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如何培养个性鲜明,素质全面的二十一世纪人才是当前教育界进行教改的重要课题。通过情感教育有效增强学生的情绪智能是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有效途径。本文就情绪智能的动因,情绪品质对个性发展的影响,以及素质教育的内容和途径进行了科学的分析,提出将情感教育渗透于教学过程之中;体现于师生互动之中;结合于知,意,行之中;寓含于师表之中;贯穿于社会大环境之中,蕴涵于德行教育之中的新观点。从而为探索政治思想教育如何走出空洞说教的误区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切实可行的方法。
How to cultivate talents with striking characteristics and all-round qualities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subject for present educational reform. The humanized education is an effective way to improve overall quality level of student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factors of emotional intellect and its influence in the formation of characteristics, and puts forward the teaching approach of permeating emotional education in the teaching process; in the interaction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in the practice of education; in the society at large and in the moral education. Thereby, the paper provides educators a feasible approach for seeking ideal ideological education and getting rid of inane sermon.
【关键词】情商;智商;情绪智能;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4128(2011)02-0069-02
当前,在我国教育界,加强素质教育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培养素质全面,个性鲜明的跨世纪人才,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成为院校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丹尼尔•高曼(Daniel Goleman)在其著作中提出了情商的概念EQ(Emotional Quotient),认为EQ对人的影响绝不仅限于学科。人生成就20%归于IQ(智商),80%取决于EQ(情商)及其他因素。EQ较高的人往往在人生各个领域如工作、事业、人际关系、婚姻等多方面占优势,成功的机会较高;而当缺乏健康的情绪智能时,就会产生情绪抑郁,学习偏差,行为异常,人际关系欠佳,自毁倾向,甚至对以后的工作和个人生活有巨大影响。
因此,重视情感和意志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重视人的内在心理结构的塑造和优化是我们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也是重要内容之一。
1 情感需求是影响人的社会化进程的首要动因
心理学家汤姆金斯(S•Tomkins)认为,情感是构成进化成果的一个关键部分,甚至比饥饿、性欲这些基本的内驱力更为重要。首先,情绪、情感是人适应社会的工具。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逐渐获得愉快、兴趣、惊奇、厌恶、痛苦、愤怒、惧怕、悲伤等基本情绪,并且在人与人的交往中发生情感的交流而逐渐走向成熟。
情感是人选择行为的动力。当人感到愉快时,会促进他与其它周围的同事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会使他增强自信,获得人际感、尊严感、成功感、满足感、归宿感;同样,他也会在生活中因为冲突、挫折和失败而获得羞惭感、内省感、焦虑感、挫折感、恐怖感、孤独感等情感。学生在学会行为的自我控制过程中,情绪、情感起着杠杆的内驱力作用,良好的情绪、情感成为增力性情动力,不良的情绪情感成为减力性情动力。只有使他们从真、善、美的理想、信仰、行为、实践中得到了道德情感的亲身体验,才能使他们不是简单地服从和被动地适应,而是发自内心的认同,内化为道德认知,外化为道德行为,从而推进教育的社会化进程。
