厄洛替尼二线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36例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851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肺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而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占肺癌的80%以上。NSCLC不容易早期发现,多数患者在确诊时已属晚期,失去了手术机会,其中位生存期为8~10个月;患者接受以铂类为基础的联合化疗失败后,再次治疗后的中位生存期为5~7个月。NSCLC一线治疗失败后,可以给予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tyrosine kinase of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TK)抑制剂--厄洛替尼二线治疗。我科自2006年至今,采用厄洛替尼二线治疗含铂方案化疗失败的晚期NSCLC患者36例,现将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报告如下。

其他文献
患者男,77岁。右肾移行细胞癌术后26个月,双肺多发转移14个月。2006年12月,患者因排尿困难伴血尿1个月就诊,行肾盂造影见右肾盂肿物,手术切除右肾及部分输尿管。术后病理诊断为移行细胞癌Ⅰ级。术后身体恢复良好,未行其他治疗。2008年2月,患者出现咳嗽、痰中带血,在外院就诊。
目的 探讨并鉴定乳头状甲状腺癌患者血清中肿瘤相关蛋白作为特异性标志物的可能性。方法 应用表面增强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SELDI-TOF-MS)技术检测35例乳头状甲状腺癌、40例甲状腺良性结节和34例健康对照者的血清标本,应用生物信息学方法筛选差异蛋白峰,经高效液相色谱(HPLC)分离出差异蛋白,酶解后进行液质联用串联质谱(LC-MS/MS)分析,用SEQUEST检索程序查询Bioworks
美国UT西南大学医学中心的研究者们发现了一种生物指示剂,它有助于确诊恶性胶质瘤患者是否属于进展最为强烈的类型。同时,他们还发现一种称为受体相互作用蛋白1(receptor interacting proteinl,RIP1)的分子,有负凋控p53的作用。该研究结果发表在2009年4月出版的《Cancer Research》中。研究结果表明,RIP1在恶性胶质瘤中的表达水平很高。RIP1是信号网络N
我国著作权法公布以来,已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作为医学科技期刊必须不折不扣地执行著作权法。为此将本刊对作者署名和志谢的有关要求重申如下。一、作者署名的意义和应具备的条件1.署名的意义:(1)标明论文的责任人,文责自负。(2)医学论文是医学科技成果的总结和记录,是作者辛勤劳动的成果和创造智慧的结晶,也是作者对医学事业做出的贡献,并以此获得社会的尊重和承认的客观指标,是应得的荣誉,也是论文版权归作者
科学研究贵在创新,这是科技工作追求的境界。然而,创新不可能一蹴而就,更非空中楼阁,而是由长期实践经验积淀做基础的。所以,前人经验的传承实为后人创新的必要借鉴。为此,本刊遵循百家争鸣的方针,特邀请毕生从事科学探索并卓有贡献的老专家,就自己的实践感悟,包括学术思想、研究思路、方法经验、成败得失等,撰写一批具有独到见解和反思精神的文章,陆续发表在本栏内,以飨读者,希望对科研临床工作能有所启迪。
目的 分析Luminal A型、Luminal B型、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型和Basal-like型4种乳腺癌亚型的临床特征和生存状况,探讨乳腺癌个体化综合治疗的理论基础。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治疗、资料完整、免疫组化方法能明确判定受体状况的乳腺癌患者408例,比较各型乳腺癌的临床特征、复发转移及生存情况。结果 Luminal A型248例,占60.8%;Luminal B型32例,
目的 探讨结肠肝曲癌侵犯十二指肠的外科处理方法和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1987年至2007年间,采用外科手术治疗的65例结肠肝曲癌侵犯十二指肠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结肠肝曲癌侵犯十二指肠的程度,肿瘤叮分为局部浸润型、广泛浸润型和内瘘型。对于十二指肠缺损直径〈2cm的25例患者,采用横行间断缝合术;对于缺损直径2~3cm的5例患者,采用带蒂末段回肠补片修补术;对于缺损较大,肠管纵径〉5cm,距十二指肠
随机对照试验已经被视为临床研究的金标准,而对照组的选择是随机对照试验的关键。长期以来,有关新药临床试验中安慰剂对照的伦理问题一直存在着争议,抗肿瘤药物安慰剂对照的临床试验更被认为是难以实施和不可接受的。但是,近年来一些分子靶向抗肿瘤药物的成功开发,开始对这一传统观念进行挑战。因此,什么情况下使用安慰剂对照在伦理学上是可以接受的,什么情况下安慰剂对照在科学方面又是必需的,已成为值得我们讨论的问题。
目的 探讨肝门扣式吻合术在治疗Ⅲ型和Ⅳ型肝门部胆管癌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0年1月至2008年1月间接受手术治疗的89例Ⅲ型和Ⅳ型肝门部胆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以2000年1月(开始采用肝门扣式吻合术)为界,将患者分为两个治疗阶段,比较两个阶段Ⅲ型和Ⅳ型肝门部胆管癌患者的手术切除率,并分析肝门扣式吻合术的治疗效果和并发症。结果 第一阶段治疗胆管癌患者37例,手术切除4例(10.8%
目的 探讨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活化受体(PPARγ)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表达在肝外胆管腺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69例肝外胆管腺癌和12例非肿瘤胆管黏膜上皮组织中PPARγ和VEGF-C的表达情况,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参数及预后的关系。结果 非肿瘤胆管黏膜上皮组织中未见PPARγ阳性表达,而肝外胆管腺癌组织中PPARγ表达阳性率为59.4%,明显高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