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与创新

来源 :当代音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hu8504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理念始终处于一种摇摆不定的状态,时至今日,也难说真正形成了一个共识。从现实的角度出发,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在发展理念的设定上,应进一步明确以“更新”为核心的发展理念,这样才能使自身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和发展。这既是中华民族文化属性所决定的必然,同时也是多元文化时代所赋予我们的使命。
  [关键词]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省思;构想;传统;更新
  [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7-2233(2020)12-0015-03
  中国民族声乐艺术是一个十分宽泛的概念,有着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上来讲,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包括传统戏曲、曲艺、地方民歌等传统民族声乐艺术形式,以及20世纪30年代以来,以传统民族声乐为基础,同时融合现代声乐艺术而形成的现代民族声乐艺术,狭义上的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则专指后者。所谓现代民族声乐,又称民族唱法,它既继承发扬了传统的民歌演唱方法,又吸收了西洋美声唱法的先进经验和技巧,是融会贯通而成的一种唱法。[1]本文所论之中国民族声乐亦专指其狭义上的现代民族声乐艺术。
  中国民族声乐艺术自20世纪40年代开始萌芽,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的71年间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逐渐形成了自身的风格和艺术形态。在这一过程中,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在发展理念上并非一帆风顺,从20世纪上半页的全盘西化,到六七十年代的“土洋之争”,再到近三四十年来的所谓“立足传统”,或“向传统汲取养分”等,可以说,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理念始终处于一种摇摆不定的状态,时至今日,也难说真正形成了一个共识。这在一定程度上也直接导致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始终不能形成一股发展合力,也就始终没有形成一个较为成熟的艺术体系和学科架构。这便促使我们的民族声乐艺术业者们对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理念设定要有一个更加全面和深入的探讨与省思。
  对于任何一种艺术形式来说,明确的艺术理念都是其发展的核心动因所在,那么,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理念到底有哪些可取和偏颇之处?面对新的时代文化和社会环境,我们需确立什么样的发展理念才能使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取得真正的进步?都是必须予以足够重视和深入探讨的议题。
  一、对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发展理念的省思
  如前所述,中国现代民族声乐艺术的形成是建立在传统民族声乐艺术基础之上的,这也是其在演唱方法和表演方面具有鲜明民族特色与风格的根本原因所在。但同时我们也不应忘记,如果不是融合了现代声乐艺术的诸多元素和理念,那么,所谓中国民族声乐艺术,仍然会停留在传统民族声乐“各自为政”的阶段。也就是说,从某种角度来说,中国民族声乐艺术诞生和发展的关键在于其对于现代声乐艺术的融合与借鉴。当然,这并不是要否认传统民族声乐艺术在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发展中所具有的作用,作为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形成的基础和前提,传统民族声乐艺术所起之作用当然也是不可或缺。那么,在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形成过程中,传统与现代到底孰轻孰重,则有必要进行更深入的探讨。
  在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始终在强调“传统”的作用与价值,甚至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还掀起了一场著名的“土洋之争”,当时很多人甚至主张,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尤其在唱法方面,应该全面的保持传统民歌的唱法。这样的理念当然是有失偏颇的,但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传统民族声乐艺术对于现代民族声乐艺术形成所产生的影响力。那么,传统民族声乐艺术对现代民族声乐艺术风格的形成究竟有哪些具体的影响和作用呢?以论者的角度来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作品音乐风格方面,我国传统民族声乐,包括戏曲、曲艺、民歌等,其在调式上基本以五声调式为绝对主流,而这也对中国民族声乐作品的创作风格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在中国民族声乐作品中,五声调式也同样占据了绝对的主流,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北京颂歌》,再到近年来的《梅花引》《关雎》等,皆为如此。
