衬托,还是烘托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cj53101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欣赏文学作品时,教师引导学生赏析作品的艺术表现手法,是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但是,在中学语文教材中,对文学作品的艺术表现手法的知识没有系统的介绍,以致造成一些学生对比较接近的艺术表现手法分辨不清的现象,出现误解。有一次听《长亭送别》一课,教师问学生崔莺莺的唱词“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中,运用的表现手法是衬托还是烘托。学生各执一词,争执不下。最后教师采用折中办法,也没有给出准确的答案。
  怎样区别衬托和烘托呢?难点在二者有相同之处。在文学作品中,作者在表现主要形象时,不单单描述主要形象,往往还要涉及一些为主要形象服务的次要形象,用次要形象托出主要形象,使主要形象更生动,更突出,更具有艺术魅力。那么,主要形象是衬托出的,还是烘托出的,有时就难于轻易分辨了。怎样分清二者的不同,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弄清衬托和烘托各自的内涵。衬托也是一种把语言说好的修辞手法,即为了使要表现的形象更加鲜明、突出,拿另外的形象和它放在一起进行映衬的一种艺术手法。另外一种形象的作用全在于“衬”,完全是为了映衬所要表现的形象。这正如要画花,为了使花更艳丽,往往要用叶来陪衬一样。衬托有正衬、反衬、垫衬等形式,用法上一般是以人衬人、以景衬人、以物衬人。例如,鲁迅先生《药》的开头:“秋天的后半夜,月亮下去了,太阳还没有出,只剩下一片乌蓝的天;除了夜游的东西,什么都睡着。”写秋天后半夜恐怖、凄清的时令特征,对小说的悲剧故事和人物起到了很好的衬托作用,使我们更加感到故事和人物的悲剧性的浓烈。烘托,也叫烘云托月,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指画家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渲染,如渲染云彩来烘托月亮,从而使所要表现的艺术形象更加鲜明、突出。一位古代山水画家曾说:“山欲高,尽出之则不高;烟霞锁其腰则高矣。”又说:“水欲远,令出之则不远;掩映断其脉则远矣。”这位画家的话说出了烘托的作用、效果和艺术规律。后来,文学家用这种手法来进行写作,使自己描写的人物、事件等艺术形象更鲜明、更突出、更富有艺术魅力。文学家借用的烘托手法,实际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侧面描写的手法。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三次简笔写风雪,渲染了孤独寂寞的气氛,同时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从而烘托出林冲的心境和性格,它是刻画林冲性格表现人物的重要一笔,也是从侧面写了林冲,有了这种描写,林冲的形象就更加丰满了。
  其次,可以从描写的次要形象能否省去来分辨。衬托中的次要形象原本可以省去,写了可以增强表达效果。而烘托中的次要形象是非写不可的,在烘托中次要形象是主要形象的有机组成部分,如果省去,主要形象就会残缺。《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的“风雪”是不能省去的,省去了就不能多角度揭示他孤独、寂寞的性格,他的性格的转变也就失去了基础。
  另外,还可以从所描写的主要形象和次要形象之间的关系来分辨。用作衬托的次要形象与主要形象是相似和相反的,用作烘托的次要形象与主要形象是相关的。
  我们回到崔莺莺的那段唱词,根据以上分析,其艺术表现手法应认为是衬托,而不是烘托。这首曲子分两部分,一是暮秋萧瑟的景色,一是崔莺莺与张生离别时凄苦的心境,主要表现的是后者,前者是陪衬,由于有了前者,后者表现得更加充分。“总是离人泪”已把崔莺莺凄苦的心境表达了出来,写景的几句完全可以省去,但省去和不省去,效果大不一样。设想省去,崔莺莺一出场就大声疾呼“总是离人泪”,这就完全没有了文学性。这里可有可无的内容使之有,就防止了表达的僵硬,语气的呆板,用景衬托一下,表达有了起伏,语气有所缓和,更好地突出了主要形象。萧瑟的暮秋之景和崔莺莺的凄苦之心境又是相似的,皆含悲凄,哀景哀情和谐一致,使这首曲子情景交融,动人心弦。
