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按照拉卡托斯的观点,科学理论之为科学理论,关键在于它是由“硬核”与“辅助保护带”组成的完整体系,马克思主义学说作为科学理论也不例外,也由“硬核”和“辅助保护带”构成。“硬核”之为“硬核”,乃在于它是该理论最基本的理论公设和根本主张,因而,它构成了该学说的基石,表现了该学说的本质。“科学的实践观”恰恰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基本的理论公设和根本主张,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和本质,因而理所当然地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硬核”,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又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硬核”,于是“科学的实践观”作为“硬核”之“硬核”,成为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硬核”也就顺理成章了。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硬核”;实践人本主义;科学的实践观
中图分类号:A8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7408(2012)02-0054-03
基金项目:北京市教委项目“马克思交往理论的和谐观视域研究”(SM201110028010)。作者简介:王学荣(1984-),男,湖南炎陵人,首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2010级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与社会发展理论的研究。
杨筱刚教授在《马克思主义“硬核”及其剥取》一文中,运用拉卡托斯的“硬核”理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进行了结构主义的分析,颇有见地。杨文首先剖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硬核”既不是政治经济学,也不是科学社会主义,“硬核”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然后,杨教授又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身进行了结构主义的分析,层层推进,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硬核”既不是唯物史观,也不是辩证唯物主义,而是“实践人本主义”。[1]但笔者认为,实践人本主义乃是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时期的思想,当时的思想并不成熟,还带有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痕迹”。马克思第一次把自己的观点和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对立起来、批判费尔巴哈是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中。从1845年春写作《提纲》开始,马克思逐渐克服了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倾向,开始转向科学的实践观。也正是由于科学实践观的提出,才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按照拉卡托斯的观点,“硬核”之为“硬核”,乃在于它是该理论最基本的理论公设和根本主张,因而,它构成了该学说的基石,表现了该学说的本质。[2]而科学的实践观正好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基石,它贯穿于全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各个环节,自从科学实践观的“天才发现”,自然观、历史观和认识论等各个领域都获得了全新的解释,进而构筑了统一、科学、彻底的全新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因此,笔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硬核”不是“实践人本主义”,而是“科学的实践观”。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又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硬核”,于是,“科学的实践观”作为“硬核”之“硬核”,自然也就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硬核”。
(一)
精致证伪主义的代表人物拉卡托斯认为,科学理论之为科学理论,关键在于它是由“硬核”与“辅助保护带”组成的完整体系,其中,“硬核”之为“硬核”,乃在于它是该理论最基本的理论公设和根本主张,因而,它构成了该学说的基石,表现了该学说的本质,放弃了它,就等于放弃了整个学说。而“辅助保护带”则是运用“硬核”这个理论公设去分析现实问题所得出的具体结论,因此,“辅助保护带”往往是可以反驳的,因为现实本身正是不断变化着的。[2]在这个意义上,对“辅助保护带”的反驳并不等于对“硬核”本身的反驳,而且恰恰相反,在“硬核”不变的前提下,可以通过对“辅助保护带”的修正和补充来完善该学说,反而可以更好地保护其“硬核”,而这个对“辅助保护带”的修正和完善过程也正是该学说的发展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科学理论之所以具有很强的生命力,乃在于它的“辅助保护带”具有一定的包容性、动态性、开放性和可调节性。
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理论是公认的,与其他任何科学理论一样,马克思主义学说同样也是由“硬核”和“辅助保护带”共同构成的一个完整体系。按照拉卡托斯的观点,马克思主义的“硬核”作为最基本的理论公设当然是不可反驳的,而其“辅助保护带”则需要不断地修正、补充和完善,且听听马克思恩格斯在1872年为《共产党宣言》所写的序言中对自己学说的态度吧:“不管最近25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的变化,这个《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某些地方本来可以做一些修改。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所以第二章末尾提出的那些革命措施根本没有特别的意义。如果是在今天,这一段在许多方面都会有不同的写法了。由于最近25年来大工业有了巨大发展而工人阶级的政党组织也跟着发展起来,由于首先有了二月革命的实际经验而后来尤其是有了无产阶级第一次掌握政权达两月之久的巴黎公社的实际经验,所以这个纲领现在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3]248-249
