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相关政策的出台,小学生家庭劳动教育的地位得到提升,但家庭劳动教育的现状却不容忽视,主要表现在劳动观念淡薄,劳动态度消极,劳动技能缺乏等方面。这需要我们正视问题的成因,并探求有效的解决路径,包括尊重孩子劳动的权利与义务,提高劳动兴趣增强劳动认同,丰富家庭劳动的内容与形式,完善家庭劳动教育评价体系,搭建家庭劳动教育展示平台。
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并指出在劳动教育的开展中,学校要起到主导作用,家庭则要承担基础作用,注重日常生活中的劳动教育。该意见的出台,使得劳动教育的地位日益凸显。
而依照传统,仅仅在学校内开展劳动教育,会存在着较大的片面性和局限性。家庭作为劳动教育的重要场所,有着极大的灵活性,它不受场地和时间的干扰,随着家庭各种事务的进行而开展多种方式的劳动。这对于学生掌握劳动技能,培养劳动习惯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一、家庭劳动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全国优秀校长凌宗伟指出: “劳动教育在今天已成为最受忽视的教育。”纵观当下社会,劳动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一)劳动观念淡薄: 不重视劳动
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经济的进步,生活条件的提高,许多家庭逐渐忽视劳动和劳动教育。孩子们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家长们替孩子们包办了一切。研究显示,在美国家庭中,孩子们每日的平均劳动时间为1小时10分,而在中国家庭,孩子的劳动时间只有12分钟,此数据令人意外。在此状况下,许多孩子开始轻视劳动,认为劳动与自己无关,劳动是爸爸妈妈的事,自己只要把书读好就行,甚至有一些孩子漠视劳动者的成果,生活中我们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孩子随意地浪费饭菜,丝毫不体谅农民劳作的不易和父母烧菜的辛苦。
(二)孩子劳动态度消极: 不愿劳动
孩子对劳动的态度不仅仅体现在他们不重视劳动,更多的反映在他们不愿意劳动中。在笔者的调查中,本班85%的孩子对劳动具有消极态度,仅有15%的孩子表示热爱劳动带来的乐趣。不少学生表示劳动是“苦”的,他们往往迫于压力而参加劳动。这使得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将“劳动”视为下等行为,从而鄙视劳动,对劳动的态度极其敷衍了事。
(三)孩子劳动技能缺乏: 不会劳动
劳动技能的掌握需要在不断地练习和实践中提升。而现在的小学生由于缺乏劳动机会和劳动体验,对劳动技能的掌握是十分欠缺的。孩子们不愿劳动,也根本不会劳动,呈现出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瓶倒不扶”的状态。许多学生表现出缺乏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例如整理书包,收拾书桌这些本该是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都往往是家长在代劳,这样的情况令人堪忧。
二、家庭劳动教育问题的成因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也是孩子进行劳动学习的重要榜样。家庭劳动教育的严峻现状与家长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一)家长在劳动观念上的偏差: 重智轻劳
家长作为家庭劳动的“教育者”,需要充分、正确认识劳动的地位及意义。然而受到传统“学而优则仕”思想的影响,不少家长都只看重孩子的学习和分数,认为劳动是不重要的,浪费时间的事。不少学生提出想参与家务时,家长往往会让孩子只要好好学习就够了,而不要花费时间在劳动上。在这种“重智轻劳”观念误导下,劳动被边缘化,孩子的劳动机会则少之又少。
(二)家长在劳动态度上的消极误导: 负面强化
由于上述家长对于劳动观念的偏差,所以不少家长会将劳动作为一种惩戒手段,当孩子犯错或表现不佳时,家长往往会提出让孩子做家务来惩罚孩子。比如有的孩子考试失利,家长会让孩子洗碗或打扫卫生,让原本正面、积极的劳动变成了让人抗拒的手段,自然让孩子心生厌恶。此外,还有的家长本能地抗拒孩子想要参与劳动的愿望,认为他们是帮倒忙,从而简单粗暴地拒绝孩子的加入,久而久之,孩子也就不再参与劳动。
(三)家长自身劳动知识与技能的缺乏“不合格的示范者”
家长在家庭劳动教育中起指导作用,家长本身的劳动素质以及对劳动技能的掌握情况影响着孩子劳动教育的方式和内容。不少家长本身缺乏劳动意识,对劳动技能的掌握也十分欠缺,从而无法以身作则地对孩子施加劳动影响影响,也不能够科学有效地教孩子掌握劳动技能。
三、家庭劳动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 从边缘回归到中坚,尊重孩子劳动的权利与义务
