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汉语语法特点研究概述
1898年,马建忠的《马氏文通》的出版标志着中国第一部语法学著作的诞生,中国比较科学系统的语法研究自此开始。汉语语法学是在模仿印欧语语法学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这一事实一方面使忽略汉语语法本来面貌而向模仿的语法体系或语法理论认同的倾向一直成为汉语语法学难以摆脱的阴影,另一方面又使得汉语语法学者极力自觉或不自觉地寻找同印欧语语法不同的汉语语法的特点,企图摆脱印欧语的影响。
经历了一个多世纪,汉语语法特点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但还有许多方面不够完善,还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的努力探索。
二、汉语语法特点研究的现状:百家争鸣
传统语法基本形成了一致的看法,即:(一)汉语没有或缺少形态,(二)词序十分重要,(三)语法关系借助虚词表示。然而近年来,人们并不满足于这表面的三条结论,力图寻找出隐藏在这些现象后面的汉语语法的真正特点来,于是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下边是目前语法学界关于汉语语法特点影响较大、较有代表性的几家观点:
(一)吕叔湘先生的观点
吕叔湘先生在他主编的《现代汉语八百词》一书中,把汉语语法特点归纳为以下几点:(1)没有形态变化,这是汉语语法的最大特点。(2)常常省略虚词。汉语里常常省略代词、连词、介词。(3)单双音节对词语结构有影响。(4)汉字对词形有影响。此外,吕叔湘还在《汉语语法的灵活性》和《通过对比研究语法》等论文中对汉语特点作过探讨,认为汉语语法特点是缺少形态变化,从而带来了灵活性和经济性。
(二)朱德熙先生的观点
在《语法答问》一书中,朱德熙先生认为汉语语法特点关系全局的只有两条:(1)汉语词类跟句法成分之间不存在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2)汉语句子的构造原则跟词组的构造原则基本上是一致的。在这两条特点之下,每条都概括了一些具体的特点,如动词和形容词可以作主语;名词可以作定语;形容词可以作谓语和状语;主谓词组和主谓句语法构造关系相同等等。
(三)胡裕树、张斌先生的观点
在胡裕树、张斌先生为《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卷执笔的“汉语语法”条目中,他们指出,缺少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这是汉语同印欧语言的根本差别,由此产生一系列其他特点:(1)语序是汉语里的重要语法手段。句法成分的次序一般较固定,句子成分有时为了适应语用的需要可以改变语序。(2)汉语词类和句法成分的关系是错综复杂的,汉语里名词、动词、形容词是多功能的。(3)音节多寡影响语法形式。(4)现代汉语里简称多且有自己的特点。(5)汉语里有丰富的量词和语气词。
(四)电大《现代汉语》的观点
张斌主编的电大《现代汉语》在表述汉语语法特点时指出:拿现代汉语同印欧系语言比较,最显著的差别是汉语缺乏印欧语那样的形态变化。由于这个差别,汉语在语法方面表现出下列特点:(1)汉语的动词或形容词用作句子的主语或宾语,形式上和用作谓语的完全一样。(2)汉语句子的谓语里用上几个动词,它们没有定式和不定式之分。(3)名词可以直接修饰动词。教材在语法部分又讲到“语序和虚词是汉语常用的语法手段”,还说“短语中的语序是比较固定的,句子中的语序就灵活一些”。
三、汉语语法特点研究产生分歧的原因
对于汉语语法特点研究,学者们都不约而同地采用了比较的方法,参照对象也都选择了印欧语(绝大多数是英语),但是他们得出的结论却不尽相同。
这一方面反映了语法研究者们都能独立思考,各有所创见;另一方面,这诸多分歧还反映出语法学家研究汉语语法特点的不同角度,角度不同带来方法、目的的差异,使结论出现分歧。
吕叔湘先生曾多次强调:“要明白一种语文的文法,只有应用比较的方法……只有比较才能看出各种语文表现法的共同之点和不同之点”“一种事物的特点,要跟别的事物比较才显示出来……语言也是这样。要认识汉语的特点,就要跟非汉语比较;要认识现代汉语的特点,就要跟古代汉语比较;要认识普通话的特点,就要跟方言比较。”
由此可见,特点是比较出来的,采用比较的方法研究汉语语法的特点是无可非议的。但是由于选择的角度不同,结论也不会相同。例如:有人从语法的形式方面着眼,而有人从语义方面入手;有人从静止的角度出发,而有人从动态的角度出发;有人从人类语言特点的共性着眼,有人则强调汉语语法特点的个性,等等。
虽然他们得出的结论有分歧,但我们现在还不能简单地下结论,评定谁是谁非,谁对谁错。我们对汉语语法特点的研究还不够充分,还在进一步探索中。
四、汉语语法特点研究的未来
现在的汉语语法特点的研究过多地强调了汉语同其他语言的不同点,即过于强调了特殊性而忽视了普遍性。我们认为,重视汉语语法特点是应该的,但找特点不一定就是找异点,这种把一种语言同另一种语言的异点当作本质特点的看法是不够全面的。我们研究语法应该把特殊性和普遍性结合起来,把特殊性纳入到共性的研究当中去,只有这样才能建立全面解释汉语语法的语法体系。特殊性和普遍性是对立统一的,一味求同或求异都不是科学的语法观。
前面我们说过,特点是比较出来的,采用比较的方法研究汉语语法的特点无可非议,但是由于比较法的使用,人们得出的结论分歧很大。那么,比较法是不是研究汉语语法特点的唯一方法呢?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可用?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未来的汉语语法特点研究要想取得突破性的进展,恐怕首先需要打破比较法的框框,摆脱印欧语语法研究的束缚。
