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教材作为供教学使用的材料,对教师日常教学目标的达成与学生美育培养的实现具有重要的作用。基于儿童本位的教材课文选编趋势,从选编应遵循的原则、国外优秀儿童文学作品的选取、插图的取舍三个方面切入,旨在为学生的阅读与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儿童本位 教材课文 选编趋势
近年来学者普遍对于小学语文教材的选编存疑,现下教材选编主要存在选文在成人化视角下演变为功利性与强制性的产物、在“政治化”影响下沦为政治教育的“传声筒”两大问题。基于儿童本位的教材课文选编,贴合儿童身心发展需求,为儿童的阅读与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推动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育的融合,还给儿童纯真诗意的童年。
儿童本位,即以儿童为中心,其他人或事物必须服务于儿童利益的理念和观点。应用在儿童文学领域,即指儿童文学作品从儿童出发,服务于儿童的审美需求和兴趣。儿童往往是儿童文学作品的潜在读者,因此,教材中课文的选编应以儿童为中心进行考虑,综合主旨、内容、体裁、语体、用字等方面,选编契合低幼儿童心理发展特点与审美能力、符合儿童成长、保护儿童天性、具有积极教育引导作用的文学作品,坚持儿童本位的选编发展趋势。
(一)选编应遵循的原则
随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总目标的不断变革,小学语文教材中课文的选编也在逐步发生着变化,越来越多的儿童文学作品进入教材,对儿童的成长发挥着作用。在民国时期,就有学者提出了“儿童本位”的课文选编思想,建国后,小学语文教材课文的选编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多重影响之下,不断地调整与修正,发展至今,则被赋予了更多新的内涵,即教材课文选编应从儿童的兴趣出发,满足儿童的审美需求,结合课程标准进行筛选并最终确定。笔者在此将结合2011年版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总目标与北师大版小学语文教材,关注时下教材选编状况,阐述教材选编应该遵循的原则,为儿童的成长提供良好的阅读环境。
在语文课程总目标中强调要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与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悟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在选编的课文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文章——《马背上的小红军》(第七册)、《开国大典》(第九册)等,这类课文的选编要注意不可一味地进行政治教化,致使课文缺乏真实性,而要通过丰富的故事性让儿童在阅读中产生兴趣,自然而然地领悟到课文背后更深层次的文化蕴含;在语言识字方面,要求儿童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学会汉语拼音,能工整地书写汉字,在教材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生字表、部首名称表等,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理解能力,不同年级的教材中不同程度地涉及到古诗与文言文,例如《春晓》(第二册)、《长歌行》(第七册)、《晏子使楚》(第八册)、《将相和》(第九册)等,低年级通过古诗的诵读与学习培养儿童的语感,伴随着儿童的成长,小学语文教材在四年级起应开始加入古代文言文,培养学生对于古体文言文的认知与理解,更好地掌握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语言文化;在智育方面,要求主动进行探究式学习,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认识自然事物,例如《黄山奇石》(第六册)、《落花生》(第七册)等,通过对于自然景物的摹写,激发儿童对于自然事物认知的兴趣,这类作品的选取应关注文章语言,切勿空洞枯燥、刻板地描寫景物和科学原理,而要选取运用生动且幽默风趣的语言文字进行表现的儿童文学作品;例如北师大版第二册的《啄木鸟》与第四册的《小蝌蚪找妈妈》都是有趣的科普文。