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地”的末路狂奔

来源 :南风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guang06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斩首奥萨马·本·拉丹,令“基地”组织受重创了吗?这一历史截面式谜团,并没有在其遗体被从“卡尔·文森”号航母甲板上抛入北阿拉伯海那一刻得到彻底开解。假如我们只把“基地”看作一个免费给世界各地“圣战者”提供培训和洗脑的机构,那么,运行这么一个庞大且费钱的组织,的确需要本·拉丹这样的“金主”、“恐怖大亨”兼“精神领袖”,以及塔利班政权这样的“保护伞”,当这两者都不复存在,光有一群“圣战者”自然不能掀起大波澜。然而,这一切或许只是符号主义政治下的“把戏”,真实情况远不止这些。
  
  “9·11”的“虚像”
  “基地”迄今的“最高成就”是劫持4架美国飞机,一举撞飞了两座摩天大楼,撞塌了五角大楼的一侧,并报销了近3000条平民性命。“成就”如此显著,本·拉丹推脱几次后,终于承认是自己干的。但从技术角度看,把民用航空器作为“炮弹”,攻击位于纽约和华盛顿的民用和军事目标,从登机、劫持到驾驭,再到攻击特定目标,所含技术成分相当高,非本·拉丹设在阿富汗山区的培训机构所能教会。其具体部署实施者,当另有其人。
  “9·11”事件发生之时,摩洛哥裔法国人萨卡里亚斯·穆萨维已被关进美国监狱一个月,由于其他劫机犯已“战死”,困于美国监狱的穆萨维被指为“唯一幸存的劫机犯”。穆萨维在接受飞行学校培训时,企图在没有飞行驾照的情况下,在波音747飞行模拟器上操作,引起反恐情报机构的注意。
  在美国于“9·11”之后亟寻代罪羔羊的心态下,穆萨维的罪名从轻微的违反移民法罪,突然变更为“阴谋制造越境恐怖行动”、“阴谋使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阴谋劫持并摧毁飞机”等重罪,这几项若成立,均可依美国联邦法律判处死刑。然而经过数年的审判,穆萨维最终没有被处死,而是以“终身监禁、不得保释”之名,关入一处戒备森严的监狱。
  2003年3月1日,伊拉克战争打响几周前,“基地”三号人物哈立德·谢赫·穆罕默德在巴基斯坦被捕。他随后承认自己才是“9·11”事件的真正策划人和组织者,也认领了“9·11”前后的多起恐怖袭击。哈立德甚至提供证词,指穆萨维根本就不是“9·11”行动的成员,只是一个“9·11”之后或许发动的第二轮恐怖袭击的行动候选人。美国显然不愿让哈立德揽下全部责任,以防耽误倒萨行动。直到今天,哈立德还被关押在古巴关塔那摩监狱里。
  “9·11”的“虚像”,不只是为美国“倒萨”营造了氛围;事件在美国核心地带发生,也令各地极端组织有了“狂欢”的理由。恐怖分子过高估计了自己的实力,并频频通过录像、视频等方式,向各地分支组织或追随者发出“动员令”,从而加速了伊斯兰世界的内部分裂。“9·11”之后,本·拉丹在伊斯兰世界的高层支持者非但没有增加,反而不断减少。
  
  本·拉丹的“使用价值”
  公开资料显示,奥萨马·本·拉丹10岁丧父,继承了数百万美元遗产,后靠石油及建筑业发财,身家数十亿美元。跟表妹结婚后,他迷上了穆斯林兄弟会,要求家人像先知一样节俭生活。23岁时,他前往阿富汗为“圣战”提供后勤服务,一度是美国中情局的好搭档。海湾战争爆发后,本·拉丹无法接受50万美国士兵踏上沙特的神圣土地这一事实,声称毕生的目标就是使用暴力手段,将所有的美国人赶出伊斯兰世界。之后,就有了从美国驻肯尼亚和坦桑尼亚使馆被炸到“科尔”号军舰也门遭袭等一系列大家熟知的恐怖事件。
  正如“9·11”事件改变了法国人穆萨维的命运一样,它也改变了本·拉丹的命运。从那时起,本·拉丹就已被“未审先判”为可以随时处死的人物。美国在向其庇护者塔利班政权要求交人未果之后,于2001年底发动了阿富汗战争。
  塔利班倒台之后,疏于“基地”日常管理的本·拉丹快速隐身,但“基地”基于其不可替代的号召力,仍在打本·拉丹牌。而在2010年8月美军战斗部队撤出伊拉克,阿富汗塔利班也以联军撤出为目标,不想与“基地”牵扯不清时,本·拉丹的领导者地位就岌岌可危了。“基地”之外,“巴基斯坦塔利班运动”组织松散,没有能力庇护他。
