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把一切归咎于全球变暖

来源 :南风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a651204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耸人听闻很长一段时间成为全球气候变暖论述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早在1997年,美国前副总统艾尔·戈尔告诉我们气候变暖会使厄尔尼诺现象变得更严重,但并没有发生。“绿色和平”组织和许多其他组织也告诉大家,数年后我们将会遇到更加猛烈的飓风。可事实上,过去6年中,全球飓风能量下降到19世纪70年代以来的最低水平,而在美国,则留下了最长时间没有严重飓风灾害的纪录。
  但这种“恐吓”并没有由此停住。世界自然基金会在2004年宣布北极熊将在本世纪末灭绝,而且这种不幸会从哈得逊湾开始,那里的北极熊到2012年将停止繁衍,濒临灭绝,但现在这些熊不也活得好好的?关于气候变暖的类似说法比比皆是,之前还说过会给欧洲或佛蒙特州带来疟疾灾害。但同样喜剧性的是,事实证据总跟这些吓人的说法相反,过去10年里,疟疾导致的死亡率下降超过25%。
  这些言论是可以理解的,一些关注气候变暖的权威专家们,无奈于当前几乎没有关于气候变暖的政治关注和解决措施,只能把夸张当成捷径来吸引关注。但问题是,当这些令人惊恐的“副作用”一旦被证明是错的,人们以后就不太爱听有关气候变暖的言论,甚至是那些合理正确的论据。事实上,全球变暖的怀疑声也是一路高涨,因为错误警报已经变得越发地刺耳了。
  此外,把每个问题的主因都归根到全球气候变暖,那么大多问题的解决就会自然而然地落到二氧化碳的减排上,尽管一直以来这是一个最低效、最昂贵、最微利的方法。
  近来又出现一则关于全球变暖的最新的夸张言论—《新闻周刊》有一篇文章高调地声明,日益升高的气候预示着“面食时代的结束”。所有的主要农作物—大米、玉米、小麦—正在气候变暖的恶劣环境中煎熬着,据文章叙述,小麦还是最不耐高温的。所以随着温度的上升,我们将会看到面条和面包的“震撼高价”。其实此文的中心思想直接明确:“如果人们想继续吃面食,那么必须积极行动起来对抗全球气候变暖。”
  这种论调几乎完全错误。由于更高产量的农作物品种以及农民更好地利用了化肥、农药、水利灌溉,所有主要农作物的产量在近几十年间一直飙升。而且,二氧化碳作为一种化肥,在过去30年,它的增加大概也带来农作物的全球产量3%以上的增长。
  变暖的气候可能损害一些作物,也可能会惠及其他作物。由于大多数农作物已经在最适合它们的地方生长,如果气候模型改变,农民调整力度不够或完全不作为的话,那么产量下降也不足为奇。事实上,农民自己也会调整适应,特别是有一个世纪作为过渡期。他们将会更早地播种,更多地选择一些喜光喜热的品种,或者是完全改变他们的农作物品种。还有,当小麦和谷物在加拿大和俄罗斯等国北部的播种可行性越来越高时,你甚至会看到更多的机会随之而来。
  国际应用系统分析研究所进行了一项最大规模的研究,包括气候影响、二氧化碳肥料、适应性等,最后显示,到2050年,农作物产量将增加40.7%。当然,没有全球气候变暖,可能产量还会再上升0.5%。而全球气候变暖了,可能食物价格下降的幅度缓冲了一些,但我们的意大利面条的供应还是安全的。
  当然,这并不是说全球变暖对农作物没有任何影响。但可以肯定的是,二氧化碳的减排是帮助世界贫困和饥饿人口的一个尤其无效的方法。即使我们努力达成了—在付出高昂代价之后—排放量大降,但我们所实现的仅仅是让全球气温降低了那么一点点。同时,比方说,我们接受了生物燃料,那我们基本上等于在车上燃烧食物,这样一来还会造成食物价格飙升,饥饿情况恶化呢。
  如果我们在适应气候变暖时能把重点放在让贫困国家把额外的二氧化碳作为化肥进行利用的话,我们将会促成更大的好事。这意味着对于农作物研究作出更大的投资以研发出更强悍更高产的品种,同时建设更多的水利工程,提供更充分的农药和化肥。
  再者,即使是最贫穷的发展中国家也会在本世纪中叶变得更加富有,届时,他们对小麦的消费并不是取决于种植在自己的国家里,而是取决于全球粮食价格和地方收入。
  这也强调了往自由贸易方向努力的重要性,由此保证了廉价农作物的产量,同时也增加了非农业地区的工薪。而全球变暖的耸人听闻事例只是将我们的注意力转移到最低效的解决方法上。
  本文由Project Syndicate 授权 《南风窗》 独家刊发中文版,作者是哥本哈根商学院客座教授、哥本哈根共识中心创办人、 《外交政策》2012年全球百位思想家之一。
  翻译: 李斯
其他文献