  分辨衬托和烘托,不能仅局限于文学作品的某一部分,还要结合作品的主题、情感等整体分析。为了让学生真正理解并分清这两种表现手法,教师要结合教材,通过具体典型的例子让学生逐步领悟。如我们熟知的杜甫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就是诗人以美好的花反衬自己的伤乱之情。又如初中曾学过的名篇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作者用“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来衬托“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的感情;用“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来衬托“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的心情。在妇孺皆知的古乐府民歌《陌上桑》中,作者引出罗敷这一人物并作正面描写后,笔锋一转,写她手中精美的用具、耀眼的头饰、鲜艳的服饰等几个方面来烘托罗敷之美。接着,进一步采用烘托手法,通过行者、耕者、锄者对罗敷的赞叹,表现罗敷之美。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只要多作一些具体有效的指导,突破这一难点,给学生以“心明眼亮”之感完全是有可能的。
  [作者通联:河南巩义市教育科研培训中心]
其他文献
富林镇地处云雾山下,是云浮市与新兴、阳春、罗定交界的一个边远山区。全镇订7414户,3.94万人,其中劳动力1.4万人,耕地2.26万亩,人均只有0.52亩。镇内石峰耸立,有丰富的大理石资源,但过
转换企业经营机制,是当前经济工作的热点,同时,也是经济生活中长期没有解决的一个难点。对这个问题,理论界和实际工作部门展开了深入的研究和讨论。现将这一问题综述如下:
面对1959年下半年至1962年上半年我国国民经济严毒困难的严峻局面,中共中央从1961年车1965年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贯彻执行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对国民经济实行
“语文”是什么?“语文教育”是什么?关于这两个问题,近年来语文教育界探讨得颇为热烈。在一些“新理念”以及一些新术语的介入下,一些人的观点似乎令人耳目一新。本文也想发表一些看法,权当“老生常谈”。  考察“语文”一词,它最初是出现于“五四”以后讨论国文国语教育的文章中,例如,1923年穆济波在《中等教育》第2卷第5期上发表的《中学校国文教学问题》一文中,就曾讨论过“语文的本身是不是教育的目的”的问题
近年来,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制度都不同程度地得到加强和完善,民主生活会的质量或多或少地得到提高。然而,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的质量与上级规定的要求还有较大的距离,效果不尽人意
时间:2007年4月21日地点:湖北监利长江高级中学师:今天我们学习《神奇的极光》,学习这篇课文,主要解决一个问题:学会筛选文中的信息。这节课我们分两步走.第一步:选读课文,感受极光;第
从四季如春的岭南到雪景如画的塞北,从日臻繁荣的东海之滨到闻名中外的丝绸之路,有一个堪称“真善美”的姣姣者,显现在许许多多美容的笑靥中,传颂在万千消费者的赞赏笑语中。
学习高一第一册自读课本中的《贝多芬百年祭》,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步骤:  1.导入:课间播放贝多芬的《欢乐颂》,上课伊始询问音乐名称及作者导入。  2.整体感知:一般祭文的特点是什么?这篇祭文主要写的是什么?  3.重点探究:  (1)贝多芬的音乐有什么特点?书上是怎么说的?文章又是如何表现的?  学生从文中找出了下列句子,师生相机逐句对语言进行品析,具体感知贝多芬音乐的特点。  ①奔腾澎湃,有狂风
蝴蝶效应是一种心理效应,是美国气象学家爱德华·洛伦兹在1963年提出来的。其大意为:一只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两周后可能在美国德克萨斯引起一场龙卷风。其原因在于:蝴蝶翅膀的运动,致使其身边的空气系统发生变化,并引起微弱气流的产生,而微弱气流又会引发它四周空气或其他系统产生相应的变化,由此产生连锁反应,最终导致其他系统的极大变化。  一首流传于西方的民谣对蝴蝶效应作了
今天的话题是“如何营造语文教学的生态环境”。“生态”.指生物在一定自然条件下生存、发展的状态:“生态环境”意指生物生存、发展所需的各种外部条件的总和。刚才几位谈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