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贫困大学生心理脱贫对策探析

来源 :教育前沿·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vinlp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农村贫困大学生是高等学校中的弱势群体,需要特殊的关爱,伴随着经济的贫困,部分农村贫困大学生存在着心理贫困的现象,从而影响其健康成长和和谐校园的构建,对农村贫困大学生的心理脱贫,应根据其心理贫困形成的原因,采用恰当有效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农村贫困大学生 心理贫困 心理脱贫
  中图分类号:G4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75(2009)18-050-02
  
  据有关统计资料显示,目前全国普通高等学校近1200万在校学生中,经济困难学生约240万人,占在校生总数的20%,全国高等学校贫困生比例占15%-30%,特困生占8%-15%,且农村贫困学生比城镇贫困学生所占比例更高。农村贫困大学生已经构成了高校校园中一个特殊的群体,虽然他们中的大多数具有勤劳朴实的美德,有理想,有抱负,热爱集体,具有坚韧顽强奋发进取的精神,但也有相当部分学生在面对经济拮据的困扰,巨大的城乡反差时,产生心理偏差、心理疾病。因此,经济贫困引发的心理贫困问题不容忽视。
  
  一、农村贫困大学生心理贫困的主要表现
  
  “心理贫困”是指贫困大学生由于经济困难的压力所导致的一系列的个性特征和心理健康上的负性变化。作为农村贫困这大学生来说,经济贫困导致的心理贫困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经济困难导致自我满意度低
  自我满意度是指个体基于自身设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所做出的主观评价。国内相关研究表明,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不同的大学生对生活的满意度有不同的表现,来自农村低收入家庭的大学生对生活的满意度一般低于来自平均收入或高收入家庭的学生。家庭经济困难不仅威胁农村贫困大学生的生活及学习,而且也使他们自尊心受损。不少农村贫困生因家境困难产生强烈的“相对剥夺感”,特别是将自身的衣食住行等相对地位状况与周围其他大学生相比后,就会自认为没有得到公平待遇,自己本应该获得的利益没有得到,而被他人或社会“剥夺”。这是一种否定性的主观心理感受,会导致农村贫困大学生对自己失去信心,并且过分夸大自身不利因素,不能客观评价自己,进而影响其心理健康。
  (二)经济困难导致焦虑和厌烦心理
  焦虑是心理冲突或者挫折引起的复杂性情绪体验,交织着忧虑、紧张、恐惧、失望和不安等情绪体验。很多农村贫困大学生目睹了自己家庭成员和周围乡亲由于贫困导致的种种不幸,他们一方面渴望摆脱贫困,改变命运;另一方面,一时无法摆脱的经济窘境让他们为生活费、学费焦虑,为学业、就业焦虑。过度和过于持久的焦虑体验吞噬着他们的心灵。
  因为常常为衣食学费发愁,为家庭经济状况不佳烦恼,农村贫困大学生难以能一心一意搞好学习。有的学生为了缓解经济的困难,还常常旷课或占用大量学习时间和精力在外面打工、经商, 这直接影响其学业。还有一部分学生不能正视自己的贫困,觉得贫困带给自己的是耻辱,对生活失去希望,对学习失去兴趣和动力,无心学习甚至厌烦学习。
  (三)经济困难导致人际交往心理障碍
  交往及由此建立起来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活的基础,它同大学生的成长、成功和发展紧密相关,与大学生的快乐、悲伤和烦恼密不可分,正常的人际交往是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个性保持健康和生活具有幸福感的必要前提。在校园集体生活中,农村贫困大学生由于出生环境及经济的困难往往会主观上认为别人瞧不起自己,他们有意无意地与同学疏远,甚至陷入自我封闭之中,我们在调查询问时,多数农村贫困大学生觉得自己“不爱说话,不太合群,喜欢独来独往”,这种心理状态严重影响了他们正常的交往活动。农村贫困大学生的交往心理障碍多表现在自卑、多疑、嫉妒、虚荣、异性交往困难等方面。
  (四)经济困难导致依赖心理
  在贫困生解困工作中,农村贫困大学生的困难得到了学校和社会的关注和重视,政府、学校采取了奖、助、减、免、贷等方式缓解他们的经济困难。但一小部分农村贫困生没有正确看待经济帮困的目的与意义,放松自我要求,面对贫困,有些学生认为自己是世界最不幸的人,觉得世界很不公平,可他们又没有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把一切美好的愿望寄托在别人的身上,不积极主动去通过勤工俭学等方式改变经济现状,一味地“靠、等、要”,依赖心理强。
  