家庭劳动教育的开展应从重视劳动,提升劳动教育的地位开始,让被边缘化的劳动教育逐渐成为家庭的日常活动之一。参与劳动是每个孩子的基本权力,孩子只有在不断尝试的过程中才能逐渐习得劳动技能,培养劳动习惯,增进对劳动的情感。家长应当珍视孩子的此项权力,不要因为孩子一开始做得不好而认为给自己添了麻烦,多给孩子提供一些实践的机会。
(二)从轻视转向到重视,提高劳动兴趣增强劳动认同
家庭劳动教育的现状之所以不容乐观,是由于“轻视劳动”导致的缺乏劳动兴趣。然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的兴趣的指引下,学生才能自主、能动地参与劳动。在日常的劳动教育中,要重视培养孩子对劳动的兴趣,创设一个较为有趣、宽松的劳动环境,给孩子设定一些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达成的小目标,从而激励孩子参与劳动。
同时,要逐步增强学生对劳动的认同,避免将劳动塑造为一个惩罚性手段,通过渗透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等途径,让孩子逐渐认识到劳动的意义和劳动精神的可贵。
(三)从单一走向到多元,丰富家庭劳动的内容与形式
家庭劳动教育的内容应避免简单、枯燥、刻板。部分家长缺乏正确的引导,让孩子做大量形式单一,内容重复的劳动,使得劳动过程枯燥无味。家长可以结合家庭的特色,尝试挖掘独特的家庭劳动内容,也可以根据孩子的兴趣所在,创设劳动机会,丰富劳动教育的内涵,从个人生活自理,特色技能掌握等方面开展劳动。
劳动教育的形式也可进行突破,传统的家庭劳动一般以孩子个人劳动为主,为了提升孩子的积极性,提高家庭劳动的趣味性,可以开展“游戏”形式的劳动教育,父母充分参与到劳动过程中,以“角色扮演”、“劳动技能大比拼”、“我当一天家”等形式,让孩子在激烈、有趣的游戏中感受劳动的魅力,学会尊重劳动者以及劳动成果。
(四) 从片面提升到全面,完善家庭劳动教育评价体系
多元化的家庭教育评价方式,能够进一步发挥家庭劳动教育的效果。多元化的评价方式要求转变传统的家长评价学生的单一方式,逐步丰富评价的主体,丰富评价的内容。从评价主体来说,可以有孩子的自我评价。讓孩子自己评判自己在劳动中的表现,从而激发他们劳动的积极性。也可以利用社交媒体,上传劳动照片,形成同学之间的互相评价。21天劳动打卡也是一种可以开展的方式,这有助于形成积极的持久的劳动风气。此外,丰富评价的内容意味着需要跳脱以往按劳动成果的好坏进行评价的方式,家长需要同样关注孩子的劳动态度,劳动意愿,劳动耐力以及是否有坚韧不拔的劳动精神,从多个方面对孩子进行综合性评价。
总之,家庭劳动教育是是一项具有长期性、复杂性的家庭活动,对促进学生的实践能力,综合能力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我们要正视家庭劳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重视家庭劳动教育的地位,积极有效地探索应对的方法,努力推动家庭劳动教育步入正轨。
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并指出在劳动教育的开展中,学校要起到主导作用,家庭则要承担基础作用,注重日常生活中的劳动教育。该意见的出台,使得劳动教育的地位日益凸显。
而依照传统,仅仅在学校内开展劳动教育,会存在着较大的片面性和局限性。家庭作为劳动教育的重要场所,有着极大的灵活性,它不受场地和时间的干扰,随着家庭各种事务的进行而开展多种方式的劳动。这对于学生掌握劳动技能,培养劳动习惯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一、家庭劳动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全国优秀校长凌宗伟指出: “劳动教育在今天已成为最受忽视的教育。”纵观当下社会,劳动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一)劳动观念淡薄: 不重视劳动
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经济的进步,生活条件的提高,许多家庭逐渐忽视劳动和劳动教育。孩子们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家长们替孩子们包办了一切。研究显示,在美国家庭中,孩子们每日的平均劳动时间为1小时10分,而在中国家庭,孩子的劳动时间只有12分钟,此数据令人意外。在此状况下,许多孩子开始轻视劳动,认为劳动与自己无关,劳动是爸爸妈妈的事,自己只要把书读好就行,甚至有一些孩子漠视劳动者的成果,生活中我们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孩子随意地浪费饭菜,丝毫不体谅农民劳作的不易和父母烧菜的辛苦。
(二)孩子劳动态度消极: 不愿劳动
孩子对劳动的态度不仅仅体现在他们不重视劳动,更多的反映在他们不愿意劳动中。在笔者的调查中,本班85%的孩子对劳动具有消极态度,仅有15%的孩子表示热爱劳动带来的乐趣。不少学生表示劳动是“苦”的,他们往往迫于压力而参加劳动。这使得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将“劳动”视为下等行为,从而鄙视劳动,对劳动的态度极其敷衍了事。
(三)孩子劳动技能缺乏: 不会劳动
