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明震相关论文
晚清俞明震诗感时伤世,摄时代风云变幻于笔底,沉郁苍凉,传达出易世之际传统儒家知识分子的歌哭,笔含“杜意”,耐人寻味.工写景,有......
(摘自《党史博览》2008年第9期)俞大纯之子黄敬黄敬(1912-1958),原名俞启威,原籍浙江绍兴。俞家是名门望族。俞启威的祖父俞明震,......
俞明震作为近代著名诗人,其诗歌在新旧转型的时代背景之下,具有某种典范的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俞明震写景颇负盛名,其笔下以“有......
学界对连载于《小说林》杂志的《觚葊漫笔》缺乏深入而全面的研究。《觚葊漫笔》对传统小说批评理论有所继承并发展、从美学视域对......
辛亥革命前夕,俞明震任甘肃提学使,虽颇负兴学之志,但迅速到来的革命风暴很快将他卷入保皇与革命斗争的漩涡之中。远离故土、身处......
近代中国的复杂性决定了置身其间的文人抉择的艰难.俞明震是晚清著名诗人和社会活动家.通过对其<觚庵诗存>的剖析,来寻找贯穿其一......
<正>傳略陳曾壽字仁先,號耐寂、復志、焦庵,自號蒼虬,署詞皇閣主。湖北蘄水(今浠水)下巴河鎮人。七世祖嘉霽。太高祖士珂(琢軒),乾......
鲁迅17周岁即1898年来到南京,在这里度过了4年青春年华。这是他“走异路,逃异地,寻求别样的人们”①新的生活征途的第一站,对鲁迅的一生影响极......
<正> 晚清中国最大的一次文字狱——“苏报案”,曾在“国中之国”的上海租界七次公开审理。起诉方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大清......
(他)并非天才,也非豪杰,当然更不是高楼的尖顶,或名园的美花,然而他是楼下的一块石材,园中的一撮泥土,在中国第一要他多。他不入于......
文章联系俞明震的诗歌创作述评了其一生中"在台抗日"、"开明办校促成留学"和"庇护革命志士"三件最为出彩的事迹,并将其诗集《觚庵......
<正>俞明震其人俞明震(1860~1918),字恪士,号觚庵,祖籍浙江绍兴,生于湖南。光绪十六年(1890年)中进士。光绪十八年五月,授刑部主事......
<正>2011年2月,赵灿鹏君披露了原载于1916年10月17日《民苏报》(北京)、署名"陈寅恪"的一首七律《寄王郎》:泪尽鰤鱼苦不辞,王郎天......
苏报案中吴稚晖告密与否,是章太炎、吴稚晖争论不休的一桩公案。由于吴稚晖后来趋于反动,鲁迅又曾在一篇文章中道及此事,于是,吴氏......
1903年的"《苏报》案",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由于案情复杂,有些问题至今在学术界还未达成一致意见,其主要原因即在于我们忽......
<正>1912年3月,孙中山以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名义,追赠邹容为陆军大将军。嘉奖令称:"邹容当国民醉生梦死之时,独能著书立说,激发......
1903年发生的苏报案激化了朝野矛盾、中外矛盾以及清政府内部强硬派和温和派之间的矛盾。这三对矛盾纠结在一起,影响了苏报案的进......
1903年,在辛亥革命走向高潮的过程中,中国报业界发生了一件影响深远的大事——《苏报》案,这起事件的背后有一位虽不甚为人瞩目但......
俞明震与“《苏报》案”颜廷亮《鲁迅研究月刊》今年第5期所刊《关于俞明震史料的一点辨正》,就俞明震是否因在办理"《苏报》案"时"很不......
清末革命风潮,以1903年为一高峰,这一高峰的形成,又与"《苏报》案"的推动密不可分。作为《苏报》的主笔,章士钊与这次事件的关系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