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理念始终处于一种摇摆不定的状态,时至今日,也难说真正形成了一个共识。从现实的角度出发,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在发展理念的设定上,应进一步明确以“更新”为核心的发展理念,这样才能使自身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和发展。这既是中华民族文化属性所决定的必然,同时也是多元文化时代所赋予我们的使命。
[关键词]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省思;构想;传统;更新
[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7-2233(2020)12-0015-03
中国民族声乐艺术是一个十分宽泛的概念,有着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上来讲,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包括传统戏曲、曲艺、地方民歌等传统民族声乐艺术形式,以及20世纪30年代以来,以传统民族声乐为基础,同时融合现代声乐艺术而形成的现代民族声乐艺术,狭义上的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则专指后者。所谓现代民族声乐,又称民族唱法,它既继承发扬了传统的民歌演唱方法,又吸收了西洋美声唱法的先进经验和技巧,是融会贯通而成的一种唱法。[1]本文所论之中国民族声乐亦专指其狭义上的现代民族声乐艺术。
中国民族声乐艺术自20世纪40年代开始萌芽,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的71年间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逐渐形成了自身的风格和艺术形态。在这一过程中,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在发展理念上并非一帆风顺,从20世纪上半页的全盘西化,到六七十年代的“土洋之争”,再到近三四十年来的所谓“立足传统”,或“向传统汲取养分”等,可以说,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理念始终处于一种摇摆不定的状态,时至今日,也难说真正形成了一个共识。这在一定程度上也直接导致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始终不能形成一股发展合力,也就始终没有形成一个较为成熟的艺术体系和学科架构。这便促使我们的民族声乐艺术业者们对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理念设定要有一个更加全面和深入的探讨与省思。
对于任何一种艺术形式来说,明确的艺术理念都是其发展的核心动因所在,那么,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理念到底有哪些可取和偏颇之处?面对新的时代文化和社会环境,我们需确立什么样的发展理念才能使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取得真正的进步?都是必须予以足够重视和深入探讨的议题。
一、对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发展理念的省思
如前所述,中国现代民族声乐艺术的形成是建立在传统民族声乐艺术基础之上的,这也是其在演唱方法和表演方面具有鲜明民族特色与风格的根本原因所在。但同时我们也不应忘记,如果不是融合了现代声乐艺术的诸多元素和理念,那么,所谓中国民族声乐艺术,仍然会停留在传统民族声乐“各自为政”的阶段。也就是说,从某种角度来说,中国民族声乐艺术诞生和发展的关键在于其对于现代声乐艺术的融合与借鉴。当然,这并不是要否认传统民族声乐艺术在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发展中所具有的作用,作为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形成的基础和前提,传统民族声乐艺术所起之作用当然也是不可或缺。那么,在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形成过程中,传统与现代到底孰轻孰重,则有必要进行更深入的探讨。
在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始终在强调“传统”的作用与价值,甚至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还掀起了一场著名的“土洋之争”,当时很多人甚至主张,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尤其在唱法方面,应该全面的保持传统民歌的唱法。这样的理念当然是有失偏颇的,但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传统民族声乐艺术对于现代民族声乐艺术形成所产生的影响力。那么,传统民族声乐艺术对现代民族声乐艺术风格的形成究竟有哪些具体的影响和作用呢?以论者的角度来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作品音乐风格方面,我国传统民族声乐,包括戏曲、曲艺、民歌等,其在调式上基本以五声调式为绝对主流,而这也对中国民族声乐作品的创作风格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在中国民族声乐作品中,五声调式也同样占据了绝对的主流,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北京颂歌》,再到近年来的《梅花引》《关雎》等,皆为如此。
