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筑木结构修复中新型材料的应用探究

来源 :锦绣·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5556667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古建筑能充分反映我国的历史文化。它不仅是历史发展和文明进步的象征,也是为科学研究提供真实历史资料的手段。木结构是古建筑中最常用的结构之一,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性能,因此在古建筑施工中得到广泛应用。与此同时,木材结构难免受到侵蚀、老化等因素的影响,受损程度各不相同。工作人员需要及时对木结构建筑展开修复,尽可能恢复古建筑的原貌。
  关键词:新型材料;古建筑;木质结构
  引言
  当今时代,随着社会经济与科技的高速发展,人们对于精神文化的追求也越来越高,在此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古建筑保护问题。古建筑是中国传统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古建筑就是在保护我们的传统文化。但是,随着现代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很多古建筑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坏,面对这一现象,我们若想有效保护古建筑,就必须要积极运用一些先进的新技术和新材料。建筑保护在很大程度上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遗产,不仅象征着我国古代文化的精髓,也是历史变迁的标志。木结构在旧建筑中更常见,但容易受到火灾、闪电和其他自然灾害的影响,导致不同程度的退化和破坏。为了更好地利用旧建筑的结构来研究国家的历史和文化,有必要采用先进的修复技术来修复旧建筑,其中新材料的开发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一、古建筑保护的必要性
  我国作为一个文明古国,不但历史悠久,建筑文化亦源远流长,时至今日,一些被保存下来的中国古建筑依然以其独有的艺术形式和文化魅力而受到了全世界的瞩目。古建筑包括有传统宗教寺观、古村落群、文物建筑、历史建筑等等,它们是古代人民智慧与劳动的结晶,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古代的每个朝代当中,都有着独具代表性的建筑物,它们为历史、文化、艺术、技艺及民俗等的研究均做出了十分巨大的贡献。可见,保护古建筑,就是在保护中华民族的骨血,每一个炎黄子孙都有责任和义务来为古建筑保护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二、古建筑木结构出现损坏的原因以及修复原则
  1.木结构古建筑出现损坏的原因
  在这一点上,对我国木结构古建筑破坏的研究表明,造成这种破坏的主要原因有两种:人为破坏和自然力量破坏。其中,人造成的损害是游客参观旧建筑时对旧木结构建筑的损害,因为它们质量有限或缺乏保护旧建筑的意識;就自然力造成的损坏而言,如果雨水侵入或蚂蚁叮咬旧的外部建筑,木质结构可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因此,旧木结构建筑会因这两个因素而受损,为了保证旧建筑的安全性和连续性,有必要恢复其原有的外观,确保旧建筑的文化历史遗产真正显现出来。
  2.木结构古建筑的修复原则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代表,当伦敦古建筑的结构得到修复时,我们必须努力反映出岭南古建筑的真实面貌,以反映历史建筑的遗产。因此,保证真实性和完整性是翻新旧木结构建筑时必须遵守的基本原则。与此同时,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材料科学的不断发展,在现阶段发展迅速,对提高建筑修复质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旧木头。作为旧木结构建筑修复的一部分,修复者必须加强新材料的研究和应用,不仅要恢复旧木结构建筑的原貌,还要利用新的、更加自然和环保的材料来提高旧木结构建筑的修复效率。
  三、木结构古建筑修复中新型材料的应用
  在旧木结构建筑的再开发过程中,由于其所处的特殊环境和保护其真实性的基本原则,不可能用接近原始材料的大型材料来替代旧建筑。旧建筑的受损部分通常分开处理。新材料的广泛使用为旧建筑改造项目提供了更多机会。通过保护原始外观和加固旧木结构建筑,新的合适材料被用来延长使用寿命。中国目前使用广泛的新材料,包括碳纤维、玻璃纤维、玄武岩纤维、纤维组织和增强化学品。
  1.使用碳纤维材料修复木结构古建筑
  木质材料具有一定的弹性,长期使用一般会有一定的变形,这在很大程度上解释了历史长河中旧木结构的逐渐消失。现代技术提供了一种新的解决方案,将高强度复合材料与木质材料相结合,并创造出具有低弹性特征的新型木质材料。新的木质材料大大增加了负载的重量。碳纤维增强的CFRP材料比其他材料强得多。膨胀因子和拉伸耐力有重要的好处。碳纤维的好处主要体现在它的机械性能上,而碳,像最稳定的分子结构一样,能强力强化木质材料。比普通403钢强20倍。
