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筛选:
搜索耗时0.0851秒,为你在为你在102,285,761篇论文里面共找到 45 篇相符的论文内容
类      型:
[期刊论文] 作者:范兆雄,, 来源:教育评论 年份:2002
[期刊论文] 作者:范兆雄,, 来源:教育研究 年份:2012
康德提出善良意志,力图揭示对一切有理性的东西都具有普遍意义的一种存在。在现代情境中,德育即学习知识——各种伦理规范,作为存在的善良意志其德育价值被人们所忽视。在后...
[期刊论文] 作者:范兆雄,, 来源: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5
教师课程实施的观念与行为变革需要经过理解概念、尝试实践到形成自主创新行为三个水平,并要通过改变教师的需要与动机,借助于行为训练或可操作的程序性说明得以实现。教师课...
[期刊论文] 作者:范兆雄,, 来源:教育理论与实践 年份:2009
我国当代课程改革的知识选择与社会阶层变更关系密切。新课程改革的知识选择反映着新中产阶层的意愿:从注重学术性知识向更多地关注生产性、实践性知识转向;从重视传递定论性...
[期刊论文] 作者:范兆雄,, 来源:教育探索 年份:2003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考察我国现代课程资源短缺的问题。我国现代课程资源短缺随着我国现代课程引进的进程而变化,分为五个阶段。现阶段,我国课程资源短缺主要表现为课程思想...
[期刊论文] 作者:范兆雄,, 来源:湛江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1994
本文简述了柏拉图教育思想的哲学基础,探讨了柏拉图哲学思想与教育思想的内在联系。...
[期刊论文] 作者:范兆雄,, 来源: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2
课程资源是指可能进入课程活动 ,直接成为课程活动内容或支持课程活动进行的物质和非物质的一切。它可以分为思想资源、知识资源、人力资源、物力资源四个子系统。课程资源系...
[期刊论文] 作者:范兆雄,, 来源:教育研究 年份:2004
课程文化发展的客观标准是以课程文化内在的客观价值为基础的,它反映的是人与客观物质世界之间存在的一种客观关系。它以课程所代表的文化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为标尺。代表先进...
[期刊论文] 作者:范兆雄,, 来源:教育理论与实践 年份:2005
课程文化研究涵盖了课程与文化的关系和课程文化特质两个方面。前者涉及到功能主义、多元文化主义、文化分析理论、批判理论等的课程观,揭示了课程与文化之间的矛盾与适应;后...
[期刊论文] 作者:范兆雄,, 来源:教育发展研究 年份:2004
"小确幸"出自日本作家村上春树的随笔《格兰汉斯岛的午后》,是指"微小但确切的幸福"。小确幸人人共有,正是这种心流体验,吸引着我们每个人,幸福快乐地前行;然而,每个人的...
[学位论文] 作者:范兆雄,, 来源:西北师范大学 年份:2004
课程文化发展是课程不断地由旧质到新质的转变,是文化的进步。研究课程文化发展旨在通过探究课程文化演化的过程,揭示课程文化进步的标准,把握课程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它包括课......
[期刊论文] 作者:范兆雄, 来源:当代教育与文化 年份:2018
传统德育建基于伦理型的中国传统文化,养成了中国人德性。进入近现代,虽然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但传统德育文化仍然是现代中国人德性构成的基因,并吸收了西方文化科学民主的精...
[期刊论文] 作者:范兆雄,, 来源:当代教育与文化 年份:2019
教师教育实践共同体的有机建构必须满足中小学实践指导教师、高校教师、职前实习教师的共同兴趣。探究具有挑战性和吸引力的教育实践问题,即教育知识生产,聚焦着他们的共同兴...
[期刊论文] 作者:范兆雄,, 来源:湛江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2005
新课程实施要求照顾教师课程实施的现实取向,采取顺应策略,并通过实践学习、专业协作和营造课程实施环境等策略改善教师课程实施取向。...
[期刊论文] 作者:范兆雄,, 来源:教育发展研究 年份:2011
传统的学校德育正受到后现代道德的冲击,新的重视主体幸福和享乐的道德文化要求学校德育进行相应的调适。"无痛德育"充分尊重学生作为道德实践主体的自主权利,提倡不损及他人...
[期刊论文] 作者:范兆雄, 来源:教育与经济 年份:1999
[期刊论文] 作者:范兆雄, 来源:教育与经济 年份:2001
本文认为 ,目前人们所提倡的创新教育是“泛创新”教育 ,它不能真正解决我国教育缺乏创新精神的问题。按技术创新经济学理论 ,创新教育是以创新知识为内核的跨学科的知识学习...
[期刊论文] 作者:范兆雄,, 来源:比较教育研究 年份:2004
科学主义在美国课程研究方法中长期占着优势,至今仍然是主流取向.但在科学主义盛行时人文主义也默默地发生着作用,弥补着科学主义研究方法的不足,纠正着它的偏差.科学主义课...
[期刊论文] 作者:范兆雄,, 来源:教育发展研究 年份:2004
村小是学校分层最底层的单位,被认为是我国基础教育质量最薄弱的"神经末梢"。曾经一段时间,人们根据眼前村小学生逐渐减少的现象判断,学生转移到乡镇、城市是未来乡村学...
[期刊论文] 作者:范兆雄, 来源:黑龙江高教研究 年份:1996
论高师教育课程体系改革范兆雄一、教育课程是实现高师教育培养目标的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任何一类学校的培养目标一旦确立,就必须将它具体化到教育活动之中去,即教育内容的确立......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