目前,汉语语法特点的研究大都是描写性的,这种描写在语法学的初始阶段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对外国人学习汉语和中国人学习外语也有一定的作用,但如果一直停留在这个阶段那就有点表面化了,不利于汉语语法特点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所以未来的汉语语法特点的研究在这方面也还有待于进一步改进。
五、我们的一点意见
一提起汉语语法的特点,人们往往不假思索地说是“缺乏形态变化”,这已经成为一种经典性的说法了,好像汉语应该有形态变化而没有似的。如果仔细琢磨一下,就会发现这种说法是不妥当的。
“缺乏形态变化”是相对于印欧语来说的。学者们选择印欧语作为汉语的比较对象,这本身没有错。但是,我们认为在对汉语语法特点进行表述时使用这样的说法是不合适的。从否定的角度,说某一事物不是什么或缺乏什么是很容易的,但对于我们认识事物的本质却没有多大帮助。汉语语法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形态变化是明摆着的。从肯定的角度说汉语语法的特点是什么,这才是人们最关心的问题。
所以,我们认为,在对汉语语法的特点进行规定时,不应该使用否定性的表述语言(进一步解释时可以用),而应该使用肯定性的表述语言。
参考文献:
[1]龚千炎.汉语特点与中国语法学的研究[J].汉语学习,1988,(6).
[2]齐沪扬.评汉语语法特点的最新探索[J].中文自学指导,1991,(3).
[3]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4]朱德熙.语法答问[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5]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卷[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8:181.
[6]张斌.现代汉语[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88.
[7]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8]吕叔湘.通过比较研究语法[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2,(2).
(李书敏,河北大学人文学院;赵学军,河北大学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
1898年,马建忠的《马氏文通》的出版标志着中国第一部语法学著作的诞生,中国比较科学系统的语法研究自此开始。汉语语法学是在模仿印欧语语法学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这一事实一方面使忽略汉语语法本来面貌而向模仿的语法体系或语法理论认同的倾向一直成为汉语语法学难以摆脱的阴影,另一方面又使得汉语语法学者极力自觉或不自觉地寻找同印欧语语法不同的汉语语法的特点,企图摆脱印欧语的影响。
经历了一个多世纪,汉语语法特点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但还有许多方面不够完善,还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的努力探索。
二、汉语语法特点研究的现状:百家争鸣
传统语法基本形成了一致的看法,即:(一)汉语没有或缺少形态,(二)词序十分重要,(三)语法关系借助虚词表示。然而近年来,人们并不满足于这表面的三条结论,力图寻找出隐藏在这些现象后面的汉语语法的真正特点来,于是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下边是目前语法学界关于汉语语法特点影响较大、较有代表性的几家观点:
(一)吕叔湘先生的观点
吕叔湘先生在他主编的《现代汉语八百词》一书中,把汉语语法特点归纳为以下几点:(1)没有形态变化,这是汉语语法的最大特点。(2)常常省略虚词。汉语里常常省略代词、连词、介词。(3)单双音节对词语结构有影响。(4)汉字对词形有影响。此外,吕叔湘还在《汉语语法的灵活性》和《通过对比研究语法》等论文中对汉语特点作过探讨,认为汉语语法特点是缺少形态变化,从而带来了灵活性和经济性。
(二)朱德熙先生的观点
在《语法答问》一书中,朱德熙先生认为汉语语法特点关系全局的只有两条:(1)汉语词类跟句法成分之间不存在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2)汉语句子的构造原则跟词组的构造原则基本上是一致的。在这两条特点之下,每条都概括了一些具体的特点,如动词和形容词可以作主语;名词可以作定语;形容词可以作谓语和状语;主谓词组和主谓句语法构造关系相同等等。
(三)胡裕树、张斌先生的观点
在胡裕树、张斌先生为《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卷执笔的“汉语语法”条目中,他们指出,缺少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这是汉语同印欧语言的根本差别,由此产生一系列其他特点:(1)语序是汉语里的重要语法手段。句法成分的次序一般较固定,句子成分有时为了适应语用的需要可以改变语序。(2)汉语词类和句法成分的关系是错综复杂的,汉语里名词、动词、形容词是多功能的。(3)音节多寡影响语法形式。(4)现代汉语里简称多且有自己的特点。(5)汉语里有丰富的量词和语气词。
