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娘腔相关论文
清代山东戏曲中,出现了“姑娘腔”“巫娘腔”“柳子腔”“拉魂腔”“肘鼓子”“茂腔”等各种叫法.其中,“姑娘腔”即“巫娘腔”,前......
《钵中莲》传奇今存有三个抄本,其中程砚秋藏本最早,约抄录于清嘉庆五年(1800)左右;国图藏本次之,抄于清嘉庆五年(1800)至嘉庆七年......
在蒲松龄先生的《聊斋俚曲》里,出现过几处非同寻常的“姑娘”之称,可能关乎着由巫歌、巫舞而来的“姑娘腔”。为了进一步探求蒲氏俚......
山东“姑娘腔”是存在于“戏曲”与“巫傩”两个领域交缘地带的艺术概念。作为一种地方曲调,“姑娘腔”自明末以来曾多次出现在传......
<正> 一康熙二十八年(1689),淄川县令张石年(嵋)离任,蒲松龄作《送别张明府》(诗三首)、《悲喜十三谣》赠之。这位县令在淄川有"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