(二)
既然马克思主义的“硬核”不可反驳,而其“辅助保护带”则需要不断修正、补充和完善,那在逻辑上就应该首先正确区分出马克思主义的“硬核”与“辅助保护带”。那么,究竟何为马克思主义的“硬核”呢?马克思主义学说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大部分组成,尽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学说本身也各有其“硬核”和“辅助保护带”,但就整个马克思主义学说的体系而言,它们都不是“硬核”,而只是“辅助保护带”,“硬核”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中。对此,杨教授从历史和逻辑两个角度进行了精辟而充分的论证,正如他所说“马克思首先是一个哲学家,马克思首先进行哲学变革,然后在变革了的哲学指导下再进行政治经济学的变革并创立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因此,在该学说体系中,哲学是历史在先的。不仅是历史在先的,而且也是逻辑在先的。这里涉及到对该学说三大组成部分的本质和地位的理解问题。我的理解是: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现实的科学理论;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关于共产主义理想的描述和论证以及实现该理想的实践纲领;二者的关系是现实和理想、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因此,如果你承认我的理解是正确的,如果你承认马克思的逻辑是从整体到局部、从抽象到具体的话,那么,从逻辑上说,你就得承认在此二者之上、之先,马克思还有一个关于上述关系的关系本身的学说。而这样学说当然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因此,无论在历史上还是逻辑上,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较之马克思主义哲学而言,都是在后的。在后的东西可能是‘硬核’吗?‘硬核’之为‘硬核’,乃在于它是该学说体系中最基本的理论公设,它与‘保护带’的关系是前提与结论的推出关系,前提怎么可能在后呢?这一点,列宁看得很明白。他说:‘马克思的经济学说就是马克思理论最深刻、最全面、最详细的证明和运用’;‘我们完全站在马克思理论的基础上,因为它第一次把科学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给这个科学奠定了巩固的基础’。这里的‘马克思理论’不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同义语吗?”[1]马克思主义学说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完整理论体系,其“硬核”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杨教授对此所作的论证笔者认为是相当到位的。
然而另一方面,笔者却认为,问题的焦点恰恰在于到底何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硬核”,这个问题一旦得到解决,整个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整个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硬核”,而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身也是由“硬核”和“辅助保护带”组成的,这样一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硬核”也就成了“硬核”之“硬核”,当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硬核”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了整个马克思主义学说体系的“硬核”。
(三)
那么,究竟何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硬核”呢?杨教授认为,马克思哲学的“硬核”既不是唯物史观,也不是辩证唯物主义理论,而是实践人本主义。然而,笔者却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硬核”不是“实践人本主义”,而是“科学的实践观”。
在《手稿》中,马克思的很多论述还往往带有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痕迹”,确实是从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出发去批判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批判黑格尔哲学,进而论证共产主义的。但在《提纲》中,他却逐渐克服了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倾向,开始转向了“科学的实践观”,事实上,马克思第一次把自己的观点和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对立起来、批判费尔巴哈就是在《提纲》中,正如马克思开篇所说:“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3]54并且进一步认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3]56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恩格斯说这是“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4]笔者认为,“天才”之为“天才”,乃在于天才地找到了“实践”这个新的法宝。应当承认的是,马克思在《提纲》中的确反复提到“人”,但那绝对不是费尔巴哈式的人本主义,其用意乃在于强调人的主体性而并非人本主义,“人的主体性”与“人本主义”是内涵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事实上,“实践”本身已经蕴含着人的主体性思想,因为实践之为实践,乃在于它是“人”的实践,实践的主体只能是“人”本身。从思想发展的内在逻辑看,笔者认为,马克思之所以能够找到“科学的实践观”作为其理论基石,是因为马克思高屋建瓴,看问题的立脚点选得很高,他开始将“人类社会”而不是“市民社会”作为考察问题的立脚点。正如马克思所说:“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市民社会,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则是人类社会或社会的人类。”[3]57以“人类社会”为立脚点,马克思进而得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认识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3]57的伟大结论也就顺理成章了,这里的“改变世界”不就是“实践”的同义语吗?