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2011年5月15日起,前往河南省云台山旅游的游客,负担将会变得更重。
在此之前,云台山的官方网站上刊登了一则《关于云台山风景名胜区门票价格调整的公示》:“根据有关规定,经河南省发改委(豫发改收费[2011]1876号)和焦作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焦发改价管[2011]724号)批准,对云台山景区门票调整如下:景区门票价格由120元/人调整为150元/人……自2012年5月15日起执行。”
“以后再不敢邀请亲朋好友到云台山玩儿了,一个人光景区费用就要210块钱(含60元景区内部交通费),那四五个人就是1000元,再加上吃饭、路费等各种花销,算下来一个月工资没了,普通工薪阶层谁承受得了啊!”有游客在网上如此抱怨。
“涨声”一片
对于票价上调原因,云台山景区管理局的管理人员说:“近年来,云台山景区以‘建精品景区、创全国文明、闯国际市场、树世界品牌’为目标,投入大量资金进行高标准的开发建设、市场营销。涨价主要是现在景区的成本太高,而且新开发的一个景区将在2012年对外开放。”
对于具体原因,该管理人员解释称,“云台山涨价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已经七年没有涨价,现在物价上涨,成本增加,包括各种工程建设、安全防护、广告宣传等费用都在增加。二是每逢过节云台山客流量太大,提价可以稍微缓解景区的拥挤情况。三是调价经过多方商讨,走合法程序,是经河南省物价局、发改委批准后确定的。”
焦作市发改委王红理主任解释说,云台山是在3年前申请涨价的,主要是为了补偿成本。“景区建设投入大,成本太高。黄金周客流量太大,提价可以缓解压力。而且和全国同等级景区比较,云台山的价格相对较低,提价后也并未超过其他同级的景区”。
景区门票不菲且不断攀升,云台山并非独此一家。
回顾2011年,国内多个景区陆续提高门票价格,如安徽黄山市的西递宏村门票从80元调整为104元;贵州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淡季门票由30元涨至90元,旺季由50元涨到110元;寧波天童寺景区从10元调整为60元;广州市百万葵园景区由80元上调至110元;华山旅游景区由淡季50元涨至100元,旺季由100元涨为180元。
此外,从2012年1月1日起,三亚市天涯海角游览区从将散客票每张60元调整为95元,团队票由55元调整为90元,此次团队票涨价幅度为63%。回溯前三年,三亚景区门票一直在涨:2009年6月15日,鹿回头门票由23元提高到45元,涨幅达1倍;2010年12月15日,南山大小洞天旅游区门票由每张55元涨为130元,一次涨价竟然达到240%。远远高出了国家规定的涨幅标准。
高昂的门票价格,显然使普通大众望景区兴叹。
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旅游研究所原所长、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特约旅游专家王兴斌曾在2007年3月,对大部分全国刚被批准为5A级景区的门票作过调查:门票200元以上的5家, 120元~200元的11家,80元~120元的23家,50元~80元的10家,50元以下的14家,不收门票的1家(杭州西湖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被调查景区中80元以上的占2/3左右。时过5年,景区门票肯定又上了一个台阶。