  本·拉丹的“使用价值”在博弈双方看来都在降低,但美国要找到他,却得先找到他身边最信得过的人。2003年之前,中情局发现关塔那摩监狱囚犯的供词中数次提起一个名叫“科威特”的信使,据说此人能接近“9·11”主谋哈立德。2004年在伊拉克被捕的“基地”高级成员哈桑·古勒也确认“科威特”与哈立德及其继任者利比关系密切,但分别于2003年和2005年落网的哈立德和利比,却一个否认“科威特”与“基地”存在关联,一个否认向自己传达接班命令的信使是“科威特”。这种矛盾,让中情局决心追查“科威特”。
  经过数年艰苦的搜索,中情局才确定了“科威特”的巴基斯坦籍身份,并在2010年中通过一个被监控的电话追踪到他。这里还要提到“基地”二号人物扎瓦赫里,这名年届六旬、戴着金丝眼镜的前埃及外科医生,2006年曾被美国“掠食者”无人飞机追杀过,他颇不满本·拉丹一心报复西方民用目标(本·拉丹曾计划在“9·11”纪念日让美国铁路改道),而想集中打击本地穆斯林政权,就像他曾谋刺萨达特总统那样,首先干掉美国的附庸者。就此而言,有关扎瓦赫里为夺权故意令手下泄露“科威特”行踪的猜测,不是空穴来风。
  去年8月,美情报人员跟踪“科威特”来到伊斯兰堡以北的军事重镇阿伯塔巴德,经过驻点观察,确认有高价值目标在一栋3层大型建筑内。今年2月中旬,奥巴马正准备除掉本·拉丹,却由于中情局驻巴总管戴维斯因在拉合尔执行杀人任务被巴方扣住不放,以及利比亚战事等的牵扯,一直拖到4月29日,才签署密令授权击毙本·拉丹。5月1日凌晨,美特种部队一个分队从阿富汗潜入阿伯塔巴德山城后,只用了40分钟就搞定本·拉丹。
  现在人们基本相信,“9·11”之后,本·拉丹一直生活在巴基斯坦,至少按照其一名遗孀的供词,本·拉丹在巴基斯坦已生活了7年。在阿伯塔巴德,本·拉丹一家和“科威特”一家同住,虽没有网络、电话,但有卫星电视,本·拉丹不时拍摄用于宣传的录像。
  
  被夸大的“假想敌”
  据传在穆沙拉夫时代,美巴曾签有秘密协议,即美方在未知会巴方情况下,可单方面在巴境内捉捕本·拉丹。没有任何证据表明,巴基斯坦官方给本·拉丹提供了某种庇护,尤其是巴基斯坦已逐渐成为恐怖主义最严重受害国之时。巴方故作惊人地警告美方下不为例,委实是在替自己被美国瞒天过海的斩首计划晾在一边叫屈,并减缓国内的民意反弹。
  回头看本·拉丹匿居的这10年,国际恐怖主义逐渐走向本土化,恐怖组织不再认为需要一个核心领导层。各地恐怖组织虽然声援“基地”,但可能与之毫无关联。美国经历了陆军基地、时代广场的袭击事件之后,也意识到本土化的恐怖活动或是更大的威胁。
  正如美国以夸大的“基地”威胁为由相继发动了阿富汗和伊拉克战争一样,中东威权恋栈者也越来越喜欢夸大“基地”的影响。卡扎菲称他要是下台,利比亚就会成为“基地”的殖民地,也门的萨利赫也称,其不下台就是因为只有他才能让也门免于“基地”的祸害。“基地”一小撮,居然成了历史洪流的阻碍,这是一个反讽。美国轻松击毙本·拉丹,至少让“基地”威胁论在中东失去市场,助推了当前席卷中东的改革风潮。本·拉丹被杀几天后,美国的无人飞机对“阿拉伯半岛基地组织”在也门的头目发动攻击,差点就斩首成功。
  事实上,在穆斯林兄弟会等伊斯兰世界影响很广的组织不断转向“票箱革命”之后,本·拉丹及宗教极端主义所代表的“暴力革命”路线已变得相当孤立。本·拉丹死后,纵然会爆发一些零星的报复性恐怖事件,但他们的力量注定毫无希望。没有必要为本·拉丹唱挽歌,即便他事实上只不过是个被人为夸大的“假想敌”。遍布世界各地的本·拉丹子女及亲属,绝大多数都融入了现代文明;本·拉丹这块最后的顽石,也已被“海葬”,永远消失。
其他文献
11月21日,世界卫生组织在日内瓦发布公报说,由于报名截止日期前仅有现任总干事一人递交竞选申请,陈冯富珍将是下任总干事的唯一候选人。这意味着,不出意外的话,经过世卫执委会明年1月和该组织194个成员明年5月这两轮投票后,陈冯富珍将于明年7月1日开始她的第二个5年半任期。  2006年,中国提名曾任香港卫生署署长的陈冯富珍出任世卫总干事,陈太最终高票当选,成了首名出任重要国际组织领袖的华人。今年7月
