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问题解决教学法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方法的代表,它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分析引导释问、自主探究问题、反馈评价总结等,为解决现行课堂教学模式与学生的能力培养之间的矛盾这个问题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
关键词:问题解决 教学模式 生物教学 应用
传统教学“重结果轻过程”,而现代教学论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科学认识的成果,更重要的是要掌握这些成果与结论的获取途径与过程,让学生学会主动提出问题,大胆推测和假设,在思考、实验的基础上获得合理的结论,要让学生获得自我学习的能力。
如何解决现行课堂教学模式与学生的能力培养之间的矛盾?如何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如何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问题解决教学法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方法的代表,为解决这个问题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问题解决教学,概括地说,是教师指导学生将先前已获得的知识用于学习新的不熟悉的知识的过程,具体地说,是在特定的问题情境下,师生共同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全过程,让学生在教师的帮助和指导下通过亲身实践获得情感体验和实践经验,从而更加深刻地了解知识产生和获得的全过程,笔者根据近几年来在生物课堂教学实践中对问题解决教学的尝试和摸索,谈谈几点体会。
一、创设问题情境
学习是在情境中的学习,在真实世界中学会解决问题的经验,将有助于学习者构建更加牢固的内在联系,有助于学习者将所学知识再应用到新的现实世界情境中,创设问题情境,从本质上来看,是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创设一种使学生原有的知识与需要掌握的新知识发生强烈的冲突、使学生意识中的矛盾激化的情境,从而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动力,在生物学科中可以把若干新知渗透到奇妙有趣的情节、场景或故事之中,以情境中的问题解决为需求,激发学生在环境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兴趣和信心,同时新奇有趣、情景逼真的情节、故事不仅能很快把学生带到具体情境之中,而且通过视觉、听觉等对人的思想、情感产生了巨大的感染和冲击,这样的问题情境既激发和调动了学生的学习情趣,又使学生在进入情境过程中逐步发现由简单到复杂、由低层到高层次的许多问题。
例如,在《人类的遗传病与优生》一节的教学中,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一方面地球超载,非洲难民望着骨瘦如柴的孩子和一些患有各种疾病的孩子,再配上环境污染的画面,使学生在情景交融中体会到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种的遗传疾病,这些遗传疾病怎么来的?有的学生看到这些画面后会不由自主地问:怎么会有那么多疾病?又怎么会有那么多人患病?这些病会不会传染?会不会遗传等等,又如,在学习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时,将问题创设在学生非常熟悉的一些情境中,如“小儿为什么容易患感冒、腹泻等感染性疾病?”“完整的皮肤一般不会发炎,而破损的皮肤为什么容易发炎?”这些日常问题可以引发学生对机体免疫功能的思考,从而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例如在学习抗原的性质时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胰岛素是小分子多肽,是很好的抗原物质;明胶是大分子蛋白质,但没有抗原性,这是为什么?”这些问题能点燃学生求知欲的火把,并推动学生主动地思考,积极深入地研讨本节内容,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精心设计问题情景,要求教师做到:营造的问题要有价值,而且要跟本节课密切联系,否则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提出的问题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这样通过创设问题情景,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使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并积极深入研究和探讨相关内容,那么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二、分析引导释问
在生物学知识中,有些知识是比较枯燥无味、难以理解的,提出的问题学生又不能一下子回答上来,这时若教师不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引导、释疑,学生便会感到厌烦,失去信心,望“题”却步,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应该把问题设置成若干个小问题,逐个破解,并通过启发、诱导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以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也可通过讨论后回答问题,教师再给予补充、指正,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对学生的不同见解,只要言之有理。应加以肯定和鼓励。
例如,在讲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的原因时,教师可展示不同的生态系统的图片或资料,并提出问题:1.根据已知条件写出两个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示意图,并判断哪个复杂,2.当草原迁入一群羊后,将发生怎样的变化?3.如果羊群全部死亡,草原会怎样变化?4.如果热带雨林中某个种群全部死亡,将有怎样的变化?5.草原生态系统和热带雨林哪一个抵抗力稳定性强?通过以上层层深入,组成了层次分明的问题模式,随着一个个问题的解决,学生也就意识到热带雨林比草原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强。
又如在光合作用原理和应用的学习中,先给学生展示大棚蔬菜及其相关资料,而后出示相关问题:1.通过小组讨论说出影响农作物光合作用效率的因素(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有哪些?2.小组讨论并找一找:提高光合作用效率的途径有几条?最简便是哪一条?3.如果你是该大棚的管理员,你想通过微机进行自动控制和调节,(假设各种条件均可调控)那么,微机在设定CO2浓度时,需输入与植物生长相关的哪些条件?
