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英语课堂设疑的现状
在平时教学中,不少教师由于教学观念滞后,仍采用“一刀切,齐步走”、“直接告诉法”等教学方法,于是优生“吃不饱”,中等生提不高,后进生“吃不了”的局面就屡见不鲜。近年来,尽管部分教师试着改变这种状况,可吃不准新教材的新思想,对设疑的意义、策略又不能把握,他们设计的问题往往是层次没差异、形式单一、内容枯燥、语言乏味,多属于“敛聚性”的问题。时间一长便出现好学生回答的多,中等生或偏下生机缘少;一问一答的多,独立思考的少;直接或间接给答案的多,分析论证的少等现象,课堂设疑就显得低质低效了。长此以往,就难以调动全体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严重地制约学生学习的可持续性和创造性。
二、课堂设疑的相关要素
1.注意学生的差异
受遗传、环境和教育诸因素的影响,学生的性格、认知水平、能力倾向都有差异,教师应避免盲目性,克服随意性,注意学生的差异性,多留点时间给学生做“热身活动”,进行分层设疑。
(1)低层次设疑。这种设疑一般以“敛聚性”问题为主,问题内容明确、条件充分,只要求用唯一答案明了准确地回答。其目的是让学生把已学的知识进行强化记忆,并为高层次逻辑思维奠定基础。
(2)高层次设疑。“发散性”的问题,答案是开放性的,它不追求唯一的答案。则要求学生整理、整合大量的已学知识,并想象和创新。它涉及社会、背景知识与生活经验,进一步把握文章与主题有联系的思想与信息。教师在学生对文章有表层理解的基础上,可深入提问。另外,教师除了在问题难度上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外,在内容与形式上也应顾及学生的特长发展。
2.结合英语教材的特点
英语教材的特点是信息多、容量大,把语言的应用作为首要目标。因此,教师应钻研教材的体系和重难点,结合具体的客观情境和学生的认知水平,进行设疑。
(1)顺序设疑。对于时间顺序明显的课文,如人物传记、历史事件等可以按时间顺序提出,对于逻辑性或说明性强的课文可用逻辑顺序法,层层递进,让学生逐步思考。
(2)直观形象设疑。运用简笔画、幻灯片、实物等进行设疑,可使形声结合,增加刺激强度,增强接受效果。
(3)比较、联想设疑。为了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感知,对课文中同时或先后出现的两种性质不同或类似的对象、情节用比较法进行设疑更合适。联想设疑是一种联系实际,并诱发想象的提问法,新教材的题材多样性和现实性较强,这必然会诱导我们在授课活动中更贴近现实生活,令课文内容栩栩如生。
3.适时的课堂设疑
适时的课堂设疑有利于师生双边活动内容的巩固,更有助于学生的探索和创新,把课堂教学推向新的高潮。
(1)开场预测设疑。俗话说:Well begun is halfdone.一场引人入胜的开场白,总能让各位学生在每个阶段都连贯地表现为等待、探索和行动。
(2)课后开放设疑。学生在理解、消化课文内容后,便进入运用语言知识的阶段。这时可提些切合学生实际水平,或略高于学生实际水平的分析性、评价性等开放性的问题。开放式设疑推动学生积极思考,集思广益,互相讨论,自主提问,自主学习,更使师生合作融洽。师生交往、生生交往基本上是以林格论(H.C.Lingren)提出的多网状形式呈现。
三、课堂设疑应注意的问题
心理学认为,课堂设疑最容易引起定向思维,可将教师的“教”转移到学生的“学”,又使学生从被动地学到主动地学,更使学生从“学会”过渡到“会学”。但教师设疑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1.课堂设疑要适度、多样
设疑不是多多益善,要根据适度原则提问,因为课堂设疑本身不是目的,而是启发学生的思维手段。“满堂问”、“满堂灌”都是不可取的。设疑绝不局限于师生问答,可尝试“学生问,学生答”或“学生问,教师答”的形式,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设这样的机会。
2.要给学生时间,让他们热身答疑
学生思维的展开需要一定时间,没经验的教师总是先选学生,后再设疑,这时其他同学不是“待业”就是“下岗”了。还有些性急的教师,一二秒钟内就连叫两个学生,如果无法及时回答,或偶尔有点小毛病,教师便立即进行干预,让他人代替或自己给出答案。倘若教师都能给予学生适当的时间,让他们充分展开思维,设疑的效果可能更好。
3.注意课堂设疑的反馈及处理
学生在设疑和答疑的思维过程中难免出错,教师绝不能抱“见错就纠”的态度,那样会搅乱学生思维的连贯性,也易扼杀学生的积极性。对惯犯的错误不妨采取课堂讨论式,或让他人补充、修正加深印象,对偶发的小毛病必要时给予启发。对回答问题正确或很棒则要表扬鼓励,树立示范。同时,学生回答课堂设疑后教师一定要及时收集反馈信息,恰当地处理。只有这样,课堂设疑才能高质高效,更符合新教材“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