  (二)演唱方法方面,我国的传统民族声乐,无论是戏曲、曲艺还是地方民歌,大多不追求宏大、宽泛的共鸣腔体,而各个注重细腻、婉转的润腔方法,这一点在现代民族声乐艺术中也得到了完整的继承。
  (三)舞台表现方面,中国民族声乐艺术虽然不再像戏曲、曲艺一样对手、眼、身、法、步都有着近乎苛刻的严格要求,但在举手投足、一颦一笑的舞台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动作上却也继承了传统戏曲和曲艺的神韵。
  由此,我们再反观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另一个方面,其在现代声乐艺术中又究竟吸收和借鉴了何种元素和理念呢?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作品创作方式上,中国民族声乐不再如戏曲、曲艺和古曲一样,采用现有曲牌、板腔体式,采用倚声填词的方法进行创作,而是作曲家为每一段歌词编配独有的音乐旋律。虽然现在大多民族声乐歌曲作品在音乐风格上仍然带有较為鲜明的五声调式特征,但从倚声填词到依词谱曲,可谓是一种革命性的根本转变。
  2演唱方法方面,中国民族声乐虽然仍然保持着传统民族声乐的润腔技术和甜、脆、亮的声音特质,但在整体的演唱方法理念和教学理念上却是充分现代化的了。共鸣腔体、气息运用、歌唱位置等,都与现代声乐技术并无二致,而与传统民族声乐的歌唱理念和教学方法相去甚远。
  3舞台表现方面,与传统戏曲和曲艺较大的身段动作运用相比,中国民族声乐艺术舞台表现方式虽然具有一些传统民族声乐艺术的神韵,但整体来看,其已经明显是现代舞台式的了。
  综上所述,在中国民族声乐艺术中,我们首先必须肯定,其确实仍然保留了
  一部分传统民族声乐艺术的神髓与神韵,但总体来看,其无论是在创作方式、演唱方法还是舞台表现上,都完全是现代式的。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我们的传统民族声乐艺术本身便具有极为成熟的艺术形态和艺术理念,其本身已无需在多做更新,我们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创立和发展的初衷也不是要创造出戏曲、曲艺、民歌之外的另一种传统民族声乐艺术,而是要创造出一种真正具有现代性的声乐艺术学科。因此,可以说,就目前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整体呈现状态而言,其自身的艺术元素是现代多于传统的,而我们在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理念上,虽然一直存在这不同形式的“土洋之争”,也在一贯主张“立足传统”,但在本质上,其实一直以更新为主,传统为辅,而事实上这也是符合艺术发展的科学规律的。因为,对于任何一种艺术种类而言,其传统的基因都是天生而自然的,只有更新才需要业者具有更大的勇气、更丰富的知识储备和更大格局的视角得以实现,对于中国民族声乐艺术更是如此。纵观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历程,更新始终是其成长和进步的动力之源,而所谓“立足传统”在绝大部分时候都是一种自然而然的神韵呈现,无需刻意为之。近年来,很多业者对于“立足传统”进行了一定的尝试,如用方言演唱歌曲,在歌曲中插入京剧、越剧唱段等,但这些所谓的“立足传统”或“弘扬传统”的做法总给人一种刻意为之,生硬做作之感,而不达要旨。关键就在于,这些业者并没有明白这样一个道理,一种传统韵味和魅力的表现,其本质是在于不漏痕迹的细节中间,而不在于对传统民族声乐中某些形式的生搬硬套。那么,从客观现实的角度来说,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其实完全不必在纠结于是否坚持了传统,好像如果不高举“立足传统”的大旗,中国民族声乐艺术便会失去自身的民族特性。传统的、民族的血液其实早就融入了我们每一个人的文化基因之中,也必然会自然而然的蕴藏于我们艺术创作和实践的每一个环节。可以说,只要我们还在使用中国的文字创作歌曲、演唱歌曲,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民族特质就必然存在而不会断然消失。所以,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在发展理念的设定上也同样不必纠结于此,而应进一步明确以更新为核心的发展理念,这样才能使自身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和发展。   二、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发展理念的创新
