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教育的核心问题是学生学习过程的优化,即怎样使学生主动地、有效地、合理地学习数学。作为一名数学教师,首先要树立正确的数学教育观念,积极地、自觉地进行教学改革与探索。在数学课教学中力求做到:
一、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
数学是人类的一种创造性活动,人们应该把数学当作有探索性的、动态的和发展的学科来学,而不是一个僵化的、绝对的和一些必须记住的规则所构成的东西。因此,数学教学必须从注重数学结果的教学转变为注重数学过程(即获得数学知识的思维过程)的教学,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深入到他们自己的学习过程中去,鼓励他们探索、辩论和发明创造,让学生亲身经历观察、操作、猜想、假设、证明等过程,使学生充分体验,从而自我感悟,在重演、再现知识发生过程的活动中,内化前人发现知识的方法和能力,全面培养学生探索、猜想、证明、归纳、类比、综合、分析等各种能力。
比如函数概念,不应只关注对其对应法则、定义域和值域的讨论,而应选取具体实例,使学生体会函数能够反映实际事物的变化规律。再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统计和概率的知识讨论下面的问题:有一则广告声称:“有75%的人使用本公司的产品。”你听了这则广告后有什么想法?通过讨论,学生可能会对样品是如何选取的、样本的容量有多大等发表自己的看法,进而对广告数据的真实性、可靠性提出质疑。
二、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依据学生年龄特点和认识特点,设计探索性和开放性问题,安排适合教学内容的数学活动,给学生提供自己探索的机会,给学生充分发挥个性的空间,让学生在观察、试验、猜想、归纳、分析和整理的过程中理解一个问题是怎样提出来的,一个概念是如何形成的,一个结论是怎样探索和猜想的,以及这个结论是如何被应用的。
例如,完成下列计算:1+3=?1+3+5=?1+3+5+7=?1+3+5+7+9=?根据计算结果,探索规律。教学时,首先应让学生思考并讨论交流:从上面这些算式中你能发现什么?让学生经历观察(每个算式和结果的特点)、比较(不同算式之间的异同)、归纳(可能具有的规律)、提出猜想的过程。在数学教学中,不仅要注重学生是否找到了规律,更应关注学生是否进行了思考。
三、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多样化的学习要求
学生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对于同一个问题,由于学生的认识、经验、认知水平和认知风格的不同,常常会有不同的理解,解决问题的方法也不尽相同。这正是学生具有不同个性的体现。教师要及时了解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让课堂成为学生发挥个性的天地,成为学生自我赏识的乐园。问题情境的设计、教学过程的展开、练习的安排等要尽可能的让所有学生都能主动参与,提出各自解决问题的策略。
四、注重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应当有意识、有计划的设计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感受数学的整体性,不断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讲“圆锥的体积”这一节时,要求学生动手操作促进学生主动探究。学生先把两块橡皮泥捏成不同的形状,其中一个是圆锥体,一个是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然后把圆锥体转化成长方体或圆柱体。通过长方体或圆柱体的体积,求出圆锥体的体积,再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的体积进行比较,得出结论:在等底等高的前提下,圆锥体的体积是圆柱体体积的三分之一。这样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把数与形结合起来,不仅形象易懂,而且体会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温故而知新,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近年来,世界各国和各地区都注重在数学教学中,通过运用计数器和计算机等先进技术,为数学提供一种新颖的学习环境,使数学思想形象化,使学生亲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以及建立模型、探索规律的过程,把教师从单一的教学任务中解放出来,运用丰富的形式呈现教学内容。因此,我们应努力提高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数学教学的水平,增强我国数学课堂中信息技术的含量,改善学生的学习。
一、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
数学是人类的一种创造性活动,人们应该把数学当作有探索性的、动态的和发展的学科来学,而不是一个僵化的、绝对的和一些必须记住的规则所构成的东西。因此,数学教学必须从注重数学结果的教学转变为注重数学过程(即获得数学知识的思维过程)的教学,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深入到他们自己的学习过程中去,鼓励他们探索、辩论和发明创造,让学生亲身经历观察、操作、猜想、假设、证明等过程,使学生充分体验,从而自我感悟,在重演、再现知识发生过程的活动中,内化前人发现知识的方法和能力,全面培养学生探索、猜想、证明、归纳、类比、综合、分析等各种能力。
比如函数概念,不应只关注对其对应法则、定义域和值域的讨论,而应选取具体实例,使学生体会函数能够反映实际事物的变化规律。再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统计和概率的知识讨论下面的问题:有一则广告声称:“有75%的人使用本公司的产品。”你听了这则广告后有什么想法?通过讨论,学生可能会对样品是如何选取的、样本的容量有多大等发表自己的看法,进而对广告数据的真实性、可靠性提出质疑。
二、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依据学生年龄特点和认识特点,设计探索性和开放性问题,安排适合教学内容的数学活动,给学生提供自己探索的机会,给学生充分发挥个性的空间,让学生在观察、试验、猜想、归纳、分析和整理的过程中理解一个问题是怎样提出来的,一个概念是如何形成的,一个结论是怎样探索和猜想的,以及这个结论是如何被应用的。
例如,完成下列计算:1+3=?1+3+5=?1+3+5+7=?1+3+5+7+9=?根据计算结果,探索规律。教学时,首先应让学生思考并讨论交流:从上面这些算式中你能发现什么?让学生经历观察(每个算式和结果的特点)、比较(不同算式之间的异同)、归纳(可能具有的规律)、提出猜想的过程。在数学教学中,不仅要注重学生是否找到了规律,更应关注学生是否进行了思考。
三、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多样化的学习要求
学生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对于同一个问题,由于学生的认识、经验、认知水平和认知风格的不同,常常会有不同的理解,解决问题的方法也不尽相同。这正是学生具有不同个性的体现。教师要及时了解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让课堂成为学生发挥个性的天地,成为学生自我赏识的乐园。问题情境的设计、教学过程的展开、练习的安排等要尽可能的让所有学生都能主动参与,提出各自解决问题的策略。
四、注重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应当有意识、有计划的设计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感受数学的整体性,不断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讲“圆锥的体积”这一节时,要求学生动手操作促进学生主动探究。学生先把两块橡皮泥捏成不同的形状,其中一个是圆锥体,一个是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然后把圆锥体转化成长方体或圆柱体。通过长方体或圆柱体的体积,求出圆锥体的体积,再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的体积进行比较,得出结论:在等底等高的前提下,圆锥体的体积是圆柱体体积的三分之一。这样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把数与形结合起来,不仅形象易懂,而且体会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温故而知新,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近年来,世界各国和各地区都注重在数学教学中,通过运用计数器和计算机等先进技术,为数学提供一种新颖的学习环境,使数学思想形象化,使学生亲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以及建立模型、探索规律的过程,把教师从单一的教学任务中解放出来,运用丰富的形式呈现教学内容。因此,我们应努力提高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数学教学的水平,增强我国数学课堂中信息技术的含量,改善学生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