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筛选:
搜索耗时0.0890秒,为你在为你在102,285,761篇论文里面共找到 22 篇相符的论文内容
发布年度:
[期刊论文] 作者:余兆菊,,
来源:实验科学与技术 年份:2010
高分子化学实验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实验课。针对传统化学实验课的诸多缺点和不足,文章介绍了厦门大学对高分子化学实验教学的探索和实践,主要在增加趣味性实验、注重应用性实验...
[学位论文] 作者:余兆菊,,
来源: 年份:2004
聚(ε-己内酯)作为一种合成的脂肪族聚酯,由于其良好的生物可降解性、生物相容性以及药物透过性,在生物医学领域得到了广泛研究。本论文综述了聚(ε-己内酯)的研究进展,包括其催......
[期刊论文] 作者:余兆菊,,
来源:实验科学与技术 年份:2007
有机化学实验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实验课。针对传统有机化学实验课的诸多缺点和不足,该文介绍了厦门大学对有机化学试验教学改革的探索和实践,其中主要包括对实验教学内容、教学方......
[会议论文] 作者:余兆菊;周聪;,
来源:第十八届全国复合材料学术会议 年份:2014
采用二氯二茂钛(Cp2TiCl2)与聚硅氮烷(PSZ)共混制备了一系列不同Ti含量的PSZ/Cp2TiCl2杂化先驱体(PTSZ).结果表明:Cp2TiCl2的引入促进了PTSZ杂化先驱体中的脱氢耦合、硅氢加...
[会议论文] 作者:余兆菊;刘立建;,
来源:2005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 年份:2005
聚(ε -己内酯)(PCL )由于其优良的生物可降解性、生物相容性以及药物通透性,在药物控制释放和合成的生物材料方面得到了广泛研究。通常,在生物可降解聚酯主链中引入亲水性聚醚段是......
[会议论文] 作者:余兆菊,刘立建,
来源:2003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 年份:2003
本实验以苯甲酸为引发剂、ε-CL为单体,避免使用金属催化剂,在微波辐照下成功制备了PCL,且其重均分子量(Mw)达到44800g/mol.本工作进一步研究了微波能量对苯甲酸引发ε-CL开...
[会议论文] 作者:余兆菊,刘立建,
来源:2006年全国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研讨会 年份:2006
本文研究了在微波辐照下,直接以聚乙烯醇(PVA)作为亲水性骨架引发己内酯的本体聚合制备聚乙烯醇-接枝-聚(ε-己内酯)共聚物(PVA-g-PCL)及其结构表征....
[期刊论文] 作者:孟令芝, 余兆菊, 袁良杰,,
来源: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 年份:2004
分别以分散蓝和分散红两种染料为模板分子,3种硅烷偶联剂为功能单体,二氧化硅微球为载体,应用自组织法,制备了两种染料分子印迹的微球形聚硅氧烷.采用分光光度法,研究了分子...
[期刊论文] 作者:孟令芝,余兆菊,袁良杰,
来源: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 年份:2002
分别以分散蓝和分散红两种染料为模板分子,3种硅烷偶联剂为功能单体,二氧化硅微球为载体,应用自组织法,制备了两种染料分子印迹的微球形聚硅氧烷。采用分光光度法,研究了分子印迹......
[期刊论文] 作者:张佩, 杨乐, 徐敏珊, 闵浩, 余兆菊,,
来源:功能材料 年份:2014
通过二甲基胺硼烷(DMAB)与烯丙基超支化聚碳硅烷(AHPCS)反应合成含硼聚碳硅烷先驱体,后经170℃热交联及高温裂解制备出碳化硅陶瓷。采用傅立叶红外光谱、热重分析、X射线衍射...