学生通过对一些具体例子进行讨论,得出结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在学习过程中,把一个大问题分成若干前后联系的小问题,或者通过问题的层层深入,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分析、判断,把问题化整为零,即可达到既定的学习目标,而学生的学习也感觉自由轻松。
三、自主探究问题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生物课倡导在教师的点拨和引导下。让学生通过主动探索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敢做、敢想、敢标新立异的人格意识,生物有许多验证性实验,如何让验证性实验发挥激发学生思维的作用?需要教师在关键的实验步骤中设计巧妙的思考题,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边做实验边思考,而不是照着书本做实验。
比如,学习酶的活性需要适宜的条件之后,为验证pH对唾液淀粉酶活性的影响,设计如下实验:①在1~5号试管中分别加入2%淀粉溶液2ml;②在各试管中加入相应的缓冲液3ml,使各试管反应液的pH依次稳定在5.60、6.20、6.80、7.40、8.00;③分别向1~5号试管中加入0.5%的唾液淀粉酶1m1,37℃恒温水浴;④预测实验结果,教师可提出以下问题:为什么是37℃的温水浴?能不能放在不同温度的水浴中?这体现了实验的哪几个原则?如果是做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的实验,实验步骤该如何进行?学生在总结回答上一个实验的问题后,就有兴趣设计下一个实验,并在课后进一步探究。
通过自主探究问题,学生的问题意识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逐渐增强,学生展开了思维的翅膀,学习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并逐渐养成创新意识。
四、反馈评价总结
反馈评价是问题解决教学结论形成的阶段,解决问题之后,要求学生有意识地反思解决问题的过程。考虑当前的问题与以前遇到的问题之间的联系、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而且,学生通过自己和同伴的表现,要反思自我指导学习和合作解决问题的有效性,并形成结论和范例,指导以后的学习和问题解决。
例如,在做完“pH对唾液淀粉酶活性的影响”实验后,学生总结出实验设计的规律有:1.底物、温度均相同,且用量相等,2.不同的是各试管pH不同,教师肯定学生的结论,同时引导归纳出实验设计的原则:等量原则、单一变量原则、对照原则,然后再用这几个原则指导“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的实验设计,并进行实验,同时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对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评价,如果通过检验,其问题解决的过程是不正确或不是完全正确,那么再重新进入问题解决的步骤,这种评价和结论最好由学生自己做出,让学生学会检验和评价自己的工作,这也是培养创新素质的一部分。
当然,在有些情况下,这些评价和检验,也可以由教师做出,但要学生明白其错误出现的原因,能动地去解决出现的问题,找出新的问题情境,同时学生在获得概念和规律性认识后,教师应及时设置不同程度的练习题,指导学生使知识得到迁移,用以解决实际问题,达到对知识加深理解和巩固记忆的目的。
总之,在生物课堂教学中,要想通过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首先要在思想观念上给予高度的重视,不能将学生看成是知识的接收器,要让学生积极参与,将学生的潜能充分挖掘出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然后在密切联系学生实际和教材的基础上,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思考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从而获得独特的解决问题的思路,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必须贯穿问题教学思想,让需要学生深入思考的问题走进生物新课改的课堂。
关键词:问题解决 教学模式 生物教学 应用
传统教学“重结果轻过程”,而现代教学论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科学认识的成果,更重要的是要掌握这些成果与结论的获取途径与过程,让学生学会主动提出问题,大胆推测和假设,在思考、实验的基础上获得合理的结论,要让学生获得自我学习的能力。
如何解决现行课堂教学模式与学生的能力培养之间的矛盾?如何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如何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问题解决教学法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方法的代表,为解决这个问题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问题解决教学,概括地说,是教师指导学生将先前已获得的知识用于学习新的不熟悉的知识的过程,具体地说,是在特定的问题情境下,师生共同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全过程,让学生在教师的帮助和指导下通过亲身实践获得情感体验和实践经验,从而更加深刻地了解知识产生和获得的全过程,笔者根据近几年来在生物课堂教学实践中对问题解决教学的尝试和摸索,谈谈几点体会。