(二)演唱方法方面,我国的传统民族声乐,无论是戏曲、曲艺还是地方民歌,大多不追求宏大、宽泛的共鸣腔体,而各个注重细腻、婉转的润腔方法,这一点在现代民族声乐艺术中也得到了完整的继承。
(三)舞台表现方面,中国民族声乐艺术虽然不再像戏曲、曲艺一样对手、眼、身、法、步都有着近乎苛刻的严格要求,但在举手投足、一颦一笑的舞台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动作上却也继承了传统戏曲和曲艺的神韵。
由此,我们再反观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另一个方面,其在现代声乐艺术中又究竟吸收和借鉴了何种元素和理念呢?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作品创作方式上,中国民族声乐不再如戏曲、曲艺和古曲一样,采用现有曲牌、板腔体式,采用倚声填词的方法进行创作,而是作曲家为每一段歌词编配独有的音乐旋律。虽然现在大多民族声乐歌曲作品在音乐风格上仍然带有较為鲜明的五声调式特征,但从倚声填词到依词谱曲,可谓是一种革命性的根本转变。
2演唱方法方面,中国民族声乐虽然仍然保持着传统民族声乐的润腔技术和甜、脆、亮的声音特质,但在整体的演唱方法理念和教学理念上却是充分现代化的了。共鸣腔体、气息运用、歌唱位置等,都与现代声乐技术并无二致,而与传统民族声乐的歌唱理念和教学方法相去甚远。
3舞台表现方面,与传统戏曲和曲艺较大的身段动作运用相比,中国民族声乐艺术舞台表现方式虽然具有一些传统民族声乐艺术的神韵,但整体来看,其已经明显是现代舞台式的了。
综上所述,在中国民族声乐艺术中,我们首先必须肯定,其确实仍然保留了
一部分传统民族声乐艺术的神髓与神韵,但总体来看,其无论是在创作方式、演唱方法还是舞台表现上,都完全是现代式的。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我们的传统民族声乐艺术本身便具有极为成熟的艺术形态和艺术理念,其本身已无需在多做更新,我们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创立和发展的初衷也不是要创造出戏曲、曲艺、民歌之外的另一种传统民族声乐艺术,而是要创造出一种真正具有现代性的声乐艺术学科。因此,可以说,就目前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整体呈现状态而言,其自身的艺术元素是现代多于传统的,而我们在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理念上,虽然一直存在这不同形式的“土洋之争”,也在一贯主张“立足传统”,但在本质上,其实一直以更新为主,传统为辅,而事实上这也是符合艺术发展的科学规律的。因为,对于任何一种艺术种类而言,其传统的基因都是天生而自然的,只有更新才需要业者具有更大的勇气、更丰富的知识储备和更大格局的视角得以实现,对于中国民族声乐艺术更是如此。纵观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历程,更新始终是其成长和进步的动力之源,而所谓“立足传统”在绝大部分时候都是一种自然而然的神韵呈现,无需刻意为之。近年来,很多业者对于“立足传统”进行了一定的尝试,如用方言演唱歌曲,在歌曲中插入京剧、越剧唱段等,但这些所谓的“立足传统”或“弘扬传统”的做法总给人一种刻意为之,生硬做作之感,而不达要旨。关键就在于,这些业者并没有明白这样一个道理,一种传统韵味和魅力的表现,其本质是在于不漏痕迹的细节中间,而不在于对传统民族声乐中某些形式的生搬硬套。那么,从客观现实的角度来说,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其实完全不必在纠结于是否坚持了传统,好像如果不高举“立足传统”的大旗,中国民族声乐艺术便会失去自身的民族特性。传统的、民族的血液其实早就融入了我们每一个人的文化基因之中,也必然会自然而然的蕴藏于我们艺术创作和实践的每一个环节。可以说,只要我们还在使用中国的文字创作歌曲、演唱歌曲,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民族特质就必然存在而不会断然消失。所以,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在发展理念的设定上也同样不必纠结于此,而应进一步明确以更新为核心的发展理念,这样才能使自身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和发展。 二、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发展理念的创新
