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6年教育部提出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3个方面,其中“文化基础”素养作为第一要素,强调了文化基础学科学习的重要性。语文学科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学科,也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所以,语文十分重要。要学好语文,就必须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培养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小学语文新课标就指导学生读、写、听、说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习惯要求:如读书的习惯、积累的习惯、练笔的习惯等等,这不仅突出强调了“习惯”的重要性,向我们提出了明确的教与学的要求,而且还明确了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方向。也就是说,要想真正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习惯至关重要。不少语文成绩优秀者用自己的学习实践证明:“养成自学语文的良好习惯=成功”。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语文学习的失败者就吃亏在没有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这点上。所以,我在教学上特别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一、朗读与背诵的习惯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意自现”,这无非强调熟读是理解文章的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讲,小学课本中的每一篇范文都应该读熟成诵,能背一定量的经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小学生,是提高记忆力的最佳时期,多读多背,能开拓视野,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发展智力,为语言的使用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其实小学语文课本中要求背诵的篇目并不算多,这与我们的前辈背诵“四书五经”和“千字文”相比,实在是少得可怜。如果我们再放松读和背这个重要的语文学习环节,那么提高语文能力的话便成了一句空谈。我国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苏步青,气象学家竺可桢,物理学家杨叔子等,他们无一不是既工于理科研究,又长于语言文字,这都是得力于传统语文教育中读书背书理论对他们的浸润。
二、勤用工具书与推敲语言文字的习惯
语文是一门包罗万象的语言文字学科,学习中离不开工具书。工具书用好了,学习就事半功倍,好比战略家手中的地图一样有灵性。进入小学后,老师会要求学生准备《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汉语成语词典》等一些常用的工具书和自学资料,学生学会使用方法后却不能积极使用,认真揣摩推敲。个别同学甚至有而不用,丢弃一旁,更谈不上勤于动手了。其实,从被动使用工具书到主动使用工具书,不仅意味着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变,而本身就是一个推敲语言文字,培养语文能力的过程。比如,“出类拔萃”和“鞠躬尽瘁”这两个词语中的加点字都念cuì音,字形相似容易混淆,但一查工具书发现,前者原为草丛生的样子,引伸为聚集,后者指劳累,意思相去甚远。与此同时,我们还应该学习利用多种现代媒体,搜集处理相关信息资料。因为,通过查阅推敲处理不仅能丰富知识,而且有助于提高自己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水平,为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
三、课外阅读经典名著的习惯
莎士比亚曾说过,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我们要将自己造就成风华正茂的人才,就应扎根到知识的沃土中去不停地吸收养分供给自己,实行拿来主义,尽量多的阅读些优秀的课外读物,诸如名著、名篇、科普、杂谈之类,包罗万象,有用则取,以免“书到用时方恨少”。小学语文 原人教版共41课,包括拼音13课,识字8课,课文20篇,现使用部编本”减少到32课,拼音8课,识字10课,课文14篇。课文的减少,这给课外阅读带来了很大的空间。我根据年龄特点不同鼓励学生每周读一本经典书籍,低段以绘本为主,中段以寓意故事为主,高段则以经典名著为主。读书可以促思促悟,可以感悟语言文字,感悟书籍内容,感悟人物情感,感悟事物事理。而且,我们语文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都应该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为此,应该做到以下两点:
(一)读中感悟。吕淑湘先生说:“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新课标指出:“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因此在阅读中中通过学生的朗读感悟文中的人物情感、感悟其中蕴涵的事理、培养学生语感是有效的途径和方法。
