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表感热相关论文
本文利用1981-2002年GIMMS-NDVI资料、积雪雪深资料、ECMWF地表通量和位势高度资料以及中国台站夏季降水资料,通过相关分析、合成......
首先利用空气动力学法, 计算分析了敦煌戈壁2000年9月-2001年9月的感热交换系数Ch的特征,计算得到Ch的年平均值为0.00203±0.0......
通过对2002年6月8~9日陕南大暴雨天气过程中地表感热和潜热通量的数值模拟表明:地表感热、潜热通量和温度的区域性分布与高原东部......
基于1979—2017年5月青藏高原地区149个站点观测资料计算的地表感热通量(OBCH)和4套再分析资料提供的地表感热通量,对比分析了青藏......
利用1960-2010年ERA-20C再分析资料和中国东部站点降水观测资料,探讨了我国东部春季极端降水与欧亚大陆地表感热通量的联系和可能......
利用1961-2014年中国气象观测站逐日常规资料,分析了在不同季节和不同海拔上,青藏高原地表感热的气候态特征以及热量拖曳系数和密......
利用2003年6~8月的实际观测资料,分析了陇中黄土高原夏季地表通量特征。在春小麦下垫面,无论晴天或阴天,能量主要消耗于农田蒸散。......
利用1949—2000年NCEP/NCAR再分析资料中的地表感热通量资料,分析了全球地表感热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地表感热是全......
本文利用1982-2012年基于台站观测资料结合NASA中心制作的归一化植被指数数据集计算的青藏高原70站逐月地表感热资料序列,NCEP1再......
利用NCEP/NCAR月平均再分析资料和北疆43个气象站降水资料,分析了1961-2010年5月青藏高原地区地表感热异常与北疆夏季降水的关系。......
讨论了我国地表感热的气候计算问题,提出以鲍文比法为基础的感热气候计算式,并据此计算出全国215站月、年平均感热通量密度,进而分析了其......
利用青藏高原地区代表站点的实测地表热通量数据、JRA-55和NCEP再分析资料以及中国西北地区东部代表站点的降水资料等数据,通过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