后者在一问一答中认知动物,对其特征进行生动描写,体现了儿童文学的游戏性,利于儿童进行趣味性学习。北师大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大都作品的选取具有一定的教育价值,但也不乏一些不利于儿童理解与掌握的作品。根据胡丽娜在《大众传媒视阈下中国当代儿童文学转型研究》一书中提及的1998年进行的中国五城市儿童阅读现状调查结果不难看出,儿童更青睐于幽默、冒险、科幻等主题的文学作品,这与儿童心理发展需求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教材选编应在儿童本位基础之上尊重其个性发展。
语文教材中儿童文学作品的选编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教育者要在追求教育性的同时保护纯真的童心与好奇心,贴近儿童心灵,遵循儿童本位的选编原则。在选编过程中尊重原著经典,不要因为一味强调工具性而随意改编。同时,在选编过程中将母语文化的脉络体现出来,引导儿童了解母语文化。选编要结合语言、结构、主题、形象、情节等多方面因素进行综合考察,同时根据不同的年龄阶段接受心理的差异性及性别差异广泛选材,保证选编作品兼具艺术性、趣味性与语文教育价值。在语言方面,要求运用一定的修辞手法,帮助儿童进行诗意的理解,运用丰富的联想与想象,将抽象化的联系具象化,使儿童可知、可感。同时,突出语言的动作感,增强选编作品的娱乐性,使语言呈现出鲜明的色彩感。在主题方面,适当选取爱情、死亡等主题的儿童文学作品,帮助儿童形成正确的认知,能够客观、坦诚地看待这些问题,将真实的人生现实展示给学生。同时,在以儿童为本位的基础上,适当分担德育教育的任务,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在形象方面,冲破“扁形人物”单一化的禁锢,多元化塑造生动的“圆形人物”,选编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具有个性化特征,帮助儿童多角度认知,推动其性格全面发展。针对小学不同年龄阶段的教材选编,要综合考虑伴随年龄增长,学生所逐渐显现出的阅读兴趣的分化趋势以及不同性别的儿童表现出不同的阅读趣味与爱好。新课标中对小学低、中、高学段的审美分别有着不同的要求,儿童文学作品的选编应充分考虑到这一因素。在此基础之上,教材选编应具有一定的时代性与前瞻性,贴合国际教育改革,传播并体现全新的教育理念。总之,教材课文选编要遵循儿童本位,以儿童所能接受的情感、主题进行选编,以获得儿童的认同,具有合理的教育引导作用,从而更好地滋润儿童心灵的成长。
(二)适当选编经典国外作品
通过对人教版、北师大版和苏教版三个版本教材的对比分析,不难发现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国内外作品选编比例的严重失衡。伴随着儿童文学作品进入教材,更多的经典著作更应该受到重视,国外的优秀作品也应该适当地收编进入语文教材之中。部分研究者曾在南京市三所小学当中发放了关于小学生阅读调查的问卷500份,收回有效问卷470份[1](15-17)。通过这份调查问卷问题的设置以及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儿童喜好的儿童文学作品更倾向于童话和幻想类小说,在中国当代儿童文学作家中,儿童所喜欢的往往是郑渊洁、杨红樱、曹文轩、秦文君等作家。当谈及喜欢的主人公时,儿童们大都更青睐于外国作家笔下的拥用魔力的“超人形象”等,而非政治教化之下塑造的“小英雄形象”。 目前,国内的幻想类儿童文学作品数量与质量欠佳,部分选编作品为前苏联与俄国文学作品,仍与政治教化相贴合,例如《三个儿子》、《金色的草地》、《小摄影师》等。因此,教材中儿童文学作品的选编应适当引进国外优秀经典的文学作品,节选新奇、幻想、具有教育价值的片段提供给儿童阅读,满足其好奇心。例如法国民间故事《列那狐传奇》、拉格洛芙的《骑鹅旅行记》、林格伦的《长袜子皮皮》、《小飞人卡尔松》、法国贝洛主编的《鹅妈妈故事集》、王尔德童话等,但在截取经典作品的过程中,切勿盲目地掐头去尾,改变原文学作品的旨意,而应选取情节丰富、语言风趣、蕴涵教育价值、符合儿童阅读兴趣与接受能力的片段进行学习与欣赏。小学语文教材的选编要广开眼界,为儿童编选优秀的作品,开拓更好的阅读空间。
(三)插图的取舍
