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何为马克思主义的“硬核”?

来源 :理论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world5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按照拉卡托斯的观点,科学理论之为科学理论,关键在于它是由“硬核”与“辅助保护带”组成的完整体系,马克思主义学说作为科学理论也不例外,也由“硬核”和“辅助保护带”构成。“硬核”之为“硬核”,乃在于它是该理论最基本的理论公设和根本主张,因而,它构成了该学说的基石,表现了该学说的本质。“科学的实践观”恰恰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基本的理论公设和根本主张,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和本质,因而理所当然地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硬核”,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又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硬核”,于是“科学的实践观”作为“硬核”之“硬核”,成为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硬核”也就顺理成章了。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硬核”;实践人本主义;科学的实践观
  中图分类号:A8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7408(2012)02-0054-03
  
  基金项目:北京市教委项目“马克思交往理论的和谐观视域研究”(SM201110028010)。作者简介:王学荣(1984-),男,湖南炎陵人,首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2010级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与社会发展理论的研究。
  
  杨筱刚教授在《马克思主义“硬核”及其剥取》一文中,运用拉卡托斯的“硬核”理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进行了结构主义的分析,颇有见地。杨文首先剖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硬核”既不是政治经济学,也不是科学社会主义,“硬核”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然后,杨教授又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身进行了结构主义的分析,层层推进,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硬核”既不是唯物史观,也不是辩证唯物主义,而是“实践人本主义”。[1]但笔者认为,实践人本主义乃是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时期的思想,当时的思想并不成熟,还带有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痕迹”。马克思第一次把自己的观点和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对立起来、批判费尔巴哈是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中。从1845年春写作《提纲》开始,马克思逐渐克服了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倾向,开始转向科学的实践观。也正是由于科学实践观的提出,才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按照拉卡托斯的观点,“硬核”之为“硬核”,乃在于它是该理论最基本的理论公设和根本主张,因而,它构成了该学说的基石,表现了该学说的本质。[2]而科学的实践观正好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基石,它贯穿于全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各个环节,自从科学实践观的“天才发现”,自然观、历史观和认识论等各个领域都获得了全新的解释,进而构筑了统一、科学、彻底的全新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因此,笔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硬核”不是“实践人本主义”,而是“科学的实践观”。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又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硬核”,于是,“科学的实践观”作为“硬核”之“硬核”,自然也就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硬核”。
  (一)
  精致证伪主义的代表人物拉卡托斯认为,科学理论之为科学理论,关键在于它是由“硬核”与“辅助保护带”组成的完整体系,其中,“硬核”之为“硬核”,乃在于它是该理论最基本的理论公设和根本主张,因而,它构成了该学说的基石,表现了该学说的本质,放弃了它,就等于放弃了整个学说。而“辅助保护带”则是运用“硬核”这个理论公设去分析现实问题所得出的具体结论,因此,“辅助保护带”往往是可以反驳的,因为现实本身正是不断变化着的。[2]在这个意义上,对“辅助保护带”的反驳并不等于对“硬核”本身的反驳,而且恰恰相反,在“硬核”不变的前提下,可以通过对“辅助保护带”的修正和补充来完善该学说,反而可以更好地保护其“硬核”,而这个对“辅助保护带”的修正和完善过程也正是该学说的发展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科学理论之所以具有很强的生命力,乃在于它的“辅助保护带”具有一定的包容性、动态性、开放性和可调节性。
  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理论是公认的,与其他任何科学理论一样,马克思主义学说同样也是由“硬核”和“辅助保护带”共同构成的一个完整体系。按照拉卡托斯的观点,马克思主义的“硬核”作为最基本的理论公设当然是不可反驳的,而其“辅助保护带”则需要不断地修正、补充和完善,且听听马克思恩格斯在1872年为《共产党宣言》所写的序言中对自己学说的态度吧:“不管最近25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的变化,这个《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某些地方本来可以做一些修改。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所以第二章末尾提出的那些革命措施根本没有特别的意义。如果是在今天,这一段在许多方面都会有不同的写法了。由于最近25年来大工业有了巨大发展而工人阶级的政党组织也跟着发展起来,由于首先有了二月革命的实际经验而后来尤其是有了无产阶级第一次掌握政权达两月之久的巴黎公社的实际经验,所以这个纲领现在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3]248-249
  (二)
  既然马克思主义的“硬核”不可反驳,而其“辅助保护带”则需要不断修正、补充和完善,那在逻辑上就应该首先正确区分出马克思主义的“硬核”与“辅助保护带”。那么,究竟何为马克思主义的“硬核”呢?马克思主义学说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大部分组成,尽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学说本身也各有其“硬核”和“辅助保护带”,但就整个马克思主义学说的体系而言,它们都不是“硬核”,而只是“辅助保护带”,“硬核”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中。对此,杨教授从历史和逻辑两个角度进行了精辟而充分的论证,正如他所说“马克思首先是一个哲学家,马克思首先进行哲学变革,然后在变革了的哲学指导下再进行政治经济学的变革并创立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因此,在该学说体系中,哲学是历史在先的。不仅是历史在先的,而且也是逻辑在先的。这里涉及到对该学说三大组成部分的本质和地位的理解问题。我的理解是: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现实的科学理论;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关于共产主义理想的描述和论证以及实现该理想的实践纲领;二者的关系是现实和理想、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因此,如果你承认我的理解是正确的,如果你承认马克思的逻辑是从整体到局部、从抽象到具体的话,那么,从逻辑上说,你就得承认在此二者之上、之先,马克思还有一个关于上述关系的关系本身的学说。而这样学说当然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因此,无论在历史上还是逻辑上,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较之马克思主义哲学而言,都是在后的。在后的东西可能是‘硬核’吗?‘硬核’之为‘硬核’,乃在于它是该学说体系中最基本的理论公设,它与‘保护带’的关系是前提与结论的推出关系,前提怎么可能在后呢?这一点,列宁看得很明白。他说:‘马克思的经济学说就是马克思理论最深刻、最全面、最详细的证明和运用’;‘我们完全站在马克思理论的基础上,因为它第一次把科学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给这个科学奠定了巩固的基础’。这里的‘马克思理论’不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同义语吗?”[1]马克思主义学说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完整理论体系,其“硬核”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杨教授对此所作的论证笔者认为是相当到位的。