  纵观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历程,对于传统的吸收总是义正严辞、大张旗鼓,但对于新鲜事物的借鉴和采纳却总是半遮半掩、扭扭捏捏。这也使其更新总是稍显滞后,也直接导致了中国民族声乐发展中的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实际上,从现实的角度来看,中国民族声乐艺术要想取得进一步的发展,要想使自身成为一个有着更为成熟艺术形态和学科体系的声乐艺术流派,其关键就在于自身的发展理念要有进一步的“更新”。那么,具体而言,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发展理念的进一步更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声部划分方面。一种声乐艺术形式要想形成自身的鲜明风格并不难,但要想成为一种成熟的声乐流派,就必须具备更加完善的学科体系。对于中国民族声乐艺术来说,要想成为一种真正声乐学派,其首先就要具有完整的声部划分体系,就像美声唱法的男高音、女高音、男中音、女中音、男低音、女低音,以及京剧中的小生与老生、花旦与老旦一样。但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在这方面建设和发展始终不甚理想。迄今为止,只有女高音和男高音两个声部,中低声部始终不存在。因此,从歌者的角度而言,中国民族声乐要想真正进入专业化、科学化的进程,首先应从打造自身完整的声部体系入手,而这就涉及到了当前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歌唱音色审美问题。
  (二)演唱方法方面。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在演唱方法和音色审美上,无论男声还是女生,都对甜、脆、亮有着一贯的追求。但这种独特的声音审美却也直接导致了其只适合高声部,而直接将中低声部拒之门外,因为中低声部无论如何努力,也是不可能发出当前中国民族声乐所追求的甜、脆、亮的音色。这并不是要彻底否定此种音色审美的合理性,客观而言,其在很长一点时间内,在某种程度上确实反映出传统的民族审美取向和要求。但时至今日,我国的社会文化环境和人们的审美标准已经有了极大的变化,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原有的音色美已经不能够满足当前多元化的社会文化审美需求,这就更加要求我们的民族声乐艺术必须要在未来能够开发出更加具有包容性和更丰富表现力的歌唱方法和音色体系。也只有这样,中国民族声乐艺术才能形成自身更加完整的声部体系。
  (三)作品音乐风格方面。如前所述,当前中国民族声乐的歌曲作品,绝大多数采用五声调式,或带有较为鲜明的五声调式风格,几十年来一直如此,时至今日,仍没有明显的突破。诚然,同样的,民族声乐作品大多具有五声调式风格是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五声调式的音乐风格在一定程度上确实能够反映出中华民族传统的音乐审美倾向。但我们同时也必须认识到,从民族性的角度而言,中华民族从来不是一个只具有单一审美的群体,其对外来事物始终是具有十足包容性和接受度的,这也是中华民族能够屹立千年不倒,传承千年不断的根本原因所在。因此,中国民族声乐作品在音乐风格上出现很多五声调式风格并不奇怪,但如果只有五声调式风格,那么这就不能视之为正常,因为这是与中国民族兼收并蓄的民族文化特征所不匹配的。另一方面,从时代文化特征的角度而言,“民族声乐是在不同的时代文化背景下形成的歌唱艺术,其艺术风格也必须要适应不同时代社会文化与大众审美的需求。”[2]20世纪实际是一个以多元文化为主流和主题的时代。在多元文化时代,没有一种理念和风格能够占据绝对的主流,代表一个时代的文化特征和审美风格。就像我们可以用巴洛克、古典、浪漫来为欧洲艺术的发展贴上鲜明的时代标签一样。在多元文化的时代,每种文化形式,每种艺术风格都有自身的受众群体,都有着自身的生存空间和存在必然。因此,中国民族声乐作品单一的五声调式风格当然也就不能满足当前多元文化时代人们的音乐审美需求。所以,可以说无论是从我国民族性的本质还是从当前的时代文化特征角度来讲,我国的民族声乐作品创作,在音乐方面都不应仅仅囿于五声调式的范畴,而需要融入更多样化的音乐风格。事实上,对于任何一种声乐艺术流派来说,丰富类型和风格声乐作品的创作都是其发展和进步的最根本条件之一,在这方面,中国民族声乐艺术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结 语
  总而言之,在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过程中,传统与更新始终是两个绕不开的核心主题。但我们同时也必须清醒的认识到这样一个问题,对于中国民族声乐艺术来说,传统与更新并不能完全等同视之。声乐艺术中传统的继承是一种自然而然的过程,在绝大多数时候都是无需刻意而为之的,而只有不断的革新,才是其发展和进步的根本。“寻求不同民族的风格进而实现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是主要的途径,而作为民族声乐的表达者,如何将情感原则内化为自身且准确传达出来,也正是民族声乐艺术传播的关键所在。”[3]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必须明确坚持传统,但不囿于传统,以锐意创新为核心的创作和实践理念,才能使我们的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取得进一步的完善和进步,才能使其真正成为具有成熟、完整艺术形态和学科体系的声乐学派。这既是中华民族文化属性所决定的必然,同时也是多元文化时代所赋予我们的使命。