(责编黄桂坚)
在平时教学中,不少教师由于教学观念滞后,仍采用“一刀切,齐步走”、“直接告诉法”等教学方法,于是优生“吃不饱”,中等生提不高,后进生“吃不了”的局面就屡见不鲜。近年来,尽管部分教师试着改变这种状况,可吃不准新教材的新思想,对设疑的意义、策略又不能把握,他们设计的问题往往是层次没差异、形式单一、内容枯燥、语言乏味,多属于“敛聚性”的问题。时间一长便出现好学生回答的多,中等生或偏下生机缘少;一问一答的多,独立思考的少;直接或间接给答案的多,分析论证的少等现象,课堂设疑就显得低质低效了。长此以往,就难以调动全体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严重地制约学生学习的可持续性和创造性。
二、课堂设疑的相关要素
1.注意学生的差异
受遗传、环境和教育诸因素的影响,学生的性格、认知水平、能力倾向都有差异,教师应避免盲目性,克服随意性,注意学生的差异性,多留点时间给学生做“热身活动”,进行分层设疑。
(1)低层次设疑。这种设疑一般以“敛聚性”问题为主,问题内容明确、条件充分,只要求用唯一答案明了准确地回答。其目的是让学生把已学的知识进行强化记忆,并为高层次逻辑思维奠定基础。
(2)高层次设疑。“发散性”的问题,答案是开放性的,它不追求唯一的答案。则要求学生整理、整合大量的已学知识,并想象和创新。它涉及社会、背景知识与生活经验,进一步把握文章与主题有联系的思想与信息。教师在学生对文章有表层理解的基础上,可深入提问。另外,教师除了在问题难度上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外,在内容与形式上也应顾及学生的特长发展。
2.结合英语教材的特点
英语教材的特点是信息多、容量大,把语言的应用作为首要目标。因此,教师应钻研教材的体系和重难点,结合具体的客观情境和学生的认知水平,进行设疑。
(1)顺序设疑。对于时间顺序明显的课文,如人物传记、历史事件等可以按时间顺序提出,对于逻辑性或说明性强的课文可用逻辑顺序法,层层递进,让学生逐步思考。
(2)直观形象设疑。运用简笔画、幻灯片、实物等进行设疑,可使形声结合,增加刺激强度,增强接受效果。
(3)比较、联想设疑。为了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感知,对课文中同时或先后出现的两种性质不同或类似的对象、情节用比较法进行设疑更合适。联想设疑是一种联系实际,并诱发想象的提问法,新教材的题材多样性和现实性较强,这必然会诱导我们在授课活动中更贴近现实生活,令课文内容栩栩如生。
3.适时的课堂设疑
适时的课堂设疑有利于师生双边活动内容的巩固,更有助于学生的探索和创新,把课堂教学推向新的高潮。
(1)开场预测设疑。俗话说:Well begun is halfdone.一场引人入胜的开场白,总能让各位学生在每个阶段都连贯地表现为等待、探索和行动。
(2)课后开放设疑。学生在理解、消化课文内容后,便进入运用语言知识的阶段。这时可提些切合学生实际水平,或略高于学生实际水平的分析性、评价性等开放性的问题。开放式设疑推动学生积极思考,集思广益,互相讨论,自主提问,自主学习,更使师生合作融洽。师生交往、生生交往基本上是以林格论(H.C.Lingren)提出的多网状形式呈现。
三、课堂设疑应注意的问题
心理学认为,课堂设疑最容易引起定向思维,可将教师的“教”转移到学生的“学”,又使学生从被动地学到主动地学,更使学生从“学会”过渡到“会学”。但教师设疑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1.课堂设疑要适度、多样
设疑不是多多益善,要根据适度原则提问,因为课堂设疑本身不是目的,而是启发学生的思维手段。“满堂问”、“满堂灌”都是不可取的。设疑绝不局限于师生问答,可尝试“学生问,学生答”或“学生问,教师答”的形式,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设这样的机会。
2.要给学生时间,让他们热身答疑
学生思维的展开需要一定时间,没经验的教师总是先选学生,后再设疑,这时其他同学不是“待业”就是“下岗”了。还有些性急的教师,一二秒钟内就连叫两个学生,如果无法及时回答,或偶尔有点小毛病,教师便立即进行干预,让他人代替或自己给出答案。倘若教师都能给予学生适当的时间,让他们充分展开思维,设疑的效果可能更好。
3.注意课堂设疑的反馈及处理
学生在设疑和答疑的思维过程中难免出错,教师绝不能抱“见错就纠”的态度,那样会搅乱学生思维的连贯性,也易扼杀学生的积极性。对惯犯的错误不妨采取课堂讨论式,或让他人补充、修正加深印象,对偶发的小毛病必要时给予启发。对回答问题正确或很棒则要表扬鼓励,树立示范。同时,学生回答课堂设疑后教师一定要及时收集反馈信息,恰当地处理。只有这样,课堂设疑才能高质高效,更符合新教材“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
(责编黄桂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