然而写作《提纲》已经是1845年春天的事了,很明显,在这个时候,马克思已经克服了《手稿》中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痕迹”了,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基点的科学的实践观,在这篇文章中已经开始提出了。正是由于科学实践观的确立,才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笔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之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根本之处乃在于它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独特方式,即以实践为基础去解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由于都不了解人类的实践活动及其意义,从而导致它们在对世界的理解和观察世界的视角等一系列问题上存在着严重缺陷。马克思主义哲学通过对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扬弃”,提出了能动性与受到性相统一的实践范畴,并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现实世界,把对象、现实和感性当作实践去理解,从而在世界观、自然观、历史观和认识论等各个领域都获得了全新的解释,进而构筑了统一、科学、彻底的全新科学体系。
可见,实践范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中心范畴,科学的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它贯穿于全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各个环节。离开了实践观点,就不可能真正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质,也不可能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整个思想体系。按照拉卡托斯的观点,“硬核”之为“硬核”,乃在于它是该理论最基本的理论公设和根本主张,因而,它构成了该学说的基石,表现了该学说的本质,通过上述分析可知,“科学的实践观”恰恰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基本的理论公设和根本主张,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也恰好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因而理所当然地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硬核”,又怎么能说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硬核”还是《手稿》时期的“实践人本主义”呢?既然“科学的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硬核”,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又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硬核”,于是“科学的实践观”作为“硬核”之“硬核”,成为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硬核”也就顺理成章了。
参考文献:
[1]杨筱刚.马克思主义的“硬核”及其剥取[J].天府新论,1996,(3).
[2]兰征.拉卡托斯的自然哲学[M].湖北:湖北人民出版社,1987.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13.
[责任编辑:闫生金]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硬核”;实践人本主义;科学的实践观
中图分类号:A8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7408(2012)02-0054-03
基金项目:北京市教委项目“马克思交往理论的和谐观视域研究”(SM201110028010)。作者简介:王学荣(1984-),男,湖南炎陵人,首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2010级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与社会发展理论的研究。
杨筱刚教授在《马克思主义“硬核”及其剥取》一文中,运用拉卡托斯的“硬核”理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进行了结构主义的分析,颇有见地。杨文首先剖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硬核”既不是政治经济学,也不是科学社会主义,“硬核”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然后,杨教授又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身进行了结构主义的分析,层层推进,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硬核”既不是唯物史观,也不是辩证唯物主义,而是“实践人本主义”。[1]但笔者认为,实践人本主义乃是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时期的思想,当时的思想并不成熟,还带有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痕迹”。马克思第一次把自己的观点和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对立起来、批判费尔巴哈是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中。从1845年春写作《提纲》开始,马克思逐渐克服了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倾向,开始转向科学的实践观。也正是由于科学实践观的提出,才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按照拉卡托斯的观点,“硬核”之为“硬核”,乃在于它是该理论最基本的理论公设和根本主张,因而,它构成了该学说的基石,表现了该学说的本质。[2]而科学的实践观正好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基石,它贯穿于全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各个环节,自从科学实践观的“天才发现”,自然观、历史观和认识论等各个领域都获得了全新的解释,进而构筑了统一、科学、彻底的全新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因此,笔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硬核”不是“实践人本主义”,而是“科学的实践观”。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又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硬核”,于是,“科学的实践观”作为“硬核”之“硬核”,自然也就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硬核”。