(四)电大《现代汉语》的观点
张斌主编的电大《现代汉语》在表述汉语语法特点时指出:拿现代汉语同印欧系语言比较,最显著的差别是汉语缺乏印欧语那样的形态变化。由于这个差别,汉语在语法方面表现出下列特点:(1)汉语的动词或形容词用作句子的主语或宾语,形式上和用作谓语的完全一样。(2)汉语句子的谓语里用上几个动词,它们没有定式和不定式之分。(3)名词可以直接修饰动词。教材在语法部分又讲到“语序和虚词是汉语常用的语法手段”,还说“短语中的语序是比较固定的,句子中的语序就灵活一些”。
三、汉语语法特点研究产生分歧的原因
对于汉语语法特点研究,学者们都不约而同地采用了比较的方法,参照对象也都选择了印欧语(绝大多数是英语),但是他们得出的结论却不尽相同。
这一方面反映了语法研究者们都能独立思考,各有所创见;另一方面,这诸多分歧还反映出语法学家研究汉语语法特点的不同角度,角度不同带来方法、目的的差异,使结论出现分歧。
吕叔湘先生曾多次强调:“要明白一种语文的文法,只有应用比较的方法……只有比较才能看出各种语文表现法的共同之点和不同之点”“一种事物的特点,要跟别的事物比较才显示出来……语言也是这样。要认识汉语的特点,就要跟非汉语比较;要认识现代汉语的特点,就要跟古代汉语比较;要认识普通话的特点,就要跟方言比较。”
由此可见,特点是比较出来的,采用比较的方法研究汉语语法的特点是无可非议的。但是由于选择的角度不同,结论也不会相同。例如:有人从语法的形式方面着眼,而有人从语义方面入手;有人从静止的角度出发,而有人从动态的角度出发;有人从人类语言特点的共性着眼,有人则强调汉语语法特点的个性,等等。
虽然他们得出的结论有分歧,但我们现在还不能简单地下结论,评定谁是谁非,谁对谁错。我们对汉语语法特点的研究还不够充分,还在进一步探索中。
四、汉语语法特点研究的未来
现在的汉语语法特点的研究过多地强调了汉语同其他语言的不同点,即过于强调了特殊性而忽视了普遍性。我们认为,重视汉语语法特点是应该的,但找特点不一定就是找异点,这种把一种语言同另一种语言的异点当作本质特点的看法是不够全面的。我们研究语法应该把特殊性和普遍性结合起来,把特殊性纳入到共性的研究当中去,只有这样才能建立全面解释汉语语法的语法体系。特殊性和普遍性是对立统一的,一味求同或求异都不是科学的语法观。
前面我们说过,特点是比较出来的,采用比较的方法研究汉语语法的特点无可非议,但是由于比较法的使用,人们得出的结论分歧很大。那么,比较法是不是研究汉语语法特点的唯一方法呢?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可用?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未来的汉语语法特点研究要想取得突破性的进展,恐怕首先需要打破比较法的框框,摆脱印欧语语法研究的束缚。
目前,汉语语法特点的研究大都是描写性的,这种描写在语法学的初始阶段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对外国人学习汉语和中国人学习外语也有一定的作用,但如果一直停留在这个阶段那就有点表面化了,不利于汉语语法特点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所以未来的汉语语法特点的研究在这方面也还有待于进一步改进。
五、我们的一点意见
一提起汉语语法的特点,人们往往不假思索地说是“缺乏形态变化”,这已经成为一种经典性的说法了,好像汉语应该有形态变化而没有似的。如果仔细琢磨一下,就会发现这种说法是不妥当的。
“缺乏形态变化”是相对于印欧语来说的。学者们选择印欧语作为汉语的比较对象,这本身没有错。但是,我们认为在对汉语语法特点进行表述时使用这样的说法是不合适的。从否定的角度,说某一事物不是什么或缺乏什么是很容易的,但对于我们认识事物的本质却没有多大帮助。汉语语法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形态变化是明摆着的。从肯定的角度说汉语语法的特点是什么,这才是人们最关心的问题。
所以,我们认为,在对汉语语法的特点进行规定时,不应该使用否定性的表述语言(进一步解释时可以用),而应该使用肯定性的表述语言。
参考文献:
[1]龚千炎.汉语特点与中国语法学的研究[J].汉语学习,1988,(6).
[2]齐沪扬.评汉语语法特点的最新探索[J].中文自学指导,1991,(3).
[3]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4]朱德熙.语法答问[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5]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卷[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8:181.
[6]张斌.现代汉语[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88.
[7]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8]吕叔湘.通过比较研究语法[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2,(2).
(李书敏,河北大学人文学院;赵学军,河北大学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