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信息技术给数学教学注入新的活力和生机,也给数学教育带来一场前所未有的革命。但有一些教师渐渐遗忘或忽视了传统手段在教学中的价值,不能合理使用现代信息技术,越俎代庖现象愈演愈烈,甚至走向了极端。于是,现代信息技术运用不当成为当今小学数学教学新的“隐形杀手”。总的说来,存在“三大误区”。
误区一:预设代替生成。有效的数学课堂应该是灵动的,应该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发言。有一些教师受课件设定固定程序的牵制和束缚,课堂上教师往往只能围绕着课件按部就班去操作、演示、教学,以“预设”代替“生成”,使得课堂成为演绎教案剧的舞台,缺少了课堂教学中最为精彩的即兴发挥。长之以往,将无法发挥学生的主体参与作用,学生的探究能力、思维能力何谈提高?
误区二:课件代替板书。有的教师“喜新厌旧”,盲目跟从,在使用信息技术课件时错误地把板书这一传统教学手段完全给抛弃了。现代教学手段固然有它不可抗拒的魅力,但传统教学手段也有它无法取代的价值。板书是对教学内容的高度概括,简洁明了的板书能让学生一目了然,对整堂课的教学有一个完整、清晰、明了的轮廓和印象。同时,教师板书时优美的字体、写字的态度和风格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果只依赖于课件,由于缺乏直观性、条理性,难免会让学生有一种模糊混乱、一堆乱麻的感觉。
误区三:人机交流代替师生对话。现代教学论认为,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共同参与的互动过程。而在崇尚现代媒体的教学中,人机交流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旋律。殊不知人机交流缺乏能动的情感交流。离开了师生情感交流而以人机对话代替,则会大大限制学生思维的开发、创造力的培养,妨碍师生情感的生成、互动和交流。
那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对策,走出使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误区,进而实现有效乃至高效的数学课堂教学呢?笔者认为,作为数学教学辅助手段的现代媒体,在运用时应适时、适处、适度,在追求三“适”的过程中实现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讲求“适时”。适时,就是在教学中无论是运用什么手段,教师都要把握应用时机,不早也不晚,讲求应用的艺术性,突出实用性。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孩子需要在不断变换的环境条件下才能凸现灵性。教学亦如此。因此,教学时要根据教学要求和教学进度适时地应用课件,太早或滞后应用课件,都会冲淡课堂教学气氛,会影响教学秩序和教学效果,打乱学生思路,甚至有画蛇添足的嫌疑。
2)讲求“适处”。适处,就是要根据客观实际、课型特点和教学需求来选择教学手段,要根据教学实际,不能滥用。因为数学课是以思维训练为主体的,它需要静思默想,需要合作交流。在教学中,如果过分强调声音、图像等现代媒体对学生感官的刺激,有可能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使学生的思维力、想象力受到压抑。因为再精美的画面也只能是景致,而非神韵。
适处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既可以在创设教学情境的时候,也可以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时,还可以是在巩固新知时……在“确定位置”一课的教学中,在学生掌握了确定位置的知识点后,教者在进行巩固复习时设计一款“打地鼠”的游戏:根据教师给出的数对,学生必须在3秒钟内用鼠标击中目标,找出地鼠的位置。如果打中了,马上会“打中了,你真棒”的赞扬声;如果打错了,电脑也会回应“地鼠不在这儿,加油哇”的鼓励声。这个游戏出示得恰到好处,既巩固了新知,也培养了学生的反应能力,提高了手脑合一的技能,体现了多媒体教学的不可替代性。
3)讲求“适度”。适度,就是在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时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需求,数量合适,容量适度,讲求实效性。这就关系到课堂容量和课堂节奏的问题。教学论认为,课堂容量的安排、课堂节奏的把握,都要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和教学目标的需要。因此,在教学中不能为了知识的全面性而堆砌信息,加大密度;也不能因为活动的多样性而不断变换手段,加快节奏,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
现代信息技术是教师教学的辅助工具,教师应立足于自身业务素质,着眼于课堂教学实际,合理有效地应用现代教学媒体参与教学,决不能千篇一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课堂教学要注重实效,而不能流于形式。笔者相信,只要广大数学教学工作者尊重数学学科的独特魅力,适合、适时、适度地选择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扬利去弊,就一定能使现代媒体这朵奇葩在数学园地里开花结果。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斜塘学校)
误区一:预设代替生成。有效的数学课堂应该是灵动的,应该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发言。有一些教师受课件设定固定程序的牵制和束缚,课堂上教师往往只能围绕着课件按部就班去操作、演示、教学,以“预设”代替“生成”,使得课堂成为演绎教案剧的舞台,缺少了课堂教学中最为精彩的即兴发挥。长之以往,将无法发挥学生的主体参与作用,学生的探究能力、思维能力何谈提高?