在现代社会中的某些重物质、轻精神,重知识,轻情感倾向是造成青年中的薄情、冷漠、自私自利的主要原因。我们对青年在爱与恨的教育方面往往是偏颇的,往往出现学校教育与社会现象的巨大反差而使我们的教育有时显得苍白无力。如何在学校教育中渗透情感教育,我们首先应该对EQ有所了解。
著名耶鲁大学心理学家沙洛维(Salovey)将EQ的范围扩展为五大方面:
• 认识自己的情绪。分清正面与负面的情绪,不是“跟着感觉走”,而是掌握感觉,成为生活的主宰。
• 妥善管理情绪。建立在自我认知基础上的自我安慰,摆脱焦虑或不安,从而走出情绪的低谷。
• 自我激励。保持乐观,克制冲动,不要自怜,而要自爱,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自我完善。
• 认识他人的情绪。细致地体察他人的需要,发扬利他精神,能够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
• 人际关系的处理。能够自如地处理、管理、公关或领导,使人际关系和谐。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IQ(智商)很高的人事业不一定能够成功,而EQ(情商)很高即保持积极健康的情绪情感的人常常具备了综合、平衡、调节、控制自我的才能,这种才能正是我们素质教育中所需要培养的。
2 情感贫乏是造成学生素质发展后滞的主要原因
当今社会价值的多元化,取向的多变动,信息的多渠道以及学生得到的多关注,使学生中出现“三无”现象,即“无气力,无感动,无意欲”。因为物质第一,金钱至上的影响,青年人中缺少尊重师长,尊重同学,尊重知识,尊重科学的精神和情感。因为对于爱往往索取的多而奉献的少所以缺少爱的锻炼,不能急他人所急,痛他人所痛而会表现为漠不关心,麻木不仁。
因为总是处于关心、照顾和呵护之中,所以往往缺乏对养育和教导的感谢之心,对父母缺少孝心,对师长缺少知恩报恩之心,却往往“以我为中心”。
因为不能站在对方的立场为他人着想,因此往往缺乏体贴之心,慈悲之心,不是亲切而是冷漠,不是宽容而是苛刻。
因为缺少自知之明和反省之心,因此有了过失不做检讨总归因于客观原因,责备他人,怪罪父母师长,甚至采取敌视社会的行为。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薄情就会产生冷漠,冷漠会产生自私自利,而自私自利则是残酷无情之源。”说明道德情感是道德行为的骨血。因此,加强学生的情感教育,培育学生的感动之心,同情之心,宽容之心,感谢之心,报国之心以及做了错事之后的羞耻之心,进一步达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感境界是十分必要的。
3 情感品质是人的素质的重要方面
教育心理学家嘉纳(Gardner)认为人类存在七种智能:语言智能、音乐智能、数学-逻辑智能、空间智能、身体动觉智能、内省智能、人際智能。这一理论不仅比传统的智商更能说明学生的素质与发展方向,而且展示出情感与教育相联系的各个层面:
3.1 情绪情感的体验和内省影响着智能的形成──“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3.2 情绪情感的发展影响着智能的发展──“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3.3 情绪情感的理解影响着智能的使用方向──“推己及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4 情绪、情感的良好状态支持着智能的开发和可持续发展──“以情感人,以情育人,以情留人。”“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持之以恒。”
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我们需要的是热烈而镇定的情绪,紧张而有秩序的工作。”院校教育教学活动是教师和学生通过中介成分的一种共同活动,它充满着人的活生生的情感。我们的教育不仅要满足学生求知的需要,也要满足他们的情感需要,用语言、表情、手势、体态、目光、行为等体现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表现出对学生的信心、关心、爱心,从而达到引导、教育、鼓舞、陶冶、塑造具有良好的全面素质的人才的目的。
4 情感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必要内容和途径
4.1 情感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道德感、理智感、审美感。道德感是道德意识在个体心理感受层面的反应,是向善的欲求,表现出人的内心世界,属于人的心理财富。要让学生在做了善事后有一种自豪感、愉悦感、归宿感,而在做了恶事后产生一种内疚感、自责感、罪恶感,这就要在学校、在社会营造一种隐恶扬善,求真求美的氛围。
理智感是在改造外部世界的创造性活动中发现人自身存在的目的、意义和价值。 理智活动是与追求真理 遵守公德的积极的情感体验相联系的。理智感的培养在学校教育中体现为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工作与学习中的矛盾,善于冷静处事,克制感情冲动,作到荣辱不惊。
审美感是发现美、欣赏美、理解美和创造美的和谐的统一。当学生认识了客观的美,发生了情绪的激动,获得了精神上的愉悦,才形成了美感。
