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根据最新的流行病学调查,我国这种慢性代谢性疾病——糖尿病的发病率达到12.8%,糖尿病前期的发病率也一直很高,达到35.2%。据报道,糖尿病已经成为影响全世界居民健康的主要非传染性慢性内分泌疾病之一。关于糖尿病的研究到现在为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临床上对其病因、诊断等情况有了更深的理解,发现了新的治疗目标,糖尿病在治疗中取得了新的重大突破,人们对糖尿病的认识也进入了新的阶段。
关键词:糖尿病;DM;内分泌疾病
引言:糖尿病(diabetesmellitus,dm)为一种具有代谢性疾病的一种,其发生原因主要有两种,即因体内胰岛素分泌功能缺陷和它的细胞生物学反应受损而产生的以高血糖为主,脂肪和蛋白质的新陈代谢紊乱,是一种复杂的慢性非传染系统疾病。随着我国糖尿病患者发症史的增加,机体内的许多不同类型的组织,尤其是眼睛、血管、肾脏、神经、心脏等都可能造成严重的慢性伤亡,引起机能不良状态的障碍。糖尿病患者经常具有的症状是多饮、消瘦、多尿、善腹、多食、体重减少等,没有传染性。糖尿病发病离不开遗传性易感因子,在上述因子的作用下,受到饮食习惯因素、免疫反应状态或存在病毒感染等基础上产生的疾病。
病因分析及其机制:
1.遗传因素:根据研究,不论I型糖尿病患者还是II型糖尿病均具有一定的遗传特征,糖尿病患者往往呈现一种家族化或聚集状态。但是那些具有一定的家族遗传和易感性的人们并不一定意味着他们就会患上糖尿病,他们只有当身体内外各种条件因子的共同影响下,才能诱发或者诊断出糖尿病。通常的情况下,通过染色体多基因隐性遗传的Ⅱ型糖尿病,往往都会表现为基础胰岛素的分泌异常及对基础胰岛素敏感度异常。通过研究结果表明,II型糖尿病常常伴随着许多基因突变,例如胰岛素受体基因、胰岛素受体基因等。
2.环境因素2.1肥胖就像我们所熟知的,膳食中过多、体力劳动时间减少、肥胖均有可能会促使Ⅱ型糖尿病的患上,根据我们的调查,肥胖中老年妇女患有Ⅱ型糖尿病的概率比肥胖更大。肥胖者的胰岛素调整外周组织中葡萄糖的利用率显著下降,游离脂肪酸浓度上升,脂质异常,胰岛素原及前胰岛素的浓度比正常人高,胰岛素及其受体的亲和力也会有所下降,胰岛B细胞的各种功能和作用也会有所下降,这些后果都会直接引起Ⅱ型糖尿病。2.2病毒感染免疫系统的功能异常往往伴随着I型糖尿病患者,它们感染机体会引起机体的自身免疫反应,继而破坏胰岛素β细胞。
糖尿病的分型:
1.I型糖尿病:又可称为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者年纪普遍都小,很多患者常常是以酮症酸中毒为首要症状,发病时伴随着急性的并发症,三多的症状极其显然,血糖水平也增高显著。
2.Ⅱ型糖尿病:好发于中老年人,且肥胖者的患病率明显高于正常人,患者发病常伴随着其他基础病,如高血压、动脉硬化等疾病。
治疗方法:糖尿病的目前治疗情况是不可根治,但是可以通过医学治疗来对疾病进行控制。其治疗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一般治疗
1.教育:教育首先要做到的是对糖尿病患者讲述相关知识,使患者对自己的身体情况大致了解,并在此基础上提升患者治疗的信心。还应应指导他们学习正确的饮食方法,避免因饮食造成高血糖,同时也可根据饮食习惯来增强体质。最后指导患者测量血糖和注射胰岛素或使用口服药,让患者对自己的病情有所掌控,使患者能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来摸清药物剂量。
2.自我血糖监视:除了对患者进行医疗教育外,患者自己的血糖检查也不可或缺。患者可以通过自己的血糖监视来控制药物的使用量,這对患者的身体健康大有裨益。
(二)药物治疗
1.口服药物治疗
磺脲类药物和双胍类降糖药。磺脲类药物对II型糖尿病患者有很大的效果,患者需要适当增加体育运动量,在此基础上合理控制饮食,同时使用磺脲类药物,会有更显著的疗效。增加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率,以及减少胃肠对葡萄糖的吸收量是双胍类降糖药的主要作用机制。对于II型糖尿病患者来说,在单独进行饮食疗法的过程中,没有很高的治疗效果,即使单独使用磺胺类药物也没有很好的治疗效果。这个在这个基础上,需要和双胍类降糖药一起使用。