  (責任编辑:张洪全)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是2019年7月吉林艺术学院举办的“中国传统音乐学会第21届年会”会议发言。文章以吉林大学教务处本科教学改革项目“‘中国民间音乐概论’系列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为依托,通过三年的教學实践,结合本院及其他兄弟院校的本门系列课程调研结果,因地制宜地分析了目前吉林大学艺术学院“中国传统音乐”系列课程所面临的问题及解决办法、改革方向、改革内容与目标,并力求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进行多元探索。  [关键
期刊
[摘要]《莎乐美》是理查德·斯特劳斯在20世纪初耗时两年创作出的歌剧,将音乐性与戏剧性高度融合,成为世界上经久不衰的歌剧之一。歌剧具有复杂的文化背景与争议。本文基于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结合理查德·斯特劳斯的歌剧《莎乐美》,针对剧中莎乐美这一角色对其人格心理进行分析。分别从“本我”“自我”“超我”三个方面分析莎乐美的心理,揭示了莎乐美在欲望中挣扎逐渐失去自己的本性,反映了人性在生活环境下的不断转
期刊
[摘要]应用型人才培养,是办学思路的转变,转向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發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等方面。音乐学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定位于“本科水平,一专多能”、上手快且有后劲的基层骨干,即不仅具备扎实、实用的专业知识,又具备较强的岗位快速适应能力、分析解决问题和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1]。不仅要遵循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原则,更为重要的是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就业和创业能力的养成。从服务
期刊
[摘要]运用自编调查问卷和贝克焦虑测试量表(BAI),对外国语学院的304名大学生进行线上测试调查,并根据结果选出20名返校被试参与为期1个月的接受式音乐治疗。根据实验前被试BAI得分将20名被试分为高分组(实验组)和低分组(对照组)。结果:高分组个体的BAI得分发生显著差异(t=2885,P=0050)。结论:接受式音乐治疗对改善大学生焦虑情绪确实有较好的效果,半指导性音乐想象技术可以有效地减轻
期刊
[摘要]乔治·格什温是20世纪中有着独特音乐风格与音乐才能的伟大音乐家,他用极具创造力的方法将爵士乐与古典音乐相结合,创造了别具一格的音乐形式与音乐内容。他的代表作品中最能够体现这一点的是钢琴曲《三首前奏曲》。《三首前奏曲》是乔治·格什温钢琴音乐作品中仅留给世人的前奏曲,是他专门以钢琴为创作题材的音乐作品。《三首前奏曲》有非常大的艺术价值,能够很好地体现乔治·格什温的音乐创作风格,尤其是在爵士音乐
期刊
[摘要]由導演理查德·林克莱特(RichardLinklater)执导的电影《摇滚校园》,讲述了曾经在摇滚乐队担任吉他手和主唱的杜威·费恩在事业和生活都陷入低谷的时候,做了一名冒名顶替的老师,在与孩子们接触的过程中他重新找到了自我,并通过组建摇滚乐队让孩子们迸发出耀眼的音乐光彩的故事。影片故事简单却情节丰富,没有太多的悲伤渲染,结局处手法更是新颖不落俗套。这不是一个关于有关摇滚梦想的故事,也不是一
期刊
[摘要]武汉青年京剧团剧是建国存在于武汉民众乐园的专业京剧团体,是武汉京剧史中不可忽略的重要团体。其成员是由银都京剧茶座一支五六十名女性所组成的全京剧团,常年营业性演出,自负盈亏。1953年底,在武汉市文化局直接领导下全团搬迁至汉口民众乐园二楼长驻演出。武汉市民亲切地称其为“小京班”。其女子京剧坤班的特质是研究我国京剧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京剧;坤班;口诉史  [中图分类号]J605[
期刊
中图分类号]J6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20)12-0001-03  洪湖,既是中国一方大湖的名字,又是湖北一个城市的名字。水大为洪,洪湖的浩瀚之水从远古一直激荡着我们的今天。据说1663年,康熙为寻找失踪的顺治帝来到楚地,见一大湖烟波浩渺,问其成因,随从说是洪水冲湍而成,遂名洪湖。洪湖的水湿了帝王衣袖仅是它历史上的一个小小插曲,真正使它扬名天下的,却是中国亘古未有
期刊
[摘 要]本文以武汉音乐学院作曲系青年教师王涵2017年于“作曲系教师新作品音乐会”首演的长笛独奏《孑然》为例,阐述其作品所蕴含的创作手法与意境。  [关键词]孑然;长笛独奏;音响;意境  同事王涵[1]三年前从法国回国,在作曲系教授配器和作曲,在和他的日常交流中,可以明晰地感觉到他沉稳和耐性。回国后的他逐步适应了国内音乐专业教育的方式与习惯,一门心思、极为认真地在各种场合批改着学生的作业,哪怕是
期刊
[摘 要]戏曲艺术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具有深厚的艺术及文化内涵,虽起源于民间,但在全国乃至世界都极具影响力。在新媒体盛行的当下,传统戏曲艺术的发展受到了极大的冲击,虽然具有稳固的受众群体,但难以吸引当代青年的关注。随着戏曲元素与中国电影的融合,戏曲艺术焕发了新的活力,也使中国电影的内涵进一步深化。我国电影,尤其是民族电影与戏曲艺术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越来越多的电影导演借鉴戏曲的美学元素、表演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