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联合国的召唤
2015年9月,联合国发展峰会批准《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提出了17项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其中包括与资源环境有关的4项目标、与社会有关的8项目标、与经济有关的4项目标,以及执行与伙伴关系这1项工具型目标,成为指导世界各国未来十多年发展的一项重要政治纲领。SDGs推动社会经济环境综合协调发展,它凝聚了国际社会三大共识:一是以科技创新,克服增长的边际效益递减;二是财富的增加,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三是保障制度建设,增加社会管理的理性有序。有别于以消除贫困为主要目标的千禧年计划,SDGs强调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环境美好的协调发展,面向的是所有国家。SDGs 与中国政府“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及全球命运共同体等执政理念高度契合,习近平主席代表中国政府签署议程后,国务院制定并出台了《中国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国别方案》。
SDGs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它的覆盖面很宽,涉及社会、经济、环境等17项目标;执行跨度很大,到2030年,相当于一个中长期规划;实施难度很大,首先目标之间牵一发而动全身、相互关联,而且都是在地理空间上运行的。要让这么宏大的政治性纲领实现,世界各国都能执行,如何来运作?联合国专门通过了70/1号决议,要求各成员国利用统计和地理空间信息,依据统一指标体系,开展SDGs监测评估与报告,以及时发现问题,切实采取有效措施。这就涉及遥感技术。
遥感是获取地理空间信息的重要手段。通过遥感数据,可以获知某个地方、某个国家的发展离联合国提出的2030目标还有多远;可以发现主要差距和问题在哪,应采取什么措施或相对方案。它的核心有二:一是要有一套指标体系,联合国经过三五年的讨论提出了232个指标,每个目标体系都有14个可量化的指标。比如,指标15.1.1是陆地生态系统下森林面积占陆地总面积的比例,即森林覆盖率,就是通过遥感计算的。通过遥感数据,能够发现一个国家的森林面积增减情况。这是联合国首次正式地将遥感地理信息作为全球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技术支撑,对航空航天遥感的创新发展与产业化应用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德清试点的启示
联合国近期一直在积极推动遥感、地理信息的研究与探索,如全球指标框架构建和完善、时空大数据构建、如何用于SDGs评估与统计及遥感与地理信息的融合等,同时鼓励各国创造和提供经验。
按照联合国的相关工作思路,自然资源部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陈军院士项目组对浙江德清做了SDGs 量测与监测试点,对该地的可持续发展状况进行综合评估,形成综合报告。主要采用知识图谱的方式为公众提供知识服务,再应用到规划管理决策之中。这项工作面临着三重挑战。
挑战1:如何利用时空数据进行综合评估
通过把联合国的指标本地化,运用遥感进行数据处理和指标计算,再进行目标评估与社会经济环境的分析。从联合国234个指标中选取102个指标评估德清,确保对德清整个经济环境进行综合分析。其中,直接利用统计数据计算的指标有85项,直接用地理空间数据计算的指标有10项,综合利用统计和地理数据计算的指标有7项。从中可以看出,虽然地理空间信息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但是没有地理空间信息的评估并不完整。
例如,SDG6是水,对于该项目标,联合国提出要对所有人提供水和环境卫生,并进行可持续管理。项目组最后根据本土情况选择了7项指标,通过计算进行评估。其中,有的指标是直接利用统计数据进行计算的,有的则是通过地理空间信息进行计算的。如评估公共厕所的服务情况,按照一般的公共厕所服务情况,人们无法知道身在某处几分钟能找到厕所,将公共厕所全部空间化后,就能算出,在某处步行3分钟、6分钟、9分钟的厕所都分布在哪里,医院、学校等的分布也可同样算出。这就是地理空间信息带来的便利。涉水生态系统也是通过遥感数据来计算的。项目组用30多年的陆地卫星影像计算德清湿地的变化,算出涉水生态系统的空间变化程度是11.14%,再与联合国的指标进行比较。