4.2 情感教育的目标是要形成良好的情感能力,能观察他人的情绪、情感从而产生共鸣反应。如对他人的成功感到高兴而不是嫉妒;对他人的不幸感到悲伤而乐于帮助从而产生亲社会的行为。
• 情感辨认能力——要能辨认和觉察他人与自己的内心感受。“吾日三省吾身”是培养辨认自己内心感受的能力即“内省感”;“察颜观色”是培养辨认他人的内心感受的能力即“人际感”。
• 情感表达能力——学会适时适度地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是“喜怒无常”,更不能“迁怒于人”。
• 情感调控能力——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情感,不为区区小事而大动肝火,患得患失,耿耿于怀,郁郁寡欢。做到既能正确表达又能合理控制 。
• 情感理解能力——具有“同理心”,能“将心比心”进行“心理互换”,“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 情感交往能力——能恰当地抒发情绪,寻求帮助,向人倾诉,能开导他人,倾听别人的宣泄,从而从无助(失助)状态过渡到他助、自助、自立、自强的良好状态。
•情感整合能力——发挥个人与群体、教师与学生、学生与社会的合力,使学生尽快地从失望、观望状态解脱出来,走进充满希望的生机勃勃的状态。
4.3 情感教育的途径因人因时因地而异。情感教育是心理教育的一个重要的分支系统。纵观国内各种情感教育模式如情知教育模式,情境教育模式,认知切入模式,审美建构模式,愉快教育模式,以及国外的诸如美国的情感课程模式,前苏联的和谐教育模式,英国的体谅模式等有以下特点:
• 将情感教育渗透于教学过程之中,如:感受、欣赏、陶冶、显示、渲染、扮演、再现、体会意 境等。
• 将情感教育体现于教与学的互动之中,如:真挚、理解、信任、磨合、沟通、共建、同创心理场等。
• 将情感教育结合于知、意、行之中,如:兴趣、认知、意志、体验、实践、开发、操练、升华等。
• 将情感教育寓含于教师的师表之中,如:自尊心、自信心、同情心、仁爱心、责任心等。
• 将情感教育贯穿于学校-家庭-社会的大教育之中,如:精神、信仰、制度、风俗、习惯、时尚、氛围等。
• 将情感教育蕴含于道德教育之中,如:体谅、宽容、友好、理解、领会、关心、和谐等。
• 将情感教育独立为专门课程,如:理情教育课程,成就动机教育课程,人性教育课程等。
“将忠心献给祖国,爱心献给社会,关心献给他人,孝心献给父母,信心留给自己”是情感教育的真实写照。青年时期是道德情操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进行情感教育的最佳时期。我们只有激发起青年追求真、善、美的情感,才能把他们培养为具有爱国之心,报国之志的建国之才。
参考文献
[1] 朱小蔓《情感教育论纲》南京出版社1993年
[2] 王晓萍等《心理智商》四川大学出版社1997年
[3] 《人生幸福指南》日本道德科學研究所 1990年
[4] 《建立学生自我形象70式》香港教育图书公司1996年
How to cultivate talents with striking characteristics and all-round qualities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subject for present educational reform. The humanized education is an effective way to improve overall quality level of student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factors of emotional intellect and its influence in the formation of characteristics, and puts forward the teaching approach of permeating emotional education in the teaching process; in the interaction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in the practice of education; in the society at large and in the moral education. Thereby, the paper provides educators a feasible approach for seeking ideal ideological education and getting rid of inane sermon.
【关键词】情商;智商;情绪智能;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4128(2011)02-0069-02