谈及儿童文学作品,不可避免地会对作品插图进行分析,语文教材中的作品选编除了需要注重文学性与教育性的统一外,同时要关注课文插图。周作人先生论及此问题时曾说过:“现今中国画报上的插画,几乎没有一张过得去的,要寻能够为儿童书作插画的,自然更不易得了,这真是一件可惜的事。中国现在的画,失去了古人的神韵,又并没有新的技工,我见过许多杂志及教科书上的图都不合情理[2](45、56)”可见,课文插图的质量有待提高,插图作为较为直接的视觉工具以及文本内容表现的辅助手段,对儿童理解课文及对文学产生兴趣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教材中的插图应在立足于儿童立场的基础之上从原版图画书中进行选取。儿童具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与想象能力,插图所能展现给儿童的越简洁、越神秘、越奇幻,越能吸引儿童的目光,越能激发儿童对于文学作品的兴趣,从而更好地领悟作品的内涵。
儿童对图画天生敏感,在儿童识字不多、尚未形成自我情感认知的幼儿期,插图具有拓展其想象力的作用。插图往往是具有直观性的,相较于文字更易被理解,选取过程中也应注意,图画同文字一样,只有在读者深谙其借以表达的语言时才可传达意义,切勿选择过于抽象的图画,给儿童的理解与学习造成困扰。其次,插图背后的内涵意蕴更为值得关注,插图往往是文本主旨、态度和情感倾向的集中体现。选取意旨深刻的插图,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启发式解读,让儿童自发地寻求图片背后的价值,课文插图的选取要同时兼具文字性与图画性,有利于儿童透过插图对文章内容更好地理解。再次,插图具有艺术性,其所提供的是一种不同于其他形式的乐趣,儿童通过插图解读作品,同时对儿童语言的习得与发展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最后,课文插图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儿童的想象,儿童通过其理解文章的同时也在进行思维的延伸,进行着再创造。可见,附属于文本内容的插图的选取至关重要,小学语文教材中课文插图的选取要充分尊重儿童的美学特质,选取简单、有趣且背后蕴含丰富的图画进行课文配图,帮助儿童理解学习,增加文本学习过程中的形象性,拓展更为简洁丰富的叙事可能与空间。切勿让插图成为割裂文本、迫使故事中断的工具,限制儿童展开多样想象。
目前,三个较为流行的教材版本中,文本插图质量良莠不齐。例如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20课《小熊住山洞》、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妈妈,你看》、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练习8《三个小和尚》等。现存主要问题是教材文本插图形式过于单一,缺乏一定的原创性与艺术表现力,呈现出一种模式化趋向。因此,课文插图的教育价值不容忽视,要从低幼儿童自身的思维发展规律出发,结合其心理特征,选取优质的符合其个性发展的插图或图画书。例如吉尔曼的《爷爷一定有办法》就在图文中告诉儿童物质的东西也许会慢慢消逝,但精神方面的东西往往会历久铭新。《兔子彼得的故事》、《失落的一角》、《五扇门》、《母鸡萝丝去散步》等都可以作为低年级课文赏析选取入册,通过一组组图画揭示背后蕴涵的哲理,启发儿童,促进儿童健康儿童观的形成。教材课文选编过程中,对于插图的选取要多方面考虑,结合多层次儿童接受与审美、能力与兴趣等多方面因素,力求适合不同年龄、不同需求的儿童欣赏解读。
“儿童文学是美的文学,它以美的思想、美的语言、美的艺术形式全面呈现美的艺术品格,给儿童审美的熏陶和浸染,让儿童懂得欣赏美,能够欣赏美,在美中滋养精神、培育心智、获得快乐。儿童文学的主题和内容中蕴涵着道德的崇高美、情感的纯真美,儿童文学的艺术表现和形式中结合着绘画美、音乐美,能够充分唤起儿童的审美注意,满足儿童的审美期待,提高儿童的审美能力,引导儿童进行审美评价[3]。”在基础教育改革、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当下,儿童文学作品广泛进入教材对于儿童的成長发展的影响力是极大的,其作为小学语文重要课程资源的地位日渐稳固,学生阅读活动越来越受到重视。因此,教育者更应该在编选教材的过程中多方面考虑,优选适合儿童的文学作品,实现教育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启迪其智慧、陶冶其情操,推动儿童文学与语文基础教育的进一步融合,为儿童创造良好的成长学习环境,提升儿童的语文核心素养。
注 释
[1]王胜蓝:新世纪十年本土原创儿童文学畅销书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2.
