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态度相关论文
邵雍弥留之际,与前来探病的友人司马光、张载、程颐有三次关于死亡的对话。对话表现出邵雍对生死超越之态度,但未获得张、程认可。......
欧阳修在批判佛道生死观、继承儒家传统"三不朽"的生死观的基础上提出"修之于身,施之于事,见之于言"的"新三不朽"说,认为"修身"是"......
我国大学生对生死教育还很陌生。从生死教育的提出与发展来看,生死教育与生命教育关系密切。大学生生死教育主要包括面对死亡、临......
目的 探查护生接受生死教育前后生死态度的变化。方法 将126例不参加生死教育的本科护生归为对照组,48例接受为期3个月生死教育的......
目的 调查护理本科生生死态度的现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生命态度量表对455名护理本科生进行调查,并分析影响因素.结果 护理本......
袁中道重视心性,追求面对生死迁变时从容不迫的生死态度。他爱惜心性,主张依靠本心而至安乐,遂提出"调心"的生死观,主张心随境变,主......
阮籍的人生观主要表现为“逍遥浮世”;其人生践履则是“遗落世事”;阮籍的生死观主要是“生究其寿,死循其宜”;而其生死态度则显现为“......
周敦颐的生死哲学主要由二部分构成,第一是生死态度:“今死矣,命也!”第二,生死观:“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周敦颐构筑了儒学......
"儒、道、佛"生死观蕴涵了丰富的伦理思想,并积淀成中华民族生死伦理的主要元素,但三者有着许多不同之处,生死本体论不同:儒家以"......
当代中国老年人在生死观上表现为不怕死,而当真正面临死亡时,又呈现出恐惧的一面。此生死观和生死态度之矛盾的产生,有其深刻的时......
王阳明的生死态度可用“吾心光明,亦复何言”来体现,它表明王阳明以人生使命的完成为获得临终安宁的根本途径,体现了儒家生命“三......
[目的]分析澳门高等院校全体护理本科生生死态度的现况。[方法]结合质性、量性研究方法,采用《生命态度量表》及深度访谈法对209名......
生死观教育是临床护理教学中不容回避的一个话题,在急诊临床护理教学中开展生死观教育对医护人员树立正确的生死观具有积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