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触发闪电相关论文
山东人工触发闪电实验自2005 年开始实施,至2010 年,共成功触发负极性闪电22 次。本文分析了触发闪电中有实测电流结果的23 次ICC 脉......
对短基线时间差辐射源定位系统的硬件构成、信号处理和定位算法等进行了详细介绍。该系统基于正交基线的四天线阵列,通过探测闪电发......
云水含量对云内起电(尤其是非感应起电)有重要影响。云闪发生的时机、位置以及云闪发生后空间电荷浓度和电位的调整对雷电预警有着......
在山东滨州地区进行的传统人工触发闪电实验中,当金属导线随火箭上升至一定高度时,在强电场的作用下,导线顶端开始形成击穿空气并向上......
In recent years, locating total lightning at the VLF/LF band has become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directions in lightnin......
分析了2019 年夏季在广州从化人工引雷试验场获取的 14 次人工触发闪电通道底部电流数据,以有无回击(RS)和初始连续电流(ICC)持续......
采用2017年中国气象局雷电野外科学试验基地的广东闪电综合观测试验(简称:GCOELD)的人工触发闪电观测数据,对粤港澳大湾区的闪电定......
雷电流通过地网泄放时,会使地网上的电位显著升高,极具破坏性.因此,基于人工触发闪电技术,分析了触发闪电雷电流波形特征和对应的......
通过分离布置火箭发射架,增加固定PVC管、并联接入缓冲尼龙绳、基站塔身与雷电流测量室绝缘等措施,实现了在分布式基站上人工触发......
为了进一步提高自动气象站雷电防护技术,本研究揭示了自动气象站电子设备经常遭受雷击而损坏的原因,利用真实的雷电环境—人工触发......
本文利用最新引进的高速数字化摄像系统在约500m距离处成功地对两次人工触发闪电进行了光学观测,成像速率采用2000幅/秒,配合普通......
利用2005-2008年期间在山东开展的人工触发闪电试验中所观测到的通道底部电流、不同距离垂直电场及高速摄像光学资料,对人工触发闪......
利用人工触发闪电试验对外浮顶油罐模型雷电感应过电压波形特征进行分析.在外浮顶油罐模型接地的情况下,当回击电流峰值范围为-7.0......
人工触发闪电由于在时间和空间的相对确定性,是闪电物理、雷电电磁效应和雷电防护研究的重要手段。近年来,通过人工触发闪电极大地......
雷电是一种重要的自然灾害,对人们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了极大威胁。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微电子器件的广泛应用,对雷电防护的要求越来越......
闪电(也称雷电)是发生于大气中的剧烈放电现象,其强大的放电电流和电磁辐射、通道高温等对地面和空中目标物具有很大的破坏性,要对其进......
2010-2014年夏季广州野外雷电试验基地采用了两种引雷火箭开展人工引雷试验,通过对25次经典人工触发闪电电流资料的分析,进一步证......
在广州野外雷电试验基地,对2008年和2011年夏季人工触发闪电回击之后的14个连续电流过程和43个 M分量的通道底部电流、电场变化和通......
对2006年山东人工触发闪电实验中获取的一次传统触发闪电的电流及60 m处的磁感应强度变化波形对比分析的结果表明,Rogowski线圈和......
为了分析雷电电磁脉冲在网线上耦合感应过电压的特征,通过观测人工触发闪电和自然闪电时lOOm架空网线上感应过电压的方法,对其特征进......
为了研究闪电先导头部对低压架空线路的感性过电压的影响,在广州野外雷电试验基地架设试验线路,基于一次人工触发闪电,对架设的安......
利用2008--2010年在广州从化人工触发闪电试验中观测到的闪电通道底部电流、近距离电场以及近距离磁场数据资料,对人工触发闪电M过......
在广州野外雷电试验基地,对2008年和2011年夏季人工触发闪电回击之后的14个连续电流过程和43个M分量的通道底部电流、电场变化和通......
基于人工触发闪电T179的10次回击过程,分析了雷电流作用下2个独立地网的相互作用及转移地电位特征,并通过冲击低压电源浪涌保护器(......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近日实现了在强雷暴中人工触发闪电,这是中国科学家在强雷暴中首次人工触发闪电获得成功。科研......
为促进雷电科研和业务的发展,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雷电物理与防护工程实验室与广东气象局联合于2006年7月3日至8月31日在广东从化地......
2008年07月18日,从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了解到,我国科学家近日在山东滨州地区实现了在强雷暴中人工触发闪电。这是我......
雷电野外科学试验是认识雷电发生、发展物理过程及其致灾机理的重要途径,也是开展真实雷电电磁环境下雷电防护技术测试的重要方式。......
详细分析了一次人工闪电继后回击之间的放电过程。结果指出:“无边奄流阶段”是激发直窜先导和继后回击的重要条件。......
利用人工触发闪电电场,电流和闪电通道亮度高速摄像观测资料,分析了第一次回击前衔导过程的放电特性,结果指出,对于空中触发,先导传输具......
通过对人工引雷试验中进行诱变处理的植物(补血草)进行形态与细胞学观察研究,探讨了人工触发闪电导致植物发生突变的可能机理。认为人......
概述了中国科学院兰州高原大气物理研究所人工影响天气研究工作的过去与现在的发展情况。该研究工作始于1958年,到现在已有40年。主要研究......
利用成像率为1000幅/秒的高速数字化摄像系统在380m的极近距离对人工触发闪电通道的发光特征进行了观测的研究。人工引发闪电除了采用的火箭......
从与雷击火密切相关的雷暴活动和闪电的形成机理、人工影响闪电等方面研究了闪电拦截技术,分析了闪电拦截措施在控制闪电、减少雷......
近期,从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了解到,我国科学家近日在山东滨州地区实现了在强雷暴中人工触发闪电。这是我国科学家在......
在关于地闪通道的“先导模型”和“同击模型”基础上,建立了“先导-回击模型”,并利用该模型对2005年8月2日3次人工触发闪电中观测到......
利用无狭缝光谱仪获得了一次人工触发闪电过程的发射光谱,其时间分辨率为20μs,同时获得了通道底部电流强度,对不同电流强度下闪电......
2010—2014年夏季广州野外雷电试验基地采用了两种引雷火箭开展人工引雷试验,通过对25次经典人工触发闪电电流资料的分析,进一步证......
闪电甚高频辐射源定位技术为闪电放电特征及其物理机制的研究提供了重要手段.基于空间谱估计理论,可将正交传播算子方法应用于闪电......
基于广州人工触发闪电试验获取的通道底部电流、高速摄像、近距离处电磁场等综合同步观测资料,研究了上行先导起始阶段的放电特征......
通过对1993年7月27日的人工触发闪电电流、跨步电压的直接测量结果的分析发现,在正电场下触发的慢型放电过程由连续电流和双极性的电流脉冲......
根据人工触发阀电后雨量猛增的观测事实,利用一个简单的静电模式计算了闪道附近雨滴的重力碰并增长,结果指出,闪电后降雨猛增必须满足......
雷电野外科学试验是认识雷电发生、发展物理过程及其致灾机理的重要途径,也是开展真实雷电电磁环境下雷电防护技术测试的重要方式......
利用2005和2006年夏季在山东人工触发闪电实验中获取的近距离电场和电流资料,对14次直窜先导-回击放电过程的放电特征参量进行了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