(一)
精致证伪主义的代表人物拉卡托斯认为,科学理论之为科学理论,关键在于它是由“硬核”与“辅助保护带”组成的完整体系,其中,“硬核”之为“硬核”,乃在于它是该理论最基本的理论公设和根本主张,因而,它构成了该学说的基石,表现了该学说的本质,放弃了它,就等于放弃了整个学说。而“辅助保护带”则是运用“硬核”这个理论公设去分析现实问题所得出的具体结论,因此,“辅助保护带”往往是可以反驳的,因为现实本身正是不断变化着的。[2]在这个意义上,对“辅助保护带”的反驳并不等于对“硬核”本身的反驳,而且恰恰相反,在“硬核”不变的前提下,可以通过对“辅助保护带”的修正和补充来完善该学说,反而可以更好地保护其“硬核”,而这个对“辅助保护带”的修正和完善过程也正是该学说的发展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科学理论之所以具有很强的生命力,乃在于它的“辅助保护带”具有一定的包容性、动态性、开放性和可调节性。
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理论是公认的,与其他任何科学理论一样,马克思主义学说同样也是由“硬核”和“辅助保护带”共同构成的一个完整体系。按照拉卡托斯的观点,马克思主义的“硬核”作为最基本的理论公设当然是不可反驳的,而其“辅助保护带”则需要不断地修正、补充和完善,且听听马克思恩格斯在1872年为《共产党宣言》所写的序言中对自己学说的态度吧:“不管最近25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的变化,这个《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某些地方本来可以做一些修改。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所以第二章末尾提出的那些革命措施根本没有特别的意义。如果是在今天,这一段在许多方面都会有不同的写法了。由于最近25年来大工业有了巨大发展而工人阶级的政党组织也跟着发展起来,由于首先有了二月革命的实际经验而后来尤其是有了无产阶级第一次掌握政权达两月之久的巴黎公社的实际经验,所以这个纲领现在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3]248-249
(二)
既然马克思主义的“硬核”不可反驳,而其“辅助保护带”则需要不断修正、补充和完善,那在逻辑上就应该首先正确区分出马克思主义的“硬核”与“辅助保护带”。那么,究竟何为马克思主义的“硬核”呢?马克思主义学说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大部分组成,尽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学说本身也各有其“硬核”和“辅助保护带”,但就整个马克思主义学说的体系而言,它们都不是“硬核”,而只是“辅助保护带”,“硬核”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中。对此,杨教授从历史和逻辑两个角度进行了精辟而充分的论证,正如他所说“马克思首先是一个哲学家,马克思首先进行哲学变革,然后在变革了的哲学指导下再进行政治经济学的变革并创立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因此,在该学说体系中,哲学是历史在先的。不仅是历史在先的,而且也是逻辑在先的。这里涉及到对该学说三大组成部分的本质和地位的理解问题。我的理解是: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现实的科学理论;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关于共产主义理想的描述和论证以及实现该理想的实践纲领;二者的关系是现实和理想、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因此,如果你承认我的理解是正确的,如果你承认马克思的逻辑是从整体到局部、从抽象到具体的话,那么,从逻辑上说,你就得承认在此二者之上、之先,马克思还有一个关于上述关系的关系本身的学说。而这样学说当然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因此,无论在历史上还是逻辑上,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较之马克思主义哲学而言,都是在后的。在后的东西可能是‘硬核’吗?‘硬核’之为‘硬核’,乃在于它是该学说体系中最基本的理论公设,它与‘保护带’的关系是前提与结论的推出关系,前提怎么可能在后呢?这一点,列宁看得很明白。他说:‘马克思的经济学说就是马克思理论最深刻、最全面、最详细的证明和运用’;‘我们完全站在马克思理论的基础上,因为它第一次把科学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给这个科学奠定了巩固的基础’。这里的‘马克思理论’不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同义语吗?”[1]马克思主义学说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完整理论体系,其“硬核”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杨教授对此所作的论证笔者认为是相当到位的。
然而另一方面,笔者却认为,问题的焦点恰恰在于到底何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硬核”,这个问题一旦得到解决,整个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整个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硬核”,而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身也是由“硬核”和“辅助保护带”组成的,这样一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硬核”也就成了“硬核”之“硬核”,当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硬核”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了整个马克思主义学说体系的“硬核”。
(三)