劳动技能的掌握需要在不断地练习和实践中提升。而现在的小学生由于缺乏劳动机会和劳动体验,对劳动技能的掌握是十分欠缺的。孩子们不愿劳动,也根本不会劳动,呈现出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瓶倒不扶”的状态。许多学生表现出缺乏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例如整理书包,收拾书桌这些本该是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都往往是家长在代劳,这样的情况令人堪忧。
二、家庭劳动教育问题的成因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也是孩子进行劳动学习的重要榜样。家庭劳动教育的严峻现状与家长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一)家长在劳动观念上的偏差: 重智轻劳
家长作为家庭劳动的“教育者”,需要充分、正确认识劳动的地位及意义。然而受到传统“学而优则仕”思想的影响,不少家长都只看重孩子的学习和分数,认为劳动是不重要的,浪费时间的事。不少学生提出想参与家务时,家长往往会让孩子只要好好学习就够了,而不要花费时间在劳动上。在这种“重智轻劳”观念误导下,劳动被边缘化,孩子的劳动机会则少之又少。
(二)家长在劳动态度上的消极误导: 负面强化
由于上述家长对于劳动观念的偏差,所以不少家长会将劳动作为一种惩戒手段,当孩子犯错或表现不佳时,家长往往会提出让孩子做家务来惩罚孩子。比如有的孩子考试失利,家长会让孩子洗碗或打扫卫生,让原本正面、积极的劳动变成了让人抗拒的手段,自然让孩子心生厌恶。此外,还有的家长本能地抗拒孩子想要参与劳动的愿望,认为他们是帮倒忙,从而简单粗暴地拒绝孩子的加入,久而久之,孩子也就不再参与劳动。
(三)家长自身劳动知识与技能的缺乏“不合格的示范者”
家长在家庭劳动教育中起指导作用,家长本身的劳动素质以及对劳动技能的掌握情况影响着孩子劳动教育的方式和内容。不少家长本身缺乏劳动意识,对劳动技能的掌握也十分欠缺,从而无法以身作则地对孩子施加劳动影响影响,也不能够科学有效地教孩子掌握劳动技能。
三、家庭劳动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 从边缘回归到中坚,尊重孩子劳动的权利与义务
家庭劳动教育的开展应从重视劳动,提升劳动教育的地位开始,让被边缘化的劳动教育逐渐成为家庭的日常活动之一。参与劳动是每个孩子的基本权力,孩子只有在不断尝试的过程中才能逐渐习得劳动技能,培养劳动习惯,增进对劳动的情感。家长应当珍视孩子的此项权力,不要因为孩子一开始做得不好而认为给自己添了麻烦,多给孩子提供一些实践的机会。
(二)从轻视转向到重视,提高劳动兴趣增强劳动认同
家庭劳动教育的现状之所以不容乐观,是由于“轻视劳动”导致的缺乏劳动兴趣。然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的兴趣的指引下,学生才能自主、能动地参与劳动。在日常的劳动教育中,要重视培养孩子对劳动的兴趣,创设一个较为有趣、宽松的劳动环境,给孩子设定一些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达成的小目标,从而激励孩子参与劳动。
同时,要逐步增强学生对劳动的认同,避免将劳动塑造为一个惩罚性手段,通过渗透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等途径,让孩子逐渐认识到劳动的意义和劳动精神的可贵。
(三)从单一走向到多元,丰富家庭劳动的内容与形式
家庭劳动教育的内容应避免简单、枯燥、刻板。部分家长缺乏正确的引导,让孩子做大量形式单一,内容重复的劳动,使得劳动过程枯燥无味。家长可以结合家庭的特色,尝试挖掘独特的家庭劳动内容,也可以根据孩子的兴趣所在,创设劳动机会,丰富劳动教育的内涵,从个人生活自理,特色技能掌握等方面开展劳动。
劳动教育的形式也可进行突破,传统的家庭劳动一般以孩子个人劳动为主,为了提升孩子的积极性,提高家庭劳动的趣味性,可以开展“游戏”形式的劳动教育,父母充分参与到劳动过程中,以“角色扮演”、“劳动技能大比拼”、“我当一天家”等形式,让孩子在激烈、有趣的游戏中感受劳动的魅力,学会尊重劳动者以及劳动成果。
(四) 从片面提升到全面,完善家庭劳动教育评价体系
多元化的家庭教育评价方式,能够进一步发挥家庭劳动教育的效果。多元化的评价方式要求转变传统的家长评价学生的单一方式,逐步丰富评价的主体,丰富评价的内容。从评价主体来说,可以有孩子的自我评价。讓孩子自己评判自己在劳动中的表现,从而激发他们劳动的积极性。也可以利用社交媒体,上传劳动照片,形成同学之间的互相评价。21天劳动打卡也是一种可以开展的方式,这有助于形成积极的持久的劳动风气。此外,丰富评价的内容意味着需要跳脱以往按劳动成果的好坏进行评价的方式,家长需要同样关注孩子的劳动态度,劳动意愿,劳动耐力以及是否有坚韧不拔的劳动精神,从多个方面对孩子进行综合性评价。
总之,家庭劳动教育是是一项具有长期性、复杂性的家庭活动,对促进学生的实践能力,综合能力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我们要正视家庭劳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重视家庭劳动教育的地位,积极有效地探索应对的方法,努力推动家庭劳动教育步入正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