一、创设问题情境
学习是在情境中的学习,在真实世界中学会解决问题的经验,将有助于学习者构建更加牢固的内在联系,有助于学习者将所学知识再应用到新的现实世界情境中,创设问题情境,从本质上来看,是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创设一种使学生原有的知识与需要掌握的新知识发生强烈的冲突、使学生意识中的矛盾激化的情境,从而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动力,在生物学科中可以把若干新知渗透到奇妙有趣的情节、场景或故事之中,以情境中的问题解决为需求,激发学生在环境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兴趣和信心,同时新奇有趣、情景逼真的情节、故事不仅能很快把学生带到具体情境之中,而且通过视觉、听觉等对人的思想、情感产生了巨大的感染和冲击,这样的问题情境既激发和调动了学生的学习情趣,又使学生在进入情境过程中逐步发现由简单到复杂、由低层到高层次的许多问题。
例如,在《人类的遗传病与优生》一节的教学中,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一方面地球超载,非洲难民望着骨瘦如柴的孩子和一些患有各种疾病的孩子,再配上环境污染的画面,使学生在情景交融中体会到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种的遗传疾病,这些遗传疾病怎么来的?有的学生看到这些画面后会不由自主地问:怎么会有那么多疾病?又怎么会有那么多人患病?这些病会不会传染?会不会遗传等等,又如,在学习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时,将问题创设在学生非常熟悉的一些情境中,如“小儿为什么容易患感冒、腹泻等感染性疾病?”“完整的皮肤一般不会发炎,而破损的皮肤为什么容易发炎?”这些日常问题可以引发学生对机体免疫功能的思考,从而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例如在学习抗原的性质时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胰岛素是小分子多肽,是很好的抗原物质;明胶是大分子蛋白质,但没有抗原性,这是为什么?”这些问题能点燃学生求知欲的火把,并推动学生主动地思考,积极深入地研讨本节内容,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精心设计问题情景,要求教师做到:营造的问题要有价值,而且要跟本节课密切联系,否则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提出的问题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这样通过创设问题情景,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使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并积极深入研究和探讨相关内容,那么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二、分析引导释问
在生物学知识中,有些知识是比较枯燥无味、难以理解的,提出的问题学生又不能一下子回答上来,这时若教师不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引导、释疑,学生便会感到厌烦,失去信心,望“题”却步,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应该把问题设置成若干个小问题,逐个破解,并通过启发、诱导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以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也可通过讨论后回答问题,教师再给予补充、指正,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对学生的不同见解,只要言之有理。应加以肯定和鼓励。
例如,在讲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的原因时,教师可展示不同的生态系统的图片或资料,并提出问题:1.根据已知条件写出两个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示意图,并判断哪个复杂,2.当草原迁入一群羊后,将发生怎样的变化?3.如果羊群全部死亡,草原会怎样变化?4.如果热带雨林中某个种群全部死亡,将有怎样的变化?5.草原生态系统和热带雨林哪一个抵抗力稳定性强?通过以上层层深入,组成了层次分明的问题模式,随着一个个问题的解决,学生也就意识到热带雨林比草原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强。
又如在光合作用原理和应用的学习中,先给学生展示大棚蔬菜及其相关资料,而后出示相关问题:1.通过小组讨论说出影响农作物光合作用效率的因素(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有哪些?2.小组讨论并找一找:提高光合作用效率的途径有几条?最简便是哪一条?3.如果你是该大棚的管理员,你想通过微机进行自动控制和调节,(假设各种条件均可调控)那么,微机在设定CO2浓度时,需输入与植物生长相关的哪些条件?
