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逆向思维就是克服思维定势,不依常规,寻求变异,从多方面多角度考虑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多种可能性,从而显露出新的思想,塑造新的形象。逆向思维是创造性思维中极为重要的一种思维形式。其特点是:不落俗套,标新立异,富于多向性。
《语文新课标》中特别强调要“敢于标新立异,走进新的领域,尝试新的方法,追求思维的创新、表达的创新”。而在写作中运用“逆向思维”就是从与传统观点相反的角度探索问题,使文章产生出奇制胜的艺术魅力,收到耳目一新的艺术效果。
对于创新作文,我的教学思路是:授法,示例,趣练。
首先是授法。写作有法,但无定法。对初学者必先学一定之法,知其套路然后变通,先入其格而后破格,写出有新意的好文章。
通过实践,我把授法的技法归纳为三种:
一.对传统观点说“不”
在不违背公共道德的前提下,对传统观点进行多角度的思考,然后结合时势否定这种传统的观点,提出新的观点、新的看法。
二.对流行观点说“不”
在不违背时代精神的前提下,变换流行观点的思维角度,科学地“逆”,往往也能推陈出新。
三.对权威观点说“不”
在不违背科学常识的前提下,用逆向求解的方式,对权威观点作新的思考,也会产生耳目一新的效果。
其次是示例。所有的创造都缘于模仿,这种模仿不是生搬硬套,而是一种智能型的模仿。所谓“始于学步,终有创新”,因而,示例这步很重要,他是学生眼前的模本,是学生创新写作的基础。提供学生一则精当的例文,引导他们品其精工,得其诀窍,模其形仿其神,新的创作幼芽也许就此生长。如讲解技法(一),对传统观点说“不”时,我选取的示例是一代枭雄曹操。在人们传统的思想中,曹操是一个心狠手辣、心胸狭窄、报复心强的人。但是在《为啥喜欢曹操》一文中写到:“从古至今,行‘宁我负人,不让人负我’之事者何其多也!可曾有谁肯大胆承认?没有!唯独曹阿瞒一片天真,怎么做便怎么说,不遮不掩。”“伪君子的可恶之处,不在于他不是个好东西,而在于他不是个好东西偏偏还装成是个好东西。”“小人,往往喜欢把自己伪装成君子,唯独曹操不装,单凭这一点,就让人喜欢。喜欢曹操,就是喜欢他的‘真’”。这篇文章的作者一反传统观点,从众人对曹操的一片骂声中点出曹操的率真,如此立意,令文章起到万绿丛中一点红的效果。
最后是趣练。平常学生作文皆以其苦而畏惧,而怠慢,把写作文看成是一件苦差事。要改变这种状况,作文教学就要注重一个“趣”字,变苦为甜,变怕为乐,让情趣引路,欢乐牵手。可以通过讲故事、说成语、对对联等寓抽象于形象中,从而提升学生的求知兴趣,比如说成语,我选取 “莲出淤泥而不染”、“东施效颦”、“良药品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班门弄斧”、“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等例子来引导学生掌握逆向思维的方法。“莲出淤泥而不染”一例,一般学生都会想到莲的洁身自爱,赞扬莲的精神。我引导他们进一步想:“莲为什么有如此美——香远益清,亭亭净直?”是因为有淤泥的无私滋养,莲如果离开淤泥就不能生长。这样,“淤泥精神”不就值得赞美了吗?
