实训教学模式,该模式较好地实现了教师在做中教,学生在做中学的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目标。该项目的实施,使学生在校内就可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中轮岗实习,进行技能训练,实现了工作与学习的行为融合,员工与学生的身份融合,生产与教学的过程融合。
项目实施过程中,在实训基地建设、实训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双师结构师资队伍建设等多方面取得一些成果,学生的综合职业技能、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明显提升,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
教学车间形式具有鲜明的职业教育特色和很强的创新性,以真实的生产车间进行实训教学的模式是一条有效培养学生职业技能,提升职业素养的新途径。教学车间的建设方式,既引进了企业化的生产车间,也引进了一批穿工作服的教师,为学院打造特色,提高质量,形成优势作出了贡献。
结 语
“校中厂、厂中校”模式下计算机教学车间是一种创新的教学模式,将学校教学与企业生产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在一个真实的生产、经营环境中学习各种必需的技能。在课堂与车间、学习与工作、学校与企业的结合中拉近了课堂与社会的距离。“工学结合”在目前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实践,要得到社会特别是企业的认同还需要一个过程,教学车间的建设使学生多了一个接触较为真实的生产环境的机会,它既可作为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综合实习,也可作为工学结合的预演,教学车间与工学结合互补,实现内外结合,做到一举多得,是一种比较优越的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李国祯.高职学院教学车间理论与实践问题的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16).
[2]陈解放.工学结合的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实践[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
[3]邓志辉.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重构人才培养方案[J].中国大学教育,2010,(4).
[4]姜大源.德国职业教育[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2).
[5]叶小明.在工学结合中实现校企深度融合[J].中国高等教育,2007,(10).
作者单位: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陕西咸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