当11月15日晚上《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发布之后,人们沸腾了,新一届领导班子用一年的时间,捧出了中国未来的蓝图,蓝图之壮丽,超出预期。  35年前,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中国改革的大幕,经过了上世纪80年代的全民受益和90年代的利益分化,再到本世纪的利益割据,中国的改革走过激情四射的年代之后,似乎日趋停滞了,所有的局部改革都已经无关痛痒,所有人们期待的改革好像都已无法推动。中
在13世纪,英国有一位醉心自然哲学的圣方济各教士,他高傲孤耿,处处碰壁,饱受压制,连发表著作的权利也被修会剥夺,幸而时来运转,旧交平步青云,当上教皇,于是得以应邀,将平生所学熔铸为数部著作呈献。他的书开宗明义说:“凭借知识的光芒,上主教会得以统治,信众国度得以节制,尚未信教者将会归宗,而超卓的知识足以制服怙恶不悛者,基督徒再不必流血牺牲,就可以将他们驱逐至教会境外。”书中所谓“知识”,主要指当时刚
从南海风波到中东变局,从湄公河船员遇难到苏丹人质事件,国际问题越来越受到普通中国人的关注。中国民众,尤其是网民,虽然不能直接影响中国外交决策,但却是中国外交转型的推动力量。民众对国际问题的认识,远远超出了学术界所讨论的“三个主义”或者几种范式的界限,民众国际观的多元化是中国社会思潮多元化的表征,也是中国内政困境的镜像。    国际观多元化折射中国社会复杂性  从网络上纷繁复杂的争论中,大体可以归纳
塑化剂事件延烧,真正的暴风中心并不在蓝绿政党斗争。虽然在台湾,各公共议题常被简化为蓝绿的立场对决,但塑化剂对日常饮食影响层面广,民众聚焦于食品健康安全议题,并未理会蓝绿政客的搅和。讽刺的是,对比大陆三聚氰胺事件,民进党借机挑动统独议题,但在塑化剂事件,反而倒打自己一耙,不仅先前执政8年抓不出问题,这次还轮到台湾食品“黑心”了,民进党难圆其说,毫无着力点。  真正躲藏在暴风眼、享受平静的却是长期使用
我所说的“一国两制”有我们台湾的制度也需要大陆的配合。一方面是台湾没有实施的诚意,大陆对我们的了解也有限。所以才又把它提出来,希望两岸的政府了解到一个离岛的处境。金门有地理区位优势,为什么不把这优势加以发挥呢?    编者按:  金门是距离祖国大陆最近的台湾城市,最窄处仅2310米。除了现有的厦金“小三通”航线外,十多年前,就有人提出在两地之间兴建一座“厦金大桥”,进一步缩短厦金两地之间的距离。随
时间过得真快,奥运会好像刚在北京开完,又要在伦敦开了。在北京奥运会到来前,不少人憧憬它会给中国带来什么。那些宏大的设想大都没有实现,但也给北京带来了些许的变化,比如乘地铁要安检,再比如规定公共场所要禁烟。  2008年5月1日,北京正式开始实施《北京市公共场所禁止吸烟范围若干规定》,将餐厅、网吧、公园、游乐场、机场、火车站、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办公场所等列为禁止吸烟的区域。考虑到可操作性的问题,《规
对于党群关系,中共第一代领导人毛泽东曾经有过一个很形象的比喻:“党群关系好比鱼水关系。如果党群关系搞不好,社会主义制度就不可能建成;社会主义制度建成了,也不可能巩固。”在第一代领导人的党建思想中,什么样的党群关系、干群关系,是关系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政权性质的核心问题。正如毛泽东自己作的区分那样,“我们跟国民党相反,他们是以一个贵族的姿态、老爷派头在人民中出现,我们是以一个普通劳动者的姿态在人民中出
2011年8月22日,利比亚过渡委员会武装攻占首都的黎波里,当时的世界曾在这一捷报的冲击下,一度相信利比亚终于赢来了久违的和平,相信卡扎菲倒台指日可待。然而,就在9月9日,也就是首都被攻陷半个多月后,利国第一个反卡扎菲政党利比亚民主党的创始人艾哈穆德·沙巴尼却在利比亚驻伦敦大使馆外,遭到该国极端势力驾驶一辆套牌轿车的冲撞式刺杀。所幸民主党党魁躲闪及时,左腿缝24针后,暂无生命危险。目前,新苏格兰场
我曾对一座城心怀欢喜。上个世纪末,我临毕业去那找工作,寄居在一个城中村,和一群湖南来的年轻人住在一起。这些年轻人以办假证为业,身份证、暂住证、毕业证、学历证、英语四六级证、结婚证、通行证等等无所不包,他们晚上到处贴小广告、涂写,然后白日里无所事事地喝茶、抽烟、看报纸,一旦挂在床头的BP机响起,就是生意来临时。  那个时候,我们都曾因为没有暂住证而时常提心吊胆,那么多的人因为没有各种证件而觅食艰难,
2013年10月12日中午1时许,太阳很大,77岁的会新扛着锄头走过一片青中吐黄的稻田,稻谷快要收成了。  在他的记忆当中,因为插栽有先后,村里的稻谷成熟也有先后,谁家的稻谷先熟了,就会请别家的劳力帮着收割,次第进行。现如今,这个传统早已无以为继,因为村里种稻谷的,就剩下他一户。  其实,村民也正如次第成熟的稻谷,分批次被城市收割,剩下的“晚熟者”,就被遺弃在田地里,孤寂,寥落。大片的良田同时被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