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改革是以培养学生信息素养为目的,培养学生应用各类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课时安排较少的情况下,合理组织课堂教学工作,从而达到高效的学习目的,使学生通过高中信息技术的学习,提高处理、组织、应用信息的方法,从而提高应对巨量信息社会能力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探索;组织
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建构的主导,不是学科知识的给予,而是学生能力的发展——建立的是以学生为本的发展观:尊重人的发展规律,尊重学生发展的身心特点,要把促进螳生的发展作为一切教育教学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以人文关怀为终极目标。我结合新课改精神就信息技术教学工作来谈谈教学工作的安排。
首选我们来谈一下学生对这门课程的看法,应该承认的是现在学生的课业任务非常繁重,竞争激烈,父母的期望值过高,使得学生精神压力越来越大,使得学生们总想找到一个休闲娱乐的时间,由于脑中存在着这门课程在小学、初中时的印象,总认为这是一门娱乐课,不用什么脑子,玩玩就可以了。殊不知进入高中以后,不但教学内容发生了变化,就连教学要求也提高了,要求同学们必须熟练的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和相应的操作,有时必须反复的练习,有点枯燥乏味,这就是高一学生刚接触这门课程的感受,由此很多同学对这门课程失去了兴趣。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讲解课程内容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与兴趣,尽量把复杂难懂的理论转化成有趣的、通俗易懂的一个游戏。
例如,我们在讲解计算机的存储原理的时候就可以这样来讲,现在的学生都喜歡个性化,肯定非常希望拥有一个个性化的签名,如果你能通过简简单单打两个字母就可以出现一个你自己的独一无二的签名时,那你肯定感到非常的自豪。由这个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再通过微软附件自带的造字程序,来画出自己的独一无二的标志时,就可以明白,文字显示在屏幕上时其实就是调用一幅已存储在计算机的图画。再给这图画分配一个代码时,我们就又能明白任何一个字存储在计算机中都是以三进制代码保存的,而这个二进制代码与我们的文字存在着一一对应关系。通过这种方法来讲解的话,肯定要比单纯的讲解计算机存储原理时更吸引学生的目光,更能让他们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因此我们在讲解课程内容时一定要立足于学生的实际经验与兴趣,才能让学生进一步的喜欢上这门课程。
提高学生个体的学习能力、创造能力已成为现代社会衡量学生的主要标志。但是能力不是教师教出来的,能力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诱导、传授、诊治)下,经学生自己的亲自体验,并进行反复的有意识地训练逐渐培养出来的。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给学生留出活动(体验)和思考(消化)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思考,把接受式学习过程变成探究性学习的过程、创新过程。为此,我们的教学要建立在学生的主观愿望和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强调理解而不是知识量,提倡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而不是机械记忆和被劝模仿,鼓励师生之间的对话、交流与合作。这种交互式的教学方式、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可引导和鼓励学生思考、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逐步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探究意识、掌握基本事实、概念和技能,增强学习能力,形成正确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念。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信息日益更新的今天,方法和能力、态度和观念比知识更重要。
因此我们在信息技术的教学工作中,应多给学生操作的时间,尤其是对软件的学习,只要掌握软件操作的总纲,明白软件是程序员们已经编写完成的程序,它所能完成的任务,所拥有的功能,以及怎样来实现这些功能、任务的步骤都是已经设定好的,我们只要根据它设定好的步骤一步步操作就可以了。尤其是现在流行的软件基本上都是基于窗口的,绝大部分的命令项一般都是在菜单栏的各项子菜单中,常用的一些命令项可在右击菜单、工具栏上找到。我们操作时,一般只要先选定操作对象,然后进行有关的操作,这些操作的命令项可从右击菜单、工具栏、菜单栏中去找,一般性的操作利用这种方法就可以解决了。我们千万不要把操作一步步的讲解给学生听,让他们来机械的模仿,要养成他们自己来探索的习惯,软件的更新换代太快了,只会机械的模仿,死记硬背的话,很快就会被淘汰掉的。我们在课堂只要大体的讲解一下总的操作方法,再给学生一个辅助学习的帮助文件,采用任务驱动法,给学生布置一个任务,让他们来研究怎样来完成这个任务。考虑到学生水平的参次不齐,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制,水平好的与水平差的相互协作,共同进步。在学习的同时,学会与人相处的艺术,这也是一门高深的学问,尤其在当今的社会,社会分工日益精细的时代,这一点显得尤为重要。
给学生权利让学生自主选择,给学生机会让学生自主体验,给学生困难让学生自主克服,给学生问题让学生自主找答案,给学生创造条件让学生自主锻炼,给学生空间让学生自己前进,给学生活动的机会让学生自主发展。甜酸苦辣,成功失败对学生都有帮助,要尊重学生属于自己的体验,让学生走进自己的生活,去体验甜酸苦辣成功失败——这些对学生而言是一笔无法估价的“财富”。
【参考文献】
[1]《教学系统设计》,何克抗、郑永柏、谢幼如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0