门票价格居高不下,占据居民收入的比例也逐渐攀升。据国家统计局资料显示,2010年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919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109元。由此测算,100元的景区门票相当于农民月纯收入的20%、城镇居民月可支配收入的6%;150元的景区门票相当于农民月纯收入的30%、城镇居民月可支配收入的9%。也就是说,一个3口之家游览一个门票150元的景区,仅门票支出就相当于一个农民月均纯收入、相当于一个职工1/3的月均可支配收入。
相比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其标志性自然与人文景点的门票一般都不超过其职员人均月收入的1%。我国的人均GDP、人均国民收入在世界排位百位之后,但以公共资源为基础的旅游景区门票为何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涨价的背后
“以自然风景和历史文化资源为基础的景区门票屡限屡涨、越限越涨,体制和机制是根本原因。”王兴斌教授对本刊记者说。
我国的风景名胜资源名义上属于国家所有,但实际上由中央、省、市、县各级政府及其部门管理。旅游景区景点分别属建设、文化、文物、林业、国土、水利、海洋和旅游等多个部门管理。行政部门既是资源的所有者、监护者,又是资源的管理者、经营者。特别是有些世界级、国家级的景区,往往由市、县地方政府直接管辖,其景区管委会是市、县地方政府的派出机构,门票和其他旅游经营收入甚至直接归地方政府所得,成为它的“预算外收入”。
王兴斌介绍,近些年来,有些景区实行“所有权、管理权和经营权分离”改革。景区的经营权大多交给由政府主管部门成立的旅游开发公司,少数授权给民营企业经营。无论是政府直接经营还是授权或委托企业经营,政府所得与景区旅游经营收入息息相关。对绝大多数景区来说,门票又是收入的主要来源。地方政府掌握
着门票调价的主动权和控制权,门票价格“听证会”只涨不降,形同虚设。门票涨价就成了保证政府收入逐年增长最简便的方式。以旅游开发公司名义经营的景区,地方政府通过三重渠道从景区取得回报:一是景区门票收入的分成,二是收取企业营业税和所得税,三是企业盈利分成。
地方政府掌握着门票调价的主动权和控制权,于是门票涨价成了保证政府“预算外收入”逐年增长最便捷的渠道。在王兴斌看来,“正是由于地方政府的默许、推动和保驾,景区门票涨价才能够不顾上级文件或舆论压力而通行无阻。中央政府有关部门的景区门票限价令不起作用,如同建房土地控制在地方政府手中,炒地价成为地方重要财源,因此房地产价格屡限屡张一样,都是治标不治本之举。”
而纵观多年来全国景区门票涨幅远远超过GDP与CPI的增长幅度、而且屡限屡涨、愈涨愈烈的势态,王兴斌认为,其根子在于景区管理体制与经营机制的权益地方化、部门化和由此引起的市场无序化。一些地方政府追逐GDP增长速度的急功近利的政绩标志,以旅游人数和收入作为旅游统计核心的指标体系,驱动着近几年来景区门票的上涨之风愈刮愈烈。 内蒙古京能岱海旅游度假区总经理杨存栋接受采访时称,对于他这样的企业投资型景区来说,涨价是生存所迫。“由于投资者一次性投入很大,后续投资能力不强,加之景区需要完善各项服务,销售维护费用很高,这都给景区经营者带来很大的压力,提高效益最明显的方式就是提高票价。”
此外,内蒙古30家4A级景区的平均门票是70块钱,而岱海景区涨价前的门票只有20块钱,这也是杨存栋认为涨价还是比较合理的又一原因。杨存栋认为,现在景区如果进入A级景区评价体系,还需要不断地投入,投资回报只能依靠门票价格的提高来回收成本,涨价也是无奈之举。显然,现阶段大部分游客还属于观光客,游客景区内的消费中门票比例极高,景区收入主要来源于门票。
尴尬的门票经济
一直以来,景区都是旅游目的地的核心环节,同时也是拉动旅行社、住宿、餐饮、娱乐和购物等其他旅游要素的关链性因素。
景区门票过高,势必会影响旅游目的地游客人数的总体增长,并抑制了游客的其他消费。景区与旅行社本来是互利互赢的伙伴,但是景区门票偏高、甚至不提前向旅行社預告提价,势必扰乱旅行社的正常运行,使旅行社陷入要么亏本接待游客、要么临时提价得罪游客、要么降低食宿标准的尴尬境地,最终吃亏的还是游客。
