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大运河的开凿运输对人民的生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尽管京杭大运河往日的风光已不复存在,然而水虽断流,情却流芳百世。运河对周边地区的生活、生产及城市的发展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更塑造了有“中国水上威尼斯”之称的水城——聊城。运河与临清的发展紧密相连,也为临清这座城市留下了不少遗产,泛指,这些遗产又是我们理解运河历史及其发展的有利资料。
关键词:临清;运河;概况;遗产;影响
中图分类号:K92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2-0073-01
一、临清概况
临清,地处山东西北部。自古以来,临清地理位置就比较优越。元时开通会通河自东平至临清。明迁都北京以后,漕粮运输成为全国命脉所在,运河饱受关注。临清地处汶水、卫水之交处,可以“关察五方之客,闸通七省之漕”[1],并且“北控燕赵,东接齐鲁,南界魏博,河运直抗京师”。[2]历史上的临清因运河而兴,后也因运河而衰。曾经的临清商贾遍布,舟车辐辏。此次有幸来到这里,沿运而走,清风拂面,依然可以试图想象临清过去的繁荣。目前临清市政府下定决心以古运河为基础,力图打造运河城市文化品牌,藉此发展地方经济。虽然对临清的参观时间不长,但收获颇多,我简单做如下报告:
二、临清运河遗产
“临清的砖,北京的城”。这句老话想必大家耳熟能详。临清至今还保留着临清砖窑,传承了古代临清砖的烧制过程。临清砖的烧制过程非常繁杂,包括:“选土、碎土、澄泥、制培、晾培、验培、装窖、焙窖、涸窖、出窖、成砖、检验等步骤”[3]每一步都小心翼翼,缺一不可,否则就达不到贡砖的标准。不仅如此临清砖用土、用水颇为讲究,只有用当地特有的莲花土以及漳卫河水烧制的砖才具有“敲之有声,断之无孔,坚硬茁实,不碱不蚀”的特性,难怪临清人将这贡砖看做一大宝贝。临清砖主要运往京城,然而临清距北京四百公里,千里迢迢,单靠车马人力恐难以运至,运河功不可没,成为此项任务的承担者。所以运河不仅运输了漕粮,还将临清贡砖带去北京,才有了清时富丽堂皇的宫殿。
鳌头矶位于临清市先锋路街道办事处吉士口的元运河与明运河结合之处,其结构精巧,属于古朴典雅的阁楼式建筑。目前属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对象。鳌头矶建于明嘉靖年间,布局呈四向制,整体建筑布局严谨、错落有致。主体建筑观音阁,砖砌基座5米左右,基座下设有门洞。阁楼面阔3间,进深2间,歇山卷顶棚,四面飞挑,木隔落地,重梁起架与抹角梁相结合,是典型的明代北方风格建筑。台基围以女墙,与望河楼相映,浑然一体,这也是临清十景之一。明时因元运河水量减少,难以载船北上,于是就在临清另开一河,也就是后来的明运河。由于会通河与卫河之间形成了一块周围环水的狭长陆地,人称“中州”。鳌头矶处于中州突出之地,就像抬起的乌龟的头,元、明两运河的四处河闸像是乌龟的四个爪子。广济桥在鳌头矶后像一个尾巴,所以明代临清知州马纶为观音阁题名“独占”、“鳌头矶”,明代书法家方元焕赋予其“独占鳌头”之意境。然而真实中的鳌头矶远比自己想象的小许多,而且周边已经被城市挤占,当地缺乏保护意识,损害严重。登上鳌头矶,我们也无法再像古人一样欣赏两边的运河美景了。顺着运河走,你会发现现在遗留下的运河很窄,几乎已经看不到多少水灾里面,跟现在的水沟没什么两样,沟里长满青草。如果别人不说这是运河,你也压根都想象不到。
临清箍桶巷。其形成于明代,呈东西走向,长180余米,宽3米左右。西连百步街、东连粜米巷、琵琶巷、公馆街,现属于箍桶巷街。箍桶巷以木制品闻名,明宣德年间,箍桶巷木器作坊已达到几十家,出现了规模化的专门经营马桶、木桶的市场,箍桶一名由此而来。《明神宗实录》中还对此有过描述,随着南方、北方商人落户临清并相互通婚,苏杭的婚姻习俗也被带来了。现在临清有结婚俗语:“子孙马子、长命灯”之说。子孙马子即是江浙一带的“马桶”。不过,现在发展成为女方出嫁陪送痰盂和红鸡蛋的婚俗。现在的箍桶巷虽然经过几代的翻修、重建,但格局依然保持了明朝时期的样子。巷子不宽,但很幽静。一走进去就让人有种说不出的古色古香之感,居住在里面的大多是些年迈之人,他们生活轻松自在,有的坐在门槛上乘凉,有的拿着上世纪的收音机听着戏曲,生活状态祥和至极。类似的巷子很多,有些巷子还设有教堂、民族小学,足见古代临清确实是一座繁华的城市,中外商旅在此经过,甚至定居于此。