纵观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历程,对于传统的吸收总是义正严辞、大张旗鼓,但对于新鲜事物的借鉴和采纳却总是半遮半掩、扭扭捏捏。这也使其更新总是稍显滞后,也直接导致了中国民族声乐发展中的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实际上,从现实的角度来看,中国民族声乐艺术要想取得进一步的发展,要想使自身成为一个有着更为成熟艺术形态和学科体系的声乐艺术流派,其关键就在于自身的发展理念要有进一步的“更新”。那么,具体而言,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发展理念的进一步更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声部划分方面。一种声乐艺术形式要想形成自身的鲜明风格并不难,但要想成为一种成熟的声乐流派,就必须具备更加完善的学科体系。对于中国民族声乐艺术来说,要想成为一种真正声乐学派,其首先就要具有完整的声部划分体系,就像美声唱法的男高音、女高音、男中音、女中音、男低音、女低音,以及京剧中的小生与老生、花旦与老旦一样。但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在这方面建设和发展始终不甚理想。迄今为止,只有女高音和男高音两个声部,中低声部始终不存在。因此,从歌者的角度而言,中国民族声乐要想真正进入专业化、科学化的进程,首先应从打造自身完整的声部体系入手,而这就涉及到了当前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歌唱音色审美问题。
(二)演唱方法方面。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在演唱方法和音色审美上,无论男声还是女生,都对甜、脆、亮有着一贯的追求。但这种独特的声音审美却也直接导致了其只适合高声部,而直接将中低声部拒之门外,因为中低声部无论如何努力,也是不可能发出当前中国民族声乐所追求的甜、脆、亮的音色。这并不是要彻底否定此种音色审美的合理性,客观而言,其在很长一点时间内,在某种程度上确实反映出传统的民族审美取向和要求。但时至今日,我国的社会文化环境和人们的审美标准已经有了极大的变化,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原有的音色美已经不能够满足当前多元化的社会文化审美需求,这就更加要求我们的民族声乐艺术必须要在未来能够开发出更加具有包容性和更丰富表现力的歌唱方法和音色体系。也只有这样,中国民族声乐艺术才能形成自身更加完整的声部体系。
(三)作品音乐风格方面。如前所述,当前中国民族声乐的歌曲作品,绝大多数采用五声调式,或带有较为鲜明的五声调式风格,几十年来一直如此,时至今日,仍没有明显的突破。诚然,同样的,民族声乐作品大多具有五声调式风格是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五声调式的音乐风格在一定程度上确实能够反映出中华民族传统的音乐审美倾向。但我们同时也必须认识到,从民族性的角度而言,中华民族从来不是一个只具有单一审美的群体,其对外来事物始终是具有十足包容性和接受度的,这也是中华民族能够屹立千年不倒,传承千年不断的根本原因所在。因此,中国民族声乐作品在音乐风格上出现很多五声调式风格并不奇怪,但如果只有五声调式风格,那么这就不能视之为正常,因为这是与中国民族兼收并蓄的民族文化特征所不匹配的。另一方面,从时代文化特征的角度而言,“民族声乐是在不同的时代文化背景下形成的歌唱艺术,其艺术风格也必须要适应不同时代社会文化与大众审美的需求。”[2]20世纪实际是一个以多元文化为主流和主题的时代。在多元文化时代,没有一种理念和风格能够占据绝对的主流,代表一个时代的文化特征和审美风格。就像我们可以用巴洛克、古典、浪漫来为欧洲艺术的发展贴上鲜明的时代标签一样。在多元文化的时代,每种文化形式,每种艺术风格都有自身的受众群体,都有着自身的生存空间和存在必然。因此,中国民族声乐作品单一的五声调式风格当然也就不能满足当前多元文化时代人们的音乐审美需求。所以,可以说无论是从我国民族性的本质还是从当前的时代文化特征角度来讲,我国的民族声乐作品创作,在音乐方面都不应仅仅囿于五声调式的范畴,而需要融入更多样化的音乐风格。事实上,对于任何一种声乐艺术流派来说,丰富类型和风格声乐作品的创作都是其发展和进步的最根本条件之一,在这方面,中国民族声乐艺术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结 语
总而言之,在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过程中,传统与更新始终是两个绕不开的核心主题。但我们同时也必须清醒的认识到这样一个问题,对于中国民族声乐艺术来说,传统与更新并不能完全等同视之。声乐艺术中传统的继承是一种自然而然的过程,在绝大多数时候都是无需刻意而为之的,而只有不断的革新,才是其发展和进步的根本。“寻求不同民族的风格进而实现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是主要的途径,而作为民族声乐的表达者,如何将情感原则内化为自身且准确传达出来,也正是民族声乐艺术传播的关键所在。”[3]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必须明确坚持传统,但不囿于传统,以锐意创新为核心的创作和实践理念,才能使我们的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取得进一步的完善和进步,才能使其真正成为具有成熟、完整艺术形态和学科体系的声乐学派。这既是中华民族文化属性所决定的必然,同时也是多元文化时代所赋予我们的使命。
(責任编辑:张洪全)