  然而另一方面,笔者却认为,问题的焦点恰恰在于到底何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硬核”,这个问题一旦得到解决,整个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整个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硬核”,而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身也是由“硬核”和“辅助保护带”组成的,这样一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硬核”也就成了“硬核”之“硬核”,当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硬核”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了整个马克思主义学说体系的“硬核”。
  (三)
  那么,究竟何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硬核”呢?杨教授认为,马克思哲学的“硬核”既不是唯物史观,也不是辩证唯物主义理论,而是实践人本主义。然而,笔者却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硬核”不是“实践人本主义”,而是“科学的实践观”。
  在《手稿》中,马克思的很多论述还往往带有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痕迹”,确实是从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出发去批判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批判黑格尔哲学,进而论证共产主义的。但在《提纲》中,他却逐渐克服了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倾向,开始转向了“科学的实践观”,事实上,马克思第一次把自己的观点和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对立起来、批判费尔巴哈就是在《提纲》中,正如马克思开篇所说:“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3]54并且进一步认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3]56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恩格斯说这是“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4]笔者认为,“天才”之为“天才”,乃在于天才地找到了“实践”这个新的法宝。应当承认的是,马克思在《提纲》中的确反复提到“人”,但那绝对不是费尔巴哈式的人本主义,其用意乃在于强调人的主体性而并非人本主义,“人的主体性”与“人本主义”是内涵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事实上,“实践”本身已经蕴含着人的主体性思想,因为实践之为实践,乃在于它是“人”的实践,实践的主体只能是“人”本身。从思想发展的内在逻辑看,笔者认为,马克思之所以能够找到“科学的实践观”作为其理论基石,是因为马克思高屋建瓴,看问题的立脚点选得很高,他开始将“人类社会”而不是“市民社会”作为考察问题的立脚点。正如马克思所说:“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市民社会,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则是人类社会或社会的人类。”[3]57以“人类社会”为立脚点,马克思进而得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认识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3]57的伟大结论也就顺理成章了,这里的“改变世界”不就是“实践”的同义语吗?然而写作《提纲》已经是1845年春天的事了,很明显,在这个时候,马克思已经克服了《手稿》中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痕迹”了,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基点的科学的实践观,在这篇文章中已经开始提出了。正是由于科学实践观的确立,才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笔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之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根本之处乃在于它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独特方式,即以实践为基础去解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由于都不了解人类的实践活动及其意义,从而导致它们在对世界的理解和观察世界的视角等一系列问题上存在着严重缺陷。马克思主义哲学通过对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扬弃”,提出了能动性与受到性相统一的实践范畴,并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现实世界,把对象、现实和感性当作实践去理解,从而在世界观、自然观、历史观和认识论等各个领域都获得了全新的解释,进而构筑了统一、科学、彻底的全新科学体系。
  可见,实践范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中心范畴,科学的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它贯穿于全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各个环节。离开了实践观点,就不可能真正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质,也不可能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整个思想体系。按照拉卡托斯的观点,“硬核”之为“硬核”,乃在于它是该理论最基本的理论公设和根本主张,因而,它构成了该学说的基石,表现了该学说的本质,通过上述分析可知,“科学的实践观”恰恰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基本的理论公设和根本主张,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也恰好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因而理所当然地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硬核”,又怎么能说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硬核”还是《手稿》时期的“实践人本主义”呢?既然“科学的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硬核”,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又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硬核”,于是“科学的实践观”作为“硬核”之“硬核”,成为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硬核”也就顺理成章了。
  
  参考文献:
  
  [1]杨筱刚.马克思主义的“硬核”及其剥取[J].天府新论,1996,(3).
  [2]兰征.拉卡托斯的自然哲学[M].湖北:湖北人民出版社,1987.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13.
  [责任编辑:闫生金]
  
