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激将
查理·斯瓦伯担任卡耐基钢铁公司总裁时,发现一家钢铁厂产量很落后,便问厂长:“这是怎么回事啊?”
厂长回答:“我好话丑话都说尽了,甚至拿免职来恐吓,可他们软硬不吃,总是懒懒散散。”
正值日班工人下班之时,斯瓦伯向厂长要了支粉笔,问日班领班:“今天炼了几吨钢?”
领班回答:“6吨。”
斯瓦伯用粉笔在地上写下一个大“6”,便离开了。
夜班工人接班时,看到地上的“6”,问是何意。日班工人说:“总裁来了,问我们炼了几吨钢。我们说6吨,他就在地上写了一个‘6’。”
次日早上,日班工人前来上班,发现地上的“6”已被改写为“7”。知道输给了夜班工人,日班工人心里不是滋味,决心给夜班工人一点颜色看看。那一天,他们炼出了10吨钢。
在日、夜班工人你追我赶之下,该厂产量竟跃居公司所有钢铁厂之首。
只用一支粉笔,斯瓦伯便扭转了乾坤:他采用的,正是激将之道。
(摘自《徐州矿工报》)
批评的精要是诱导
陶行知当校长时,有一天,看到一位男生用砖头砸同学,便叫他到办公室等候。
当陶行知回到办公室时,那男孩已等在那里了。陶行知掏出一颗糖给这位同学:“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比我先到办公室。”
接着,陶行知又掏出一颗糖:“这也是给你的,我不让你打同学,你立即住手,说明你尊重我。”
陶行知再掏出第三颗糖说:“据我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说明你很有正义感,我再奖励你一颗。”
男孩感动得哭了:“校长,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能采取这种方式。”
“你已认错,我再奖励你一颗。”陶行知掏出第四颗糖说,“我的糖发完了,谈话也结束了。”
员工如果犯了错,该批评的一定要批评,该惩罚的一定要惩罚,但你是否想到把批评变成表扬,把惩罚变成奖励?
陶行知用四颗糖告诉我们:批评的精要是诱导。
(摘自《生意场》盖烈夫/文)
莫让奖励成为“不甜的蜜”
必要的奖励能调动起人们的积极性,焕发起工作热情,所谓“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因此,有人称奖励为“神奇的一滴蜜”。然而,现实中也有“不甜的蜜”。
例一,某廠奖励了一位看起来最忙碌、每天工作时间最长的员工,却收到一封员工的来信,说是获奖者一天的工作量,他两个小时就可以完成,而且工作质量更胜一筹。
例二,某企业为了留住一位欲“东南飞”的“孔雀”,连续三次奖励其万元以上,然而换来的却是不绝于耳的“早晚还得走”。那些忠诚于企业的员工说:“该奖的不奖,不该奖的重奖,再这样,我们不干了!”
例三,某经营陷入困境的公司,为了安抚人心,发给十名坚守岗位的员工千元奖金,结果一位虽偶然脱离过岗位却事业有成的广告创意人员因此不辞而别。
诸如此类的奖励,导致了雇员人心浮动。这让我想起一则“渔夫、蛇与青蛙”的寓言。一次,渔夫出海,偶然发现他的船边游动着一条蛇,嘴里还叼着一只青蛙。渔夫可怜那只青蛙,就从蛇口救走了青蛙,同时找来食物喂蛇,蛇快乐地游走了。渔夫正为自己的善行欣慰时,突然觉得有东西在撞击他的船,原来,蛇又回来了,且嘴里叼着两只青蛙!
寓言告诉我们一个浅显的道理: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奖励得当,种瓜得瓜;奖励不当,种瓜得豆。因此,奖励不能简单从事,需要周密考虑。如果仅凭表象实施奖励,就有可能适得其反。
(摘自《市场报》钟 河/文)
查理·斯瓦伯担任卡耐基钢铁公司总裁时,发现一家钢铁厂产量很落后,便问厂长:“这是怎么回事啊?”
厂长回答:“我好话丑话都说尽了,甚至拿免职来恐吓,可他们软硬不吃,总是懒懒散散。”
正值日班工人下班之时,斯瓦伯向厂长要了支粉笔,问日班领班:“今天炼了几吨钢?”
领班回答:“6吨。”
斯瓦伯用粉笔在地上写下一个大“6”,便离开了。
夜班工人接班时,看到地上的“6”,问是何意。日班工人说:“总裁来了,问我们炼了几吨钢。我们说6吨,他就在地上写了一个‘6’。”
次日早上,日班工人前来上班,发现地上的“6”已被改写为“7”。知道输给了夜班工人,日班工人心里不是滋味,决心给夜班工人一点颜色看看。那一天,他们炼出了10吨钢。
在日、夜班工人你追我赶之下,该厂产量竟跃居公司所有钢铁厂之首。
只用一支粉笔,斯瓦伯便扭转了乾坤:他采用的,正是激将之道。
(摘自《徐州矿工报》)
批评的精要是诱导
陶行知当校长时,有一天,看到一位男生用砖头砸同学,便叫他到办公室等候。
当陶行知回到办公室时,那男孩已等在那里了。陶行知掏出一颗糖给这位同学:“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比我先到办公室。”
接着,陶行知又掏出一颗糖:“这也是给你的,我不让你打同学,你立即住手,说明你尊重我。”
陶行知再掏出第三颗糖说:“据我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说明你很有正义感,我再奖励你一颗。”
男孩感动得哭了:“校长,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能采取这种方式。”
“你已认错,我再奖励你一颗。”陶行知掏出第四颗糖说,“我的糖发完了,谈话也结束了。”
员工如果犯了错,该批评的一定要批评,该惩罚的一定要惩罚,但你是否想到把批评变成表扬,把惩罚变成奖励?
陶行知用四颗糖告诉我们:批评的精要是诱导。
(摘自《生意场》盖烈夫/文)
莫让奖励成为“不甜的蜜”
必要的奖励能调动起人们的积极性,焕发起工作热情,所谓“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因此,有人称奖励为“神奇的一滴蜜”。然而,现实中也有“不甜的蜜”。
例一,某廠奖励了一位看起来最忙碌、每天工作时间最长的员工,却收到一封员工的来信,说是获奖者一天的工作量,他两个小时就可以完成,而且工作质量更胜一筹。
例二,某企业为了留住一位欲“东南飞”的“孔雀”,连续三次奖励其万元以上,然而换来的却是不绝于耳的“早晚还得走”。那些忠诚于企业的员工说:“该奖的不奖,不该奖的重奖,再这样,我们不干了!”
例三,某经营陷入困境的公司,为了安抚人心,发给十名坚守岗位的员工千元奖金,结果一位虽偶然脱离过岗位却事业有成的广告创意人员因此不辞而别。
诸如此类的奖励,导致了雇员人心浮动。这让我想起一则“渔夫、蛇与青蛙”的寓言。一次,渔夫出海,偶然发现他的船边游动着一条蛇,嘴里还叼着一只青蛙。渔夫可怜那只青蛙,就从蛇口救走了青蛙,同时找来食物喂蛇,蛇快乐地游走了。渔夫正为自己的善行欣慰时,突然觉得有东西在撞击他的船,原来,蛇又回来了,且嘴里叼着两只青蛙!
寓言告诉我们一个浅显的道理: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奖励得当,种瓜得瓜;奖励不当,种瓜得豆。因此,奖励不能简单从事,需要周密考虑。如果仅凭表象实施奖励,就有可能适得其反。
(摘自《市场报》钟 河/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