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噢,棒子垛,好漂亮的棒子垛!
“我们这里管玉米叫棒子”,身边来自石家庄的作家刘亚荣告诉我。自小生长在南方的我,从未见到过这么成垛、成垛堆积的玉米,眼前,那些本来搭晒在墙角旁、屋檐下的玉米棒,被细丝般的铁网,拦腰抱起,垒得高高的,它们惬意而乖巧地躺在铁网的怀里,向我舒展着金灿灿的笑脸……
眼前,位于冀中平原大地上的安平,它那4000多年历史积累下的岁月刻痕,不全在土砖拼成的乡间小道、水源干枯的滹沱河床支流,或是家家户户堆积满院子的玉米棒子垛,而是这片土地上人们一股文化自信的坚持。
安平,它没有变化的让人措手不及。
喜欢它特有的小米粥,瓷碗里那洼柔柔的嫩黄中点缀着金红的南瓜,为了它,颁奖期间餐餐都让我喝的撑爆肚子;那熟悉的土砖墙还在,孙犁家乡百年前就有的黑灰瓦房静静地坐落在其中,只不过家家门口换装上了有点不伦不类、红绿相间耀眼的大铁门,噢不,该是我的审美落后了,跟不上当地乡村的新时尚。
记得,昨天和裴艳玲老师同席吃饭,她情不自禁地对我说:“喔,我就爱听家乡的土方言,研究了半世纪的语言,我对声音特别敏感,但只有这音腔能唤起内心的激情。”是啊,还有孙犁先生的文章中描写家乡的荷花淀,就是这片土地上浓浓的乡土风情与故事,成就了今天文学上的荷花淀派。噢,还有,就在对桌坐着的曾获鲁迅文学奖的刘家科老师、王宗仁老师,还有铁凝老师,他们都是这片土地上的精魂。只要想想那白洋淀上的荷花,荷的清香仿佛正深深地渗隐在小雪时节那灰浓的霾雾中,管他什么工业灰霾呐!我分明看见一池出污泥而不染的荷,荷叶上那晶莹剔透水银般的露珠,在灰蒙蒙的迷雾中闪烁着光芒。
其实我忍不住由衷赞誉的,还是他们的人品,就说这次评奖吧,为纪念孙犁诞辰100周年,河北省政府在孙犁的家乡安平举办了孙犁文学奖的首届散文大奖赛,在60多名获奖者中,就没有一个是衡水地区的,在3个一等奖的获得者中,也没有一个是河北地区的。尽管这片土地上人才辈出,而他们鄙夷目前社会关系的陋习,坚持文化的纯净,似乎比才气更崇高!正是这气节,才能出这些真正意义上的、德才兼备的大家吧。
我依窗看到,隔壁圣姑庙内寂寞的香火,萦萦绕绕地飞舞在那飞檐黄瓦上,静静地化为淡灰色的尘烟,直迎对街大百货市场现代水泥大厦内那高音喇叭传来的阵阵叫卖声,它们与我居住酒店进门挂着“纪念文学大师孙犁逝世十周年暨诞辰100周年”的红布帘,自然地揉合一起,踩着和音的节奏,奇妙地对舞着——新旧交替的岁月,在新旧房屋砖瓦不同形式的堆积下,新则旧,旧则新……
本不喜欢将经济和文化划上等号,可民族·文化·经济,那三组词却自然地在我眼前汇成一组色彩浓烈的画面。
新与旧的交替,呈现更为惊叹的,是在安平“丝网之乡”这个全中国最大的铁网生产基地里,除了那些随处能见的棒子垛,被这里生产的细丝般铁网,将黄甸甸玉米棒乖乖地垒起;更奇异的是,当我们一行来到安平一家丝网厂的生产车间,见到一眼望不到边的似织布机般的机器——在这里,冷硬的钢铁化为了柔软的丝线,似蚕宝宝刚吐出来的蚕丝,不停地在一台台机器上飞舞,这里银白的钢丝,似当年茫茫白洋淀边,女人怀里跳跃着的、手指上缠绞着的柔滑修长的苇眉子……这里,像织五彩锦帛一样,织出了一幅幅安平的锦绣江山!
这里的文化可知可感,可言可思,欲是知也无涯,感也无限——
这里,不仅将旧有的生活在现代经济下实用地时尚起来,更是通过强大的国际物流基地,似抛撒渔网般,将民族的自豪,撒向生活的海洋,撒向全国和全世界各地。
也是这些铁网,不仅垒起了玉米,富裕了这片土地上的父老乡亲,更是垒砌起了文化!近几年,这里日益发展的经济,建造了教育园区、丝网历史博物馆、“两个第一”纪念馆等等,将大众渴求的营养剂,真正送到了……
棒子垛上绽放的经济,将我们民族的文化自信,垒起!
