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汉代壁画墓题材变化

来源 :文物鉴定与鉴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dsdfe4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目前所发现的汉代壁画墓以河南为中心的中原地区出土最多,文章以洛阳地区为代表,分别选取西汉、新莽、东汉三个时期形制相同的壁画墓进行研究,比较不同时期壁画内容的转变,探讨发生转变的影响因素,进而试分析当时社会观念和思想层面的变化。
  关键词:洛阳地区;汉代;墓室壁画
  自20世纪初壁画墓首次被发现以来,就吸引了各个领域学者的关注。墓葬体现了汉代人的生死观念,不同于普通墓葬,壁画墓除了是思想的体现,也是汉代艺术的体现,是汉代美术资料的补充。因此,除考古学家外,墓室壁画也是艺术史家的关注对象。
  对于汉代墓室壁画内容的研究,贺西林在《古墓丹青—汉代墓室壁画的发现与研究》中探讨了20世纪以来汉代墓室壁画的发现与研究的历史现状①,按照两汉壁画艺术发展脉络,将全国汉墓壁画分为四个阶段。开创与借鉴—西汉前期,整饬与定型—西汉后期,延续与滋衍—新莽至东汉前期,拓展与刷新—东汉后期至汉魏之际。书中还对当时的思想背景与观念形态进行分析,并对一些图像进行了重新考释。黄佩贤在《汉代墓室壁画研究》中介绍了汉代墓室壁画的发现与研究概况,将汉墓画分为西汉前期、西汉后期、新莽至东汉前期和东汉后期四个阶段,探討了汉代壁画墓的形制与内容变化以及汉代墓室壁画和汉代丧葬文化。②韦娜在《洛阳汉墓壁画艺术》中对历年来洛阳出土的汉代墓葬壁画进行综合研究,比较系统地探索研究了洛阳地区汉墓壁画所反映的题材内容。③刘祥辉在《洛阳地区汉代墓葬壁画研究》中对洛阳地区汉代墓葬壁画进行了系统性、综合性的研究,探索整体墓葬文化下的形制布局、题材图像以及主体之间与墓葬文化的关系,考察一般知识、思想、宗教等因素对壁画的影响,进一步揭示汉代墓葬壁画在丧葬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④
  目前共有60余座汉代壁画墓被发掘,这些墓葬主要分布在河南、河北、山西、陕西、山东、江苏等地,大部分在以河南为中心的中原地区,其中河南壁画墓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洛阳地区。洛阳地区的墓室壁画保存最好且年代序列最完整,所以本文以洛阳地区汉代墓室壁画为研究对象,将洛阳地区的汉墓壁画分为三期,即西汉时期、新莽时期、东汉时期。分别在三个时期选取形制相同的墓葬进行研究,比较不同时期壁画内容的转变,探讨发生转变的影响因素,进而试分析当时社会观念和思想层面的变化。
  1 洛阳烧沟61号汉墓——西汉时期
  洛阳烧沟61号西汉壁画墓由墓道、墓门、主室、南北耳室组成,以墓道、前后室为中轴线,两边墓室左右对称。壁画分别画在墓顶、门额、隔墙和后壁上。绘画的内容题材有天汉图、神话和历史故事。⑤
  墓顶是用空心砖连成的一条长方形平顶,在前室的顶脊上绘有十二幅日月星云图案,自门口顶端向后依次排列,第一幅为太阳图,第七幅为太阴图,即月亮图,其余十幅分别为各种星座图,包括“小熊”星座、“小马”星、“三角”星、“天兔”星等。这些星座象征白昼与黑夜的交替,表现了古人对于天象变化的认识,这种认识与升仙意识结合在一起,绘于墓室顶脊这个特殊位置,表达了当时的人们对于升仙的追求和对于天界的向往。⑥
  隔墙在横额上部,由一块长方形砖和两块三角砖组成,隔墙前后两侧绘有不同的图案,前后各三幅。隔墙后侧长方形空心砖顶部绘有五个浅绿色璧环,上用灰色点出谷纹。玉璧下方为菱形镂孔窗楹。最下设一门,上绘门楣,左右绘门框,南侧门半启,此门应该象征天门。两块三角砖上壁画题材相同,且左右对称,分别绘有一羽人乘龙升仙图。此处的半启门和乘龙升仙图同样表现了墓主人对于死后灵魂升天得以永生的愿望。
  隔墙前侧长方形砖绘有蟾蜍、白龙、虎、凤凰、熊等动物,中间偏右有一人,其下绘一似虎巨兽,兽的两臂各绘一人,手中分别持有一鼓状物。此图内容应为傩戏图。两侧三角形砖分别绘有一回首张望的鹿,鹿下有一环连接一玉璧,下有一黑熊和一狼做人姿态分别握住玉璧。最下方绘一匹飞奔状天马,其后似为一猿,亦为人形,左手前伸至天马尾,右手屈于胸前。在汉代人的观念中,升仙之前必须先除鬼怪,所以在此处绘制的傩戏图正是他们鬼神观念的反映,对神仙前准备工作的表现也体现了他们对于升仙的重视。