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理念始终处于一种摇摆不定的状态,时至今日,也难说真正形成了一个共识。从现实的角度出发,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在发展理念的设定上,应进一步明确以“更新”为核心的发展理念,这样才能使自身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和发展。这既是中华民族文化属性所决定的必然,同时也是多元文化时代所赋予我们的使命。
[关键词]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省思;构想;传统;更新
[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7-2233(2020)12-0015-03
中国民族声乐艺术是一个十分宽泛的概念,有着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上来讲,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包括传统戏曲、曲艺、地方民歌等传统民族声乐艺术形式,以及20世纪30年代以来,以传统民族声乐为基础,同时融合现代声乐艺术而形成的现代民族声乐艺术,狭义上的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则专指后者。所谓现代民族声乐,又称民族唱法,它既继承发扬了传统的民歌演唱方法,又吸收了西洋美声唱法的先进经验和技巧,是融会贯通而成的一种唱法。[1]本文所论之中国民族声乐亦专指其狭义上的现代民族声乐艺术。
中国民族声乐艺术自20世纪40年代开始萌芽,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的71年间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逐渐形成了自身的风格和艺术形态。在这一过程中,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在发展理念上并非一帆风顺,从20世纪上半页的全盘西化,到六七十年代的“土洋之争”,再到近三四十年来的所谓“立足传统”,或“向传统汲取养分”等,可以说,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理念始终处于一种摇摆不定的状态,时至今日,也难说真正形成了一个共识。这在一定程度上也直接导致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始终不能形成一股发展合力,也就始终没有形成一个较为成熟的艺术体系和学科架构。这便促使我们的民族声乐艺术业者们对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理念设定要有一个更加全面和深入的探讨与省思。
对于任何一种艺术形式来说,明确的艺术理念都是其发展的核心动因所在,那么,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理念到底有哪些可取和偏颇之处?面对新的时代文化和社会环境,我们需确立什么样的发展理念才能使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取得真正的进步?都是必须予以足够重视和深入探讨的议题。
一、对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发展理念的省思
如前所述,中国现代民族声乐艺术的形成是建立在传统民族声乐艺术基础之上的,这也是其在演唱方法和表演方面具有鲜明民族特色与风格的根本原因所在。但同时我们也不应忘记,如果不是融合了现代声乐艺术的诸多元素和理念,那么,所谓中国民族声乐艺术,仍然会停留在传统民族声乐“各自为政”的阶段。也就是说,从某种角度来说,中国民族声乐艺术诞生和发展的关键在于其对于现代声乐艺术的融合与借鉴。当然,这并不是要否认传统民族声乐艺术在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发展中所具有的作用,作为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形成的基础和前提,传统民族声乐艺术所起之作用当然也是不可或缺。那么,在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形成过程中,传统与现代到底孰轻孰重,则有必要进行更深入的探讨。
在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始终在强调“传统”的作用与价值,甚至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还掀起了一场著名的“土洋之争”,当时很多人甚至主张,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尤其在唱法方面,应该全面的保持传统民歌的唱法。这样的理念当然是有失偏颇的,但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传统民族声乐艺术对于现代民族声乐艺术形成所产生的影响力。那么,传统民族声乐艺术对现代民族声乐艺术风格的形成究竟有哪些具体的影响和作用呢?以论者的角度来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作品音乐风格方面,我国传统民族声乐,包括戏曲、曲艺、民歌等,其在调式上基本以五声调式为绝对主流,而这也对中国民族声乐作品的创作风格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在中国民族声乐作品中,五声调式也同样占据了绝对的主流,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北京颂歌》,再到近年来的《梅花引》《关雎》等,皆为如此。