其他文献
摘 要:在构建地方服务型政府的过程中,第三部门与地方政府在公共服务领域内的合作,有其互动基础及深刻的现实意义。但由于我国对第三部门的登记管理施行过于严格的双重行政管理体制,导致了双方在互动过程中的信任危机,并影响了二者的合作进程。为此,应该从厘清地方政府的角色、完善第三部门的发展环境、加强对第三部门的监督这三个方面进行分析研究,从而发展和改善第三部门与地方政府的有效合作。  关键词:第三部门;地方
摘 要:马克思的《博士论文》是马克思整个人权思想的起点。通过比较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确立自我意识的最高神性;通过论述原子脱离直线而偏斜的运动,反映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平等性及人权实现的自律性;通过论述原子间的排斥运动,反映了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引申出了人类社会中的契约与友谊。论文处处表现出反映人的自由、人权实现的思想,是一份特殊形态的人权宣言。  关键词:马克思;博士论文;人权思想  中图
摘要:近年来,群体性事件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国内学界相关研究从不同角度揭示了转型期利益矛盾的多元化、刚性稳定、体制性迟钝、不满情绪的宣泄等是引发群体性事件的主要原因,提出应从建立健全信息汇集、舆论引导、利益诉求表达、对话协商、法制法规建设、事后补偿与领导责任追究等多元处置机制入手,筑牢应对群体性事件的多重防线。同时,强调要坚持“现场第一”原则,以“处境化”的思维,把握群体性事件处置中公权力的配
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应邀于2016年为江苏省金湖县机关幼儿园策划了办园理念。我们通过文献研读、专访、座谈等多种方式,了解该园的发展历史与文化特征,并通过反复对话修改,最终形成了完整的理念体系,助推了幼儿园的高品质发展。【核心理念】循于爱,臻于品。  循于爱:意指一切教育思想以爱为起点,一切教育行为以爱为原则。对于爱的理解和诠释,可以从《春秋繁露·仁义法》中找到这样的表述:“仁之法在爱人,不在爱我;
摘要: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实行的“普选制”“三三制”、民主监督及法律法规等,都是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创造。党中央和边区政府总结人民群众的创造,并将其规范化、制度化,运用于边区的民主政治建设,使边区成为抗日和民主的模范区。中国式的民主路径就是中国共产党贯彻群众路线的制度安排与行为模式。陕甘宁边区的民主政治建设本质上是一种中国共产党“授权给群众”的制度安排,也是中国共产党在边区政治治理中贯彻群众路线的行为模
[摘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不断发展,是加快中国现代化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通过梳理分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背景和流变,可以看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两个维度,它既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建设实践的结合,用马克思主义化中国,又是在实践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过程中对马克思主义加以具体化、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也就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在这两个维度的扩展中,我们要善于总结经验教训,更好地推动马克思主义
摘 要:以帮忙类、调解类为代表的电视纠纷解决节目的风生水起,在预示着一种新生的具有媒介现象与法律现象双重属性的电视替代性纠纷解决机制兴起的同时,又因电视直接介入纠纷解决使其自身陷入伦理困局。以现代法治的基石——正当程序视角批判性地分析观照电视司法化,倡导建构传媒介入纠纷解决的正当程序是一条可选择的破解困局的理论路径。  关键词:电视;司法化;纠纷解决;正当程序;电视调解  中图分类号:D926
我园建设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地处市中心,室内空间非常狭小。想要突破空间上的限制,必须走出“蜗居”的室内,让孩子的学习有向室外延伸的可能。为此,我们开始精心设计并分步改造幼儿园里的“犄角旮旯”,在室内与室外创设神秘的“角落里”。当环境具有生命、会呼吸、带温度时,环境也就成了幼儿生活的一部分、课程的一部分。  一、“角落里”的改造愿景  幼儿园两栋楼相接处形成了一个夹角,位于旗台后方,是一块四周围合的
摘要:近年来,城市管理问题被推上风口浪尖,因城管暴力执法并陷入“塔西佗陷阱”的“怪圈”,导致城管被“妖魔化”。目前,学术界主要从“制度归因”和“舆论归因”去探寻城管“妖魔化”的衍化机理。但是,造成城管“妖魔化”的因素错综复杂,更有社会转型所带来的深层次原因。城管“妖魔化”是社会转型过程中各种社会矛盾冲突表达并导致政治信任缺失的一种“病象”表征。从探索公民参与机制、拓宽社会救济渠道、加强网络执政能力
摘 要:非政府组织作为宏观社会资本的主要载体,其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为:非政府组织利用其广泛的公民参与网络实现对信息资源的收集、整理和传递;非政府组织利用其广泛的信任基础有助于实现对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的筹集和分配,对政府和民众关系的协调沟通;非政府组织的普遍化互惠规范有助于实现对社会成员行为的有效约束和调节,维护社会稳定。  关键词:社会资本;非政府组织;突发事件;应急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