  二、农村贫困大学生心理贫困形成的原因
  
  贫困大学生心理贫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自身的、也有社会环境的,表现为主客观原因交织的状况。
  (一)经济生活方面的压力
  经济生活方面的压力是导致农村大学生心理贫困最根本的也是最直接的原因,农村贫困大学生大多数来自“老、少、边、穷”地区,收到录取通知书时,他们便开始为高额的学费发愁。当看到父母为筹集学费四处奔波时,他们感受到巨大的经济压力。进入大学后,他们常常囊中羞涩,日常的生活消费往往仅限于吃饱穿暖,根本谈不上其他额外的消费,还要为背上一笔沉重的债务烦恼。长期处于有形的巨大经济压力中,容易产生严重的心理负担和强烈的自卑心理。
  (二)成长环境的不利
  家庭式个体身心发展与成长的最重要的场所,家庭的环境、父母的素质和对子女的教养方式,直接影响着孩子的人格特点和心理素质的形式。2002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曾首次使用了“弱势群体”的概念来特指我国社会当前的贫困阶层和就业困难人群。弱势群体由于长期生活在贫困之中,形成了与其社会存在相适应的生活方式、行为规范、价值观念和心理定势,被称为贫困文化。贫困文化并不等于消极文化,它只是生活在这一文化环境中的人们的社会心理的反映。因为所处的社会地位和生活环境的不如意,这一群体往往思维形式较封闭和单一,对社会的不公平现象容易敏感和绝望,父辈的这种心理无疑会对其子女产生一定的影响,使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不同程度地接受和强化了这种心理暗示。
  (三)自我认知的偏差
  每一个人总是根据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和通过自己与他人的比较来认识自己的长短优劣的。农村贫困大学生从封闭落后的农村走向开放先进的城市,从传统乡村文化到现代都市文化,从狭小的生活空间到骤然扩大的社会,这巨大的变化在内心深处引起的震撼和冲突要比一般同学更为强烈,可能出现自我认知偏差。即不能正确认识与悦纳自己,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水平不高。这种偏差一方面表现为自我评价偏低,他们常常感到不如别人,心理惆怅,焦虑,自信心不足;另一方面,表现为自我评价偏高,经济的贫困使一些学生产生了过强的自尊心、自傲、敏感、多疑等消极心理。
  (四)学校非主流文化的消极影响
  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对农村贫困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必然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当前大学校园里,存在着将高消费视作时尚的风气,贫富学生之间的消费差距已不再是单纯的吃穿好坏的区别,而是出现了整个消费结构的巨大差异。一些家庭经济富裕的城市学生由于生活条件比较优越,缺乏贫困生活的体验,追求高消费和奢侈的生活用品,对家境贫寒、衣着寒酸、见识不广的农村贫困同学不仅不同情理解,反而对他们指指点点,当作饭后谈资取笑,这让部分来自农村的贫困大学生心生反感,对人际关系失望,甚至消极避世。
  
  三、农村贫困大学生心理脱贫的对策
  
  农村贫困大学生的心理贫困状况是不容忽视的,应该引起社会、学校和贫困生自身的高度重视,我们认为帮助农村贫困大学生的心理脱贫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
  (一)继续加强经济帮困工作
  因为农村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或多或少都直接或间接地源于贫困的影响。因此,对他们进行必要的经济帮困是心理脱贫的前提和基础。高校应该通过各种社会资助、学校定期补助和减免学杂费等措施帮助农村贫困大学生完成学业。同时要不断加大“贷、奖、助”的力度,特别是加强勤工助学的力度,因为勤工助学不仅可以帮助农村贫困大学生克服依赖心理,培养他们自立、自强意识和能力,还能使贫困大学生减轻心理负担,建立自立、自强、自尊的人格,并且为早日接触社会、适应社会打下基础,这也是资助农村贫困大学生的长远之计。
  (二)引导农村贫困大学生改变不良认知,正确评价自我
  高校作为农村贫困大学生生活和受教育的直接场所,具有更为直接的责任对他们进行教育和引导,如可以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日常活动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自我。自我评价是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态度的统一,一个人只有能对自己做出实事求是的评价,才能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从而做到自尊、自信和自强。要促使农村贫困大学生改变心理贫困状况,首先必须使其更新观念,即从认识上改变对贫困的看法,要认识到真正的贫困是缺乏知识,缺乏信息和获取信息的手段。鼓励他们经常充满自信地对自己说 “我行”、“我能做到”、“我自己能克服一切”,特别是在遭受困难和挫折的时候,更有必要。要认识到任何人都不能打倒你,除非你自己。其次要引导他们多尝试与人交往,只要建立自信,就会发现与人交往并不是一件难事。在与他人交往中,能够感受到快乐、友谊,可以吐露自己的心声,也可知道他人的喜怒哀乐。通过交往营造一个良好的人际环境,使自己保持快乐的心情,从而战胜胆怯,驱除孤独。
  (三)更新心理辅导方法
  贫困大学生由于性格多为内向型,因此在心理健康方面出现的问题,往往不愿向人倾吐,郁积在心中,这对其心理健康的消极影响较大。而学校的心理咨询机构可以成为她们倾诉和提供建议的平台。学校应该发挥好大学生心理咨询的积极作用,鼓励贫困生寻求心理帮助,为其心理脱贫提供帮助。其次,高校应不定期地组织心理健康宣传、心理健康讲座,引导学生养成乐观的生活态度,并指导各级学生会设立心理部、各班设心理委员,努力构建完善的心理干预机制。
  (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形成良好的心理氛围
  如上所言,目前大学校园里的非主流文化和高消费倾向对农村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冲击是巨大的。因此要纠正部分人群的偏见,对大学生的消费倾向和消费行为加以正确引导,学校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使学生认识到贫困不可耻、劳动最光荣,形成良好的心理氛围。同时,加大思想道德教育的力度,提倡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正确认识和对待贫富差别,为农村贫困大学生正常的人际交往提供良好的心理氛围。
  
