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小学科学课中的德育渗透

来源 :新校园·理论(上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shimuy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量的事实证明:“有知识,并不等于有德行”。在学校的各项教育活动中,德育是重中之重。在小学科学学科教学过程中,不能忽视了德育,更不能认为它可有可无,而是应该具有德育为首的意识,向自然界的水一样,用渗透、体验的方式将德育与学科教育紧密结合起来。
  一、教学目标中的德育
  小学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必须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通过科学教育使学生逐步领会科学的本质,乐于探究,热爱科学,并树立社会责任感”;课程性质中提出“科学启蒙任务的这门课程,将细心呵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引领他们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帮助他们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使他们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乐于与人合作,与环境和谐相处,为后继的科学学习、为其他学科的学习、为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打下基础。”
  课程目标中更是具体地阐述了这个观点,最有代表性的如总目标中提到“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科技的新发展。”
  分目标中情感态度价值观中的体现:保持与发展想要了解世界、喜欢尝试新的经验、乐于探究与发现周围事物奥秘的欲望;珍爱并善待周围环境中的自然事物,初步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知道科学已经能解释世界上的许多奥秘,但还有许多领域等待人们去探索,科学不迷信权威,等等。
  二、领会课标,反思自我
  课标中提到的,正是目前教师所希望努力达到的。科学教育的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就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好奇心,为了他们能更好地去探究和适应环境。德育在科学学科中能渗透进去又能体现出来的就是“求真、求善、求美,求得自身的圆满与完整、和谐与统一。”
  在实践中教师就要有足够清醒的认识,必须要以德育为首,尽量把学科教学与德育融合在一起,把学生真正当作鲜活的、不断变化的生命个体,尊重他们,理解他们,不仅以科学知识引领,还要以科学精神支撑、以科学态度示范、以科学方法延伸,并在这些过程中渗透人文精神。
  三、关注现象,躬身践行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要想真正有成效,就要把研读课标和亲身实践结合起来,这才是有效的方法。
  1.课前准备与课堂活动
  小学科学课涉及到科学探究、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地球与宇宙这几大领域,教学中常常会遇到明显或不明显的德育题材。在备课时,教师就要有德育先行意识,在准备教学活动、学习材料或实验材料时更要考虑设计与学生年龄特点、心理特点等相适应的德育活动。在课堂教学中,当进行到与德育有关的环节时,要想办法不露痕迹的将德育渗透进教学材料、师生活动中。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教材中的《生态平衡》就是要贯穿热爱家乡、热爱大自然、保护生态平衡、保持我国生物多样化等思想,学生交流讨论后达成共识:爱护小动物,不伤害、不惊扰小动物,不破坏小动物们生活的环境,做到与自然和谐相处。
  2.课后整理
  一节课结束后,学习材料的处理问题也很重要。比如五年级下册《它们是怎样延续后代的》一单元中《我是怎样出生的》,教学结束后,应使学生懂得感谢父母的生育之恩和養育之恩。如学习认识水的教学活动结束后,引导学生科学处理使用过的水。直接倒掉,还是收集起来留作他用?可以考虑让学生来讨论这样的问题。
  三、课外活动,加强德育
  课堂之外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学习空间,这时学生会更加放松,思维更加活跃。此时,教师应留心观察学生的行为,在宽松、友好、平等的氛围中教育学生。
  1.科普宣传