  后墙壁画描绘野宴场面,背景为连绵起伏的山峦,画面共绘有八人和一怪物,画面上部用白粉书写“恐、恐、恐”三字。郭沫若先生考其为“鸿门宴”,并认为该怪物为画在城门上的虎像。①孙作云先生认为瓷土描绘的是打鬼前的飧事,虎头怪物为方相氏②,目前学者对此还没有定论,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墓室内部门额上方浮雕一公绵羊头,左侧绘一大树,树端有三只黑色飞鸟,其下有一裸身女子,树下方有一翼虎作吞噬女子状。③学者普遍认为这幅画表现的是“虎吃旱魃”,对于它所表达的意义,有人认为是地神崇拜和除魃消旱观念的体现④,也有人认为羊头和虎吃女魃的组合表达了“逢凶化吉”的寓意。
  隔梁横额由两块长条空心砖组成,其上绘有十三个人物,可分为两个部分:右侧八人为“二桃杀三士”;左侧五人则有一些不同说法,或为“孔子见老子”,或为“周公辅成王”④。历史故事画在此处的目的可能不是用来宣传儒家思想,而是要通过故事人物的勇敢机智来起到驱鬼升仙的作用。⑤
  该壁画墓中的题材主要由天汉图、神仙祥瑞、鬼怪题材和历史故事组成,对升仙的具体过程有十分详细的描绘,包括对于仙界的向往、升仙之前的准备工作、对于鬼怪的驱除以及驭龙升仙到达天门的过程,这些题材反映出绘制壁画主要是出于升仙的目的。同时期的其他壁画的题材也与之相近,对于仙界或升仙过程的具体描绘都是这一时期表达的重点,如卜千秋墓就用了一个长卷来表达墓主夫妇的升仙。
  西汉时期为了休养生息,统治阶级实行无为而治,社会相对稳定,此时神仙思想盛行,种种原因结合起来导致了神鬼升仙题材在墓室壁画中占据了绝对的主导地位。
  2 洛阳偃师县新莽壁画墓——新莽时期
  洛阳偃师新莽壁画墓由竖井墓道、墓门、墓室、耳室四部分组成,墓室由勾栏门和横梁分为前室、中室、后室三部分。壁画主要分布在两耳室门外北侧、前室勾栏门上横额、中室东西壁以及中后室中间的横额。⑥   前隔梁正中绘一怪物蹲坐,怪物两侧各绘一人首蛇身形象,左侧为一男子双手托月,月中生有桂树,右侧为一女子,双手托日,日中有金乌。中间怪物为方相氏没有争议,两侧人物原发掘报告中记录为羲和、常仪⑥,贺西林认为并非羲和、常仪,而是阳神伏羲和阴神女娲③。方相氏为驱疫辟邪的镇墓之物,在这里和伏羲女娲一起表达了阴阳和谐、吉祥平安之意。
  主室后隔梁由多块不同形状的空心砖构成,下部两块模印有立柱、青龙、白虎、几何纹以及“富贵宜子孙”五字。上部正中由一竖方砖和两块竖条砖构成,左右两块竖条砖分别绘瑞兽和一男子,两砖构成门阙,象征天门,两男子为天门守护者。③门阙内为一幅表现天界众仙灵的图像,画面上方绘帷幔,两边绘有两朵柱状云,西王母端坐于左侧云端,右侧有一玉兔捣药,两云柱之间有一蟾蜍作舞蹈状,其左侧有一九尾狐。两侧空心砖上分别绘有口衔宝珠的凤和凰。西王母具有引导死者魂魄升天的功能,还掌握着不死之药,画中玉兔所捣之药也为不死药,象征着墓主人对于灵魂永生、长生不死的追求。凤凰作为神鸟,是祥瑞之兆的表现,此处对于墓主人想象中天界景象的描绘体现了墓主人的升仙愿望。
  中室东西两壁分别绘有两幅表现生活场景的壁画,西壁北幅为六博宴饮图,上部为帷幔,帷帐下右边二人相对而坐,分别伸出左右手,似在猜拳,身边放置一酒樽一耳杯。左边二人一前一后,前为老者,弯腰张口作欲吐状,看起来是饮酒过量,后为侍者,两手挽着老者。画面下部绘两老者六博的场面,二人身边放置耳杯,左边有一怀抱乐器的侍者跪坐。画面正中绘一酒樽。南幅为庖厨图,庖丁居中,前有案,左手按物于案上,右手执刀,做切割状。左右放置盛器和托板,庖丁左侧有一女侍,后面的墙壁悬挂着鱼、牲类的大腿。在庖丁前方有一瓮,两侧各有一男侍,把食物端向墓主或宾客。
  中室东壁北幅为宴饮图,画面中间绘一羊尊,上部4人分二组对饮,身边有各种用具,画面左下方绘三女子,右下角有一酒翁,酒瓮上部绘二人,左边女性应为女墓主人,从人物形象上看,画面中表现的均为女性。①南幅为宴饮对舞图,中间绘一男一女对舞,左右各绘三乐伎,席地而坐,下部置一盛酒陶瓮,画面左下角为一老者席地而坐,观看舞蹈,前有一食器,有一女侍跪姿递上耳杯,老者应为男墓主人。右下角也有一老者,前置一耳杯,右手举高,可能是墓主人的亲朋。
