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体现新闻记者职业风采,体现新闻记者人格魅力,体现新闻记者酸甜苦辣,让百姓了解新闻幕后的故事。” 世界,是他们的焦点;他们,是我们的焦点。在此,我们把目光投向全国所有新闻记者,通过他们的关注,他们的讲述,为读者提供更精彩的新闻背景。
特别提示一:2002年6月22日,山西省繁峙县发生了死亡38名矿工的特大金矿爆炸事故,当地发生了隐瞒不报、毁尸灭迹的异常情况,中国青年报记者刘畅在被人跟踪、十分危险的情况下,将采写的调查性报道公之于众,警方直接分析这篇报道,找出线索,其后的两个月中,被抓获的犯罪嫌疑人多达30多名。
特别提示二:2003年11月8日记者节前夕,中国记者生活在"繁峙矿难记者受贿"事件的阴影之中。新华社、《山西经济日报》等媒体的11位记者收受繁峙县当地有关负责人及非法矿主为掩盖事实真相而贿送的现金和金元宝,“版面权”、“报道事实真相权”就此葬送。
一、揭开“冰山一角”
卓然:因为揭露这次震惊全国的繁峙矿难,你的名字开始广为人知。可当时,你并不是最早到矿难现场采访的记者。
刘畅:(2002年)6月25日上午,报社领导接到一个电话,来电人非常悲痛地反映,他的亲戚到山西省沙河镇的金矿打工,6月22日那里发生了金矿爆炸,死亡五六十人…… 当时报社领导层感到事关重大。矿难发生几天了还没有任何消息披露出来,有可能存在瞒报!才决定派我和摄影记者柴继军去山西调查真相。
卓然:到现场顺利吗?
刘畅:我们27日到矿难现场砂河镇后,立即和举报人通电话要求见面,但因为受到跟踪见面不得不草草结束。后来,举报人答应多找几个人继续谈,可他离开后,我打了几次电话都找不见人影。
(离开北京前,刘畅已经做了准备,向举报人多要了几个联系电话,以防举报人因故不能配合。刘畅连续拨打了几个其他的号码,不是关机,就是不在服务区,但最后一个电话最终还是通了。)
刘畅:电话简直就是一声声血泪的控诉,而繁峙县政府的矿难报告却是“死亡2人,伤4人”。事故这样重大,矿难家属反映的资料那么具体,为什么没有人报道出来?为什么真相被掩盖了?我当时感到非常地震惊。
(然而探寻事实的真相历经艰险,甚至可以说是惊心动魄。一直有人在他们的驻地“盯梢”,外出采访,服务人员、死者家属都不停叮嘱“有人跟踪,注意安全。”采访时,不时有“打手”模样的人在旁边监视。)
刘畅:还有人威胁这些家属:“你们不是要见死人吗,放聪明点,赶紧拿钱回家,否则,你根本就走不出繁峙这地界。”很多家属极为害怕,甚至向记者寻求保护。
卓然:你们担心自身的安全吗?
刘畅:采访繁峙县领导之前,我连夜给公安部打了电话,公安部刑侦局指示山西省公安厅,要求“一定要保护遇难者家属和记者的安全”。这样我们心里就有底了,外界知道了我们的情况,如果我们遇到不测,一定会引起大的反应,整个事件不会被掩盖掉。
卓然:你这样千方百计地去揭开“冰山一角”,繁峙县政府配合吗?
刘畅:我要求采访繁峙县政府,被告知“领导不在”。后来我设法找到了繁峙县一位领导的电话号码,打电话要求采访。
卓然:他们一直都回避?
