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昂相关论文
金锁固精丸载于清代汪昂《医方集解》一书。由沙苑蒺藜、芡实、莲须、龙骨、牡蛎、莲肉组成。现代临床发现,只要切合肾精亏虚、失于......
明清之际,新安医家汪昂历三十载,将文辞艰深的合纂为一,并分门别类加以整理、注释,阐释其精要,著成,对中医学术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期刊
汪昂的《素灵类纂》以类相从、素灵互参、博采众长、切中临床,注经自成特点,深得《内经》之旨。......
扶桑丸源于清代医家汪昂撰著的《医方集解》。方由嫩桑叶500克、巨胜子120克、白蜜500克组成。桑叶须择家园中嫩而存树者,采集后,......
1 桃红四物汤方剂来源及演变 “桃红四物汤”源于清·医书《医宗金鉴》卷四十四.在“四物汤”(熟地黄、白芍、当归、川芎)基础......
本草从新一书,为清代吴仪洛所撰写.全书共十八卷,采录药品七百二十多种.是在清代汪昂所编<本草备要>的基础上加以重订而成的药物学......
《医方集解》是一部重要的方剂学著作,研究以泻火之剂为切入点,基于方药分析,探析总结了汪昂治疗火证的学术思想——治病求因,治火......
《医方集解》是我国明末清初新安著名医家汪昂的一部方剂学专著,选方中正和平,理法方药兼备,博采众家之长,对方剂学教育普及贡献甚......
总结《本草备要》论生半夏、各类半夏炮制品的药性、用法、功用。汪昂深谙半夏特性,对半夏论之甚详,独有见解;对半夏的炮制进行了......
汪昂,字讱庵,安徽休宁县人.生于明万历四十二年(公元1614年),约卒于清康熙四十年(1701年).汪昂在明代为诸生,欲走"学而优则仕"之途......
《医方集解》共载方867首,其中仲景方有163首。按照治法功效及专科将方剂分为补养、发表、攻
“Medical solution” contains a t......
清新安医家汪昂,在继承总结前人方剂理论基础上,创作《医方集解》。其创新分类方法,以法统方,阐释方药,论说医理,将“理—法—方—......
二至丸始出于清代<医方集解>一书,刊于1682年.三百余年来,二至丸作为补益肝肾的良药,一直被医家所推崇,并被载入<中国药典>.关于二......
汪昂所著<医方集解>在编排、内容、体例及影响等方面,堪称医方之典范.其辨证论方,深究医理示规范;博采众家,兼容并蓄汇其长;切合实......
<正>1汪昂提出"暑必兼湿"的经验基础宋代以前对于"暑病"认识较为简单,暑湿关系并未明确。《素问·热论篇》曰:"凡病伤寒而成温者,......
《本草备要》为明末清初新安医家汪昂代表著作之一,被认为是"清代流行最广的普及性本草学著作"。其文献学价值有:1.博采众长,贯穿......
《本草备要》是清代学者汪昂祖述《本草纲目》、《神农本草经疏》二书而成,所谓"备要",着重体现了扼要、精要的特点。在该书中,汪......
《本草备要》是汪昂在《本草纲目》《本草经疏》诸书基础上删繁取要增订而成。作为一部流传甚广、影响深远的普及性本草名著,成书......
通过对《本草备要》成书时间、载药情况、版本情况、编撰特点、学术思想、后世影响近30年来的研究概况进行分析,发现其成书年代模......
<正>中医"痛风"之名始于金元,此前该病属"痹"、"历节"范畴。元代名医朱丹溪最先明确提出"痛风"这一病名,在其所著《格致余论》一书......
化湿法是治疗湿邪为患疾病的主要治法。新安医家对湿病的治疗兼收并蓄,博采众长,又颇具特色,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汪机巧用参芪,益气......
"肺炎喘嗽"为小儿肺系常见疾患之一,以发热、咳嗽、胸闷、鼻煽为常见症状。关于"肺炎喘嗽"一词最早见文,中医界均认为是谢玉琼的《......
汪昂所著《医方集解》因惟恐使观者易累,而简约实用;又恐一家之言或未彻尽,而荟萃众家。故其为后世所欣赏,得以广为刊刻,对方剂学的发展......
《素问灵枢类纂约注》三卷,清康熙己巳年(公元1689年)安徽休宁汪昂编撰而成。其将《黄帝内经》中的主要内容撷出,分类注释,简明适用,注......
汪昂《医方集解》开创的方剂综合分类法被现代《方剂学》承袭,其分类中的"和解之剂"是和法的代表方剂。汪昂对和法的认识承袭于成......
风是中医内科四大证之一。新安医家对中风的认识颇具特色,对其病因病机的阐述卓有见识,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汪机认为气虚为主,气不生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