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物理教师,特别是身处农村高级中学的物理教师,面对一批批高一新生,总会面临着一个严峻的问题,那就是如何引导高一新生学习物理?他们会面临什么疑难?我们应如何应对?师生怎样共同完成高一物理教学任务?要解决好这个问题,物理教师应了解清楚高一学生学习物理时存在的问题。
一、存在轻物理的心态
物理在高一学生眼中是副课,是综合课。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学生认为,教学跟着高考走,高考改革了,语数外都是一百五十分,物理只有一百二十分左右,孰轻孰重,不言而喻,这门学科在广大学生心目中地位降低了,书店里物理教辅资料也无人问津。试想想,这样的心态,怎么会有饱满的物理学习热情呢?没有了激情,学会它乃至学懂它只能是一句空话而已。任凭教者劝说这门课有多实用,有多重要,只是对牛弹琴。在我们学校,高一学生物理成绩普遍偏低,人均达到五十分左右就算相当不错了,可见“心态决定成绩”。
二、能力不达标
初中物理要求学生识记内容居多,尽管不同版本在编排上不一样,但都不脱离力学、热学、光学、电学、原子物理学五大体系。课改教本多了学生自主活动,探究的内容,对学生能力上,没有较高要求,面向多数学生,达标就行。很多初三学生对物理学习都归功于背诵。甚至“死记硬背”,他们学习物理的能力真正达标了吗?他们对电流的认识,只是“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了电流”。平时在学习时,能把灯泡的元件符号用笔正确地连入家庭电路。回到家中,谈“电”色变,连一只开关都不会接。升入高一后,对物理科的学习,无论从方法,或者是能力要求上,都是直线提升。从第一节课开始,就接触了力,且力学是物理五大体系中最难的一部分,它比较抽象,要求学生要有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较强的抽象能力和推理能力。
地面上停放的小车,推一下就运动,不推时就要停下来。可见亚里士多德的看法“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多么合情合理。而伽利略却第一个站出来说“不”,并通过理想实验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太抽象了!学生不具备这个能力,使他们更不能理解的是篮球在空中向前飞,却不受沿运动方向的力,等等。眼见为实的经验论断却时常与物理规律产生矛盾,怎么能不令他们感到困惑呢?
三、方法不得当
时常有学生问及如何学好物理之类的话题,我的回答只有一句: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百分之一的天资。多动脑,勤动手,是学好这门课的前提条件。剩下则是方法问题。多数学生都能将课本上的重点公式、概念、规律之类的知识背了下来,课后作业题都会做,但一碰到资料上的题就傻眼了,公式或概念的一次应用都会,若是变式或提升训练,他们就会感到力不从心。这就是一个坎,跨过去了,路很宽,退回去,将原地徘徊,静心理一理思路,不妨换另一种解法,也许就有意想不到的收获。“磨刀不误砍柴工”,每次努力攻克一道道难题后,我们在享受乐趣的同时,也要适时总结学习方法。好像打仗一样,要讲战略战术。例如,在《力》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备课时,不妨联系生活实际,列举学生熟悉的例子,如自行车要动起来,需用力推,这是为什么?马拉车前进,马对车施加力的作用,车对马有没有力?一桶水,我们要提起来,要用力,克服了地球的引力;人往前走脚应向后蹬地,以获得地面对人向前的支持力,是我们前进的动力。甲、乙两队同学拔河比赛,甲队胜,是不是甲队拉力大于乙队拉力?这些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物理现象,恰是激发他们求知欲的导火线,如果教师对这些生活例子或问题没有提前做充分的准备,就会使得本节课教学效果大打折扣,甚至达不到教学目标。
例如,在《人造卫星宇宙速度》的教学中,学生看完课本之后,肯定会想:牛顿研究苹果为什么会落在地面,而不向上运动?苹果落向地面的同时,地球是不是也会同时向苹果运动?苹果对地球的引力与地球对苹果的引力大小相等吗?牛顿设想的人造地球原理中提及的小山存在不存在等,乍一听,这些问题似乎都与本节课有联系,但是,如果学生这样漫无边际地向老师提问,势必会使新课改走向另一个极端。
四、实验教学没有落到实处
由于经济不发达,加之物理实验设备多数比较昂贵,农村学校的物理实验设备存在仪器数量严重不足,设备普遍陈旧落后的问题,导致部分实验无法开展,学生实验分不了组,演示实验现象不明显,甚至不准确,使实验本身价值大打折扣。本来物理就抽象难学,加之欠佳的实验教学,真的使学生感到摸不着头脑。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借助实验教学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他们探索物理奥秘的欲望。一旦脱离实验,就像鱼儿离开水一样,直接制约着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汲取和能力的提高,这一点值得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重视。
从事农村高一物理教学多年来,笔者感受了教学的苦与乐,总是期盼着在这片天地里,领略我们农村孩子成功的喜悦。尽管我们物理教与学有诸多不利因素,我坚信:只要克服了它们,就会取得辉煌的成绩!