长此以往,将会严重压抑居民国内旅游潜在需求的增长,损害的也将是旅游服务业的整体形象。此外,门票经济还会损害景区自身稳定、良性发展。短期来讲,赢方是景区,但却对游客的重游和深度体验无益。
如今,越来越多的自助游客都在出行前从网上打听门票价格。现在国内各类旅游景区越来越多,游客与旅行社的选择机会也越来越多。有门票暴涨的景区,也有理性定价的景区。
最典型的就是杭州西湖,由于周边景点不收门票,延长了游客在杭州的逗留时间,增加了其他消费,带旺了杭州市的旅游休闲市场,提升了杭州市的对外形象。对于景区来讲,如果一味依赖门票涨价“输血”,养成“有困难、涨门票”的思维定势,只会助长“门票经济”之风,削弱景区开源节流、多元经营、开拓市场、以质制胜的自我发展能力,对景区的长远发展有害无利。
“景区门票涨价成风,旅游者必定会‘趋低避高’、自发调整旅游目的地,这对精明的景区经营者是个良机,他们会从稳定门票价格、提高服务质量中得到更多的市场份额。对于那些短视的跟风涨价的景区经营者,将是一个失策。”王兴斌强调说,“因为旅游经济、特别是景区在总体上是供大于求,游客在旅游目的地和休闲方式上有很大的选择。总会有不涨价或少涨价的旅游目的地省区、城市和景区,价格对客源市场的调节将会顽强起作用。”
然而,在谈到投资性景区的涨价问题时,杨存栋表达了不同的观点,“岱海景区和西湖没有可比性,我们的市场环境不一样,西湖旅游的市场规模本身就很大,它的游客群体来自全国各地,即使通过其他经营也能获取收入。而我们岱海景区远离都市,市场吸引力范围本身就比较小,游客对我们这种城市附近旅游度假区的门票价格本身就不敏感,这从景区涨价以来游客数量上来看就很清楚,总数基本上没有变化。”
众所周知,门票收入仅是旅游经济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如果把调高门票价格作为景区发展的唯一出路显然是不行的。如何才能让旅游业得到真正的发展,看来是值得景区和地方政府深思的问题。
在此之前,云台山的官方网站上刊登了一则《关于云台山风景名胜区门票价格调整的公示》:“根据有关规定,经河南省发改委(豫发改收费[2011]1876号)和焦作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焦发改价管[2011]724号)批准,对云台山景区门票调整如下:景区门票价格由120元/人调整为150元/人……自2012年5月15日起执行。”
“以后再不敢邀请亲朋好友到云台山玩儿了,一个人光景区费用就要210块钱(含60元景区内部交通费),那四五个人就是1000元,再加上吃饭、路费等各种花销,算下来一个月工资没了,普通工薪阶层谁承受得了啊!”有游客在网上如此抱怨。
“涨声”一片
对于票价上调原因,云台山景区管理局的管理人员说:“近年来,云台山景区以‘建精品景区、创全国文明、闯国际市场、树世界品牌’为目标,投入大量资金进行高标准的开发建设、市场营销。涨价主要是现在景区的成本太高,而且新开发的一个景区将在2012年对外开放。”
对于具体原因,该管理人员解释称,“云台山涨价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已经七年没有涨价,现在物价上涨,成本增加,包括各种工程建设、安全防护、广告宣传等费用都在增加。二是每逢过节云台山客流量太大,提价可以稍微缓解景区的拥挤情况。三是调价经过多方商讨,走合法程序,是经河南省物价局、发改委批准后确定的。”
焦作市发改委王红理主任解释说,云台山是在3年前申请涨价的,主要是为了补偿成本。“景区建设投入大,成本太高。黄金周客流量太大,提价可以缓解压力。而且和全国同等级景区比较,云台山的价格相对较低,提价后也并未超过其他同级的景区”。
景区门票不菲且不断攀升,云台山并非独此一家。