(二)演唱方法方面,我国的传统民族声乐,无论是戏曲、曲艺还是地方民歌,大多不追求宏大、宽泛的共鸣腔体,而各个注重细腻、婉转的润腔方法,这一点在现代民族声乐艺术中也得到了完整的继承。
(三)舞台表现方面,中国民族声乐艺术虽然不再像戏曲、曲艺一样对手、眼、身、法、步都有着近乎苛刻的严格要求,但在举手投足、一颦一笑的舞台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动作上却也继承了传统戏曲和曲艺的神韵。
由此,我们再反观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另一个方面,其在现代声乐艺术中又究竟吸收和借鉴了何种元素和理念呢?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作品创作方式上,中国民族声乐不再如戏曲、曲艺和古曲一样,采用现有曲牌、板腔体式,采用倚声填词的方法进行创作,而是作曲家为每一段歌词编配独有的音乐旋律。虽然现在大多民族声乐歌曲作品在音乐风格上仍然带有较為鲜明的五声调式特征,但从倚声填词到依词谱曲,可谓是一种革命性的根本转变。
2演唱方法方面,中国民族声乐虽然仍然保持着传统民族声乐的润腔技术和甜、脆、亮的声音特质,但在整体的演唱方法理念和教学理念上却是充分现代化的了。共鸣腔体、气息运用、歌唱位置等,都与现代声乐技术并无二致,而与传统民族声乐的歌唱理念和教学方法相去甚远。
3舞台表现方面,与传统戏曲和曲艺较大的身段动作运用相比,中国民族声乐艺术舞台表现方式虽然具有一些传统民族声乐艺术的神韵,但整体来看,其已经明显是现代舞台式的了。
综上所述,在中国民族声乐艺术中,我们首先必须肯定,其确实仍然保留了
一部分传统民族声乐艺术的神髓与神韵,但总体来看,其无论是在创作方式、演唱方法还是舞台表现上,都完全是现代式的。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我们的传统民族声乐艺术本身便具有极为成熟的艺术形态和艺术理念,其本身已无需在多做更新,我们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创立和发展的初衷也不是要创造出戏曲、曲艺、民歌之外的另一种传统民族声乐艺术,而是要创造出一种真正具有现代性的声乐艺术学科。因此,可以说,就目前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整体呈现状态而言,其自身的艺术元素是现代多于传统的,而我们在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理念上,虽然一直存在这不同形式的“土洋之争”,也在一贯主张“立足传统”,但在本质上,其实一直以更新为主,传统为辅,而事实上这也是符合艺术发展的科学规律的。因为,对于任何一种艺术种类而言,其传统的基因都是天生而自然的,只有更新才需要业者具有更大的勇气、更丰富的知识储备和更大格局的视角得以实现,对于中国民族声乐艺术更是如此。纵观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历程,更新始终是其成长和进步的动力之源,而所谓“立足传统”在绝大部分时候都是一种自然而然的神韵呈现,无需刻意为之。近年来,很多业者对于“立足传统”进行了一定的尝试,如用方言演唱歌曲,在歌曲中插入京剧、越剧唱段等,但这些所谓的“立足传统”或“弘扬传统”的做法总给人一种刻意为之,生硬做作之感,而不达要旨。关键就在于,这些业者并没有明白这样一个道理,一种传统韵味和魅力的表现,其本质是在于不漏痕迹的细节中间,而不在于对传统民族声乐中某些形式的生搬硬套。那么,从客观现实的角度来说,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其实完全不必在纠结于是否坚持了传统,好像如果不高举“立足传统”的大旗,中国民族声乐艺术便会失去自身的民族特性。传统的、民族的血液其实早就融入了我们每一个人的文化基因之中,也必然会自然而然的蕴藏于我们艺术创作和实践的每一个环节。可以说,只要我们还在使用中国的文字创作歌曲、演唱歌曲,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民族特质就必然存在而不会断然消失。所以,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在发展理念的设定上也同样不必纠结于此,而应进一步明确以更新为核心的发展理念,这样才能使自身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和发展。 二、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发展理念的创新