[2]周作人:儿童文学小论[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
[3]陈晖:儿童文学——小学语文重要的课程资源[J].中国儿童文化,2005(0).
关键词:儿童本位 教材课文 选编趋势
近年来学者普遍对于小学语文教材的选编存疑,现下教材选编主要存在选文在成人化视角下演变为功利性与强制性的产物、在“政治化”影响下沦为政治教育的“传声筒”两大问题。基于儿童本位的教材课文选编,贴合儿童身心发展需求,为儿童的阅读与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推动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育的融合,还给儿童纯真诗意的童年。
儿童本位,即以儿童为中心,其他人或事物必须服务于儿童利益的理念和观点。应用在儿童文学领域,即指儿童文学作品从儿童出发,服务于儿童的审美需求和兴趣。儿童往往是儿童文学作品的潜在读者,因此,教材中课文的选编应以儿童为中心进行考虑,综合主旨、内容、体裁、语体、用字等方面,选编契合低幼儿童心理发展特点与审美能力、符合儿童成长、保护儿童天性、具有积极教育引导作用的文学作品,坚持儿童本位的选编发展趋势。
(一)选编应遵循的原则
随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总目标的不断变革,小学语文教材中课文的选编也在逐步发生着变化,越来越多的儿童文学作品进入教材,对儿童的成长发挥着作用。在民国时期,就有学者提出了“儿童本位”的课文选编思想,建国后,小学语文教材课文的选编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多重影响之下,不断地调整与修正,发展至今,则被赋予了更多新的内涵,即教材课文选编应从儿童的兴趣出发,满足儿童的审美需求,结合课程标准进行筛选并最终确定。笔者在此将结合2011年版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总目标与北师大版小学语文教材,关注时下教材选编状况,阐述教材选编应该遵循的原则,为儿童的成长提供良好的阅读环境。
在语文课程总目标中强调要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与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悟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在选编的课文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文章——《马背上的小红军》(第七册)、《开国大典》(第九册)等,这类课文的选编要注意不可一味地进行政治教化,致使课文缺乏真实性,而要通过丰富的故事性让儿童在阅读中产生兴趣,自然而然地领悟到课文背后更深层次的文化蕴含;在语言识字方面,要求儿童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学会汉语拼音,能工整地书写汉字,在教材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生字表、部首名称表等,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理解能力,不同年级的教材中不同程度地涉及到古诗与文言文,例如《春晓》(第二册)、《长歌行》(第七册)、《晏子使楚》(第八册)、《将相和》(第九册)等,低年级通过古诗的诵读与学习培养儿童的语感,伴随着儿童的成长,小学语文教材在四年级起应开始加入古代文言文,培养学生对于古体文言文的认知与理解,更好地掌握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语言文化;在智育方面,要求主动进行探究式学习,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认识自然事物,例如《黄山奇石》(第六册)、《落花生》(第七册)等,通过对于自然景物的摹写,激发儿童对于自然事物认知的兴趣,这类作品的选取应关注文章语言,切勿空洞枯燥、刻板地描寫景物和科学原理,而要选取运用生动且幽默风趣的语言文字进行表现的儿童文学作品;例如北师大版第二册的《啄木鸟》与第四册的《小蝌蚪找妈妈》都是有趣的科普文。后者在一问一答中认知动物,对其特征进行生动描写,体现了儿童文学的游戏性,利于儿童进行趣味性学习。北师大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大都作品的选取具有一定的教育价值,但也不乏一些不利于儿童理解与掌握的作品。根据胡丽娜在《大众传媒视阈下中国当代儿童文学转型研究》一书中提及的1998年进行的中国五城市儿童阅读现状调查结果不难看出,儿童更青睐于幽默、冒险、科幻等主题的文学作品,这与儿童心理发展需求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教材选编应在儿童本位基础之上尊重其个性发展。