(责任编辑黄春香)
一、存在轻物理的心态
物理在高一学生眼中是副课,是综合课。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学生认为,教学跟着高考走,高考改革了,语数外都是一百五十分,物理只有一百二十分左右,孰轻孰重,不言而喻,这门学科在广大学生心目中地位降低了,书店里物理教辅资料也无人问津。试想想,这样的心态,怎么会有饱满的物理学习热情呢?没有了激情,学会它乃至学懂它只能是一句空话而已。任凭教者劝说这门课有多实用,有多重要,只是对牛弹琴。在我们学校,高一学生物理成绩普遍偏低,人均达到五十分左右就算相当不错了,可见“心态决定成绩”。
二、能力不达标
初中物理要求学生识记内容居多,尽管不同版本在编排上不一样,但都不脱离力学、热学、光学、电学、原子物理学五大体系。课改教本多了学生自主活动,探究的内容,对学生能力上,没有较高要求,面向多数学生,达标就行。很多初三学生对物理学习都归功于背诵。甚至“死记硬背”,他们学习物理的能力真正达标了吗?他们对电流的认识,只是“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了电流”。平时在学习时,能把灯泡的元件符号用笔正确地连入家庭电路。回到家中,谈“电”色变,连一只开关都不会接。升入高一后,对物理科的学习,无论从方法,或者是能力要求上,都是直线提升。从第一节课开始,就接触了力,且力学是物理五大体系中最难的一部分,它比较抽象,要求学生要有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较强的抽象能力和推理能力。
地面上停放的小车,推一下就运动,不推时就要停下来。可见亚里士多德的看法“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多么合情合理。而伽利略却第一个站出来说“不”,并通过理想实验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太抽象了!学生不具备这个能力,使他们更不能理解的是篮球在空中向前飞,却不受沿运动方向的力,等等。眼见为实的经验论断却时常与物理规律产生矛盾,怎么能不令他们感到困惑呢?
三、方法不得当
时常有学生问及如何学好物理之类的话题,我的回答只有一句: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百分之一的天资。多动脑,勤动手,是学好这门课的前提条件。剩下则是方法问题。多数学生都能将课本上的重点公式、概念、规律之类的知识背了下来,课后作业题都会做,但一碰到资料上的题就傻眼了,公式或概念的一次应用都会,若是变式或提升训练,他们就会感到力不从心。这就是一个坎,跨过去了,路很宽,退回去,将原地徘徊,静心理一理思路,不妨换另一种解法,也许就有意想不到的收获。“磨刀不误砍柴工”,每次努力攻克一道道难题后,我们在享受乐趣的同时,也要适时总结学习方法。好像打仗一样,要讲战略战术。例如,在《力》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备课时,不妨联系生活实际,列举学生熟悉的例子,如自行车要动起来,需用力推,这是为什么?马拉车前进,马对车施加力的作用,车对马有没有力?一桶水,我们要提起来,要用力,克服了地球的引力;人往前走脚应向后蹬地,以获得地面对人向前的支持力,是我们前进的动力。甲、乙两队同学拔河比赛,甲队胜,是不是甲队拉力大于乙队拉力?这些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物理现象,恰是激发他们求知欲的导火线,如果教师对这些生活例子或问题没有提前做充分的准备,就会使得本节课教学效果大打折扣,甚至达不到教学目标。
例如,在《人造卫星宇宙速度》的教学中,学生看完课本之后,肯定会想:牛顿研究苹果为什么会落在地面,而不向上运动?苹果落向地面的同时,地球是不是也会同时向苹果运动?苹果对地球的引力与地球对苹果的引力大小相等吗?牛顿设想的人造地球原理中提及的小山存在不存在等,乍一听,这些问题似乎都与本节课有联系,但是,如果学生这样漫无边际地向老师提问,势必会使新课改走向另一个极端。
四、实验教学没有落到实处
由于经济不发达,加之物理实验设备多数比较昂贵,农村学校的物理实验设备存在仪器数量严重不足,设备普遍陈旧落后的问题,导致部分实验无法开展,学生实验分不了组,演示实验现象不明显,甚至不准确,使实验本身价值大打折扣。本来物理就抽象难学,加之欠佳的实验教学,真的使学生感到摸不着头脑。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借助实验教学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他们探索物理奥秘的欲望。一旦脱离实验,就像鱼儿离开水一样,直接制约着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汲取和能力的提高,这一点值得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重视。
从事农村高一物理教学多年来,笔者感受了教学的苦与乐,总是期盼着在这片天地里,领略我们农村孩子成功的喜悦。尽管我们物理教与学有诸多不利因素,我坚信:只要克服了它们,就会取得辉煌的成绩!
(责任编辑黄春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