7月10日,英国中央银行—英格兰银行副行长塔克尔(Paul Tucker)主动出席了由英国国会财政遴选委员会就巴克莱银行操纵伦敦银行拆借利率案举行的听证会,力图澄清此案中被舆论曝光的有关他和其他政府官员涉案的一些传闻。  但是,塔克尔在听证会上却一口否认了自己和其他政府官员涉案的传闻,同时,塔克尔指出操纵利率的并不只是巴克莱银行一家,应该扩大案件调查的范围。此语一出,使本来就提心吊胆的伦敦银行界更
2010年作为“十一五”的收官之年,中国经济形势整体在表现出向好惯性态势的同时,诸多变数和苗头已经隐约出现:  各级政府的“土地财政”仍在延续。虽然诸多统计数据表明,中央政府连出调控“重拳”,已经有效遏制房价的过快上涨,但是早就已经高到离谱的大中城市房价即时下跌“20%”,老百姓要想买房,也只能望而兴叹;  股市依然是“过山车”。创业板风生水起,“圈钱”成为行业最响亮的口号,但国际资本市场的不景气
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中不无悲观地认为明朝是一个“失败的大记录”,这样的大败局不仅以摧枯拉朽之势埋葬了朱明王朝,还以一种悲剧性的历史惯性影响了明季遗民的身份认同和清初朝野上下的历史重构。某种意义上说,陈永明的《清代前期的政治认同与历史书写》不啻是朱明和满清王朝在执政合法性上的较量,不管是康乾盛世,还是乾嘉学统,还是同治中兴,都在很大程度上彰显着满清和汉文化融合同化后的“凤凰涅槃”。  宁为太平犬,
郝仝鑫,18岁,陕西人。2005年冬天,他跟两个同学跑上小山坡,顽皮的他爬上高压线塔,谁知那是通电杆,就这样他的双手给电断了。那年他12岁,在医院的8个月,他天天都哭,无法接受失去双手的自己,他曾经自暴自弃,天天躲在家里,直至来到“云之南”残疾青少年游泳俱乐部。郝说:“在家里,吃饭洗澡全都是父母帮我的,在这里我学习了自己生活,将来离开父母,我也可照顾自己。”  “刚刚来到这里时,我仍然会在晚上独个
人作为人,作为自由平等独立的个体,拥有某些权利,这些权利至关重要,所以成文于宪法,实践于制度,并要求政府以保障和维护这些权利作为首要责任。这是18世纪美国独立革命和法国大革命以降,整个现代世界最根本的政治想象。这个想象的重点,是将个人权利放在评价政治制度的中心。权利界定和限制了政府应做什么及不应做什么。一个政府,无论多么强大多么有效率,只要严重侵犯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就会失去正当性。  无可否认,以
全球最早对“时髦”(Fad)现象作研究的乃是美国前代学者鲍加德斯(Emory Bogardus)。他在1915至1924年间,每年找113人问他们当年最时髦的5件事。他的10年研究,方法上并不严格,但结论却极精彩:  (一)绝大多数“时髦”事务都是朝生暮死,能撑过3年已经极稀少,那个时代只有“男子腕表”取代了“链表”而留存下来。  (二)因此,人们所谓的“新鲜事”,其实是很可疑的。它初起时很能吸引
8月末在佛罗里达州坦帕市,美国共和党正式向远道而来的全国党代表们介绍今年11月大选的“罗姆尼-瑞安”组合。被视为4年或8年后竞选总统热门的新泽西州州长克里斯蒂作主旨演讲,两个南方州的女州长,以及罗姆尼的前竞争对手桑托勒姆等也作了发言。但外界最关心的是,“老面孔”罗姆尼半月前宣布的副手人选保罗·瑞安(Paul Ryan),究竟能否担当大任。  年轻、保守、低知名度,是瑞安给人的第一印象。罗姆尼自己当
虽说“只有永恒的利益,没有永恒的友谊”是外交关系变幻万千的一个总判断,但当利益和友谊被绑定时,就产生了所谓的“老朋友”式的政治情感。“老朋友外交”,起始于国家和人民的名义,最终固化为某个人物与某种意识形态。当固化的人物与定式的意识形态在其本国受到挑战时,对方国往往面临着选择“老朋友”还是其人民的两难。  美国因有政党轮替的传统,对待“老朋友”的态度非常灵活。美国对外关系委员会外交政策高级研究员米德
朱训,1982年任地矿部副部长,1985年至1994年任地矿部部长。在其任内,他倡导了对我国45种主要矿产资源对经济建设保障程度的论证,这项论证推动“节约资源”成为了一项基本国策。只是,朱训称,20多年前论证的结论放在今天看还是保守了,中国矿产资源形势的严峻程度远超当年所作的预测。近日,朱训在复旦大学出席“夏征农教育思想理论研讨会暨华中抗日根据地第六次教育研讨会”期间接受了本刊记者的专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