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著名艺术家豪泽尔指出:人可以生来成为艺术家,但成为鉴赏家却必须经过教育。这就是强调一个学习的过程。作为文化教育及审美教育的美术鉴赏课,是对学生进行认识美和评价美教育的专设课程。因此,上好美术鉴赏课不但可以开拓学生视野,增长知识,还可以在潜移默化的教育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积极的作用。
一、分析当前高中美术鉴赏教学的现状
高中美术鉴赏课存在的问题在高考这样一个大背景下,整个高中阶段的美术课往往不被学生重视。完全忽视了美术课在创造力和想象力方面的培养和引导作用。由于对美术的“轻视”,许多学生依旧在美术课堂做着其他科目的作业、看其他书籍,更有甚者直接在上课时间睡觉。对于这些的学生,即使教师分析得头头是道,无懈可击,学生也只会听得云里雾里,索然无味。久而久之,美术作品在学生眼里会变得深不可测、高不可攀,这势必挫伤学生上好欣赏课的积极性,从而影响教学效果。长此以往,将导致高中美术教育的最终目标无法实现,艺术教育在高中阶段名存实亡。
二、构建高中美术鉴赏课的新型教学。
1、转变教师角色与观念是上好美术课的重要前提
当课程由专制走向民主,由封闭走向开放,教学被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将分享彼此的知识和经验,交流彼此的感受和体验。
教师作为课堂的主导者,在高中美术鉴赏课中一定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为了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和参与性,我对每个要点都尽可能的以问题的形式提问学生:例如在《新的实验》一课中,基于本单元所学的课题。让学生以辩论的形式对这课中“传统艺术中的审美规则不能评定现代实验性的艺术”这一论点按分小组的形式进行正反两方的辩论。这种新的总结形式激发了学生们学习的兴趣。经过一番激烈的辩论后,最后请正反双方派出选手进行总结。
通过辩论形式的设计使我感觉到:首先,教师要把主要精力转到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培养学习能力上来,要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学习的学习,从而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
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寻找,收集和利用学习资源,营造开放式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始终在课堂上处于一种积极的,活泼的,兴奋的状态。引导学生围绕问题的核心进行探索和讨论,建立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引导学生分享彼此的思想成果,并重新审视自己的想的下一代。
2、结合实际,教学形式多变以吸引学生是上好美术课的重要保证
在美术欣赏的教学中,为激发学生欣赏美术作品的兴趣,避免学生产生厌学情绪,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教学。
其一、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将一些优秀的作品汇集在一起,在欣赏过程中,将不同地区的风土人情、地域地貌、人文景观、历史知识等有机组合在一起,再配上当地音乐,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更深入地了解作品的内涵。
其二、加强直观教学,培养学生兴趣
在欣赏与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发表自己观点的机会,千万不要只注重于“纸上谈兵”。让学生亲自体验、感受诸如材质与肌理之美。比如在鉴赏油画作品时,教师可以自己把自己绘制的油画作品以及油画材料,工具等等,在课堂上让学生去运用多种感官亲身体会,这不但更有效地增加了学生的兴趣,而且会对教师产生敬佩之情,能够更好地在教学活动中配合教师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及时接收反馈信息,以提高教学效果。
其三、讲究教学艺术,探索正确方法
在美术欣赏课中,欣赏到范宽的《溪山行旅图》中,要怎样让学生体会一幅画中“言不尽意、意在画外”的奥妙呢?可以通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位老画师出了个“深山藏寺”的题目,令其弟子作画。大弟子画了一座山,山中有一座庙:二弟子也画了一座山,树木掩映下露出庙宇的屋顶,远远望去颇有点“藏”的味道;而三弟子思忖良久后,画了一座山,一条河,一个和尚挑着水往山里走。三者相比,显然后者高人一筹,含蓄地体现了主题,余味隽永,含不尽之意于画外,自然得到老画师的赞赏。这种言不尽意、意在画外的无尽妙处给我们以非凡的启示:艺术手段的精深微妙,可应用于教学艺术之中。古人论画,常有无法中有法、人乎规矩之中又超乎规矩之外的说法。教学艺术的本质在于合乎教学规律并具有独创性。“深山藏寺”给予我们的微妙领悟应用于美术欣赏教学实践中,给学生留下思考的余地,启发学生的新思维,寓教育于艺术良方之中,寓教育于文化艺术之中,教学艺术因之而升华,教学也因此富有个性魅力。这样的教学方式,既生动活泼又紧扣主题。学生的学习兴趣陡然攀升,而且能够针对一些表现手法对号入座,逐步理解和学会欣赏。
其四、丰富实践活动,锻炼自主能力
教导学生走出理论课堂进行实践,引导学生进行绘画写生、参观画展、进行鉴赏交流等,适时把学生实践成果进行展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达到从根本上提高学生审美素质的目标。
三、结束语
总之,在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不能只重视学生文化课的学习,德智体美劳成了教育改革中的重头戏,对于高中美术鉴赏在贯彻素质教育中的作用与成绩,我们有目共睹。高中美术鉴赏课程,就是要通过对美术的学习与欣赏,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让学生通过对美的体验来提高自身的素质,从而大幅度提高学生对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感知能力、鉴别能力、欣赏能力和创造能力。