  小学生喜欢发问和讨论,然而由于年龄尚小,分析和辨别事物的能力还不强,所以,当跟学生讨论起有关百慕大“死亡三角”等伪科学话题时一定要有德育为先的意识。可以用陕西假老虎的事件等相关报道来教育学生“科学来不得半点虚假”。要让学生明白怎样区分科学和伪科学:科学可以通过严格的科学方式进行检验,在其有效范围内没有发现反例且具有可重复性,而伪科学虽然宣称有科学依据,但其例证都不能通过科学实验的验证,甚至阻挠严格的验证。
  2.科学兴趣活动
  科学课外兴趣活动是一些学生非常喜欢参加的活动之一,这些学生大多思维敏捷、头脑清晰、表达能力强,表现欲和求知欲超出普通学生很多。但他们本身又有这样那样的小缺点,对此不能当作没看见,而要“严在当严处,爱在细微处”。
  总之,在小学科学课的教学过程中,要尽量做到教学活动中要有德育教育为先的意识,先要设计一些问题或活动,提供机会让学生体验德育。另外在教学语言上、教学情境中也能渗透一些德育观点。教学活动结束后要讨论和反思,争取在下次或以后的活动中做得更好。
其他文献
初中阶段是人生一个重要的学习阶段,是智力得到发展并为将来打下扎实基础的关键时期。所以在初中阶段,激发学生兴趣以牢固掌握、并灵活运用知识已成为共识。当前,很多学生的学法比较薄弱,普遍存在学不落实、高耗低效的现象,这就需要加强学法指导,着重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  一、发展智力  研究表明,在青少年智力发展的这个阶段,他们有着自己独特的观察、解释世界的态度与方式。研究青少年的智力发展,可细分为以下几点:
高等工程教育作为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主要力量与支柱,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据1993年统计,全国现有工科类普通高校644所,其中国家教委所属院校占1.9%,其
教学中,笔者发现,许多高一新生往往不适应高中的教学方法,不会拼读单词,搞不清楚最基本的语法术语,产生诸多学习障碍。为了让学生顺利渡过初、高中的衔接,笔者采用搭“支架”的教学方法。  维果斯基认为,教学至少要确定个体的两种水平:第一种指学生现有发展水平;第二种指学生在其发展的现阶段还不能独立解决问题的水平,但是能借助他人指导或与他人合作达到解决问题的水平,同伴或教师的暗示指导等就是“支架”。“支架”
为召开全国地方工科院校校院长研讨会,拟汇集和出版《全国地方工科院校(本科)简介》和《全国地方工科院校校院长研讨会论文集》各一册。截至1994年6月1日,共收到31所院校的会
发散思维又称“辐射思维”“放射思维”“多向思维”“扩散思维”或“求异思维”,是指从一个目标出发,沿着各种不同的途径去思考,探求多种答案的思维,与聚合思维相对。不少心理学家认为,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最主要的特点,是测定创造力的主要标志之一。  发散思维是大脑在思维时呈现的一种扩散状态的思维模式,比较常见,它表现为思维视野广阔,思维呈现出多维发散状。发散思维方式的最基本的特点是:从多方面、解度去思考
以耗散结构的维持与演化作为安全系统运行机制的理论基础,在探讨过程中提出了安全熵是反映安全系统本身的混乱程度的概念。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安全度与熵的内在联系的分析,提出了
拟牛顿算法被认为是当今解无约束最优化问题的最有效方法之一,它产生了一系列对目标函数二阶导数的近似矩阵Bk+1.校正产生的Bk+1,其实质是在Bk的基础上加一修正矩阵Ak,即Bk+1=Bk+Ak.研
本文利用〈日本气象卫星中心月报〉的云量资料,通过对印尼地区、赤道西、中太平洋总辐射的计算分析发现,太阳总辐射的加热作用对沃克环流和反沃克环流都起到削弱的作用,而这两个
计算机技术目前已在各行各业、各个领域内广泛应用,在档案管理过程中使用计算机应该从档案原件、专业技术人才、系统分析等各反面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做好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从而
摘 要:数学课堂教学是学生在校期间学习数学知识的主阵地,也是对学生进行数学思维能力培养的主渠道,课堂学习是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的主要途径。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合理组织课堂教学进程,提高课堂时间的有效利用等方面,探索了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提高教学效果的相关问题。  关键词:中学数学;课堂教学;教学效果  一、从生活中挖掘数学知识,激发学习兴趣  新课程标准更多地强调学生用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