在此基础上,项目组围绕联合国的17个目标对德清的水情况进行评估(由于德清不靠海,只需评估16个),将其分成三组?——涉水生态系统、水资源、饮用水,分析的重点是清洁用水、总量、效率和可持续性。最后得出结论:德清水的环境较好,16个目标中有8个是好的,6个是面临挑战的,2个有待提高。这项工作完成后,回答了两个问题:第一,德清离SDGs有多远;第二,如何进行数据驱动的SDGs综合评估。
挑战2:如何提供SDGs知识服务
按照知识图谱的概念,通过建立关联、结构化建模、可视化表达,项目组将德清的SDGs做成知识图谱。例如,进入目标6当中,即能获知水的总体情况、可持续发展状况、水资源利用、安全应用以及水生态系统,再一级一级进入。这样,寻常百姓就可以快速获取信息。
挑战3:如何支撑 SDGs决策与行动
根据地理空间信息计算评估结果,为制定决策提供参考。比如,通过地理空间信息计算可以清晰地显示,哪些区域是20分钟以内能到达医院的,哪些区域是超过20分钟才能到达的,当地发改委会根据计算结果提出相应的布局措施,力争三年内达到联合国所有目标。
德清试点带给我们一些启示:遥感、地理信息能够描述SDGs的地理分布特征与地域差异,反映SDGs践行的时空过程与效应,讲述可持续发展的空间故事,将遥感、地理信息与社会统计数据有机结合,可以有效实现SDGs的空间型综合评估。德清试点入选联合国“最佳实践和成功案例”,在联合国首届世界地理信息大会发布后,被建议推广用于更大的地理空间尺度(国家、省)。
三、中国SDGs监测评估
中国积极落实2030议程,自2017年起,就向联合国提交了《落实2030议程的进展报告》。
目前,中国的可持续发展监测评估较为分散,比如,自然资源部做自然资源调查评估,生态环境部做生态环境监测评估,北京市做城市体检,都是从某一个侧面,并没有综合考虑可持续发展问题。生态文明是综合体,应该从整体考虑。推动2030 SDGs的实现,有助于我们克服各部门(地区)各自为政、单一调查评估的局限性,有利于增强对全国社会、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状况的系统性研究和整体性认知,更为重要的是,有助于在国际上讲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故事。
要用遥感和地理信息对整个国土空间进行科学、高效、规范的监测评估。一要做到全面动态感知(查得准),摸清分布与变化;二要系统精准认知(认得透),包括对格局、过程、机理、地域分布规律、人际关系的系统研究;三要做到全域的科学管控(管得好),做到全过程的用途管控和全要素的耦合监管。
实际上,用遥感和地理信息对整个国土空间进行监测评估,我国具有良好的基础。部门及地方协作方面,外交部牵头成立了有40多个部委参加的部级协调机制,科技部在深圳、太原、桂林等近十地启动了《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发改委、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科技部、农业农村部、工信部等也都开展了相关研究与实践。技术方面,近些年我国航天航空遥感发展迅速,地理信息资源建设取得长足进步,为基于时空大数据的定量评估与动态监测打下了良好基础。比如,自然资源部基于遥感技术所开展的地理国情调查,就利用高分辨率(约90%为0.5~1米)遥感影像,按“所见即所得”原则,查清了全国地表面覆盖物的物理组成:有8个一级类,46个二级类,86个三级类;从2016年起,以每年6月30日为时点,进行全要素、全覆盖的年度变化监测,每年发现变化约4000万处,其中以旱地、高覆盖草地、阔叶林、低矮房屋等为主。通过调查,能够掌握非常详细的国土地理信息,进而实现科学管控。
四、结语
SDGs是当前国际社会的热门话题与“共同语言”,开展中国SDGs监测评估,有助于增强国际话语权,发挥大国作用。利用遥感、地理信息进行全国SDGs评估监测,既可以有效推动可持续发展这一基本国策的实施,也将有力地推动卫星遥感应用的产业化。建议国家策划和启动“全国可持续发展状况的综合评估监测”工作,由發改委、科技部、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工信部、教育部、国家统计局等共同参与,为全面建设生态文明社会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贡献。
