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触发闪电相关论文
分析了2019 年夏季在广州从化人工引雷试验场获取的 14 次人工触发闪电通道底部电流数据,以有无回击(RS)和初始连续电流(ICC)持续......
利用人工触发闪电试验对外浮顶油罐模型雷电感应过电压波形特征进行分析.在外浮顶油罐模型接地的情况下,当回击电流峰值范围为-7.0......
空中人工触发闪电因和自然闪电的放电过程类似而倍受重视,但由于空中触发闪电击中引流杆的概率很小,对其电流直接测量十分困难,所以对......
2010-2014年夏季广州野外雷电试验基地采用了两种引雷火箭开展人工引雷试验,通过对25次经典人工触发闪电电流资料的分析,进一步证......
在广州野外雷电试验基地,对2008年和2011年夏季人工触发闪电回击之后的14个连续电流过程和43个 M分量的通道底部电流、电场变化和通......
对2006年山东人工触发闪电实验中获取的一次传统触发闪电的电流及60 m处的磁感应强度变化波形对比分析的结果表明,Rogowski线圈和......
基于火箭人工引雷,对安装于低压架空配电线路上的开关型SPD进行性能试验。试验中发现,人工触发闪电的初始连续电流过程和回击过程在......
为了研究闪电先导头部对低压架空线路的感性过电压的影响,在广州野外雷电试验基地架设试验线路,基于一次人工触发闪电,对架设的安......
利用2008--2010年在广州从化人工触发闪电试验中观测到的闪电通道底部电流、近距离电场以及近距离磁场数据资料,对人工触发闪电M过......
基于人工触发闪电T179的10次回击过程,分析了雷电流作用下2个独立地网的相互作用及转移地电位特征,并通过冲击低压电源浪涌保护器(......
从与雷击火密切相关的雷暴活动和闪电的形成机理、人工影响闪电等方面研究了闪电拦截技术,分析了闪电拦截措施在控制闪电、减少雷......
在关于地闪通道的“先导模型”和“同击模型”基础上,建立了“先导-回击模型”,并利用该模型对2005年8月2日3次人工触发闪电中观测到......
利用无狭缝光谱仪获得了一次人工触发闪电过程的发射光谱,其时间分辨率为20μs,同时获得了通道底部电流强度,对不同电流强度下闪电......
基于广州人工触发闪电试验获取的通道底部电流、高速摄像、近距离处电磁场等综合同步观测资料,研究了上行先导起始阶段的放电特征......
通过分析在夏季强雷暴活动频繁的山东滨州地区连续4年人工触发闪电实验中所获得的闪电回击通道底部电流资料,结果表明人工触发闪电......
中国气象局雷电野外科学试验基地开展的人工触发闪电试验是研究闪电电磁辐射效应的有效手段,利用架设在试验场地周边的多套磁场天......
用无狭缝光谱仪获得了广东地区一次人工触发闪电首次回击过程的发射光谱,同时测量了回击电流峰值为18.3 kA,回击持续时间为4.5 ms。......
基于一次人工触发闪电,对架空配电线路上氧化锌避雷器(surgeprotectivedevice,SPD)的接地线电流特征进行了分析。在分析时发现.近距离闪......
通过对我国南北方雷暴及人工触发闪电电特性的对比分析,发现南北方雷暴及人工触发闪电电特性有很大差异。北方雷暴电荷结构呈三极性......
本论文从雷声观测和雷声声源定位方法的研究出发,设计了一套由雷声探测设备、触发装置以及数据存储设备组成的单站三维闪电雷声声......
1994 ̄1996年在我国东南地区进行了人工触发闪电实验,共触发闪电11次,其中3次空中触发闪电。文章对这11次人工触发闪电试验及其电流特性进行了分析。......
本文对1989—1991年3年中40次人工触发闪电试验资料做了初步分析和理论探讨。结果表明:人工触发闪电的条件选择不能仅靠地面电场强......
通过对人工触发闪电试验实测雷电流的初始连续电流、8次回击以及回击间的连续电流等过程的数据进行FFT傅里叶变换,获得雷电流频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