但如果以此为灵丹妙药,什么都要“逆”,你这样说,我偏要那样说,这样往往就会牵强附会而贻笑大方。所以在运用逆向思维的技法中,也须注意一些问题。
1、“逆”只能表现为局部范围的补充、发挥,并不一定要全部推翻原来的观点。如“开卷未必有益”、“熟不一定生巧”、“近朱者未必赤,近墨者未必黑”等,都是在一定的语言环境或特定的社会背景中的合理的逆向思考。对于这一类的“逆”,一定要严格遵循事物的客观规律,严肃地探索,准确地把握事物的本质,避免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以至弄巧成拙。
2、“逆”不具有普遍性,不是任何事物或观点都能逆向求异。那些违反科学道理,有悖人们共识和伤害他人感情的“逆”,都是不可取的。如“螳臂当车”,贬抑螳螂已成共识,你若想褒扬它,想借此改变人们的传统观念,人们将难以赞同。我建议同学们用“逆”这一手法时还是先作一番思考。一般来说,以下几种情况不适用逆向思维。(1)自古以来人们公认的道理。(2)国家政策、路线、方针不宜逆。(3)一些寓言、神话、成语、典故不能单从字表面意义理解,而应把握其内在含义。(4)对名人的优秀事迹不宜逆。
逆向思维是一种创新性思维,能长期地坚持,有目的地训练,定能使学生聪明敏锐,富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学生的作文定会处处闪烁着多彩的创新之光。
叶灼光,教师,现居广东云浮。
《语文新课标》中特别强调要“敢于标新立异,走进新的领域,尝试新的方法,追求思维的创新、表达的创新”。而在写作中运用“逆向思维”就是从与传统观点相反的角度探索问题,使文章产生出奇制胜的艺术魅力,收到耳目一新的艺术效果。
对于创新作文,我的教学思路是:授法,示例,趣练。
首先是授法。写作有法,但无定法。对初学者必先学一定之法,知其套路然后变通,先入其格而后破格,写出有新意的好文章。
通过实践,我把授法的技法归纳为三种:
一.对传统观点说“不”
在不违背公共道德的前提下,对传统观点进行多角度的思考,然后结合时势否定这种传统的观点,提出新的观点、新的看法。
二.对流行观点说“不”
在不违背时代精神的前提下,变换流行观点的思维角度,科学地“逆”,往往也能推陈出新。
三.对权威观点说“不”
在不违背科学常识的前提下,用逆向求解的方式,对权威观点作新的思考,也会产生耳目一新的效果。
其次是示例。所有的创造都缘于模仿,这种模仿不是生搬硬套,而是一种智能型的模仿。所谓“始于学步,终有创新”,因而,示例这步很重要,他是学生眼前的模本,是学生创新写作的基础。提供学生一则精当的例文,引导他们品其精工,得其诀窍,模其形仿其神,新的创作幼芽也许就此生长。如讲解技法(一),对传统观点说“不”时,我选取的示例是一代枭雄曹操。在人们传统的思想中,曹操是一个心狠手辣、心胸狭窄、报复心强的人。但是在《为啥喜欢曹操》一文中写到:“从古至今,行‘宁我负人,不让人负我’之事者何其多也!可曾有谁肯大胆承认?没有!唯独曹阿瞒一片天真,怎么做便怎么说,不遮不掩。”“伪君子的可恶之处,不在于他不是个好东西,而在于他不是个好东西偏偏还装成是个好东西。”“小人,往往喜欢把自己伪装成君子,唯独曹操不装,单凭这一点,就让人喜欢。喜欢曹操,就是喜欢他的‘真’”。这篇文章的作者一反传统观点,从众人对曹操的一片骂声中点出曹操的率真,如此立意,令文章起到万绿丛中一点红的效果。
最后是趣练。平常学生作文皆以其苦而畏惧,而怠慢,把写作文看成是一件苦差事。要改变这种状况,作文教学就要注重一个“趣”字,变苦为甜,变怕为乐,让情趣引路,欢乐牵手。可以通过讲故事、说成语、对对联等寓抽象于形象中,从而提升学生的求知兴趣,比如说成语,我选取 “莲出淤泥而不染”、“东施效颦”、“良药品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班门弄斧”、“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等例子来引导学生掌握逆向思维的方法。“莲出淤泥而不染”一例,一般学生都会想到莲的洁身自爱,赞扬莲的精神。我引导他们进一步想:“莲为什么有如此美——香远益清,亭亭净直?”是因为有淤泥的无私滋养,莲如果离开淤泥就不能生长。这样,“淤泥精神”不就值得赞美了吗?
但如果以此为灵丹妙药,什么都要“逆”,你这样说,我偏要那样说,这样往往就会牵强附会而贻笑大方。所以在运用逆向思维的技法中,也须注意一些问题。
1、“逆”只能表现为局部范围的补充、发挥,并不一定要全部推翻原来的观点。如“开卷未必有益”、“熟不一定生巧”、“近朱者未必赤,近墨者未必黑”等,都是在一定的语言环境或特定的社会背景中的合理的逆向思考。对于这一类的“逆”,一定要严格遵循事物的客观规律,严肃地探索,准确地把握事物的本质,避免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以至弄巧成拙。
2、“逆”不具有普遍性,不是任何事物或观点都能逆向求异。那些违反科学道理,有悖人们共识和伤害他人感情的“逆”,都是不可取的。如“螳臂当车”,贬抑螳螂已成共识,你若想褒扬它,想借此改变人们的传统观念,人们将难以赞同。我建议同学们用“逆”这一手法时还是先作一番思考。一般来说,以下几种情况不适用逆向思维。(1)自古以来人们公认的道理。(2)国家政策、路线、方针不宜逆。(3)一些寓言、神话、成语、典故不能单从字表面意义理解,而应把握其内在含义。(4)对名人的优秀事迹不宜逆。
逆向思维是一种创新性思维,能长期地坚持,有目的地训练,定能使学生聪明敏锐,富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学生的作文定会处处闪烁着多彩的创新之光。
叶灼光,教师,现居广东云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