  它通过减轻重量降低顺应性,大大提高木质材料的稳定性。此外,碳纤维材料对自然雨水侵蚀具有很强的耐腐蚀性,从根本上提高了木结构的力学性能。因此,在这一点上,木结构在旧建筑中使用了大量碳纤维材料。在使用碳纤维复合材料的过程中,需要添加相应的浸润胶来提高稳定性。在旧建筑中,裂缝修补处理和防老化处理有着显著的效果,并且更适合于保护加固工作。在使用过程中,您必须首先清洁修理过的物体,并为基础树脂准备油漆。然后表面镀上纤维材料,挤压气泡被挤压和粘合。最后,在碳纤维表面涂上保护层,以提高其耐久性。
  2.使用玻璃纤维增强材料修复木结构古建筑
  GFRP玻璃纤维增强材料与CFRP碳纤维增强材料基本相似。碳纤维加固材料修复木结构建筑的力学效益在强度上是显而易见的,但很难充分反映方形木结构的力学性能。维修过程中的材料浪费。玻璃纤维材料具有非常好的机械性能来修复方形切口。对于机构旧建筑的修复,加固可以提高可持续性。避免浪费太多的材料,提高维修过程中实际使用的维修工作。
  3.将玄武岩纤维技术应用于木结构古建筑修复
  有机材料中使用的碳纤维确实具有高强度的性能,但是低塑性增加了恢复木质结构原始外观的努力强度。非极性玄武岩纤维具有很大的可塑性。使用CBF木棒修复木结构可以尽可能确保旧结构的完整性和真实性。旧建筑外观没有损坏,操作更容易实施。其主要特点是薄且易于切割,已成为广泛应用的关键优势。处理玄武岩纤维的过程非常简单,首先,光滑和清洁需要修复木质结构的地方,表面不应该太粗糙而不能平整浮雕。然后粘贴玄武岩纤维材料,并在力的方向挤压气泡。最后,与碳纤维材料一样,必须使用树脂来延长寿命。玄武岩纤维通过主动加固和被动加固的结合进行修复。主动加固可以通过在bfs液体的裂缝之间浇水,在木制修复部件的侧面施加压力来实现加固效果。被动加固法可以通过连续缠绕来加固木材的修复部位,虽然加固效果好,但不容易得到不利于后续外观修复的凹槽。原创。因此,本文建议采用主动加固方法,将玄武岩纤维技术应用于旧木结构建筑的修复。   4.木结构古建筑修复中的化学加固方法
  雨季期间木材腐蚀很常见,如果不及时处理,会导致分解。此外,旧的木质结构由于年代的原因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并且在腐蚀后更有可能发生变化。分解后,蚂蚁吞噬昆虫的速度更快,消灭昆虫的速度也更快。我们通常使用法律手段来处理大规模的分解案件。首先,我们需要及时清理腐烂的部分,防止分解扩散。用不饱和树脂化学物质填充它们。一般来说,菌落的大小非常小,我们可以通过超声波找到它,然后用精确的仪器进行化学修复。采用加固方法的木结构古建筑很好地保证了其原始外观,与修复之前相比基本不存在差异。
  四、古典木结构建筑修复在未来的发展
  作为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古代文明之一,我们的祖先用他们的智慧建造了不同形状和功能的古建筑,但是由于时间的变化和战争的影响,古建筑的数量并不令人印象深刻。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不断变化的自然环境,一些旧建筑的木结构遭受了各种各样的损坏,如果不妥善修复,不仅会危及它们的安全,还会对旧建筑造成损害,这将是我们历史和文化的重大损失。这些古老的建筑,以年代和特征意义为特征,绝不能消失到今天,这样它们才能得到保护,后代才能知道这些纪念碑。因此,为了保存我国的传统文化,保护旧建筑的原貌,我国有关必须重视旧建筑的修复,加强旧建筑的维护和修缮,保证古建筑以最佳的状态面对世人。
  此外,中国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的新材料的出现以及它们在旧建筑木结构修复过程中的应用也产生了良好的效果。然而,为了继续提高我国旧建筑木结构的修复水平,有兴趣的研究者需要继续加大对新材料的研究,研究更科学、合理、生态的建筑,以更显著地提高我国旧建筑木结构的修复水平,提高旧建筑木结构的修复质量。
  五、新材料在古建筑保护中的运用
  就我国大部分古建筑的现状来看,其主体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损坏,这主要是由两方面原因造成的:一是古建筑历经了千百年的风吹雨打,本身就比较脆弱,包括外部色彩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退化、内部石料产生了不同程度的风化、木料构件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形或腐烂等,再加上建筑物本身的沉降作用,所以主体损毁问题是必然存在的;二是随着现代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们在进行城市改建的过程中,难免会不慎损伤到一些古建筑。而为了修缮这些损坏的古建筑,往往需要运用一些新材料。例如,在修缮那些柱子、大梁等构件发生了劈裂、糟朽等损坏的木结构古建筑之时,可以运用环氧树脂配剂对原本的木结构进行填充与灌注,这样既能夠保存下古建筑原本的木结构、复原其原有的形态,又能够使结构得到有效的加固。再如,在河南龙门石窟、山西云冈石窟等石窟类古建筑的修缮中,也运用了新材料来填充溶洞缝隙,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六、结语
  鉴于上述情况,旧建筑的修复和复原是该国考古和历史产业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木质结构是最常见的结构,在分析木质结构时必须考虑到木质结构的缺口和损坏脆弱性的原因,同时充分利用先进技术和新材料进行修复和加固。
  参考文献
  [1]陈慧芳.古建筑木结构修复中新型材料的应用[J].建材与装饰,2018(43):44-45.