一、分析当前高中美术鉴赏教学的现状
高中美术鉴赏课存在的问题在高考这样一个大背景下,整个高中阶段的美术课往往不被学生重视。完全忽视了美术课在创造力和想象力方面的培养和引导作用。由于对美术的“轻视”,许多学生依旧在美术课堂做着其他科目的作业、看其他书籍,更有甚者直接在上课时间睡觉。对于这些的学生,即使教师分析得头头是道,无懈可击,学生也只会听得云里雾里,索然无味。久而久之,美术作品在学生眼里会变得深不可测、高不可攀,这势必挫伤学生上好欣赏课的积极性,从而影响教学效果。长此以往,将导致高中美术教育的最终目标无法实现,艺术教育在高中阶段名存实亡。
二、构建高中美术鉴赏课的新型教学。
1、转变教师角色与观念是上好美术课的重要前提
当课程由专制走向民主,由封闭走向开放,教学被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将分享彼此的知识和经验,交流彼此的感受和体验。
教师作为课堂的主导者,在高中美术鉴赏课中一定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为了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和参与性,我对每个要点都尽可能的以问题的形式提问学生:例如在《新的实验》一课中,基于本单元所学的课题。让学生以辩论的形式对这课中“传统艺术中的审美规则不能评定现代实验性的艺术”这一论点按分小组的形式进行正反两方的辩论。这种新的总结形式激发了学生们学习的兴趣。经过一番激烈的辩论后,最后请正反双方派出选手进行总结。
通过辩论形式的设计使我感觉到:首先,教师要把主要精力转到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培养学习能力上来,要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学习的学习,从而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
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寻找,收集和利用学习资源,营造开放式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始终在课堂上处于一种积极的,活泼的,兴奋的状态。引导学生围绕问题的核心进行探索和讨论,建立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引导学生分享彼此的思想成果,并重新审视自己的想的下一代。
2、结合实际,教学形式多变以吸引学生是上好美术课的重要保证
在美术欣赏的教学中,为激发学生欣赏美术作品的兴趣,避免学生产生厌学情绪,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教学。
其一、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将一些优秀的作品汇集在一起,在欣赏过程中,将不同地区的风土人情、地域地貌、人文景观、历史知识等有机组合在一起,再配上当地音乐,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更深入地了解作品的内涵。
其二、加强直观教学,培养学生兴趣
在欣赏与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发表自己观点的机会,千万不要只注重于“纸上谈兵”。让学生亲自体验、感受诸如材质与肌理之美。比如在鉴赏油画作品时,教师可以自己把自己绘制的油画作品以及油画材料,工具等等,在课堂上让学生去运用多种感官亲身体会,这不但更有效地增加了学生的兴趣,而且会对教师产生敬佩之情,能够更好地在教学活动中配合教师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及时接收反馈信息,以提高教学效果。
其三、讲究教学艺术,探索正确方法
在美术欣赏课中,欣赏到范宽的《溪山行旅图》中,要怎样让学生体会一幅画中“言不尽意、意在画外”的奥妙呢?可以通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位老画师出了个“深山藏寺”的题目,令其弟子作画。大弟子画了一座山,山中有一座庙:二弟子也画了一座山,树木掩映下露出庙宇的屋顶,远远望去颇有点“藏”的味道;而三弟子思忖良久后,画了一座山,一条河,一个和尚挑着水往山里走。三者相比,显然后者高人一筹,含蓄地体现了主题,余味隽永,含不尽之意于画外,自然得到老画师的赞赏。这种言不尽意、意在画外的无尽妙处给我们以非凡的启示:艺术手段的精深微妙,可应用于教学艺术之中。古人论画,常有无法中有法、人乎规矩之中又超乎规矩之外的说法。教学艺术的本质在于合乎教学规律并具有独创性。“深山藏寺”给予我们的微妙领悟应用于美术欣赏教学实践中,给学生留下思考的余地,启发学生的新思维,寓教育于艺术良方之中,寓教育于文化艺术之中,教学艺术因之而升华,教学也因此富有个性魅力。这样的教学方式,既生动活泼又紧扣主题。学生的学习兴趣陡然攀升,而且能够针对一些表现手法对号入座,逐步理解和学会欣赏。
其四、丰富实践活动,锻炼自主能力
教导学生走出理论课堂进行实践,引导学生进行绘画写生、参观画展、进行鉴赏交流等,适时把学生实践成果进行展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达到从根本上提高学生审美素质的目标。
三、结束语
总之,在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不能只重视学生文化课的学习,德智体美劳成了教育改革中的重头戏,对于高中美术鉴赏在贯彻素质教育中的作用与成绩,我们有目共睹。高中美术鉴赏课程,就是要通过对美术的学习与欣赏,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让学生通过对美的体验来提高自身的素质,从而大幅度提高学生对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感知能力、鉴别能力、欣赏能力和创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