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考古相关论文
史前农牧业生产技术的革新和扩散推动了人类生业模式的时空变化,对人地关系的演变产生了深远影响.“草原之路”和“绿洲之路”是汉......
植物考古通过考古发掘获取古代植物遗存,分析植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复原古代人类生活方式。植物考古最重要的研究内容是农业起源问......
居于中原腹地的郑州地区是中华文明形成的关键区域之一,仰韶文化中晚期是该区聚落与社会组织结构稳定发展并开启文明化进程的重要时......
柳沟台遗址是甘青地区青铜时代早期的一处聚落,在文化性质上属于四坝文化晚期阶段。本文主要采用植物考古学方法,对柳沟台遗址采集......
中亚河中地区是东西方文明交流的重要通道,当地干旱的气候对环境变化十分敏感,同时大量保存良好的考古遗迹使得该地区十分适合进行......
河泊所遗址位于滇池东南岸,是一处重要的石寨山文化聚落遗址.2014年,考古人员对此进行了系统的采样和浮选工作.浮选发现了小麦、稻......
中原地区庙底沟时期(6000~5500 a B.P.)是中国北方旱作农业发展,农业社会建立的关键阶段,这一时期中原地区出现了文化面貌大范围统......
植物考古学界多以研究古代农业经济及其发展演变为主,鲜有对其他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本文通过对一个灰坑内出土植物遗存的组合特点和......
农作物在生长期间伴生杂草种群是农业生产中常见的现象,而古代遗存中也经常在农作物之外发现杂草类植物遗存.许多学者尝试建立农田......
食谱是古代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重建古人食谱,不仅可望揭示先民的生活方式,探索古人生存环境,而且可为古代动植物的变迁、农业......
北辛文化晚期至大汶口文化早期遗址主要分布在鲁中南的汶、泗河流域,并散见于山东其他地区,这一阶段是中国北方地区旱作农业发展,......
期刊
因环境气候、种植技术的代际传递、作物提供热量等各方面的考量,小麦进入中国后并没有立即得到广泛种植,而是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
在北方旱作农业的研究中,有关黍、粟比例的问题,存在同一遗址或区域植硅体和炭化植物遗存分析结果相矛盾的现象.黍、粟种子在炭化......
本文的研究目的分为两层。基本目的在于以济南大辛庄遗址2003年和2005年发掘采集的商代浮选土样分析为基础资料,鉴定该遗址所见炭化......
近万年以来,长江下游一直有古人类栖居,见证了史前文化发展的重要阶段.先民在具有本地特色的多元化生业实践中,最终奠定了以水稻栽......
结合2007~2008年度河南禹州瓦店遗址的发掘,采用随发现随采集的方法,在瓦店遗址的灰坑、房址、壕沟和文化层中共采集了148份木炭样......
在2010年度甘肃张掖市甘州区黑水国西城驿遗址的发掘中,采用筛选法,在灰坑、房址、地层、沟和墓中罐子中共采集了38份木炭样品。对......
植物考古作为考古学研究中的一种方法,在探讨古代人类食物结构、 生业模式、 生态环境等诸多方面发挥着日渐重要的作用。同时需要......
对5种禾本科植物种子中的淀粉粒(包括粟、黍、青狗尾草、高粱及薏苡等)进行了形态学观察和描述,结合颗粒长度的测量和统计学分析,建立......
先前关于中国植物早期利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黄河流域以及长江中下游地区。有关华南地区的植物利用情况还没有引起学界足够的重视。......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很多人对考古的印象还停留在“手铲释天书”,但其实随着科学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越来越多的现代科学技术......
根据历史文献记载和最新考古发现,山东地区是我国小麦早期种植和传播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区域。有学者据此提出山东地区的莱人首先培育......
学山遗址位于云南澄江县境内,是一处石寨山文化(约公元前8世纪到公元1世纪)遗址。笔者从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2011年发掘采集的浮......
本文是对甘肃礼县西山遗址出土石器和陶器进行的淀粉粒分析。经过显微镜检,在7件石器和8件陶器上共发现475个淀粉颗粒。经过与现代......
回 回 产卜爹仇贱回——回 日E回。”。回祖 一回“。回干 肉果幻中 N_。NH lP7-ewwe--一”$ MN。W;- __._——————》 砧叫]们......
河济地区指古河济之间及其附近地区,主要指今豫鲁交界一带。东周时期,尤其是战国时期,随着荷水、鸿沟等一系列人工运河的开凿、疏......
新近的植物考古工作表明,岳石文化农作物的比重高于非农作物,种类有粟、黍、稻、小麦、大麦、大豆等,不同区域、环境、等级的聚落......
山东临淄齐故城阚家寨遗址B区第Ⅰ地点是一处与冶铸有关的遗存。2013年发掘采集到的植物样品,年代跨春秋晚期、战国和西汉三个时期......
植物考古的要旨是观察植物、而研究人。在分析邾国故城2015年度考古发掘出土的植物大遗存时,我们试图立足城市视野来解释人与植物......
由考古学家刘长江、靳桂云、孔昭宸联合编著的《植物考古——种子和果实研究》一书最近由科学出版社正式出版。本书是植物考古研究......
2016年9月11日至14日,第五届植物考古学术研讨会在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召开,来自中国大陆的10多所高校和中国社会科学院、江西省......
本文通过对甘肃张掖西城驿遗址2010年发掘时采集的系列样品进行浮选,对浮选所获丰富的炭化植物种子和麦类作物穗轴进行鉴定、统计......
<正>农业起源是人类内在创造力形成的重要标志,人类由此开始进行真正的生产活动。因此,农业起源与传播研究是探讨人类文化与文明的......
ue*M#’#dkB4##8#”专利申请号:00109“7公开号:1278062申请日:00.06.23公开日:00.12.27申请人地址:(100084川C京市海淀区清华园申请人:清......
小麦起源于西亚,后传入中国,并逐步地取代了粟和黍两种小米,成为了中国北方旱作农业的主体农作物,形成了现今中国"南稻北麦"的农业......
湖北鄂州城子山遗址地处鄂东长江以南地区,其文化堆积的年代大致可分为石家河文化早期、西周中期和西周晚期。2012年7月至9月,在发......
成都平原系统的植物考古工作始于2009年,通过以浮选法为主的植物考古工作方法,从上起新石器时代晚期、下至明代的数十处考古遗址中......
黄河中下游地区长期以来被视为大豆起源地之一。近年来以考古材料为基础,对黄河中下游地区大豆起源与驯化研究,集中于炭化种子的尺......
<正>2014年9月20日至21日,由中国考古学会植物考古专业委员会、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余姚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主办,余姚市河姆......
考古遗址中炭化植物遗存的保存会受到包括炭化过程在内的多种因素的影响,从而造成植物考古统计分析中的误差。炭化模拟实验对于解......
四川什邡市桂圆桥遗址是目前成都平原发现的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桂圆桥遗址的植物样本记录了成都平原生业形态的变迁。桂圆......
本文采用植物考古方法,系统研究了南洼遗址二里头、殷墟、春秋及汉代土样中浮选到的炭化粟、黍、稻、小麦、大豆、藜科等农作物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