回顾2011年,国内多个景区陆续提高门票价格,如安徽黄山市的西递宏村门票从80元调整为104元;贵州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淡季门票由30元涨至90元,旺季由50元涨到110元;寧波天童寺景区从10元调整为60元;广州市百万葵园景区由80元上调至110元;华山旅游景区由淡季50元涨至100元,旺季由100元涨为180元。
此外,从2012年1月1日起,三亚市天涯海角游览区从将散客票每张60元调整为95元,团队票由55元调整为90元,此次团队票涨价幅度为63%。回溯前三年,三亚景区门票一直在涨:2009年6月15日,鹿回头门票由23元提高到45元,涨幅达1倍;2010年12月15日,南山大小洞天旅游区门票由每张55元涨为130元,一次涨价竟然达到240%。远远高出了国家规定的涨幅标准。
高昂的门票价格,显然使普通大众望景区兴叹。
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旅游研究所原所长、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特约旅游专家王兴斌曾在2007年3月,对大部分全国刚被批准为5A级景区的门票作过调查:门票200元以上的5家, 120元~200元的11家,80元~120元的23家,50元~80元的10家,50元以下的14家,不收门票的1家(杭州西湖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被调查景区中80元以上的占2/3左右。时过5年,景区门票肯定又上了一个台阶。
门票价格居高不下,占据居民收入的比例也逐渐攀升。据国家统计局资料显示,2010年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919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109元。由此测算,100元的景区门票相当于农民月纯收入的20%、城镇居民月可支配收入的6%;150元的景区门票相当于农民月纯收入的30%、城镇居民月可支配收入的9%。也就是说,一个3口之家游览一个门票150元的景区,仅门票支出就相当于一个农民月均纯收入、相当于一个职工1/3的月均可支配收入。
相比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其标志性自然与人文景点的门票一般都不超过其职员人均月收入的1%。我国的人均GDP、人均国民收入在世界排位百位之后,但以公共资源为基础的旅游景区门票为何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涨价的背后
“以自然风景和历史文化资源为基础的景区门票屡限屡涨、越限越涨,体制和机制是根本原因。”王兴斌教授对本刊记者说。
我国的风景名胜资源名义上属于国家所有,但实际上由中央、省、市、县各级政府及其部门管理。旅游景区景点分别属建设、文化、文物、林业、国土、水利、海洋和旅游等多个部门管理。行政部门既是资源的所有者、监护者,又是资源的管理者、经营者。特别是有些世界级、国家级的景区,往往由市、县地方政府直接管辖,其景区管委会是市、县地方政府的派出机构,门票和其他旅游经营收入甚至直接归地方政府所得,成为它的“预算外收入”。
王兴斌介绍,近些年来,有些景区实行“所有权、管理权和经营权分离”改革。景区的经营权大多交给由政府主管部门成立的旅游开发公司,少数授权给民营企业经营。无论是政府直接经营还是授权或委托企业经营,政府所得与景区旅游经营收入息息相关。对绝大多数景区来说,门票又是收入的主要来源。地方政府掌握
着门票调价的主动权和控制权,门票价格“听证会”只涨不降,形同虚设。门票涨价就成了保证政府收入逐年增长最简便的方式。以旅游开发公司名义经营的景区,地方政府通过三重渠道从景区取得回报:一是景区门票收入的分成,二是收取企业营业税和所得税,三是企业盈利分成。