  [2]何岩.基于残损特点的古建筑木结构修复加固技术[J].居业,2016(11):99-100.
  [3]杜秀举.浅谈古建筑木结构修复中新型材料的应用[J].建材与装饰,2016(33):119-120.
其他文献
摘 要:差生问题一直是困扰技工学校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也是创新教育的严峻挑战,由于生源问题、学校因素、家庭与社会影响、学生内部等多方面的原因,让差生得不到好的教育,本文就分析差生的实际情况,作出一些帮助技工学校差生教育与转化的探索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技工学校;差生转化;成因;策略措施  一、引言  教育差生是技工学校甚至是所有学校都必须面临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也不是急于求成的过程,为了全面推进素
期刊
摘 要:音乐剧是一种结合了歌唱、舞蹈、演出、语言为一体的一种舞台艺术表演形式,它要求表演者以歌唱和舞蹈表达故事情节的发展和人物的情感变化,有时音乐和舞蹈無法表达的强烈情感,可以利用一些对白进行表达。如果一个音乐剧表演者在舞台上始终只注重声音和动作的表现而忽略表演技巧的运用,就会让整个音乐剧显得枯燥而没有生命力。娴熟的表演技巧与神形兼备的舞台表演艺术相互结合,才能让音乐剧的情节表现得更加形象、更具有
期刊
摘 要:职业教育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在重视知识技术学习的同时,必须重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符合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文章主要从认识职业院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角度出发,分析了新形势下职业院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自身的学习和工作实践,提出了改进职业院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措施。  关键词:新时期;职业院校;思想道德教育;问题;应对措施  职业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治学与德育
期刊
摘 要:针对目前高职院校教师教学质量测评体系存在的问题,运用软件工程方法建立基于B/S结构的教师测评系统,并进行了总体设计,为系统实现奠定了基础,系统验证结果表明,实现了预期的目标,有助于改善教学质量。  关键词:评价系统;B/S结构;总体设计  为解决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中存在的客观性差等一系列问题,我们开发了基于B/S结构教师教学质量测评系统,实现对评价指标的打分计算,保证了给出的评价更为真实有效
期刊
“数字媒体艺术”是艺术类专业,与传统意义上的“艺术”所不同的,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定位学科领域有一定的交叉和细化,是关于媒体领域的,表现方式为数字化的,也就是“换笔”了的艺术类专业。  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数字通信技术的高速发展与融合,传统的广播、电视、电影快速地向数字音频、数字视频、数字电影方向发展,与日益普及的电脑动画、虚拟现实等构成了新一代的数字传播媒体。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
期刊
摘 要:运用UG软件进行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是一项教学改革,正被越来越多的学校应用于教学实践中。为达成更好的教学效果,本文以一级圆柱齿轮减速器为例,就开展课程设计过程中应着重注意的事项,提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学实施要点。  关键词: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UG软件;三维实体建模;装配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是高职机械类及近机类学生第一次较全面的设计训练[1],是高素质实用型、技能型专门人才[2]培养
期刊
摘 要:该论文对绵阳师范学院公共体育课程改革进行研究和探讨。发现通过现阶段的改革使绵阳师范学院公共体育课程的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学生上课积极性得到提高,学生参与课外体育锻炼的人数增加,校园体育文化得到进一步提高;体育教师教学积极性提高,教师的教学方法更加多样化。但还存在不足,在今后的仍需不断探索和改革。  关键词:绵阳师范学院;大学体育课程;改革现状  1 改革背景  现如今普通高校的公共体育课
期刊
摘 要:汽车火灾损失令人触目惊心,无论是什么原因导致的起火燃烧,都会使车主及周边之人措手不及。即使扑救及时,汽车也会被烧得满目疮痍。如果扑救不及时,整个汽车转眼之间就会化为灰烬;若在行驶中起火,还会给驾乘者造成严重的人身伤害。如果被烧汽车已经投保,是否投保了自燃损失险对理赔过程和结果影响很大。因此,准确分析起火原因,掌握避免火灾的方法及扑救措施,了解汽车火灾损失的理赔规则,无论对车主还是对保险公司
期刊
摘 要:文章在前期问卷调查基础上,研究了当前武警院校文职教教员的自我效能感的整体水平,以及在各个影响因素的表现情况,并探究了其中的影響因素,以为提高策略研究提供支持。  关键词:武警院校;文职教员;自我效能感  根据教师效能感理论,以及武警院校文职教员的职业特点,本研究在前期编制文职教员自我效能感问卷的过程中,形成了一般教育信念、教学协调能力、课堂教学技能、情绪调控、职业认同与发展五个因素构成的武
期刊
摘 要:大数据本身并不是一种新技术,也不是一种新的产品,而是这个时代出现的一种现象,是近年来研究的新技术热点。以互联网企业为主的信息通信企业是大数据应用的领先企业,它们具有较好的信息化能力并拥有数据优势,进而可以从技术能力、组织架构、业务应用等多个层面共同发展大数据。  关键词:大数据;信息通信;应用现状;协调发展  1、定义  大数据处理流程主要包括数据收集、数据预处理、数据存储、数据处理与分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