(二)读中整合。就小学语文教学而言,很多的教学任务都是在阅读中完成,其中通过阅读来整合多维教育目标也是任务之一,这就需要在“读”上下功夫,坚持读中背,读中问,读中学,读中练,读中写,引导学生养成读中整合的好习惯。
四、积累语文材料的习惯
战国思想家荀况在《劝学》篇中写道,“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形象地阐述了积累的重要性。小学生,正处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培养道德情操的黄金时段,对知识的学习和积累更是至关重要。打个比方说,语言材料的积累就像阵地上储存的弹药一样,是万万匮乏不得的。教育实践显示,学生对语言材料的积累过程,其实也是感悟、熏陶、提高的过程,它不仅有助于巩固已知,学习未知,还能反映语文能力从量变到质变的跨越,难怪孔子要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众所周知,小学语文教材具有它的人文性和工具性,因而,作为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文本资源,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一边读课文,一边摘录文本中的好词佳句,养成读中积累的好习惯,这也是我们语文教师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另外这种习惯的培养要长期坚持,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强化对词汇的记忆与储存;学生习作时也才能词汇丰富,笔下生辉;语句精湛,内容生动,有极强的吸引力,同时也不会有那种“书到用时方恨少”的困惑。
在教学中,我经常指导学生用以下方法进行词句积累:①制作词语卡片;②写读书笔记;③做课文思维导图;④建立语言文字类小题库;⑤建立作文素材库。这些内容涉及字词句的积累,片段与素材的积累,常识与信息的积累。只要养成不断积累的良好学习习惯,像大海一样不择细流,广纳百川,充实自我,语文就将为你的理想展开美丽的翅膀。
五、书写工整规范与坚持练笔的习惯
小学生语文水平的高下,往往可以通观一篇作文在文字书写、语言表达和内容按排三个层面上的表现来测定,因此,在语文卷中作文分值都高达30%以上。由此看来,养成习惯培养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刻不容缓的。学生应该在老师指导下,养成自觉有序的练笔习惯,从长期坚持到熟能生巧,从而收到花功在平时,得益于一生的效果。初中阶段,坚持写日记,进行记叙、说明和议论的训练,培育其内容具体条理清楚中心明确的具有真情实感的作文能力,并切实养成工整、规范的文字书写习惯。小学阶段,坚持写日记,能运用多种多样的写法,并进一步训练记叙、议论和说明等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能力,力求有创意,把培养“适应实际需要的現代文写作能力”作为训练的宗旨和目标。
总之,只要在语文学习中结合自身实际养成自学语文的良好习惯,就能从学会到会学,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从而使语感能力和语文运用能力得到有效的培养,实现学习——运用——学习的知行循环。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学生能自学自励”,这就是“授之以渔”,培养学生能力的素质教育观。
[本文系河源市第三批中小学(幼儿园)教学研究课题《小学语文有效课堂教学研究》(HY14-0102007)的研究成果]
一、朗读与背诵的习惯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意自现”,这无非强调熟读是理解文章的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讲,小学课本中的每一篇范文都应该读熟成诵,能背一定量的经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小学生,是提高记忆力的最佳时期,多读多背,能开拓视野,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发展智力,为语言的使用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其实小学语文课本中要求背诵的篇目并不算多,这与我们的前辈背诵“四书五经”和“千字文”相比,实在是少得可怜。如果我们再放松读和背这个重要的语文学习环节,那么提高语文能力的话便成了一句空谈。我国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苏步青,气象学家竺可桢,物理学家杨叔子等,他们无一不是既工于理科研究,又长于语言文字,这都是得力于传统语文教育中读书背书理论对他们的浸润。
二、勤用工具书与推敲语言文字的习惯
语文是一门包罗万象的语言文字学科,学习中离不开工具书。工具书用好了,学习就事半功倍,好比战略家手中的地图一样有灵性。进入小学后,老师会要求学生准备《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汉语成语词典》等一些常用的工具书和自学资料,学生学会使用方法后却不能积极使用,认真揣摩推敲。个别同学甚至有而不用,丢弃一旁,更谈不上勤于动手了。其实,从被动使用工具书到主动使用工具书,不仅意味着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变,而本身就是一个推敲语言文字,培养语文能力的过程。比如,“出类拔萃”和“鞠躬尽瘁”这两个词语中的加点字都念cuì音,字形相似容易混淆,但一查工具书发现,前者原为草丛生的样子,引伸为聚集,后者指劳累,意思相去甚远。与此同时,我们还应该学习利用多种现代媒体,搜集处理相关信息资料。因为,通过查阅推敲处理不仅能丰富知识,而且有助于提高自己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水平,为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