2.胰岛素治疗:I型糖尿病患者的治疗离不开胰岛素,通常每天餐前进行注射,但是在使用胰岛素的过程中,需要定期有效调整使用剂量。II型糖尿病患者,如果用口服降糖药得不到效果的话,需要采用联合治疗。首先,不改变降糖药的量,同时在患者睡前注射胰岛素(中长效),3天/次,可以有效降低空腹的血糖值。如果对一些患者没有疗效,就停止降糖药,并且每天注射两次胰岛素。
(三)饮食疗法:患者应该规律控制日常饮食量,不要过多或过少,严格控制碳水化合物、蛋白质、总热量、脂肪的摄入量。尽量减少一次性过多的饮食,通过饮食来调整血糖。
(四)运动治疗: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参加运动会使身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得到改善,让患者的健康水平得到提升。此外患者要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选择符合自己身体状况的感兴趣的运动,以提高体质,但是不要忘记选择适当的运动强度。
总结与展望
就糖尿病来看,其发病的具体病因指标尚不明确,需要进一步的研究调查,而在糖尿病病程的不同时期,不同体质的患者,其治疗方法也大不相同。因此需要临床上针对不同病人的不同情况来制定特殊化、针对性的治疗方案。相信随着科研和临床技术的不断发展,糖尿病的治疗会有更新、更有效的手段。
参考文献:
[1]赵承奇,尚军,邢鲁艳.糖尿病治疗药物研究进展[J].人民军医,2019,62(08):768-773.
[2]刘东波,周佳丽,李坚,伍睿宇.营养干预在糖尿病治疗中的研究进展[J].食品与机械,2019,35(06):1-11.
[3]陈晓丽,计仁军.糖尿病病因与发病机理[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8(24):189-190.
项坤三.糖尿病的病因研究:存在的问题[J].中国糖尿病杂志,2002(02):4-5.
[4]嵇加佳,刘林,楼青青,袁晓丹,姚平,张丹毓.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行为及血糖控制现状的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14,49(05):617-620.
华北理工大学 河北唐山 063000
关键词:糖尿病;DM;内分泌疾病
引言:糖尿病(diabetesmellitus,dm)为一种具有代谢性疾病的一种,其发生原因主要有两种,即因体内胰岛素分泌功能缺陷和它的细胞生物学反应受损而产生的以高血糖为主,脂肪和蛋白质的新陈代谢紊乱,是一种复杂的慢性非传染系统疾病。随着我国糖尿病患者发症史的增加,机体内的许多不同类型的组织,尤其是眼睛、血管、肾脏、神经、心脏等都可能造成严重的慢性伤亡,引起机能不良状态的障碍。糖尿病患者经常具有的症状是多饮、消瘦、多尿、善腹、多食、体重减少等,没有传染性。糖尿病发病离不开遗传性易感因子,在上述因子的作用下,受到饮食习惯因素、免疫反应状态或存在病毒感染等基础上产生的疾病。
病因分析及其机制:
1.遗传因素:根据研究,不论I型糖尿病患者还是II型糖尿病均具有一定的遗传特征,糖尿病患者往往呈现一种家族化或聚集状态。但是那些具有一定的家族遗传和易感性的人们并不一定意味着他们就会患上糖尿病,他们只有当身体内外各种条件因子的共同影响下,才能诱发或者诊断出糖尿病。通常的情况下,通过染色体多基因隐性遗传的Ⅱ型糖尿病,往往都会表现为基础胰岛素的分泌异常及对基础胰岛素敏感度异常。通过研究结果表明,II型糖尿病常常伴随着许多基因突变,例如胰岛素受体基因、胰岛素受体基因等。
2.环境因素2.1肥胖就像我们所熟知的,膳食中过多、体力劳动时间减少、肥胖均有可能会促使Ⅱ型糖尿病的患上,根据我们的调查,肥胖中老年妇女患有Ⅱ型糖尿病的概率比肥胖更大。肥胖者的胰岛素调整外周组织中葡萄糖的利用率显著下降,游离脂肪酸浓度上升,脂质异常,胰岛素原及前胰岛素的浓度比正常人高,胰岛素及其受体的亲和力也会有所下降,胰岛B细胞的各种功能和作用也会有所下降,这些后果都会直接引起Ⅱ型糖尿病。2.2病毒感染免疫系统的功能异常往往伴随着I型糖尿病患者,它们感染机体会引起机体的自身免疫反应,继而破坏胰岛素β细胞。
糖尿病的分型:
1.I型糖尿病:又可称为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者年纪普遍都小,很多患者常常是以酮症酸中毒为首要症状,发病时伴随着急性的并发症,三多的症状极其显然,血糖水平也增高显著。
2.Ⅱ型糖尿病:好发于中老年人,且肥胖者的患病率明显高于正常人,患者发病常伴随着其他基础病,如高血压、动脉硬化等疾病。
治疗方法:糖尿病的目前治疗情况是不可根治,但是可以通过医学治疗来对疾病进行控制。其治疗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一般治疗
1.教育:教育首先要做到的是对糖尿病患者讲述相关知识,使患者对自己的身体情况大致了解,并在此基础上提升患者治疗的信心。还应应指导他们学习正确的饮食方法,避免因饮食造成高血糖,同时也可根据饮食习惯来增强体质。最后指导患者测量血糖和注射胰岛素或使用口服药,让患者对自己的病情有所掌控,使患者能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来摸清药物剂量。
2.自我血糖监视:除了对患者进行医疗教育外,患者自己的血糖检查也不可或缺。患者可以通过自己的血糖监视来控制药物的使用量,這对患者的身体健康大有裨益。
(二)药物治疗
1.口服药物治疗
磺脲类药物和双胍类降糖药。磺脲类药物对II型糖尿病患者有很大的效果,患者需要适当增加体育运动量,在此基础上合理控制饮食,同时使用磺脲类药物,会有更显著的疗效。增加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率,以及减少胃肠对葡萄糖的吸收量是双胍类降糖药的主要作用机制。对于II型糖尿病患者来说,在单独进行饮食疗法的过程中,没有很高的治疗效果,即使单独使用磺胺类药物也没有很好的治疗效果。这个在这个基础上,需要和双胍类降糖药一起使用。
2.胰岛素治疗:I型糖尿病患者的治疗离不开胰岛素,通常每天餐前进行注射,但是在使用胰岛素的过程中,需要定期有效调整使用剂量。II型糖尿病患者,如果用口服降糖药得不到效果的话,需要采用联合治疗。首先,不改变降糖药的量,同时在患者睡前注射胰岛素(中长效),3天/次,可以有效降低空腹的血糖值。如果对一些患者没有疗效,就停止降糖药,并且每天注射两次胰岛素。
(三)饮食疗法:患者应该规律控制日常饮食量,不要过多或过少,严格控制碳水化合物、蛋白质、总热量、脂肪的摄入量。尽量减少一次性过多的饮食,通过饮食来调整血糖。
(四)运动治疗: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参加运动会使身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得到改善,让患者的健康水平得到提升。此外患者要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选择符合自己身体状况的感兴趣的运动,以提高体质,但是不要忘记选择适当的运动强度。
总结与展望
就糖尿病来看,其发病的具体病因指标尚不明确,需要进一步的研究调查,而在糖尿病病程的不同时期,不同体质的患者,其治疗方法也大不相同。因此需要临床上针对不同病人的不同情况来制定特殊化、针对性的治疗方案。相信随着科研和临床技术的不断发展,糖尿病的治疗会有更新、更有效的手段。
参考文献:
[1]赵承奇,尚军,邢鲁艳.糖尿病治疗药物研究进展[J].人民军医,2019,62(08):768-773.
[2]刘东波,周佳丽,李坚,伍睿宇.营养干预在糖尿病治疗中的研究进展[J].食品与机械,2019,35(06):1-11.
[3]陈晓丽,计仁军.糖尿病病因与发病机理[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8(24):189-190.
项坤三.糖尿病的病因研究:存在的问题[J].中国糖尿病杂志,2002(02):4-5.
[4]嵇加佳,刘林,楼青青,袁晓丹,姚平,张丹毓.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行为及血糖控制现状的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14,49(05):617-620.
华北理工大学 河北唐山 063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