地方政府掌握着门票调价的主动权和控制权,于是门票涨价成了保证政府“预算外收入”逐年增长最便捷的渠道。在王兴斌看来,“正是由于地方政府的默许、推动和保驾,景区门票涨价才能够不顾上级文件或舆论压力而通行无阻。中央政府有关部门的景区门票限价令不起作用,如同建房土地控制在地方政府手中,炒地价成为地方重要财源,因此房地产价格屡限屡张一样,都是治标不治本之举。”
而纵观多年来全国景区门票涨幅远远超过GDP与CPI的增长幅度、而且屡限屡涨、愈涨愈烈的势态,王兴斌认为,其根子在于景区管理体制与经营机制的权益地方化、部门化和由此引起的市场无序化。一些地方政府追逐GDP增长速度的急功近利的政绩标志,以旅游人数和收入作为旅游统计核心的指标体系,驱动着近几年来景区门票的上涨之风愈刮愈烈。 内蒙古京能岱海旅游度假区总经理杨存栋接受采访时称,对于他这样的企业投资型景区来说,涨价是生存所迫。“由于投资者一次性投入很大,后续投资能力不强,加之景区需要完善各项服务,销售维护费用很高,这都给景区经营者带来很大的压力,提高效益最明显的方式就是提高票价。”
此外,内蒙古30家4A级景区的平均门票是70块钱,而岱海景区涨价前的门票只有20块钱,这也是杨存栋认为涨价还是比较合理的又一原因。杨存栋认为,现在景区如果进入A级景区评价体系,还需要不断地投入,投资回报只能依靠门票价格的提高来回收成本,涨价也是无奈之举。显然,现阶段大部分游客还属于观光客,游客景区内的消费中门票比例极高,景区收入主要来源于门票。
尴尬的门票经济
一直以来,景区都是旅游目的地的核心环节,同时也是拉动旅行社、住宿、餐饮、娱乐和购物等其他旅游要素的关链性因素。
景区门票过高,势必会影响旅游目的地游客人数的总体增长,并抑制了游客的其他消费。景区与旅行社本来是互利互赢的伙伴,但是景区门票偏高、甚至不提前向旅行社預告提价,势必扰乱旅行社的正常运行,使旅行社陷入要么亏本接待游客、要么临时提价得罪游客、要么降低食宿标准的尴尬境地,最终吃亏的还是游客。
长此以往,将会严重压抑居民国内旅游潜在需求的增长,损害的也将是旅游服务业的整体形象。此外,门票经济还会损害景区自身稳定、良性发展。短期来讲,赢方是景区,但却对游客的重游和深度体验无益。
如今,越来越多的自助游客都在出行前从网上打听门票价格。现在国内各类旅游景区越来越多,游客与旅行社的选择机会也越来越多。有门票暴涨的景区,也有理性定价的景区。
最典型的就是杭州西湖,由于周边景点不收门票,延长了游客在杭州的逗留时间,增加了其他消费,带旺了杭州市的旅游休闲市场,提升了杭州市的对外形象。对于景区来讲,如果一味依赖门票涨价“输血”,养成“有困难、涨门票”的思维定势,只会助长“门票经济”之风,削弱景区开源节流、多元经营、开拓市场、以质制胜的自我发展能力,对景区的长远发展有害无利。
“景区门票涨价成风,旅游者必定会‘趋低避高’、自发调整旅游目的地,这对精明的景区经营者是个良机,他们会从稳定门票价格、提高服务质量中得到更多的市场份额。对于那些短视的跟风涨价的景区经营者,将是一个失策。”王兴斌强调说,“因为旅游经济、特别是景区在总体上是供大于求,游客在旅游目的地和休闲方式上有很大的选择。总会有不涨价或少涨价的旅游目的地省区、城市和景区,价格对客源市场的调节将会顽强起作用。”
然而,在谈到投资性景区的涨价问题时,杨存栋表达了不同的观点,“岱海景区和西湖没有可比性,我们的市场环境不一样,西湖旅游的市场规模本身就很大,它的游客群体来自全国各地,即使通过其他经营也能获取收入。而我们岱海景区远离都市,市场吸引力范围本身就比较小,游客对我们这种城市附近旅游度假区的门票价格本身就不敏感,这从景区涨价以来游客数量上来看就很清楚,总数基本上没有变化。”
众所周知,门票收入仅是旅游经济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如果把调高门票价格作为景区发展的唯一出路显然是不行的。如何才能让旅游业得到真正的发展,看来是值得景区和地方政府深思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