钞关。永乐十二年(1422),山东巡抚陈济向明成祖建议:“淮安、济宁、东昌、临清、直沽,商贩所聚,今都北平,百貨倍往时,其”商税易遣人监制一年,以为定额。”[4]临清运河钞关始设于明宣德四年(1429)。宣德十年(1435),临清钞关升为户部榷税分司。万历年间征收税银八万三千余两,多于京师崇文门税关,局全国八大钞关之首,占全国税收的四分之一。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运河漕运停止,钞关署治遂废。临清运河钞关是目前全国仅存的运河钞关,对研究当时的历史、封建社会经济关系、社会形态的重要实物资料。同时它还是明代万历年间王朝佐反税监斗争的历史见证,也是著名小说《金瓶梅》一书中多次描写的一处重要的史迹。此次到达临清钞关时,看到是的是正在修复中的钞关。地面地基已经打好,工人正在繁忙施工,很遗憾先前钞关里保存的碑刻等资料也没有看到。据说以前的钞关面积非常大,现在复原以后的也小很多,因为周边都已经成了居民用房。但还是很期待看到复原以后的临清钞关,想必定是另一番景致了。
三、运河衰,临清衰
古运河的临清的母亲河,而清末废除漕运以后,运河便一蹶不振,临清也随之黯淡下去。清中后期,黄河频繁决口,运河连年受灾,再加上政治腐败,河工年久失修,运河衰败之势不可扭转。漕运能力大大减弱。每年运输的漕粮不过十万石,较之海运,仅四十分之一。”晚清社会动荡不安,地方农民起义不断,临清的商业、手工艺以及农业都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临清城市从此一蹶不振。所以人们会说“河运兴,临清兴;运河衰临清衰”[5]临清从明中后期到清中期400余年的繁荣期,其繁华令人叹为观止。但也没能摆脱衰落的命运。这也是由于临清自身属于运河城市,在发展中过多的依赖运河,缺乏经济调整能力及发展模式拘泥,这也是未来临清的经济发展过程中急需突破的一点。
参考文献:
[1]康熙《临清州志》,卷三疆域。
[2]民国《临清县志》,贺王昌序,第59页。
[3]严夫章:《明清修建紫禁城用的临清砖》故宫博物院院刊,1982年第2期,第94-95页。
[4]张廷玉:《明史》卷81食货志,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1976页。
[5]王云:《明清山东运河区域社会变迁历史趋势及特点》,东岳论丛,2008年第3期,47-56页。
关键词:临清;运河;概况;遗产;影响
中图分类号:K92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2-0073-01
一、临清概况
临清,地处山东西北部。自古以来,临清地理位置就比较优越。元时开通会通河自东平至临清。明迁都北京以后,漕粮运输成为全国命脉所在,运河饱受关注。临清地处汶水、卫水之交处,可以“关察五方之客,闸通七省之漕”[1],并且“北控燕赵,东接齐鲁,南界魏博,河运直抗京师”。[2]历史上的临清因运河而兴,后也因运河而衰。曾经的临清商贾遍布,舟车辐辏。此次有幸来到这里,沿运而走,清风拂面,依然可以试图想象临清过去的繁荣。目前临清市政府下定决心以古运河为基础,力图打造运河城市文化品牌,藉此发展地方经济。虽然对临清的参观时间不长,但收获颇多,我简单做如下报告:
二、临清运河遗产
“临清的砖,北京的城”。这句老话想必大家耳熟能详。临清至今还保留着临清砖窑,传承了古代临清砖的烧制过程。临清砖的烧制过程非常繁杂,包括:“选土、碎土、澄泥、制培、晾培、验培、装窖、焙窖、涸窖、出窖、成砖、检验等步骤”[3]每一步都小心翼翼,缺一不可,否则就达不到贡砖的标准。不仅如此临清砖用土、用水颇为讲究,只有用当地特有的莲花土以及漳卫河水烧制的砖才具有“敲之有声,断之无孔,坚硬茁实,不碱不蚀”的特性,难怪临清人将这贡砖看做一大宝贝。临清砖主要运往京城,然而临清距北京四百公里,千里迢迢,单靠车马人力恐难以运至,运河功不可没,成为此项任务的承担者。所以运河不仅运输了漕粮,还将临清贡砖带去北京,才有了清时富丽堂皇的宫殿。
