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幅速写像和一连串故事

来源 :博览群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ngyang19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家父李又然 1941 年入中国共产党,从事著译、教研和党团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北京执教于中央文学研究所(后改为中国作家协会文学讲习所) 。我编辑和注释的家父著译三部九卷《李又然文集(文字生涯长编) 》,是以家父反战抗战著译真版原件考和当时当地名家日记信札考作凡例。正要向出版社交稿时,恰逢光明日报社《博览群书》期刊迎庆出版发行第 400 期,发起寻找“美文高手”“悦读书画家”两组 400 人并各写 400 字活动。家父与我多次借《光明日报》及《博览群书》的谈书论画之缘,于是有了作此文的冲动。
  于《光明日报》历次发稿
  编注《李又然文集(文字生涯长编) 》之初,我很轻松地找到了家父李又然写的《做你所愿意的——纪念方斯华·拉伯雷逝世四百周年》(《文艺报》1953 年 5 月 30 日第 10 号总第 87 期)、《拉伯雷的作品》(《文艺报》1953 年 9 月 15 日第 17 号总第 94 期) 两篇稿。由于报纸比期刊难找,我主观地认为家父写的另外一篇也许与这两篇雷同,不找也罢。幸亏坚持找下去。这张《光明日报》样报,的确给我超大惊喜——不仅使我真真切切地看见家父李又然新一篇有关外国文学的研究论文,顺利地编入其文集,更让我懂得不求甚解的编辑禁忌和一查到底的编辑自信。
  至于我在《光明日报》上发文章,确与“光明”有关——是1999年 10 月 1 日,我写《国庆日,在世界屋脊》一文,介绍了曾带领北京同仁医院和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组成的眼科志愿医疗队,在雪域高原为藏族同胞作白内障人工晶体复明手术的难忘经历。
  在那晨曦初现、窗幔打开之时
  国内外许多文史学家向我要家父李又然 1949 年10 月 1 日之前的个人照片以刊用,我都无奈地吿知 :民国时寸照只一张,为 1928 年赴欧旅次西贡与同行者合影截图。
  然而,为家父李又然画像的人不止一个。我就是其中之一。1983 年 7 月 31 日,就在晨曦初现、窗幔打开之时,在北京同仁医院干部保健病房,我为家父画了一幅速写像 ;他搞文字一生,为拙作题父示——竟成为绝笔 :“画得好,兰颂。没有学过画,就画得这样好,很不容易。真好,很不容易。/ 爸示。同仁医院/1938 年 7 月 31 日”此时此刻,此情此景,家父用搓蹭颤抖的笔迹题写着父示,落款竟写成了“1938 年”。
  我画的速写和家父的题字,得哈尔滨日报社新闻研究室主任孟飞评论,他看李又然速写像时写道 :“北京同仁医院令尊病床上的速写寥寥几笔很传神 :五官轮廓简洁精准,枯瘦的肩、一笔带过的输液杆、饭盆的勺和把上的三个铆钉,以及被单的质感,都恰到好处。这幅速写题材和画法都具有永久收藏价值。”
  也关系到《博览群书》创办者们
  我觉得,家父将“1983 年”写成了“1938 年”并非偶然,他在病榻上、睡梦中、晨曦里,一定在冥冥中自然而然地想起延安,1938 年3 月 10日,他到達延安,先后任中国世界语者协会延安分会执委兼宣传部主任,陕甘宁边区文化界抗日救亡协会执委,中共中央军委编译处编译等。家父多次单独受到毛泽东主席的接见,二人多有长谈和书信往来。1941 年 8 月 8 日,他向毛主席反映文艺界情况,积极促成翌年延安文艺座谈会召开,并在开幕式上发言。
  李又然回忆录《毛主席》,全文首次刊载于《新文学史料》季刊(1982年第 2 期·总第 15 期) 。很快,就被《人民文学》月刊(1982 年第 7期·总第 274 期)转载,编后附记写道 :
  作者为老作家、老同志。写得一手好散文。读完这篇回忆录就可以得到证实,作品意蕴深沉、情感诚挚、风格优美。它发表在《新文学史料》1982 年第 2 期。为向广大读者推荐,特予转载。
  指示将李又然回忆录《毛主席》由《人民文学》及时转载的就是《博览群书》发刊词的撰写者胡乔木。
  《从祼体女人说到〈思痛录〉》的由来
  我以在中国作家协会春节团拜会上抓彩获得韩美林画作、由铁凝颁发《女人体》一事,联想当年家父李又然因在宿舍挂了张世界名画而被中国作家协会治罪,于是以此素材成稿,并由《博览群书》以《从祼体女人说到〈思痛录〉》为题,配以我画家父的这幅速写像,在 2008 年第 9 期刊发。此文先是新华社《现代快报》一整版转载,再就是责任编辑谭宗远传话给我,说《人民日报》文艺部老主任袁鹰表示读此文章十分解渴。
  读者人数永远多于作者和编者人数,400 期的《博览群书》一路走来,没有一期是为窄众而不是为大众阅读的 ;我以此编注三部九卷《李又然文集(文字生涯长编) 》,信奉没有文献就没有历史,开篇立卷只在于厚入薄出。