责任编辑:马莉莎
2015年9月,联合国发展峰会批准《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提出了17项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其中包括与资源环境有关的4项目标、与社会有关的8项目标、与经济有关的4项目标,以及执行与伙伴关系这1项工具型目标,成为指导世界各国未来十多年发展的一项重要政治纲领。SDGs推动社会经济环境综合协调发展,它凝聚了国际社会三大共识:一是以科技创新,克服增长的边际效益递减;二是财富的增加,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三是保障制度建设,增加社会管理的理性有序。有别于以消除贫困为主要目标的千禧年计划,SDGs强调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环境美好的协调发展,面向的是所有国家。SDGs 与中国政府“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及全球命运共同体等执政理念高度契合,习近平主席代表中国政府签署议程后,国务院制定并出台了《中国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国别方案》。
SDGs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它的覆盖面很宽,涉及社会、经济、环境等17项目标;执行跨度很大,到2030年,相当于一个中长期规划;实施难度很大,首先目标之间牵一发而动全身、相互关联,而且都是在地理空间上运行的。要让这么宏大的政治性纲领实现,世界各国都能执行,如何来运作?联合国专门通过了70/1号决议,要求各成员国利用统计和地理空间信息,依据统一指标体系,开展SDGs监测评估与报告,以及时发现问题,切实采取有效措施。这就涉及遥感技术。
遥感是获取地理空间信息的重要手段。通过遥感数据,可以获知某个地方、某个国家的发展离联合国提出的2030目标还有多远;可以发现主要差距和问题在哪,应采取什么措施或相对方案。它的核心有二:一是要有一套指标体系,联合国经过三五年的讨论提出了232个指标,每个目标体系都有14个可量化的指标。比如,指标15.1.1是陆地生态系统下森林面积占陆地总面积的比例,即森林覆盖率,就是通过遥感计算的。通过遥感数据,能够发现一个国家的森林面积增减情况。这是联合国首次正式地将遥感地理信息作为全球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技术支撑,对航空航天遥感的创新发展与产业化应用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德清试点的启示
联合国近期一直在积极推动遥感、地理信息的研究与探索,如全球指标框架构建和完善、时空大数据构建、如何用于SDGs评估与统计及遥感与地理信息的融合等,同时鼓励各国创造和提供经验。
按照联合国的相关工作思路,自然资源部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陈军院士项目组对浙江德清做了SDGs 量测与监测试点,对该地的可持续发展状况进行综合评估,形成综合报告。主要采用知识图谱的方式为公众提供知识服务,再应用到规划管理决策之中。这项工作面临着三重挑战。
挑战1:如何利用时空数据进行综合评估
通过把联合国的指标本地化,运用遥感进行数据处理和指标计算,再进行目标评估与社会经济环境的分析。从联合国234个指标中选取102个指标评估德清,确保对德清整个经济环境进行综合分析。其中,直接利用统计数据计算的指标有85项,直接用地理空间数据计算的指标有10项,综合利用统计和地理数据计算的指标有7项。从中可以看出,虽然地理空间信息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但是没有地理空间信息的评估并不完整。
例如,SDG6是水,对于该项目标,联合国提出要对所有人提供水和环境卫生,并进行可持续管理。项目组最后根据本土情况选择了7项指标,通过计算进行评估。其中,有的指标是直接利用统计数据进行计算的,有的则是通过地理空间信息进行计算的。如评估公共厕所的服务情况,按照一般的公共厕所服务情况,人们无法知道身在某处几分钟能找到厕所,将公共厕所全部空间化后,就能算出,在某处步行3分钟、6分钟、9分钟的厕所都分布在哪里,医院、学校等的分布也可同样算出。这就是地理空间信息带来的便利。涉水生态系统也是通过遥感数据来计算的。项目组用30多年的陆地卫星影像计算德清湿地的变化,算出涉水生态系统的空间变化程度是11.14%,再与联合国的指标进行比较。
