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地区城镇化现状及人口转移意义

来源 :青年科学·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will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中部地区城镇化现状
  我国中部地区是指安徽、山西、河南、江西、湖南、湖北六省,总面积102.8万平方公里,约占中国国土总面积的10.7%;2011年总人口35790.5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26.7%;中部六省國内(地区)生产总值10.4万亿元,为全国GDP的20.0%,其中第一产业12897.37亿元,第二产业55940.2亿元,第三产业35636.3亿元,三种产业比例为1.235:5.355:3.41。继东部沿海地区城镇化率先发张之后,中部地区城镇化脚步速度明显加快,总体水平逐年提高,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的不断发展,中部地区城镇化战略取得的了卓越的成效,但同时也在这一过程中不断暴露出发展中存在的不足之处,需要在今后长远的角度上分析、改善、完善这些欠缺之处。
  (一)城镇化水平逐年上升,区域间仍有差距
  中部地区自建国初期以来,整体城镇化速度在震荡中波动,但总体还是处于一个上升的趋势。在1952年,中部地区城镇化水平仅8.8%,到1978年达到14.8%,再到80年代中后期中央提出的新的户籍管理政策使得城镇数量进入一个高速发展阶段,在2005年的时候中部地区的城镇化率攀升至36.54%。由此可见,在这十个五年计划期间,前五个十年和缓慢发展的二十五年,后五个十年是大步前进的二十五年。这一进展也体现了我国改革开放给中国经济及城镇化发展带来了的显著成效。
  (二)城镇建设水平提高,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从2003年至2006年期间,国家政府高度重视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的建设发展,加大投入力度,特别是对中西部地区的政策倾向性明显,鼓励外资和民营资本的资金流入。中部地区在2003年时的基础设施投资额为2339.41亿元,基础设施投资年增长率为12.76%,至2004年投资年增长率增至33.37%,之后两年为26.21%和22.02%。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直接刺激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固定资产投资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为中部地区崛起提供了物质资料保障,同时达到了一定的示范效果带动整个地区其他给类型资金的投入,大大改善了中部地区基础设施落后的现状,人民的生活水平条件从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两方面真正实现了两翼齐飞。城市的道路建设、供水、供电、供热、供气、通讯设施、环境改善、城市绿化、污水处理、学校、医院、互联网建设等设施都相较以前有了长足进步。
  (三)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群能力显现
  中部地区城镇建设中不仅在城镇数量上持续增长,而且城市建成区面积也在逐年扩大。2011年中部六省城市总建成区面积达8892.2平方公里,比2009年增加了1066.5平方公里,比2005年增加了33.6%。在人口流动方面,城镇人口数量达到16278.0万人,相比2005年增加了3429.0万人,年均增加571.5万人。其中河南郑州和湖北武汉城市市辖区人口数量超过400万,太原、南昌、合肥、长沙等市人口超过200万,整个地区市辖区人口超过百万的城市达32座。
  十七大报告强调指出:"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的原则,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以增强综合承载能力为重点,以特大城市为依托,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在国家提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构想后,中部各省相继开始培育各自的城市群以带动整个地区的经济发展,通过区域中心城市群带动周边城市,加速产业凝聚力,增强人口向城镇流动能力。通过这六个"龙头"的带动作用,不仅各自的中心城市发展规模越来越大、实力更加强劲,中部地区其他城市的经济实力和竞争能力不断增强。
  尽管城市群的出现大大增强了城市与城市之间的链接作用,增强了城与城之间的紧密度,也强化了中心城市的辐射能力,但受地理空间位置、区域经济发展导向以及各自经济发展结构不同等因素的影响,中部地区的城市布局不合理,城市数量众多,到2011年共有169座城市,但大城市数量少,且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中小城市数量多且普遍规模偏小,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薄弱,产业凝聚力低,环境保护能力不足,无法在中心大城市的带动下发挥足够的吸纳能力,突出表现为承载能力弱,有可能出现两极分化的现象,从而影响整个地区城镇化水平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中部地区农村人口有效转移的意义
  中部地区近年来发展快速,城镇化进程的推进促使农村劳动力不断向城镇流动,中部地区人口转移取得了新的突破。中部地区作为全国的粮食生产基地,都是农业大省,农业人口占大多数,有序的推动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扩大农民就业渠道,是促进农村经济加速发展,是推动城镇化进程,缩小城乡收入的重要路径,因此,做好中部地区人口转移工作,合理有序推动农村劳动力流动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促进中部地区实现农业现代化发展