语文教材中儿童文学作品的选编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教育者要在追求教育性的同时保护纯真的童心与好奇心,贴近儿童心灵,遵循儿童本位的选编原则。在选编过程中尊重原著经典,不要因为一味强调工具性而随意改编。同时,在选编过程中将母语文化的脉络体现出来,引导儿童了解母语文化。选编要结合语言、结构、主题、形象、情节等多方面因素进行综合考察,同时根据不同的年龄阶段接受心理的差异性及性别差异广泛选材,保证选编作品兼具艺术性、趣味性与语文教育价值。在语言方面,要求运用一定的修辞手法,帮助儿童进行诗意的理解,运用丰富的联想与想象,将抽象化的联系具象化,使儿童可知、可感。同时,突出语言的动作感,增强选编作品的娱乐性,使语言呈现出鲜明的色彩感。在主题方面,适当选取爱情、死亡等主题的儿童文学作品,帮助儿童形成正确的认知,能够客观、坦诚地看待这些问题,将真实的人生现实展示给学生。同时,在以儿童为本位的基础上,适当分担德育教育的任务,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在形象方面,冲破“扁形人物”单一化的禁锢,多元化塑造生动的“圆形人物”,选编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具有个性化特征,帮助儿童多角度认知,推动其性格全面发展。针对小学不同年龄阶段的教材选编,要综合考虑伴随年龄增长,学生所逐渐显现出的阅读兴趣的分化趋势以及不同性别的儿童表现出不同的阅读趣味与爱好。新课标中对小学低、中、高学段的审美分别有着不同的要求,儿童文学作品的选编应充分考虑到这一因素。在此基础之上,教材选编应具有一定的时代性与前瞻性,贴合国际教育改革,传播并体现全新的教育理念。总之,教材课文选编要遵循儿童本位,以儿童所能接受的情感、主题进行选编,以获得儿童的认同,具有合理的教育引导作用,从而更好地滋润儿童心灵的成长。
(二)适当选编经典国外作品
通过对人教版、北师大版和苏教版三个版本教材的对比分析,不难发现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国内外作品选编比例的严重失衡。伴随着儿童文学作品进入教材,更多的经典著作更应该受到重视,国外的优秀作品也应该适当地收编进入语文教材之中。部分研究者曾在南京市三所小学当中发放了关于小学生阅读调查的问卷500份,收回有效问卷470份[1](15-17)。通过这份调查问卷问题的设置以及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儿童喜好的儿童文学作品更倾向于童话和幻想类小说,在中国当代儿童文学作家中,儿童所喜欢的往往是郑渊洁、杨红樱、曹文轩、秦文君等作家。当谈及喜欢的主人公时,儿童们大都更青睐于外国作家笔下的拥用魔力的“超人形象”等,而非政治教化之下塑造的“小英雄形象”。 目前,国内的幻想类儿童文学作品数量与质量欠佳,部分选编作品为前苏联与俄国文学作品,仍与政治教化相贴合,例如《三个儿子》、《金色的草地》、《小摄影师》等。因此,教材中儿童文学作品的选编应适当引进国外优秀经典的文学作品,节选新奇、幻想、具有教育价值的片段提供给儿童阅读,满足其好奇心。例如法国民间故事《列那狐传奇》、拉格洛芙的《骑鹅旅行记》、林格伦的《长袜子皮皮》、《小飞人卡尔松》、法国贝洛主编的《鹅妈妈故事集》、王尔德童话等,但在截取经典作品的过程中,切勿盲目地掐头去尾,改变原文学作品的旨意,而应选取情节丰富、语言风趣、蕴涵教育价值、符合儿童阅读兴趣与接受能力的片段进行学习与欣赏。小学语文教材的选编要广开眼界,为儿童编选优秀的作品,开拓更好的阅读空间。
(三)插图的取舍
谈及儿童文学作品,不可避免地会对作品插图进行分析,语文教材中的作品选编除了需要注重文学性与教育性的统一外,同时要关注课文插图。周作人先生论及此问题时曾说过:“现今中国画报上的插画,几乎没有一张过得去的,要寻能够为儿童书作插画的,自然更不易得了,这真是一件可惜的事。中国现在的画,失去了古人的神韵,又并没有新的技工,我见过许多杂志及教科书上的图都不合情理[2](45、56)”可见,课文插图的质量有待提高,插图作为较为直接的视觉工具以及文本内容表现的辅助手段,对儿童理解课文及对文学产生兴趣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教材中的插图应在立足于儿童立场的基础之上从原版图画书中进行选取。儿童具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与想象能力,插图所能展现给儿童的越简洁、越神秘、越奇幻,越能吸引儿童的目光,越能激发儿童对于文学作品的兴趣,从而更好地领悟作品的内涵。