学生通过对一些具体例子进行讨论,得出结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在学习过程中,把一个大问题分成若干前后联系的小问题,或者通过问题的层层深入,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分析、判断,把问题化整为零,即可达到既定的学习目标,而学生的学习也感觉自由轻松。
三、自主探究问题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生物课倡导在教师的点拨和引导下。让学生通过主动探索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敢做、敢想、敢标新立异的人格意识,生物有许多验证性实验,如何让验证性实验发挥激发学生思维的作用?需要教师在关键的实验步骤中设计巧妙的思考题,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边做实验边思考,而不是照着书本做实验。
比如,学习酶的活性需要适宜的条件之后,为验证pH对唾液淀粉酶活性的影响,设计如下实验:①在1~5号试管中分别加入2%淀粉溶液2ml;②在各试管中加入相应的缓冲液3ml,使各试管反应液的pH依次稳定在5.60、6.20、6.80、7.40、8.00;③分别向1~5号试管中加入0.5%的唾液淀粉酶1m1,37℃恒温水浴;④预测实验结果,教师可提出以下问题:为什么是37℃的温水浴?能不能放在不同温度的水浴中?这体现了实验的哪几个原则?如果是做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的实验,实验步骤该如何进行?学生在总结回答上一个实验的问题后,就有兴趣设计下一个实验,并在课后进一步探究。
通过自主探究问题,学生的问题意识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逐渐增强,学生展开了思维的翅膀,学习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并逐渐养成创新意识。
四、反馈评价总结
反馈评价是问题解决教学结论形成的阶段,解决问题之后,要求学生有意识地反思解决问题的过程。考虑当前的问题与以前遇到的问题之间的联系、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而且,学生通过自己和同伴的表现,要反思自我指导学习和合作解决问题的有效性,并形成结论和范例,指导以后的学习和问题解决。
例如,在做完“pH对唾液淀粉酶活性的影响”实验后,学生总结出实验设计的规律有:1.底物、温度均相同,且用量相等,2.不同的是各试管pH不同,教师肯定学生的结论,同时引导归纳出实验设计的原则:等量原则、单一变量原则、对照原则,然后再用这几个原则指导“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的实验设计,并进行实验,同时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对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评价,如果通过检验,其问题解决的过程是不正确或不是完全正确,那么再重新进入问题解决的步骤,这种评价和结论最好由学生自己做出,让学生学会检验和评价自己的工作,这也是培养创新素质的一部分。
当然,在有些情况下,这些评价和检验,也可以由教师做出,但要学生明白其错误出现的原因,能动地去解决出现的问题,找出新的问题情境,同时学生在获得概念和规律性认识后,教师应及时设置不同程度的练习题,指导学生使知识得到迁移,用以解决实际问题,达到对知识加深理解和巩固记忆的目的。
总之,在生物课堂教学中,要想通过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首先要在思想观念上给予高度的重视,不能将学生看成是知识的接收器,要让学生积极参与,将学生的潜能充分挖掘出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然后在密切联系学生实际和教材的基础上,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思考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从而获得独特的解决问题的思路,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必须贯穿问题教学思想,让需要学生深入思考的问题走进生物新课改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