  参考文献:
  [1]邓志军.当前贫困大学生心理贫困的现状、成因及教育对策 [J].教育探索,2004(12).
  [2]李晓阳.高等学校贫困生心理贫困问题研究 [J].高等农业教育,2005(5).
  [3]张林茂.高校学生“双贫困”现象透视 [J].汉江大学学报,2004(6).
  [4]岳华.高校贫困生“心理贫困”问题探讨 [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6(3).
其他文献
一、关于学习策略和数学学习策略的问题rn广大心理学家对学习策略的研究已进行了半个世纪,国内外大量研究证实,学习策略与学生的学业成绩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正确运用学
临床实习是护理专业深化教育和达标的重要阶段,即护生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把所学的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相结合,掌握各种护理技能,培养独立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摘 要:通过3年对本科生专业课进行双语教学的实践,认识到双语教学内容要深入浅出,对一些专业术语和基本原理尽量用一些图片来表达,并分别用英文和中文加以说明,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双语教学要求教师有广博的知识结构,扎实的学科功底,过硬的英语功底,要求学生有相应的英语水平。双语教学中两种语言的运用比例要视具体情况灵活而定,在学生刚一开始接触双语课时,可以采用外语渗透模式,经过一段时
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结合当代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生产发展的实际情况,发现任何形式的商品生产都具有私人目的和社会目的两重性;商品生产私人目的和社会目的都有各自的形
摘 要:分层次教学是实现高职教育目标的需要;是解决高职学生成份多元化、学习基础参差不齐、整体差异较大的现状,摆脱教师和学生的两难困境,为学生提供符合自身条件和特点的最佳发展途径的有效方法;是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切入点。  关键词:课程 分层次教学 以人为本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75(2009)18-042-02     一、分层次教学的必要性    分层次
枝江市现有义务教育学校60所,在校学生28597人,教职工2297人.近两年来,市教育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全面推行“校财局管”管理模式的基础上,坚持用科学的理念、创新的方法
摘 要:采用情景教学的方法,可以促成成功的教与学的双边实践活动。情景教学法实现的关键在于改变课程呈现方式、改变提问方式、丰富教学内容和调整学生课堂活动结构。  关键词:高职高专 英语教学 情景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75(2009)18-044-01     一、引言    根据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颁布的《高职高专英语课程基本要求》,本着“实用为主,够用
摘 要:分析当前中职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对该专业的实践教学改革从教师、教材和教学实践等三个方面提出建议。  关键词:市场营销 实践教学 探析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75(2009)18-045-02     市场营销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专业。中职营销专业主要为社会培养从事营销实践工作的一线销售人员,培养目标和专业性质都强调应用性和操作
宜昌市西陵区教育局早在2000年就开始实行学校财务集中核算的管理模式。在新型财务管理模式下,学校必须建立一套符合自身实际的科学有效的内部管理制度,确保资金及资产的有效
摘 要:为了解高职高专教育教学改革效果,落实能力本位教学原则发挥的作用,老师应稍微脱离课本,采用西方教育方式,以学生为中心,以考核方法、通用能力、课程体系、考核成果来提高学生的能力。笔者就多年教学经验,对《社会调查方法》进行探讨,以求抛砖引玉。  关键词:社会调查方法 教学 能力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75(2009)18-047-01     一、《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