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筛选:
搜索耗时0.0933秒,为你在为你在102,285,761篇论文里面共找到 45 篇相符的论文内容
发布年度:
[期刊论文] 作者:韦丹芳,,
来源:中国科技史杂志 年份:2011
采用文献法和实地调查法对老挝克木鼓进行了调查,共搜集到64面克木鼓的资料,对这些铜鼓实物进行了铸造技术的分析,并实地调查了失蜡法铸造铜鼓的工艺。认为克木鼓属黑格尔Ⅲ...
[期刊论文] 作者:韦丹芳,,
来源: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5
冬已至,温上一壶茶,本期出刊之际希望能给您带来开卷阅读的温暖。好事得重复说,《广西民族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在继2013年入选中国"百强报刊"之后,2015年再次获此殊荣...
[期刊论文] 作者:韦丹芳,,
来源:贵州民族研究 年份:2014
对中缅、中老跨境民族的传世铜鼓进行比较研究。老挝、缅甸、中国和泰国的黑格尔III型铜鼓在鼓形的设计上已基本定型,纹饰的发展规律基本相同,一些铜鼓纹饰非常相似,可能已有...
[期刊论文] 作者:韦丹芳,,
来源: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9
通过实地调查和民族志资料,对老挝克木鼓纹饰的文化内涵进行阐释。认为其是农耕文化的产物,与稻作文化密切相关。克木人以鼓面光体为中心,构建了一个由纹饰组成的神圣的求雨...
[期刊论文] 作者:韦丹芳,,
来源: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份:2009
民族科技史是科学技术史专业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它的教学和研究是对中国科技史的补充.文章以内蒙古师范大学和广西民族大学科学技术史硕士课程建设为例,阐述了两校科技史硕士研......
[期刊论文] 作者:韦丹芳,
来源: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2
用人类学变迁理论来阐述铜鼓社会功能的变化,及铜鼓在现代化进程中被赋予的使命和意义,展示了铜鼓文化旺盛的生命力。说明历史上社会的变迁使铜鼓的社会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发生...
[期刊论文] 作者:韦丹芳,,
来源:中国科技史料 年份:2003
采用人类学田野调查的方法,对广西壮族一项面临失传的技术--广西贡川纱纸生产的工艺操作、工艺技艺、纸药及烤炉(裱纸工具)的制作等进行详细的科技史描述,以记录这一壮族人民...
[会议论文] 作者:韦丹芳,,
来源: 年份:2004
笔者采用人类学参与观察法对广西传统纱纸工艺进行了共三个月的口述史调查,其中既有收获,也碰到了不少问题。本文通过对调查过程的回顾,试图总结口述史研究法在民族科技史研...
[期刊论文] 作者:韦丹芳,,
来源: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7
采用参与观察法和问卷调查法对贡川纱纸业的传承情况进行调查,认为纱纸工艺背后文化心理的缺失,纱纸工艺僵化单调、产品缺乏创新等是贡川纱纸传承陷入困境的主要原因,并提出...
[期刊论文] 作者:韦丹芳,,
来源: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9
在许多人的观念里,艺术人类学只是一门研究原始艺术或少数民族艺术的学问,但对于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文化研究所副所长方李莉教授来说,艺术人类学不仅要关心民间和民族的艺术,...
[期刊论文] 作者:韦丹芳,
来源:广西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份:2002
通过对广西融水县杆洞乡现存水碾的实地调查,描述了笔者如何发现杆洞水碾及水碾的基本构造,最后分析了水碾的历史、制作及其在苗寨中的作用....
[期刊论文] 作者:韦丹芳,,
来源: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份:2008
陈久金先生1939年生于江苏金坛县,1964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天文系,毕业后分配到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从事天文学史研究工作....
[期刊论文] 作者:韦丹芳,
来源:广西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份:2004
造纸作为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一大发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广西的一些少数民族至今仍保留着较为原始的造纸工具及造纸方法,这对复原中国古代的造纸技术及研究造纸工艺...
[期刊论文] 作者:韦丹芳,,
来源: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份:2009
在现代化过程中,如何保存和发扬传统的民族文化,是世界各国普遍面临的课题。广西贡川壮族民间造纸技术,既保留有以构树皮为原料又有以竹子为原料的,是我国目前保存的较为原始...
[期刊论文] 作者:韦丹芳,
来源:计划与市场探索 年份:2001
近十年来,笔者的家乡广西宜州市太平乡思榄村发生了巨大变化,为此,笔者利用假期对此作了调查.本文关注于农村种养方式的改变及科技在这种变化中的重要作用,并尽可能进行一些...
[学位论文] 作者:韦丹芳,
来源:中山大学 年份:2013
红水河流域是至今仍在使用铜鼓的区域之一,自宋以来,生活在此区域的壮、瑶、苗等族群便将铜鼓视为宝物。从视铜鼓为有生命之物体的角度着眼,用历史人类学的视野和方法来展现铜鼓......
[会议论文] 作者:韦丹芳,
来源:第二届中国与东南亚民族论坛 年份:2006
“两廊一圈”的建立不仅有其必要性,还有其现实性。从政治利益来看,中越两国建立“两廊一圈”是从地缘政治向地缘经济的发展;从经济利益的角度来看,“两廊一圈”的建立是中越两国......
[期刊论文] 作者:韦丹芳,
来源: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3
侗寨火灾包括由“明”火和“暗”火引发的两类火灾,从调查来看,侗族传统的防火知识能够较好地解决因“明”火而引发的火灾,但却难以克服“暗”火威胁。认为当务之急是借助现代消防知识,在传统防火知识的基础上,建构一套以防范“暗”火为主的现代防火知识体系。......
[期刊论文] 作者:韦丹芳,
来源: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1
采用文献研究和田野调查的方法,对西南少数民族的植物资源与传统医药、传统历法、民间信仰、传统生产及日常生活的关系进行了博物学视角的考量,剖析了西南地区各少数民族丰富的植物知识体系,认为对这种知识的挖掘或许可以为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生态恢复与重建提......
[期刊论文] 作者:韦丹凤,韦丹芳,,
来源:贵州民族研究 年份:2017
基于对红水河流域铜鼓文化嬗变的探析,认为铜鼓文化的兴衰与红水河流域村落发展关系密切。自明清以来,由中央政权和地方土司合力推动了红水河流域铜鼓文化的发展,有效地推进...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