刘畅:也不是回避,只是不肯讲矿难的真相。最终,我在一家宾馆找到了刚吃完饭的繁峙县某领导,他坚持要请我和同事吃饭,我说:“吃过了。”尽管这位领导一直不肯承认矿难事实,但对我们却非常“礼遇”,给我们订好了宾馆的客房,甚至还把我们的行李都搬到了房间里。
卓然:你完全可以和其他新闻单位的记者一样接受他们的安排。
刘畅:搞调查性报道的记者时常会遇到一些诱惑。但舆论监督,特别是调查性报道是一条底线,不能有任何松动。很明显这是繁峙县政府摆的“盘丝洞”,这时候,不能给对方机会也不能给自己机会!我和同事还是偷偷跑了出来。
卓然:事实上,你的报道非常有力地推动了案件真相的调查。
刘畅:忻州市副市长宣明仁命令警方研究我采写的报道,从中分析了矿难目击者、搬运尸体者、运送尸体车辆等3条线索,他认为,即时、详尽的报道为案件突破提供了宝贵线索。
(刘畅的报道揭露了繁峙事件的真相与内幕。中央调查组赶到现场时,很多官员从行李中掏出来的,手里拿着的,都是《中国青年报》刊发的报道的复印件。)
二、揭恶扬善的大侠
繁峙矿难采访过程中,让刘畅记忆最深刻的是遇难矿工何永春4岁的儿子小飞虎。那天是早晨十点了,小飞虎还没吃早饭,小家伙坐在伤心欲绝的妈妈旁叫着饿,周围人问他爸爸呢?“噗!井筒子爆炸了,爸爸死了。”小家伙根本还不知道“死”的含义。刘畅不忍直视这张纯真的脸,从兜里掏了100块给小飞虎,让他买早饭。说到这里, 刘畅的眼圈开始发红,他忧伤地低下头。
卓然:当时你的情绪也这样激动?
刘畅:繁峙这次矿难遇难的矿工太多了,矿难过去8天了,亲人们才找到被弃野外的遗体,有的还被毁尸灭迹。炎热的夏天尸体都已腐烂,可亲人们只能无助地守着尸体呕吐,而小飞虎却是那样的幼稚,也许在他的心里,爸爸只是暂时不在他的身边。作为一名记者,尤其是搞调查新闻的记者,本身就有种责任感,每当看到底层老百姓孤单无助的神态,这种责任感就越浓烈,记者的良知要求你向他们表达你的同情,表达你的爱心。
卓然:遇难者尸体不断发现后,如何安置遇难者家属成了繁峙县政府的主要问题,当时,家属们抗议县政府迟迟不安排他们认尸体,繁峙县公安局副局长找到了你,要你去劝劝家属们。是不是有这么一段插曲?
刘畅:是的,遇难者家属们情绪都很激动,闹哄哄地要去堵国道,其实,我只是如实地告诉他们,应该相信政府,矿难已经引起了全国关注,已经没有人能捂住了。中央已经知道这件事了,一定会妥善处理的。
卓然:家属们会不会认为你是在替政府说话?
刘畅:他们的反应令我很感动,通过几天的接触大家比较认可我,纷纷议论“记者是好人”,“还是相信记者吧。”
卓然:当时为什么要站出来替繁峙县政府解围?
刘畅:我不希望矛盾激化,记者不是煽风点火的,不能冷眼旁观,这是记者应具有的社会责任感。其实那一刻,我觉得很满足,他们认识到了记者这一群体,在他们眼里记者是好人,是有良知,有责任感的。
卓然:与繁峙事件黑势力的较量,你看起来更像一位揭恶扬善、充满正义感的大侠。
刘畅:传播真相,让当事人,让读者对社会公正更有信心,这是我全力搞调查性报道的第一个原因。很多人不理解舆论监督,认为舆论监督是添乱的。其实,舆论监督是给社会添活力,添动力的。它可以让当事人看到希望,因为舆论监督可以让人们感到人间自有正气在,社会充满阳光。
三、社会进步的助推器
因为报道山西繁峙事件,刘畅成了家喻户晓的名人,同时也赢得了第十三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他还是一如既往地致力于调查隐藏在生活浮沫下的、更深刻严峻的社会问题,秉持公心。
刘畅:(2003年)9月27日,有关部门邀请我参加山西繁峙事件11位记者处理意见座谈会,列席的都是首都新闻单位的领导,新华社的领导那天也在场,会上公布了整个事件的详情,也给了我们一个结论,当时会场一片哗然。
卓然:为什么说也给了你们一个“结论”?