纵观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历程,对于传统的吸收总是义正严辞、大张旗鼓,但对于新鲜事物的借鉴和采纳却总是半遮半掩、扭扭捏捏。这也使其更新总是稍显滞后,也直接导致了中国民族声乐发展中的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实际上,从现实的角度来看,中国民族声乐艺术要想取得进一步的发展,要想使自身成为一个有着更为成熟艺术形态和学科体系的声乐艺术流派,其关键就在于自身的发展理念要有进一步的“更新”。那么,具体而言,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发展理念的进一步更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声部划分方面。一种声乐艺术形式要想形成自身的鲜明风格并不难,但要想成为一种成熟的声乐流派,就必须具备更加完善的学科体系。对于中国民族声乐艺术来说,要想成为一种真正声乐学派,其首先就要具有完整的声部划分体系,就像美声唱法的男高音、女高音、男中音、女中音、男低音、女低音,以及京剧中的小生与老生、花旦与老旦一样。但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在这方面建设和发展始终不甚理想。迄今为止,只有女高音和男高音两个声部,中低声部始终不存在。因此,从歌者的角度而言,中国民族声乐要想真正进入专业化、科学化的进程,首先应从打造自身完整的声部体系入手,而这就涉及到了当前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歌唱音色审美问题。
(二)演唱方法方面。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在演唱方法和音色审美上,无论男声还是女生,都对甜、脆、亮有着一贯的追求。但这种独特的声音审美却也直接导致了其只适合高声部,而直接将中低声部拒之门外,因为中低声部无论如何努力,也是不可能发出当前中国民族声乐所追求的甜、脆、亮的音色。这并不是要彻底否定此种音色审美的合理性,客观而言,其在很长一点时间内,在某种程度上确实反映出传统的民族审美取向和要求。但时至今日,我国的社会文化环境和人们的审美标准已经有了极大的变化,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原有的音色美已经不能够满足当前多元化的社会文化审美需求,这就更加要求我们的民族声乐艺术必须要在未来能够开发出更加具有包容性和更丰富表现力的歌唱方法和音色体系。也只有这样,中国民族声乐艺术才能形成自身更加完整的声部体系。
(三)作品音乐风格方面。如前所述,当前中国民族声乐的歌曲作品,绝大多数采用五声调式,或带有较为鲜明的五声调式风格,几十年来一直如此,时至今日,仍没有明显的突破。诚然,同样的,民族声乐作品大多具有五声调式风格是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五声调式的音乐风格在一定程度上确实能够反映出中华民族传统的音乐审美倾向。但我们同时也必须认识到,从民族性的角度而言,中华民族从来不是一个只具有单一审美的群体,其对外来事物始终是具有十足包容性和接受度的,这也是中华民族能够屹立千年不倒,传承千年不断的根本原因所在。因此,中国民族声乐作品在音乐风格上出现很多五声调式风格并不奇怪,但如果只有五声调式风格,那么这就不能视之为正常,因为这是与中国民族兼收并蓄的民族文化特征所不匹配的。另一方面,从时代文化特征的角度而言,“民族声乐是在不同的时代文化背景下形成的歌唱艺术,其艺术风格也必须要适应不同时代社会文化与大众审美的需求。”[2]20世纪实际是一个以多元文化为主流和主题的时代。在多元文化时代,没有一种理念和风格能够占据绝对的主流,代表一个时代的文化特征和审美风格。就像我们可以用巴洛克、古典、浪漫来为欧洲艺术的发展贴上鲜明的时代标签一样。在多元文化的时代,每种文化形式,每种艺术风格都有自身的受众群体,都有着自身的生存空间和存在必然。因此,中国民族声乐作品单一的五声调式风格当然也就不能满足当前多元文化时代人们的音乐审美需求。所以,可以说无论是从我国民族性的本质还是从当前的时代文化特征角度来讲,我国的民族声乐作品创作,在音乐方面都不应仅仅囿于五声调式的范畴,而需要融入更多样化的音乐风格。事实上,对于任何一种声乐艺术流派来说,丰富类型和风格声乐作品的创作都是其发展和进步的最根本条件之一,在这方面,中国民族声乐艺术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结 语
总而言之,在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过程中,传统与更新始终是两个绕不开的核心主题。但我们同时也必须清醒的认识到这样一个问题,对于中国民族声乐艺术来说,传统与更新并不能完全等同视之。声乐艺术中传统的继承是一种自然而然的过程,在绝大多数时候都是无需刻意而为之的,而只有不断的革新,才是其发展和进步的根本。“寻求不同民族的风格进而实现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是主要的途径,而作为民族声乐的表达者,如何将情感原则内化为自身且准确传达出来,也正是民族声乐艺术传播的关键所在。”[3]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必须明确坚持传统,但不囿于传统,以锐意创新为核心的创作和实践理念,才能使我们的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取得进一步的完善和进步,才能使其真正成为具有成熟、完整艺术形态和学科体系的声乐学派。这既是中华民族文化属性所决定的必然,同时也是多元文化时代所赋予我们的使命。
(責任编辑:张洪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