[期刊论文] 作者:汤明,余兆菊,兰琳,丁马太,陈立富,,
来源:功能材料 年份:2012
以超支化液态聚碳硅烷(LPCS)与固态聚碳硅烷(纯PCS)的共混物作先驱体,熔融纺丝;所得原丝再在热空气气氛中氧化交联,在高温氮气气氛中热裂解,得到碳化硅纤维。研究表明,15%(质量分......
[会议论文] 作者:熊晓鹏,王用,邹伟伟,余兆菊,
来源:2011年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 年份:2011
...
[期刊论文] 作者:刘立建, 廖立琼, 宋英, 余兆菊, 张超,,
来源:高分子通报 年份:2003
己内酯和丙交酯在异辛酸亚锡存在下经微波辐照 5min可分别获得分子量 1 2 0kg·mol- 1的聚己内酯和 2 2 5kg·mol- 1 的聚乳酸。苯甲酸可作为己内酯微波辅助开环聚合的引发剂...
[会议论文] 作者:汤明,余兆菊,兰琳,陈立富,张颖,张立同,
来源:第十四届全国复合材料学术会议 年份:2006
在固态聚碳硅烷(PCS)中加入不同质量比的超支化液态PCS,得到固液PCS混合先驱体,对混合先驱体的分子结构和相对分子质量进行了研究;将混合先驱体熔融纺丝和氧化交联,研究液态P...
[会议论文] 作者:刘立建,李皓,廖立琼,余兆菊,宋英,
来源:2005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 年份:2005
作者曾报导微波对己内酯、丙交酯、三亚甲基碳酸酯等一些环酯类单体开环聚合反应有显著促进作用 。本文将继续报导微波对环酯类单体开环聚合反应促进作用的机理。应促进作用的机理,为解决区分微波热效应和非热效应的难题提供了新思路。......
[会议论文] 作者:孟令芝,余兆菊,龚淑玲,张治民,张先亮,
来源:第十一届中国有机硅学术交流会 年份:2002
本文通过溶胶-凝胶法制备了聚硅氧烷微球,并用TEM进行表征.以水溶性染料为模板分子,以三种功能有机硅氧烷为单体,制备了分子印迹聚硅氧烷微球,并通过红外光谱、扫描电镜的测试进行了表征.该分子印迹的聚硅氧烷微球对模板分子表现出特有的识别性能.......
[期刊论文] 作者:李然,詹俊英,周聪,余兆菊,丁马太,夏海平,
来源:功能材料 年份:2010
以甲醇对氯甲基三氯硅烷(Cl3SiCH2Cl)进行烷氧化反应,然后经过格氏偶联反应和还原反应,制备了低氧含量液态超支化聚碳硅烷(HBPCS)。通过凝胶渗透色谱法(GPC)、核磁共振(NMR)以及元素......
[期刊论文] 作者:余兆菊,黄木河,李然,詹俊英,何国梅,夏海平,,
来源:硅酸盐学报 年份:2009
在偶氮二异丁腈(2,2′–azobisisobutyronitrile,AIBN)引发下,研究液态超支化聚碳硅烷(hyperbranched polycarbosilane,HBPCS)的无氧热交联,考察交联温度、AIBN用量以及时间...
[期刊论文] 作者:余兆菊, 黄阗华, 黄木河, 夏海平, 陈立富, 张颖, 张,
来源: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份:2008
采用“一釜法”,以氯甲基三氯硅烷(Cl3SiCH2Cl)和(氯甲基)甲基二氯硅烷(Cl2Si(CH3)CH2Cl)为原料,经过格氏偶联反应和还原反应制备了液态聚碳硅烷(PCS).通过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核磁......
[期刊论文] 作者:余兆菊,周聪,李然,詹俊英,何国梅,夏海平,丁马太,,
来源:功能材料 年份:2010
液态超支化聚碳硅烷(HBPCS)因具良好的流动性和可自交联性,适用于制备SiC陶瓷基复合材料而倍受青睐。对它的合成、交联、陶瓷化和应用探索等方面的研究动态进行了综述,并展望了......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