在此基础上,项目组围绕联合国的17个目标对德清的水情况进行评估(由于德清不靠海,只需评估16个),将其分成三组?——涉水生态系统、水资源、饮用水,分析的重点是清洁用水、总量、效率和可持续性。最后得出结论:德清水的环境较好,16个目标中有8个是好的,6个是面临挑战的,2个有待提高。这项工作完成后,回答了两个问题:第一,德清离SDGs有多远;第二,如何进行数据驱动的SDGs综合评估。
挑战2:如何提供SDGs知识服务
按照知识图谱的概念,通过建立关联、结构化建模、可视化表达,项目组将德清的SDGs做成知识图谱。例如,进入目标6当中,即能获知水的总体情况、可持续发展状况、水资源利用、安全应用以及水生态系统,再一级一级进入。这样,寻常百姓就可以快速获取信息。
挑战3:如何支撑 SDGs决策与行动
根据地理空间信息计算评估结果,为制定决策提供参考。比如,通过地理空间信息计算可以清晰地显示,哪些区域是20分钟以内能到达医院的,哪些区域是超过20分钟才能到达的,当地发改委会根据计算结果提出相应的布局措施,力争三年内达到联合国所有目标。
德清试点带给我们一些启示:遥感、地理信息能够描述SDGs的地理分布特征与地域差异,反映SDGs践行的时空过程与效应,讲述可持续发展的空间故事,将遥感、地理信息与社会统计数据有机结合,可以有效实现SDGs的空间型综合评估。德清试点入选联合国“最佳实践和成功案例”,在联合国首届世界地理信息大会发布后,被建议推广用于更大的地理空间尺度(国家、省)。
三、中国SDGs监测评估
中国积极落实2030议程,自2017年起,就向联合国提交了《落实2030议程的进展报告》。
目前,中国的可持续发展监测评估较为分散,比如,自然资源部做自然资源调查评估,生态环境部做生态环境监测评估,北京市做城市体检,都是从某一个侧面,并没有综合考虑可持续发展问题。生态文明是综合体,应该从整体考虑。推动2030 SDGs的实现,有助于我们克服各部门(地区)各自为政、单一调查评估的局限性,有利于增强对全国社会、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状况的系统性研究和整体性认知,更为重要的是,有助于在国际上讲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故事。
要用遥感和地理信息对整个国土空间进行科学、高效、规范的监测评估。一要做到全面动态感知(查得准),摸清分布与变化;二要系统精准认知(认得透),包括对格局、过程、机理、地域分布规律、人际关系的系统研究;三要做到全域的科学管控(管得好),做到全过程的用途管控和全要素的耦合监管。
实际上,用遥感和地理信息对整个国土空间进行监测评估,我国具有良好的基础。部门及地方协作方面,外交部牵头成立了有40多个部委参加的部级协调机制,科技部在深圳、太原、桂林等近十地启动了《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发改委、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科技部、农业农村部、工信部等也都开展了相关研究与实践。技术方面,近些年我国航天航空遥感发展迅速,地理信息资源建设取得长足进步,为基于时空大数据的定量评估与动态监测打下了良好基础。比如,自然资源部基于遥感技术所开展的地理国情调查,就利用高分辨率(约90%为0.5~1米)遥感影像,按“所见即所得”原则,查清了全国地表面覆盖物的物理组成:有8个一级类,46个二级类,86个三级类;从2016年起,以每年6月30日为时点,进行全要素、全覆盖的年度变化监测,每年发现变化约4000万处,其中以旱地、高覆盖草地、阔叶林、低矮房屋等为主。通过调查,能够掌握非常详细的国土地理信息,进而实现科学管控。
四、结语
SDGs是当前国际社会的热门话题与“共同语言”,开展中国SDGs监测评估,有助于增强国际话语权,发挥大国作用。利用遥感、地理信息进行全国SDGs评估监测,既可以有效推动可持续发展这一基本国策的实施,也将有力地推动卫星遥感应用的产业化。建议国家策划和启动“全国可持续发展状况的综合评估监测”工作,由發改委、科技部、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工信部、教育部、国家统计局等共同参与,为全面建设生态文明社会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贡献。
责任编辑:马莉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