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寒假热相关论文
封髓丹首载于《御药院方》,全方由黄柏、砂仁、甘草三味药组成,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阳虚不能固守本位导致虚阳上浮之证。皮肤病多表......
本文通过记述3例真寒假热型急性扁桃体炎患者中医辨证诊疗过程,探析了真寒假热型急性扁桃体炎患者的发病原因、临床特征,以及扁桃体......
目的:本实验通过观察不同治则方药对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小鼠模型治疗作用,进一步探讨研究系统......
真寒假热证为中医学中一个极为特殊的证候类型,因该证候既有寒证表现,又有热证症候,但其中的热证不能反映疾病的本质,寒证才符合疾病的......
本文就外感发热中的汗出热减,继而复热;日晡潮热;真寒假热3种发热类型进行辨析.汗出热减,继而复热见于湿热病的中焦湿热证候,病机......
韩某,男,65岁。于1989年12月20日初诊。 自肺癌术后5年,长期咽喉肿痛,声音嘶哑,时轻时重,常予螺旋霉素、三黄片、北豆根片等治之,......
"引火归元"法为中医学治病法则之一。它是治疗元阳浮越、肾火上升的方法,属于"热因热用"的反治法。临床凡辨证属肾阴不足,虚火上泛......
寒证是阴邪易致肌体阴气偏盛而阳气受损,或是阳气虚衰而阴寒内盛所表现的证候。临床多由感受寒邪或过食生冷寒凉之品,内伤久病,阳气耗......
一九五八年三月,北京御河岸温某之妻,患虚劳之疾,卧床七八月之久,邀余诊视。面色胱白,气怯神疲,懒于言语,发热不渴。大便秘结不下,每便需用......
<正> 《伤寒论》是一部热病学专著,其中有关发热证的条文达百十余条,几乎占全书内容的百分之三十。这说明发热在《伤寒论》中占有......
1病例资料患者,男,48岁。于2008年5月26日初诊,自述平素常有畏寒肢冷、便溏等症状。从当年4月12日始,每日16时-22时出现发热,体温......
<正> 一、真热假寒患者邱××,男,42岁,1965年12月3日就诊。主诉:恶寒发热,头痛,手足冷,口渴,便闭,神识半明半昧,已廿余日。肇病即......
陈五一老中医(以下简称陈老)是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国家级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指导老师,开封市中医院......
<正> 小儿泄泻险证包括亡阴、亡阳和阴阳俱伤等等。亡阴与亡阳均系在泄泻过多致阴液或阳气迅速亡失的情况下出现。二者临床表现各......
<正> 中医对疾病发生的认识疾病的发生与患者体质强弱和致病因素的性质密切相关,其变化机理错综复杂。但中医概括地认为,人体正常......
火热证是非常普遍的一类证候,通常以主观感觉或客观体征的干枯,灼热为表现,如发热,恶热,口渴,尿短,便干等。虚火证是指八纲辨证属......
真寒假热证的临床辨识,难度较大,不少名医都以"口渴与饮水"的特点作为辨证的核心依据。通过分析真寒假热证的证候特点,并参考古今......
<正> 真假寒热(即真寒假热、真热假寒)的辨识,历来为医家们所重视,而《伤寒论》在这方面尤为成功。《伤寒论》所应用的一个极为重......
<正> 《伤寒论》六经病中,审其异同,实属辨证施治的重要关键。同一类型的疾病,有因发病原因、病理机制不同,或各个病证在其发展阶......
病案1根据喉白斑病"声音嘶哑"一症,用狐惑病思路辨证该病,并运用狐惑病主方甘草泻心汤治疗,收效颇佳;病案2对干燥综合征真寒假热的......
该文提出真寒假热证的病机阴盛有虚实之别。其中阴寒偏盛至极,性质属实,格拒浮阳,阴阳即将离绝,形成真寒假热,病情危重;若因阳气虚......
郭立中教授在长期临床实践中发现真寒假热证并非只有在疾病危急关头才出现,而在慢性杂病尤其是久治不愈的疑难杂病中亦普遍存在,因......
<正> 支气管炎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属于祖国医学"咳嗽"、"痰饮"、"哮喘"的范围。慢性患者常反复发作,如经久不愈,可并发肿气肺、......
[目的]辨清真寒假热证之真寒的虚实属性,并简要总结。[方法]习读相关文献资料及理论书籍,分析、比较各医家主张,且从病因病机、临......
<正>真寒假热证为中医学中一个极为特殊的证候类型,因该证候既有寒证表现,又有热证症候,但其中的热证不能反映疾病的本质,寒证才符......
对郑钦安《医法圆通》中阳衰阴盛的60个疑难、危重症状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其中真寒证31个,假热证29个。并详细阐述每个症状形成......
<正> 问: 1.“真寒假热”与“亡阳”,“真热假寒”与“亡阴”,二者在病理上,症状上,应如何鉴别?重点抓那些问题? 2.“亡阳”与“亡......
<正> 张志钧老师从事临床40余载,是全国首批500名老中医药专家之一,获国务院批准为有突出贡献专家。致力于心血管和老年医学的临床......
<正> 例1:张某,女,33岁。患者因感冒后自觉头身疼痛,腹胀肢冷,继见心烦不寐,面赤戴阳,头汗溱溱;至夏月则厌食瓜果生冷,强食则腹鸣......
<正> 反治法源于《内经》。如《素问·至真要大论》中记载:“逆者正治,从者反治。”正治是逆其证象而治,反治是从其证象而治。《素......
期刊
<正>逢××,男,57岁,高唐县灯具厂工人。患者于1978年2月份,逆风骑车回家行程50余里,归后已是大汗淋漓,随脱去棉衣,院中站立久时。......
黄某,女,45岁,工人,住院号:34554。因反复颈部肿块4年余,增大增多2月,于1997年7月28日入院。病人1993年5月起无明显诱因出现双颈部肿块,如花生、黄豆大小,质硬,无疼......
<正>杨洪涛教授从医数十载,擅用附子等温热药物见长,在治疗慢性肾脏病及内科杂病中,用运附子经验颇丰,对真寒假热证有其独到见解,......
<正> 《伤寒论》中格阳证即317条通脉四逆汤证,戴阳证即314、315条白通汤证。一般多认为,两者同属少阴阴盛阳衰,阴阳格拒,真寒假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