  中室两壁的宴饮图既是墓主人生前生活的反映,也是对于死后生活的向往。从这一时期开始,墓室壁画的内容除了西汉时期流行的神仙祥瑞、鬼怪题材外,开始普遍出现墓主人日常生活的场景,来表达墓主人生前的权力地位,而神仙祥瑞图开始减少,并逐渐向墓室上部移动。
  3 洛陽偃师杏园村壁画墓——东汉时期
  洛阳偃师杏园村壁画墓由墓道、墓门、前甬道、前堂、后甬道、后室六部分组成,壁画主要分布在横前堂的南壁、西壁、北壁。②
  前室壁画从南壁甬道口开始,向西连接整个西壁,然后连接北壁,组成一幅连续的车马出行图,画面中绘有九乘安车、七十余个人物和五十余匹奔马。依壁画内容可分为导骑、主乘、随从三部分。另外在北壁东段出行图之下还发现一幅宴饮图。
  在这座墓葬中,天象、神仙、祥瑞、鬼怪等题材均未被发现,只绘有车马出行图和宴饮图用来表现墓主人的权力和地位。虽然同时期的其他墓葬中仍有神仙祥瑞图的出现,但是明显地减少了很多,并且分布在墓顶、横梁等上部位置。历史故事题材则完全消失,生活题材逐渐增多并分布在墓室各壁,占据了主要位置。到了东汉时期墓室中绘制的壁画空间增大,人们却将表达升仙的图像置于顶部,将能表现自己权力与地位的生活图像置于主壁,一方面是因为天在上方,另一方面也是对于世俗权力重视的体现。这种图像内容的变化可能也与当时的社会环境有关,新莽及东汉时期社会开始动荡,人们更注重世俗生活的享受,同时也希望生前所享受的荣华富贵在死后仍然可以享有。所以在墓室壁画中出现的宴饮图、出行图,正是中上层贵族行为的表现,也是这种观念的体现。
  4 结论
  可以看出,洛阳地区汉代壁画墓流行的内容发生了明显变化,主体内容从西汉时期对神仙鬼怪的描绘到东汉时期转向对世俗生活的描绘,说明墓主人在升仙之外对世俗的权力有了更高的追求,通过在墓葬中绘制宴饮图、出行图、侍女图等题材的图像,既体现了墓主人生前的权力地位,也是墓主希望死后仍然可以享有这些权力地位的表现。神鬼图像的减少也体现出了神权在墓葬中的减弱,省略了升仙的过程,仅以一些图像作象征表现,并且画在墓顶或门额,主壁主要绘制的是世俗生活,反而是对世俗权力的追求占据了主要地位,对于生前各种活动的表达体现了丧葬观念的一个变化,对生前权力的表现以及保留也更能表现汉代人“事死如生”的观念。
其他文献
摘 要:2013年,红河哈尼梯田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6年7月,作者对主鲁大寨中传统建筑形制保存较好的68户民居进行了入户调查。通过对传统民居的调查研究可以认识到,红河哈尼梯田传统民居因处于同一自然环境,生产、生活方式相似,所以建筑形制、结构、材料、工艺基本统一,受自然和人为因素影响出现的残损基本相同或相似。在制定相关文物保护方案中,如何更好地将村落保护与利用发展相结合成
期刊
摘 要:在习近平总书记倡导文化自信的新时期,博物馆职能正在发生着快速的转变,从早期重视对文物的抢救发掘、保护和收藏转变为如今社会教育职能的越发凸显。全国大中小型博物馆的社会教育职能体现基本上都从原来单一的讲解模式逐渐转变为教育活动互动模式。从江西省赣南地区社会教育活动的现状看,社教活动主要存在社会教育活动内容同质化、场地单一、社教活动形式雷同、原创教育活动不足等问题。在策划社教活动时,要注意避免同
期刊
摘 要:商代作为王朝国家,继承了新石器时代玉器的发展,商代晚期手工业发展,玉器种类增多,制作工艺更为精湛,玉文化较为繁荣,是王权社会发展的重要表现。妇好墓是商代后期墓葬的典型代表,对其出土玉器进行探析,讨论商代后期玉器象征神权与王权的文化内涵,得出商代后期巫术观念渐淡,玉器的神秘色彩逐渐减弱,王权象征的内涵不断增强。商代玉器的发展为周王朝借助玉器规范行为举止的礼玉制度奠定了基础,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
期刊
摘 要:中国是有着上下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诞生了数量和种类都异常丰富的文物,且其中绝大多数都是历史文化和文明遗留下来的自然产物。这些文物大部分都被各地的博物馆所收藏,对这些历史文化遗产和不可再生的资源进行必要的保护是我国文物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的信息化时代中,博物馆的文物管理工作也面临着诸多的机遇和全新的挑战。基于博物馆中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要性,文章从信息化时代博物馆文物管