刘畅:(无奈地笑道)在这之前,很多人还以为我们(刘畅、柴继军)也是11名记者之一,包括一些新闻单位,尤其中央电视台录制相关节目的编导有句话令我无言以对。
卓然:什么样的一句话使你今天还如此感慨?
刘畅:那个编导在录制节目前和我通电话核实情况时很直白地说,11个记者,太多了,是不是有你一个!
卓然:你感到是受侮辱了还是有其他的想法?
刘畅:决不是受辱,是心情沉重,毕竟记者受贿是不光彩的。我很佩服新华社的领导,他们不遮家丑还果断地把整个事件公之于众。(略有沉思补充道)这次事件极有可能被载入中国新闻史的。
卓然:你在采访繁峙矿难时,有人贿赂你吗?
刘畅:没有啊!有好多人问过这个问题了。每次别人问我这个问题时,我都很难过,每次解释都很无奈和厌烦,但我愿意一遍又一遍地解释。因为我想让人们相信舆论监督还是有一片净土,朴素的职业理想确实存在。
卓然:11名记者受贿丑闻暴光后,社会上的反响很强烈。
刘畅:记者参与瞒报,这是商业利益冲击下,舆论监督的一种不幸。但中国记者的责任感、职业良心和使命感不会因为个别记者的违纪行为而消磨。我们会忠于自己的职业理想,为社会正义做出努力的。
卓然:从事调查性报道的记者,应有着强烈的正义感、责任感,并富有同情心,这是一种悲天悯人的人文关怀,你11年的记者生涯中,会有着更多的感慨?
刘畅:从踏上调查之路那一天起,我和很多同行一样,面临着这个工作最严峻的考验——如何保护自己?而且调查性报道本身要求我们不能有倾向性和感情色彩的私人表达,而是牢记这个工作的公共责任。在采访过程中小心谨慎,在报道立场上客观、理性,在文字表达上惜墨如金,写作时以一颗宽厚、包容之心,表述采访对象的语言时不偏不倚,不悲不喜。
卓然 :这也就有了你“大地春如海,男儿国是家。龙灯花鼓夜,杖剑走天涯。”的座右铭。
刘畅:调查性报道赋予了我深深的职业激情,为了一种崇高而正义的理想,置身其中,感悟着精神的挑战和愉悦,感觉到“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泪流满面”。为此,我得以像诗人一样理想化地看待这个世界,用一把理想的尺子丈量着脚下的土地和头顶如洗的长天。
卓然:美国报业大王约瑟夫·普利策说:倘若一个国家是一条航行在大海上的船,新闻记者就是船头的了望者,他要在一望无际的海面上观察一切,审视海上的不测风云和浅滩暗礁,及时发出警告。你怎样看待中国现今调查性报道的氛围?
刘畅:对于刚刚在中国起步的调查性报道来说,我的探索是幼稚而艰难的,当未来的新闻从业者20年后回望我们记录、留下的,会不会有“童言无忌,恍如隔世”的追问和不解?我坚信调查性报道的“至高准则是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看到了异常现象,我们有足够的毅力、足够的勇气、足够的理性来主动调查,公之于众,舆论监督,进而推动社会做出一些制度和细节上的改革,对一些不适合发展、不尊重权利的行为,进行制衡和改变。从事调查性报道的记者,应该努力成为"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和助力器"。
刘畅,男,33岁,中国青年报新闻采访中心首席记者,采写了大量独家、调查性报道,因揭露2002年山西繁峙矿难真相而获得第13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因报道后来成为电视连续剧《大雪无痕》主人公原型的事迹而获得第9届中国新闻奖三等奖。独家追踪和报道了2003年“非典”疫情蔓延时“华北第一例非典患者”的经历,被中宣部、全国记协授予“抗非典优秀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