——写于2012年12月1日河北安平(首届孙犁文学奖颁奖大会)
“我们这里管玉米叫棒子”,身边来自石家庄的作家刘亚荣告诉我。自小生长在南方的我,从未见到过这么成垛、成垛堆积的玉米,眼前,那些本来搭晒在墙角旁、屋檐下的玉米棒,被细丝般的铁网,拦腰抱起,垒得高高的,它们惬意而乖巧地躺在铁网的怀里,向我舒展着金灿灿的笑脸……
眼前,位于冀中平原大地上的安平,它那4000多年历史积累下的岁月刻痕,不全在土砖拼成的乡间小道、水源干枯的滹沱河床支流,或是家家户户堆积满院子的玉米棒子垛,而是这片土地上人们一股文化自信的坚持。
安平,它没有变化的让人措手不及。
喜欢它特有的小米粥,瓷碗里那洼柔柔的嫩黄中点缀着金红的南瓜,为了它,颁奖期间餐餐都让我喝的撑爆肚子;那熟悉的土砖墙还在,孙犁家乡百年前就有的黑灰瓦房静静地坐落在其中,只不过家家门口换装上了有点不伦不类、红绿相间耀眼的大铁门,噢不,该是我的审美落后了,跟不上当地乡村的新时尚。
记得,昨天和裴艳玲老师同席吃饭,她情不自禁地对我说:“喔,我就爱听家乡的土方言,研究了半世纪的语言,我对声音特别敏感,但只有这音腔能唤起内心的激情。”是啊,还有孙犁先生的文章中描写家乡的荷花淀,就是这片土地上浓浓的乡土风情与故事,成就了今天文学上的荷花淀派。噢,还有,就在对桌坐着的曾获鲁迅文学奖的刘家科老师、王宗仁老师,还有铁凝老师,他们都是这片土地上的精魂。只要想想那白洋淀上的荷花,荷的清香仿佛正深深地渗隐在小雪时节那灰浓的霾雾中,管他什么工业灰霾呐!我分明看见一池出污泥而不染的荷,荷叶上那晶莹剔透水银般的露珠,在灰蒙蒙的迷雾中闪烁着光芒。
其实我忍不住由衷赞誉的,还是他们的人品,就说这次评奖吧,为纪念孙犁诞辰100周年,河北省政府在孙犁的家乡安平举办了孙犁文学奖的首届散文大奖赛,在60多名获奖者中,就没有一个是衡水地区的,在3个一等奖的获得者中,也没有一个是河北地区的。尽管这片土地上人才辈出,而他们鄙夷目前社会关系的陋习,坚持文化的纯净,似乎比才气更崇高!正是这气节,才能出这些真正意义上的、德才兼备的大家吧。
我依窗看到,隔壁圣姑庙内寂寞的香火,萦萦绕绕地飞舞在那飞檐黄瓦上,静静地化为淡灰色的尘烟,直迎对街大百货市场现代水泥大厦内那高音喇叭传来的阵阵叫卖声,它们与我居住酒店进门挂着“纪念文学大师孙犁逝世十周年暨诞辰100周年”的红布帘,自然地揉合一起,踩着和音的节奏,奇妙地对舞着——新旧交替的岁月,在新旧房屋砖瓦不同形式的堆积下,新则旧,旧则新……
本不喜欢将经济和文化划上等号,可民族·文化·经济,那三组词却自然地在我眼前汇成一组色彩浓烈的画面。
新与旧的交替,呈现更为惊叹的,是在安平“丝网之乡”这个全中国最大的铁网生产基地里,除了那些随处能见的棒子垛,被这里生产的细丝般铁网,将黄甸甸玉米棒乖乖地垒起;更奇异的是,当我们一行来到安平一家丝网厂的生产车间,见到一眼望不到边的似织布机般的机器——在这里,冷硬的钢铁化为了柔软的丝线,似蚕宝宝刚吐出来的蚕丝,不停地在一台台机器上飞舞,这里银白的钢丝,似当年茫茫白洋淀边,女人怀里跳跃着的、手指上缠绞着的柔滑修长的苇眉子……这里,像织五彩锦帛一样,织出了一幅幅安平的锦绣江山!
这里的文化可知可感,可言可思,欲是知也无涯,感也无限——
这里,不仅将旧有的生活在现代经济下实用地时尚起来,更是通过强大的国际物流基地,似抛撒渔网般,将民族的自豪,撒向生活的海洋,撒向全国和全世界各地。
也是这些铁网,不仅垒起了玉米,富裕了这片土地上的父老乡亲,更是垒砌起了文化!近几年,这里日益发展的经济,建造了教育园区、丝网历史博物馆、“两个第一”纪念馆等等,将大众渴求的营养剂,真正送到了……
棒子垛上绽放的经济,将我们民族的文化自信,垒起!
——写于2012年12月1日河北安平(首届孙犁文学奖颁奖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