当前,在我国教育界,加强素质教育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培养素质全面,个性鲜明的跨世纪人才,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成为院校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丹尼尔•高曼(Daniel Goleman)在其著作中提出了情商的概念EQ(Emotional Quotient),认为EQ对人的影响绝不仅限于学科。人生成就20%归于IQ(智商),80%取决于EQ(情商)及其他因素。EQ较高的人往往在人生各个领域如工作、事业、人际关系、婚姻等多方面占优势,成功的机会较高;而当缺乏健康的情绪智能时,就会产生情绪抑郁,学习偏差,行为异常,人际关系欠佳,自毁倾向,甚至对以后的工作和个人生活有巨大影响。
因此,重视情感和意志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重视人的内在心理结构的塑造和优化是我们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也是重要内容之一。
1 情感需求是影响人的社会化进程的首要动因
心理学家汤姆金斯(S•Tomkins)认为,情感是构成进化成果的一个关键部分,甚至比饥饿、性欲这些基本的内驱力更为重要。首先,情绪、情感是人适应社会的工具。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逐渐获得愉快、兴趣、惊奇、厌恶、痛苦、愤怒、惧怕、悲伤等基本情绪,并且在人与人的交往中发生情感的交流而逐渐走向成熟。
情感是人选择行为的动力。当人感到愉快时,会促进他与其它周围的同事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会使他增强自信,获得人际感、尊严感、成功感、满足感、归宿感;同样,他也会在生活中因为冲突、挫折和失败而获得羞惭感、内省感、焦虑感、挫折感、恐怖感、孤独感等情感。学生在学会行为的自我控制过程中,情绪、情感起着杠杆的内驱力作用,良好的情绪、情感成为增力性情动力,不良的情绪情感成为减力性情动力。只有使他们从真、善、美的理想、信仰、行为、实践中得到了道德情感的亲身体验,才能使他们不是简单地服从和被动地适应,而是发自内心的认同,内化为道德认知,外化为道德行为,从而推进教育的社会化进程。
在现代社会中的某些重物质、轻精神,重知识,轻情感倾向是造成青年中的薄情、冷漠、自私自利的主要原因。我们对青年在爱与恨的教育方面往往是偏颇的,往往出现学校教育与社会现象的巨大反差而使我们的教育有时显得苍白无力。如何在学校教育中渗透情感教育,我们首先应该对EQ有所了解。
著名耶鲁大学心理学家沙洛维(Salovey)将EQ的范围扩展为五大方面:
• 认识自己的情绪。分清正面与负面的情绪,不是“跟着感觉走”,而是掌握感觉,成为生活的主宰。
• 妥善管理情绪。建立在自我认知基础上的自我安慰,摆脱焦虑或不安,从而走出情绪的低谷。
• 自我激励。保持乐观,克制冲动,不要自怜,而要自爱,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自我完善。
• 认识他人的情绪。细致地体察他人的需要,发扬利他精神,能够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
• 人际关系的处理。能够自如地处理、管理、公关或领导,使人际关系和谐。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IQ(智商)很高的人事业不一定能够成功,而EQ(情商)很高即保持积极健康的情绪情感的人常常具备了综合、平衡、调节、控制自我的才能,这种才能正是我们素质教育中所需要培养的。
2 情感贫乏是造成学生素质发展后滞的主要原因
当今社会价值的多元化,取向的多变动,信息的多渠道以及学生得到的多关注,使学生中出现“三无”现象,即“无气力,无感动,无意欲”。因为物质第一,金钱至上的影响,青年人中缺少尊重师长,尊重同学,尊重知识,尊重科学的精神和情感。因为对于爱往往索取的多而奉献的少所以缺少爱的锻炼,不能急他人所急,痛他人所痛而会表现为漠不关心,麻木不仁。
因为总是处于关心、照顾和呵护之中,所以往往缺乏对养育和教导的感谢之心,对父母缺少孝心,对师长缺少知恩报恩之心,却往往“以我为中心”。
因为不能站在对方的立场为他人着想,因此往往缺乏体贴之心,慈悲之心,不是亲切而是冷漠,不是宽容而是苛刻。
因为缺少自知之明和反省之心,因此有了过失不做检讨总归因于客观原因,责备他人,怪罪父母师长,甚至采取敌视社会的行为。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薄情就会产生冷漠,冷漠会产生自私自利,而自私自利则是残酷无情之源。”说明道德情感是道德行为的骨血。因此,加强学生的情感教育,培育学生的感动之心,同情之心,宽容之心,感谢之心,报国之心以及做了错事之后的羞耻之心,进一步达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感境界是十分必要的。
3 情感品质是人的素质的重要方面
教育心理学家嘉纳(Gardner)认为人类存在七种智能:语言智能、音乐智能、数学-逻辑智能、空间智能、身体动觉智能、内省智能、人際智能。这一理论不仅比传统的智商更能说明学生的素质与发展方向,而且展示出情感与教育相联系的各个层面:
3.1 情绪情感的体验和内省影响着智能的形成──“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3.2 情绪情感的发展影响着智能的发展──“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3.3 情绪情感的理解影响着智能的使用方向──“推己及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4 情绪、情感的良好状态支持着智能的开发和可持续发展──“以情感人,以情育人,以情留人。”“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持之以恒。”
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我们需要的是热烈而镇定的情绪,紧张而有秩序的工作。”院校教育教学活动是教师和学生通过中介成分的一种共同活动,它充满着人的活生生的情感。我们的教育不仅要满足学生求知的需要,也要满足他们的情感需要,用语言、表情、手势、体态、目光、行为等体现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表现出对学生的信心、关心、爱心,从而达到引导、教育、鼓舞、陶冶、塑造具有良好的全面素质的人才的目的。
4 情感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必要内容和途径
4.1 情感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道德感、理智感、审美感。道德感是道德意识在个体心理感受层面的反应,是向善的欲求,表现出人的内心世界,属于人的心理财富。要让学生在做了善事后有一种自豪感、愉悦感、归宿感,而在做了恶事后产生一种内疚感、自责感、罪恶感,这就要在学校、在社会营造一种隐恶扬善,求真求美的氛围。
理智感是在改造外部世界的创造性活动中发现人自身存在的目的、意义和价值。 理智活动是与追求真理 遵守公德的积极的情感体验相联系的。理智感的培养在学校教育中体现为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工作与学习中的矛盾,善于冷静处事,克制感情冲动,作到荣辱不惊。
审美感是发现美、欣赏美、理解美和创造美的和谐的统一。当学生认识了客观的美,发生了情绪的激动,获得了精神上的愉悦,才形成了美感。
4.2 情感教育的目标是要形成良好的情感能力,能观察他人的情绪、情感从而产生共鸣反应。如对他人的成功感到高兴而不是嫉妒;对他人的不幸感到悲伤而乐于帮助从而产生亲社会的行为。
• 情感辨认能力——要能辨认和觉察他人与自己的内心感受。“吾日三省吾身”是培养辨认自己内心感受的能力即“内省感”;“察颜观色”是培养辨认他人的内心感受的能力即“人际感”。
• 情感表达能力——学会适时适度地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是“喜怒无常”,更不能“迁怒于人”。
• 情感调控能力——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情感,不为区区小事而大动肝火,患得患失,耿耿于怀,郁郁寡欢。做到既能正确表达又能合理控制 。
• 情感理解能力——具有“同理心”,能“将心比心”进行“心理互换”,“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 情感交往能力——能恰当地抒发情绪,寻求帮助,向人倾诉,能开导他人,倾听别人的宣泄,从而从无助(失助)状态过渡到他助、自助、自立、自强的良好状态。
•情感整合能力——发挥个人与群体、教师与学生、学生与社会的合力,使学生尽快地从失望、观望状态解脱出来,走进充满希望的生机勃勃的状态。
4.3 情感教育的途径因人因时因地而异。情感教育是心理教育的一个重要的分支系统。纵观国内各种情感教育模式如情知教育模式,情境教育模式,认知切入模式,审美建构模式,愉快教育模式,以及国外的诸如美国的情感课程模式,前苏联的和谐教育模式,英国的体谅模式等有以下特点:
• 将情感教育渗透于教学过程之中,如:感受、欣赏、陶冶、显示、渲染、扮演、再现、体会意 境等。
• 将情感教育体现于教与学的互动之中,如:真挚、理解、信任、磨合、沟通、共建、同创心理场等。
• 将情感教育结合于知、意、行之中,如:兴趣、认知、意志、体验、实践、开发、操练、升华等。
• 将情感教育寓含于教师的师表之中,如:自尊心、自信心、同情心、仁爱心、责任心等。
• 将情感教育贯穿于学校-家庭-社会的大教育之中,如:精神、信仰、制度、风俗、习惯、时尚、氛围等。
• 将情感教育蕴含于道德教育之中,如:体谅、宽容、友好、理解、领会、关心、和谐等。
• 将情感教育独立为专门课程,如:理情教育课程,成就动机教育课程,人性教育课程等。
“将忠心献给祖国,爱心献给社会,关心献给他人,孝心献给父母,信心留给自己”是情感教育的真实写照。青年时期是道德情操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进行情感教育的最佳时期。我们只有激发起青年追求真、善、美的情感,才能把他们培养为具有爱国之心,报国之志的建国之才。
参考文献
[1] 朱小蔓《情感教育论纲》南京出版社1993年
[2] 王晓萍等《心理智商》四川大学出版社1997年
[3] 《人生幸福指南》日本道德科學研究所 1990年
[4] 《建立学生自我形象70式》香港教育图书公司199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