  中部地区是我国的农业省区,农村人口占大多数,地少人多的土地状况使得农业生产效率低下,剩余的农村劳动力滞留在农村只会阻碍农村经济的发展。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减轻农村地少的压力,促进农业经营方式的转变,通过推行土地流转制度,有助于农村土地集约化和规模化经营。规模化生产对农业经营管理方式以及机械化生产的要求更高,促使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
  (二)实现中部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劳动力作为生产活动的主体,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特别是工业和服务业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大力发展第二、第三产业是提高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举措。聚集经济促使产业不断向某一空间上的区域集中,从而形成城镇,产业的集中及规模化生产要求更多的劳动力和生产要素向城镇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流动不仅能够减轻农村人多地少的压力,将大量被束缚在土地上的劳动力释放出来,而且能够为第二、三产业提供充足的劳动力,保证第二、三产业在扩大规模生产时有足够的后备军,进而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
  (三)拉动中部地区整体消费,扩大内需
  目前,制约中部地区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消费需求不足,而需求不足主要是由农村消费不足引起的,农村收入水平比城镇要低,购买能力不强,必然会拉低整体消费水平。城镇化过程中会有大量的农业人口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后必然会加大对城市基础设施、住房、交通、教育等方面的需求。进入城镇的人口收入水平提高后会增加对像家电等各类商品的购买,对娱乐设施、餐饮业、金融服务等的需求逐渐增强。另外,在城镇高消费的大背景下,新迁入人口在周围居民的带动下也会增加消费意识,从而有助于拉动中部地区整体消费水平,扩大国内需求,加快经济发展。
  (四)加速中部地区城镇化进程,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2011年底城镇化水平达到了51.27%,但是中部地区城镇化水平不是很高,除了湖北省城镇化水平达到51.83%以外,河南省、山西省、安徽省、湖南省及江西省的城镇化率分别为40.57%、49.68%、44.80%、45.10%及45.70%,均低于全国水平。加快扭转这一落后情形是实现中部地区崛起的重点,加快城镇化进程的前提是大力发展工业和服务业,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为加快城镇化进程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非农业生产收入比农业生产要高不少,农业人口流动到城镇以后从事非农生产的收入会有一定程度的提高,缩小了与城镇非农人口的收入差距;另外,留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能够有更多的土地进行规模化生产,利用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具,提高了生产效率,必然会增加收入。因此,加快中部地区人口转移是加速城镇化,缩小城乡收入的重要途径。
其他文献
兴趣是学生学好一门课的原动力.在学习过程中,当一个学生对他所学的学科产生兴趣时,就会积极、主动、愉快地去学习,而不会感到学习是一种沉重的负担.因此,怎样使学生爱学数学
编者按:新世纪的开元之年,统计部门如何继往开来?如何以新的姿态拓展新领域、实现新突破、作出新贡献、开创新局面?满怀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之心,本刊记者采访了省统计局局长吴
日前。由《中国青年报》、新浪网联合主办的2002年(第四届)中国 IT 十大风云人物评选活动落下了帷幕。据称,这是业内规模最大,覆盖面最广的评选活动。 A few days ago The s
期刊
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制度的转型和中西方文明的交融,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出现淡化甚至消弱的状况,本文分析当代大学生社
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提质转型和改革纵深推进的关键时期,全国人民在享受发展取得的巨大成果的同时,一些以往从未遇到的新问题和深层次问题也日益凸显出来.新时代我国党和政府
本文首先对中职音乐教学的基本功用做了系统的论述分析,详细阐述了中职音乐教学的重要意义和教学特点。接着笔者又深入分析了现阶段我国中职音乐教学中的问题所在并结合自身
在数学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学生的思维与兴趣,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兴趣与思维是相辅相成的,不应该分开来谈.这样有助于学生发现事物的新要素,并进行探索创造
期刊
童年记忆,少年时光,就在人一生之中最美好的小学阶段。这段时期流光溢彩,像一个五彩斑斓的童话世界。要让儿童在自己的世界中获得自己的自由,感受生活的乐趣,体验世界的美和人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