期刊
摘 要:我国有着悠久且灿烂的农耕文化,河南作为农业大省,是我国农业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在当今环境下,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推进,人类历史上创造的农业文明不断被破坏、遗弃,甚至是遗忘。党的十九大提出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要求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发掘和保护农业文化遗产能够有效地推进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举措。  关键词:农业文化遗产;河南
期刊
摘 要:博物馆藏品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影响着博物馆的品质、社会功能的发挥及未来博物馆的社会竞争力,广州海事博物馆作为目前粤港澳大湾区广东省内唯一一座“海事”专题博物馆,藏品征集工作较其他历史类博物馆而言更具专一性。文章试以广州海事博物馆新馆建设为契机,在藏品征集工作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藏品征集;海上丝绸之路;对外贸易  藏品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留存下来的珍贵文化遗产,从不同领域、不同侧面
期刊
摘 要:甘肃榆中地处黄河中上游,历史悠久。曾在陇原大地上盛开的青铜之花,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是榆中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双重载体,代表了榆中地区社会生活的生产力水平,彰显了榆中这块神奇的土地孕育的社会文明,是甘肃榆中汉代历史和人文风貌的实物见证,值得赏析、研究。  关键词:铜鼎;榆中县博物馆;馆藏;历史;文化  鼎作为一种食器和礼器,是我国青铜文化的代表,是文明的见证,也是文化的载体,有着丰富的
期刊
摘 要:恽寿平是明末清初的著名画家,开创了中国绘画史上没骨花卉画最为独特的画风,是中国绘画史上著名常州画派的开山祖师,是中国明清绘画史上一位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重要画家。天津博物馆曾举办过“寄情画境—馆藏明清绘画陈列展”,其中恽寿平的一册《瓯香馆写生图册》是其一生中难得的精品之作,也是常州画派的典型性作品之一,值得后人去细细品读、回味。  关键词:天津博物馆;没骨法;书画;明代  天津博物馆是中国
期刊
摘 要:临夏回族自治州博物馆馆藏丰富,其中新石器时代陶器最为典型。文章选取馆藏五件具有代表性的马家窑文化陶器,从其文化特征谈起,鉴赏其造型、彩绘艺术之美,浅析其人性化设计,旨在通过认识马家窑文化陶器了解临夏先民的智慧。  关键词:博物馆;新石器;陶器  临夏回族自治州博物馆位于临夏市红园体育场西侧,建于1979年1月,是全州唯一的州级综合博物馆,现占地面积4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589.24平方
期刊
摘 要:文章是通过对海南五指山市南圣镇牙南村节庆活动的调研,针对海南苗族节庆活动内容、特点及所蕴含的民俗文化进行的简要探析。  关键词:海南岛;苗族;节庆  节庆文化是指围绕各类节日所开展的相关纪念、庆祝等活动以及所形成的文化习俗的总称,是为顺应生产和生活习惯而产生的一种民俗文化,是约定俗成、代代相传的社会活动。苗族文化传统及社会活动的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节庆期间,民族文化的展示比平时更加集中和典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