  (作者简介 :李兰颂,新闻专业高级编辑,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其他文献
留心处处皆学问。正史野史,小说笔记,诗词歌赋,“八百里”字样,随处可见。初不以为意,见得多了,也就稍加留意,却发现其意不尽相同。一般说来,“八百里”作为一个数量词,通常指距离,如《三国演义》第九十四回写到“宛城离洛阳约八百里”。然而,仅笔者所知,大致上至少还有以下几种意思。  其一,指速度,形容人、动物速度快,或者事情紧急。《水浒传》第三十五回,借吴用之口说戴宗“有道术,一日能行八百里,人都唤他做
儿子还小的时候,我每年都写一篇《新春寄语》,为了总结过去,展望未来,给儿子,也给自己。转眼间儿子大了,像小鸟一样扑棱扑棱地飞了,而我自己也是人生过半了,总结也写大了,自觉不觉地对自己的前半生进行盘点。倒不是刻意想把过去的一切都弄明白,只是,不眠之夜,总是与过去的一切不期而遇。青春,爱情,事业上的得失,等等等等,就像电影镜头一样闪过,瞬间擦亮在生存的夹缝里日益暗淡的记忆。我喜欢这种感觉,与过去相遇,
对于日本,许多中国人的心情是非常复杂的,想说爱你不容易,想说恨你也不尽然。秦砖汉瓦、唐风宋韵,漂洋过海浸染了整个日本文化,日本人的根在中国,日本就像一个从中国分家出去的孩子;倭寇侵扰,甲午风云、卢沟晓月,数百年来历史上结下的仇雠,远不止一次,想赖都赖不掉;林林总总制作精良的日货,早已渗透进当今中国人的现实生活,想抵制也抵制不住……于是,仅在中国人内部,几乎从来就不乏仇日、憎日、反日的,也更有亲日、
一些经典的学说、著作和学者,因为顺应了某些现实的需要,往往容易被抽象成为神化的符号,由各种“光环”所笼罩,让人不能直观清晰地看到他本真的面貌。更因为这种日积月累的浅层甚至庸俗化评价形成了一些刻板印象,使人逐渐失去了探究本真的愿望,产生了对这些“神坛”上人物不同程度的扭曲和误解。“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若不是中唐韩愈以降对杜甫的推崇,这位潦倒一生、埋名一世的诗人也不会被后人所发掘而推为“诗圣”。
故宫出版社2013,年的出版目录中,有两本比较特别的书《养心殿造办处史料辑览》第二辑和《养心殿造办处史料辑览》第三辑。说特别是因为,2003年,丛书的第一辑即面世。同年,第一辑的选编者,我的父亲朱家溍先生辞世。十年前,对于一个庞大的档案整理工作尚不能有一个出版规划,只在一个开放性的书名格式上——“第一辑雍正朝”——预示着丛书的可能性和选编者长久的心愿。  选编者、编辑者、出版形式在十年中都有很大变
公元1077年大年初一,一个风雪交加的新春佳节,伟大的苏东坡登上了壮美的表海亭,顶天立地地站在了青州城的制高点,视全城如掌中。他极目远眺,早已是豪情万丈,一首《和人登表海亭》诗自心底喷薄而出:  谯门对耸压危坡,览胜无如此得多!尽见西山遮岱岭,迥分东野隔新罗。花时千圃堆红锦,雪昼双城叠白波。回首毬场尤醒眼,一番风送鉴重磨。  这首诗是苏轼卸任密州知州西赴汴京途中,从潍州道经青州时的作品。苏轼(10
2018年8月,秋高气爽。我和几位朋友驱车行程2400公里,来到了东北的第一所传统书院——铁岭银冈书院,追寻少年时周恩来足迹。这所书院始建于康熙十四年(1675),由广西巡抚郝浴所建。郝浴理学造诣很深,移居铁岭十五年,为扬鹅湖、白鹿易简理,传教致知格物为学方,而创办银冈书院,把程朱理学文化带到铁岭,填补了东北有史以来的书院教育的空白。使偏远的辽北大地有了儒家文化正统的传播。用儒家思想教化育民,使东
中国元史研究会理事、作家申万里《教育士人社会:元史新探》一书的出版,使读者首次了解到元代读书人的生活状态。做为商务印书馆“珞珈史学文库”中的一册,该书体现了学者在“中国古代文明进程研究”中的成果。对于读者而言,可以了解到资料稀少的元代教育制度、元代读书人处境、汉族与少数民族在元代的相处等。  元代教育制度包含着十分丰富的社会因素,具有教育学、社会学、战争学等方面的价值。蒙古灭金不久,实行了对读书人
1928年夏秋之际,遭国民党当局通缉流亡日本的郭沫若,在东京附近江户川畔的一方斗室中,开始了关于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的学术写作。几乎与此同时,他也开始用笔墨追忆、记录自己过往的人生之旅——写下自己的历史。这是一种文学写作。这一年底,郭沫若完成了他的第一部传记作品《我的幼年》,接下去《反正前后》《黑猫》《创造十年》《自然底追怀》《北伐途次》等后续之作不断问世。自传写作成为郭沫若流亡日本十年间文学创作的主
时光无情,老了沧桑,老了秋风,老了生灵万物。但没有消磨一个人的哲思、锐气和挑战精神,这个人就是敢峰。  敢峰,本名方玄初,1929年生于湖北黄陂。正如他的名字一样,深于思考、致力突破、敢于攀登高峰。改革开放的上世纪80年代,我有幸与敢峰共事,有幸成为没有代沟、亦师亦友的忘年之交。  我是1978年4月调到教育部任《人民教育》编辑部记者的。敢峰时当总编辑的角色。  那是一个拨乱返正的时代,在教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