[2]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解读》,顾建军、李艺、董玉琦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04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探索;组织
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建构的主导,不是学科知识的给予,而是学生能力的发展——建立的是以学生为本的发展观:尊重人的发展规律,尊重学生发展的身心特点,要把促进螳生的发展作为一切教育教学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以人文关怀为终极目标。我结合新课改精神就信息技术教学工作来谈谈教学工作的安排。
首选我们来谈一下学生对这门课程的看法,应该承认的是现在学生的课业任务非常繁重,竞争激烈,父母的期望值过高,使得学生精神压力越来越大,使得学生们总想找到一个休闲娱乐的时间,由于脑中存在着这门课程在小学、初中时的印象,总认为这是一门娱乐课,不用什么脑子,玩玩就可以了。殊不知进入高中以后,不但教学内容发生了变化,就连教学要求也提高了,要求同学们必须熟练的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和相应的操作,有时必须反复的练习,有点枯燥乏味,这就是高一学生刚接触这门课程的感受,由此很多同学对这门课程失去了兴趣。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讲解课程内容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与兴趣,尽量把复杂难懂的理论转化成有趣的、通俗易懂的一个游戏。
例如,我们在讲解计算机的存储原理的时候就可以这样来讲,现在的学生都喜歡个性化,肯定非常希望拥有一个个性化的签名,如果你能通过简简单单打两个字母就可以出现一个你自己的独一无二的签名时,那你肯定感到非常的自豪。由这个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再通过微软附件自带的造字程序,来画出自己的独一无二的标志时,就可以明白,文字显示在屏幕上时其实就是调用一幅已存储在计算机的图画。再给这图画分配一个代码时,我们就又能明白任何一个字存储在计算机中都是以三进制代码保存的,而这个二进制代码与我们的文字存在着一一对应关系。通过这种方法来讲解的话,肯定要比单纯的讲解计算机存储原理时更吸引学生的目光,更能让他们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因此我们在讲解课程内容时一定要立足于学生的实际经验与兴趣,才能让学生进一步的喜欢上这门课程。
提高学生个体的学习能力、创造能力已成为现代社会衡量学生的主要标志。但是能力不是教师教出来的,能力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诱导、传授、诊治)下,经学生自己的亲自体验,并进行反复的有意识地训练逐渐培养出来的。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给学生留出活动(体验)和思考(消化)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思考,把接受式学习过程变成探究性学习的过程、创新过程。为此,我们的教学要建立在学生的主观愿望和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强调理解而不是知识量,提倡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而不是机械记忆和被劝模仿,鼓励师生之间的对话、交流与合作。这种交互式的教学方式、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可引导和鼓励学生思考、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逐步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探究意识、掌握基本事实、概念和技能,增强学习能力,形成正确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念。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信息日益更新的今天,方法和能力、态度和观念比知识更重要。
因此我们在信息技术的教学工作中,应多给学生操作的时间,尤其是对软件的学习,只要掌握软件操作的总纲,明白软件是程序员们已经编写完成的程序,它所能完成的任务,所拥有的功能,以及怎样来实现这些功能、任务的步骤都是已经设定好的,我们只要根据它设定好的步骤一步步操作就可以了。尤其是现在流行的软件基本上都是基于窗口的,绝大部分的命令项一般都是在菜单栏的各项子菜单中,常用的一些命令项可在右击菜单、工具栏上找到。我们操作时,一般只要先选定操作对象,然后进行有关的操作,这些操作的命令项可从右击菜单、工具栏、菜单栏中去找,一般性的操作利用这种方法就可以解决了。我们千万不要把操作一步步的讲解给学生听,让他们来机械的模仿,要养成他们自己来探索的习惯,软件的更新换代太快了,只会机械的模仿,死记硬背的话,很快就会被淘汰掉的。我们在课堂只要大体的讲解一下总的操作方法,再给学生一个辅助学习的帮助文件,采用任务驱动法,给学生布置一个任务,让他们来研究怎样来完成这个任务。考虑到学生水平的参次不齐,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制,水平好的与水平差的相互协作,共同进步。在学习的同时,学会与人相处的艺术,这也是一门高深的学问,尤其在当今的社会,社会分工日益精细的时代,这一点显得尤为重要。
给学生权利让学生自主选择,给学生机会让学生自主体验,给学生困难让学生自主克服,给学生问题让学生自主找答案,给学生创造条件让学生自主锻炼,给学生空间让学生自己前进,给学生活动的机会让学生自主发展。甜酸苦辣,成功失败对学生都有帮助,要尊重学生属于自己的体验,让学生走进自己的生活,去体验甜酸苦辣成功失败——这些对学生而言是一笔无法估价的“财富”。
【参考文献】
[1]《教学系统设计》,何克抗、郑永柏、谢幼如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0
[2]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解读》,顾建军、李艺、董玉琦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