三、课外阅读经典名著的习惯
莎士比亚曾说过,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我们要将自己造就成风华正茂的人才,就应扎根到知识的沃土中去不停地吸收养分供给自己,实行拿来主义,尽量多的阅读些优秀的课外读物,诸如名著、名篇、科普、杂谈之类,包罗万象,有用则取,以免“书到用时方恨少”。小学语文 原人教版共41课,包括拼音13课,识字8课,课文20篇,现使用部编本”减少到32课,拼音8课,识字10课,课文14篇。课文的减少,这给课外阅读带来了很大的空间。我根据年龄特点不同鼓励学生每周读一本经典书籍,低段以绘本为主,中段以寓意故事为主,高段则以经典名著为主。读书可以促思促悟,可以感悟语言文字,感悟书籍内容,感悟人物情感,感悟事物事理。而且,我们语文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都应该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为此,应该做到以下两点:
(一)读中感悟。吕淑湘先生说:“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新课标指出:“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因此在阅读中中通过学生的朗读感悟文中的人物情感、感悟其中蕴涵的事理、培养学生语感是有效的途径和方法。
(二)读中整合。就小学语文教学而言,很多的教学任务都是在阅读中完成,其中通过阅读来整合多维教育目标也是任务之一,这就需要在“读”上下功夫,坚持读中背,读中问,读中学,读中练,读中写,引导学生养成读中整合的好习惯。
四、积累语文材料的习惯
战国思想家荀况在《劝学》篇中写道,“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形象地阐述了积累的重要性。小学生,正处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培养道德情操的黄金时段,对知识的学习和积累更是至关重要。打个比方说,语言材料的积累就像阵地上储存的弹药一样,是万万匮乏不得的。教育实践显示,学生对语言材料的积累过程,其实也是感悟、熏陶、提高的过程,它不仅有助于巩固已知,学习未知,还能反映语文能力从量变到质变的跨越,难怪孔子要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众所周知,小学语文教材具有它的人文性和工具性,因而,作为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文本资源,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一边读课文,一边摘录文本中的好词佳句,养成读中积累的好习惯,这也是我们语文教师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另外这种习惯的培养要长期坚持,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强化对词汇的记忆与储存;学生习作时也才能词汇丰富,笔下生辉;语句精湛,内容生动,有极强的吸引力,同时也不会有那种“书到用时方恨少”的困惑。
在教学中,我经常指导学生用以下方法进行词句积累:①制作词语卡片;②写读书笔记;③做课文思维导图;④建立语言文字类小题库;⑤建立作文素材库。这些内容涉及字词句的积累,片段与素材的积累,常识与信息的积累。只要养成不断积累的良好学习习惯,像大海一样不择细流,广纳百川,充实自我,语文就将为你的理想展开美丽的翅膀。
五、书写工整规范与坚持练笔的习惯
小学生语文水平的高下,往往可以通观一篇作文在文字书写、语言表达和内容按排三个层面上的表现来测定,因此,在语文卷中作文分值都高达30%以上。由此看来,养成习惯培养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刻不容缓的。学生应该在老师指导下,养成自觉有序的练笔习惯,从长期坚持到熟能生巧,从而收到花功在平时,得益于一生的效果。初中阶段,坚持写日记,进行记叙、说明和议论的训练,培育其内容具体条理清楚中心明确的具有真情实感的作文能力,并切实养成工整、规范的文字书写习惯。小学阶段,坚持写日记,能运用多种多样的写法,并进一步训练记叙、议论和说明等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能力,力求有创意,把培养“适应实际需要的現代文写作能力”作为训练的宗旨和目标。
总之,只要在语文学习中结合自身实际养成自学语文的良好习惯,就能从学会到会学,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从而使语感能力和语文运用能力得到有效的培养,实现学习——运用——学习的知行循环。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学生能自学自励”,这就是“授之以渔”,培养学生能力的素质教育观。
[本文系河源市第三批中小学(幼儿园)教学研究课题《小学语文有效课堂教学研究》(HY14-0102007)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