儿童对图画天生敏感,在儿童识字不多、尚未形成自我情感认知的幼儿期,插图具有拓展其想象力的作用。插图往往是具有直观性的,相较于文字更易被理解,选取过程中也应注意,图画同文字一样,只有在读者深谙其借以表达的语言时才可传达意义,切勿选择过于抽象的图画,给儿童的理解与学习造成困扰。其次,插图背后的内涵意蕴更为值得关注,插图往往是文本主旨、态度和情感倾向的集中体现。选取意旨深刻的插图,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启发式解读,让儿童自发地寻求图片背后的价值,课文插图的选取要同时兼具文字性与图画性,有利于儿童透过插图对文章内容更好地理解。再次,插图具有艺术性,其所提供的是一种不同于其他形式的乐趣,儿童通过插图解读作品,同时对儿童语言的习得与发展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最后,课文插图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儿童的想象,儿童通过其理解文章的同时也在进行思维的延伸,进行着再创造。可见,附属于文本内容的插图的选取至关重要,小学语文教材中课文插图的选取要充分尊重儿童的美学特质,选取简单、有趣且背后蕴含丰富的图画进行课文配图,帮助儿童理解学习,增加文本学习过程中的形象性,拓展更为简洁丰富的叙事可能与空间。切勿让插图成为割裂文本、迫使故事中断的工具,限制儿童展开多样想象。
目前,三个较为流行的教材版本中,文本插图质量良莠不齐。例如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20课《小熊住山洞》、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妈妈,你看》、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练习8《三个小和尚》等。现存主要问题是教材文本插图形式过于单一,缺乏一定的原创性与艺术表现力,呈现出一种模式化趋向。因此,课文插图的教育价值不容忽视,要从低幼儿童自身的思维发展规律出发,结合其心理特征,选取优质的符合其个性发展的插图或图画书。例如吉尔曼的《爷爷一定有办法》就在图文中告诉儿童物质的东西也许会慢慢消逝,但精神方面的东西往往会历久铭新。《兔子彼得的故事》、《失落的一角》、《五扇门》、《母鸡萝丝去散步》等都可以作为低年级课文赏析选取入册,通过一组组图画揭示背后蕴涵的哲理,启发儿童,促进儿童健康儿童观的形成。教材课文选编过程中,对于插图的选取要多方面考虑,结合多层次儿童接受与审美、能力与兴趣等多方面因素,力求适合不同年龄、不同需求的儿童欣赏解读。
“儿童文学是美的文学,它以美的思想、美的语言、美的艺术形式全面呈现美的艺术品格,给儿童审美的熏陶和浸染,让儿童懂得欣赏美,能够欣赏美,在美中滋养精神、培育心智、获得快乐。儿童文学的主题和内容中蕴涵着道德的崇高美、情感的纯真美,儿童文学的艺术表现和形式中结合着绘画美、音乐美,能够充分唤起儿童的审美注意,满足儿童的审美期待,提高儿童的审美能力,引导儿童进行审美评价[3]。”在基础教育改革、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当下,儿童文学作品广泛进入教材对于儿童的成長发展的影响力是极大的,其作为小学语文重要课程资源的地位日渐稳固,学生阅读活动越来越受到重视。因此,教育者更应该在编选教材的过程中多方面考虑,优选适合儿童的文学作品,实现教育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启迪其智慧、陶冶其情操,推动儿童文学与语文基础教育的进一步融合,为儿童创造良好的成长学习环境,提升儿童的语文核心素养。
注 释
[1]王胜蓝:新世纪十年本土原创儿童文学畅销书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2.
[2]周作人:儿童文学小论[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
[3]陈晖:儿童文学——小学语文重要的课程资源[J].中国儿童文化,20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