那么,究竟何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硬核”呢?杨教授认为,马克思哲学的“硬核”既不是唯物史观,也不是辩证唯物主义理论,而是实践人本主义。然而,笔者却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硬核”不是“实践人本主义”,而是“科学的实践观”。
在《手稿》中,马克思的很多论述还往往带有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痕迹”,确实是从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出发去批判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批判黑格尔哲学,进而论证共产主义的。但在《提纲》中,他却逐渐克服了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倾向,开始转向了“科学的实践观”,事实上,马克思第一次把自己的观点和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对立起来、批判费尔巴哈就是在《提纲》中,正如马克思开篇所说:“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3]54并且进一步认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3]56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恩格斯说这是“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4]笔者认为,“天才”之为“天才”,乃在于天才地找到了“实践”这个新的法宝。应当承认的是,马克思在《提纲》中的确反复提到“人”,但那绝对不是费尔巴哈式的人本主义,其用意乃在于强调人的主体性而并非人本主义,“人的主体性”与“人本主义”是内涵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事实上,“实践”本身已经蕴含着人的主体性思想,因为实践之为实践,乃在于它是“人”的实践,实践的主体只能是“人”本身。从思想发展的内在逻辑看,笔者认为,马克思之所以能够找到“科学的实践观”作为其理论基石,是因为马克思高屋建瓴,看问题的立脚点选得很高,他开始将“人类社会”而不是“市民社会”作为考察问题的立脚点。正如马克思所说:“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市民社会,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则是人类社会或社会的人类。”[3]57以“人类社会”为立脚点,马克思进而得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认识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3]57的伟大结论也就顺理成章了,这里的“改变世界”不就是“实践”的同义语吗?然而写作《提纲》已经是1845年春天的事了,很明显,在这个时候,马克思已经克服了《手稿》中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痕迹”了,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基点的科学的实践观,在这篇文章中已经开始提出了。正是由于科学实践观的确立,才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笔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之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根本之处乃在于它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独特方式,即以实践为基础去解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由于都不了解人类的实践活动及其意义,从而导致它们在对世界的理解和观察世界的视角等一系列问题上存在着严重缺陷。马克思主义哲学通过对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扬弃”,提出了能动性与受到性相统一的实践范畴,并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现实世界,把对象、现实和感性当作实践去理解,从而在世界观、自然观、历史观和认识论等各个领域都获得了全新的解释,进而构筑了统一、科学、彻底的全新科学体系。
可见,实践范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中心范畴,科学的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它贯穿于全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各个环节。离开了实践观点,就不可能真正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质,也不可能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整个思想体系。按照拉卡托斯的观点,“硬核”之为“硬核”,乃在于它是该理论最基本的理论公设和根本主张,因而,它构成了该学说的基石,表现了该学说的本质,通过上述分析可知,“科学的实践观”恰恰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基本的理论公设和根本主张,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也恰好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因而理所当然地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硬核”,又怎么能说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硬核”还是《手稿》时期的“实践人本主义”呢?既然“科学的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硬核”,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又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硬核”,于是“科学的实践观”作为“硬核”之“硬核”,成为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硬核”也就顺理成章了。
参考文献:
[1]杨筱刚.马克思主义的“硬核”及其剥取[J].天府新论,1996,(3).
[2]兰征.拉卡托斯的自然哲学[M].湖北:湖北人民出版社,1987.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13.
[责任编辑:闫生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