鳌头矶位于临清市先锋路街道办事处吉士口的元运河与明运河结合之处,其结构精巧,属于古朴典雅的阁楼式建筑。目前属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对象。鳌头矶建于明嘉靖年间,布局呈四向制,整体建筑布局严谨、错落有致。主体建筑观音阁,砖砌基座5米左右,基座下设有门洞。阁楼面阔3间,进深2间,歇山卷顶棚,四面飞挑,木隔落地,重梁起架与抹角梁相结合,是典型的明代北方风格建筑。台基围以女墙,与望河楼相映,浑然一体,这也是临清十景之一。明时因元运河水量减少,难以载船北上,于是就在临清另开一河,也就是后来的明运河。由于会通河与卫河之间形成了一块周围环水的狭长陆地,人称“中州”。鳌头矶处于中州突出之地,就像抬起的乌龟的头,元、明两运河的四处河闸像是乌龟的四个爪子。广济桥在鳌头矶后像一个尾巴,所以明代临清知州马纶为观音阁题名“独占”、“鳌头矶”,明代书法家方元焕赋予其“独占鳌头”之意境。然而真实中的鳌头矶远比自己想象的小许多,而且周边已经被城市挤占,当地缺乏保护意识,损害严重。登上鳌头矶,我们也无法再像古人一样欣赏两边的运河美景了。顺着运河走,你会发现现在遗留下的运河很窄,几乎已经看不到多少水灾里面,跟现在的水沟没什么两样,沟里长满青草。如果别人不说这是运河,你也压根都想象不到。
临清箍桶巷。其形成于明代,呈东西走向,长180余米,宽3米左右。西连百步街、东连粜米巷、琵琶巷、公馆街,现属于箍桶巷街。箍桶巷以木制品闻名,明宣德年间,箍桶巷木器作坊已达到几十家,出现了规模化的专门经营马桶、木桶的市场,箍桶一名由此而来。《明神宗实录》中还对此有过描述,随着南方、北方商人落户临清并相互通婚,苏杭的婚姻习俗也被带来了。现在临清有结婚俗语:“子孙马子、长命灯”之说。子孙马子即是江浙一带的“马桶”。不过,现在发展成为女方出嫁陪送痰盂和红鸡蛋的婚俗。现在的箍桶巷虽然经过几代的翻修、重建,但格局依然保持了明朝时期的样子。巷子不宽,但很幽静。一走进去就让人有种说不出的古色古香之感,居住在里面的大多是些年迈之人,他们生活轻松自在,有的坐在门槛上乘凉,有的拿着上世纪的收音机听着戏曲,生活状态祥和至极。类似的巷子很多,有些巷子还设有教堂、民族小学,足见古代临清确实是一座繁华的城市,中外商旅在此经过,甚至定居于此。
钞关。永乐十二年(1422),山东巡抚陈济向明成祖建议:“淮安、济宁、东昌、临清、直沽,商贩所聚,今都北平,百貨倍往时,其”商税易遣人监制一年,以为定额。”[4]临清运河钞关始设于明宣德四年(1429)。宣德十年(1435),临清钞关升为户部榷税分司。万历年间征收税银八万三千余两,多于京师崇文门税关,局全国八大钞关之首,占全国税收的四分之一。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运河漕运停止,钞关署治遂废。临清运河钞关是目前全国仅存的运河钞关,对研究当时的历史、封建社会经济关系、社会形态的重要实物资料。同时它还是明代万历年间王朝佐反税监斗争的历史见证,也是著名小说《金瓶梅》一书中多次描写的一处重要的史迹。此次到达临清钞关时,看到是的是正在修复中的钞关。地面地基已经打好,工人正在繁忙施工,很遗憾先前钞关里保存的碑刻等资料也没有看到。据说以前的钞关面积非常大,现在复原以后的也小很多,因为周边都已经成了居民用房。但还是很期待看到复原以后的临清钞关,想必定是另一番景致了。
三、运河衰,临清衰
古运河的临清的母亲河,而清末废除漕运以后,运河便一蹶不振,临清也随之黯淡下去。清中后期,黄河频繁决口,运河连年受灾,再加上政治腐败,河工年久失修,运河衰败之势不可扭转。漕运能力大大减弱。每年运输的漕粮不过十万石,较之海运,仅四十分之一。”晚清社会动荡不安,地方农民起义不断,临清的商业、手工艺以及农业都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临清城市从此一蹶不振。所以人们会说“河运兴,临清兴;运河衰临清衰”[5]临清从明中后期到清中期400余年的繁荣期,其繁华令人叹为观止。但也没能摆脱衰落的命运。这也是由于临清自身属于运河城市,在发展中过多的依赖运河,缺乏经济调整能力及发展模式拘泥,这也是未来临清的经济发展过程中急需突破的一点。
参考文献:
[1]康熙《临清州志》,卷三疆域。
[2]民国《临清县志》,贺王昌序,第59页。
[3]严夫章:《明清修建紫禁城用的临清砖》故宫博物院院刊,1982年第2期,第94-95页。
[4]张廷玉:《明史》卷81食货志,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1976页。
[5]王云:《明清山东运河区域社会变迁历史趋势及特点》,东岳论丛,2008年第3期,47-5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