庙学相关论文
张亚祥先生作《泮池考论》二则,论点精辟。本文在其基础上,以溯源和史料普查统计的方式,从庙学理水理念、泮池与辟雍的关系、泮池......
近现代祭孔,经历晚清、北洋政府、国民党政府三阶段,呈现了由盛而衰、分途衍化的发展轨迹。受到近现代政治、文化风云巨变的震荡,......
地方官员是代表国家政权与乡村社会发生关系,也通过这种关系维系乡村社会的稳定。本文认为地方官员利用中国家赋予的权利,他们在乡......
随着国际文化遗产保护行动的展开,遗产的分类逐渐细化,学界开始提出教育文化遗产这一概念.近年来在东亚地区掀起儒家教育文化遗产......
《庙学典礼》一书辑录了自元太宗九年(1237)至元成宗大德五年(1301)间官府颁布的有关儒学事宜公文共80件,其中78件出自元世祖和元......
孔子刚去世,鲁国当时的国君鲁哀公非常悲伤,亲自写了诔文祭悼孔子,并在文中尊称孔子为“尼父”.鲁哀公又在孔子去世后的第二年,把......
南宋福建庙学分布非常广泛,不仅沿海平原,而且汀州、漳州的山区也遍及庙学.依据庙学分布情况,可将福建分为庙学发达区、一般区及落......
书院是中国古代教育史、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教育组织形式和教育机构。我国古代把建有先圣、先师庙宇的学校、书院称为庙学。在......
地方释奠礼仪的遵行与庙学体制直接联系在一起。唐宋时期,在释奠仪制日趋规范、完备的同时,随着庙学体制的构建和全面推行,释奠礼仪逐......
在古代,“庙”为主祀孔子的重阵,“学”为育才重地,“庙”与“学”结合后形成中国教育史上独具特色的“庙学合一”现象,二者的结合......
“庙学合一”的庙学建筑,是中国古代集祭祀、教育为一体的重要建筑类型,是以儒学为官学的教育体制的物质空间载体.明清两代,各级庙......
明清两朝婺源的庙学修建多达59次,在修建模式上经历了从"官修"、"官倡绅修"向"绅修"的演变过程。在此过程中,地方官逐渐退出修建的......
北宋治平年间(1064-1067),程颢任晋城令时,力推儒学教育,广建社学,泽州地区一时庙学大兴,目前仍留存十处之余,伯方文庙就是其中一。......
庙学是古代城市的重要建设项目之一。明清时期,随着孔庙建筑规制及祭祀制度的重新确定,应封建社会君主专制和科考活动的需求,赣南......
元代科举教育式微,"庙学一体"的县学由人才培养转向民风教化。庙学形制、规模较宋代发生了较大改变,重庙而轻学。地方庙学释奠礼仪......
金元之际的庙学碑记文以其特定内容反映了当时文人的特殊文化心理特征 ,包括乱世烙印 ,通过对学政、学风的追忆而曲折流露出的故国......
礼、律(广义曰法)是传统文化中的基本要素。礼是服膺天地的自然法则,以规范人间秩序;律是将人间秩序予以强制化,对于违反规制者予......
文化研究已经成为包括教育学在内的许多人文学科的研究热点,本论文就是这一背景下对教育学文化研究的一种尝试,属于教育人类学研究......
山东作为儒家思想的发源地,至明清时期,府、州、县各级的地方城市不论规模或等级,文庙都是必不可缺的建筑类型。文庙在古代城市中......
《礼记学记》云:"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学校的设置是立国为政的必要选项,三代以上,天下之学,无不以吏为师,治出于一的现实......
文昌信仰有两种不同的指向,一种指向文昌星神信仰,一种指向文昌帝君。文昌星神兼具司命、司禄、理文绪之职,秦汉时期司命之职凸显,概与......
庙学教育是我国历史上形成的一种教育制度,是指学校以孔庙(文庙)为主轴而展开儒学知识体系的教育,就是在学校中设有文庙(孔庙),围绕孔子祭......
庙学是古代地方上传播儒学的重要场所。元初统治者崇儒设教,对地方儒学十分重视,庙学建筑不断被修建。在元代庙学发展的基础上,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