误区二:课件代替板书。有的教师“喜新厌旧”,盲目跟从,在使用信息技术课件时错误地把板书这一传统教学手段完全给抛弃了。现代教学手段固然有它不可抗拒的魅力,但传统教学手段也有它无法取代的价值。板书是对教学内容的高度概括,简洁明了的板书能让学生一目了然,对整堂课的教学有一个完整、清晰、明了的轮廓和印象。同时,教师板书时优美的字体、写字的态度和风格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果只依赖于课件,由于缺乏直观性、条理性,难免会让学生有一种模糊混乱、一堆乱麻的感觉。
误区三:人机交流代替师生对话。现代教学论认为,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共同参与的互动过程。而在崇尚现代媒体的教学中,人机交流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旋律。殊不知人机交流缺乏能动的情感交流。离开了师生情感交流而以人机对话代替,则会大大限制学生思维的开发、创造力的培养,妨碍师生情感的生成、互动和交流。
那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对策,走出使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误区,进而实现有效乃至高效的数学课堂教学呢?笔者认为,作为数学教学辅助手段的现代媒体,在运用时应适时、适处、适度,在追求三“适”的过程中实现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讲求“适时”。适时,就是在教学中无论是运用什么手段,教师都要把握应用时机,不早也不晚,讲求应用的艺术性,突出实用性。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孩子需要在不断变换的环境条件下才能凸现灵性。教学亦如此。因此,教学时要根据教学要求和教学进度适时地应用课件,太早或滞后应用课件,都会冲淡课堂教学气氛,会影响教学秩序和教学效果,打乱学生思路,甚至有画蛇添足的嫌疑。
2)讲求“适处”。适处,就是要根据客观实际、课型特点和教学需求来选择教学手段,要根据教学实际,不能滥用。因为数学课是以思维训练为主体的,它需要静思默想,需要合作交流。在教学中,如果过分强调声音、图像等现代媒体对学生感官的刺激,有可能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使学生的思维力、想象力受到压抑。因为再精美的画面也只能是景致,而非神韵。
适处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既可以在创设教学情境的时候,也可以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时,还可以是在巩固新知时……在“确定位置”一课的教学中,在学生掌握了确定位置的知识点后,教者在进行巩固复习时设计一款“打地鼠”的游戏:根据教师给出的数对,学生必须在3秒钟内用鼠标击中目标,找出地鼠的位置。如果打中了,马上会“打中了,你真棒”的赞扬声;如果打错了,电脑也会回应“地鼠不在这儿,加油哇”的鼓励声。这个游戏出示得恰到好处,既巩固了新知,也培养了学生的反应能力,提高了手脑合一的技能,体现了多媒体教学的不可替代性。
3)讲求“适度”。适度,就是在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时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需求,数量合适,容量适度,讲求实效性。这就关系到课堂容量和课堂节奏的问题。教学论认为,课堂容量的安排、课堂节奏的把握,都要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和教学目标的需要。因此,在教学中不能为了知识的全面性而堆砌信息,加大密度;也不能因为活动的多样性而不断变换手段,加快节奏,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
现代信息技术是教师教学的辅助工具,教师应立足于自身业务素质,着眼于课堂教学实际,合理有效地应用现代教学媒体参与教学,决不能千篇一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课堂教学要注重实效,而不能流于形式。笔者相信,只要广大数学教学工作者尊重数学学科的独特魅力,适合、适时、适度地选择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扬利去弊,就一定能使现代媒体这朵奇葩在数学园地里开花结果。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斜塘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