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殖生态相关论文
贵州疣螈(Tylototriton kweichowensis)为中国特有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对生境变化具有重要指示意义。2018年9月至2019年10......
鸟类繁殖生物学是研究鸟类生活史理论的重要基石。高海拔广布种鸟类的繁殖生物学研究有助于我们了解高海拔极端环境下鸟类的进化与......
斑尾榛鸡(Bonasa sewerzowi)是全球最小的松鸡科鸟类,仅分布于我国西部地区的高山针叶林中,1996年,被IUCN列为近危种。斑尾榛鸡为单......
两栖动物具有很高的生态环境价值,不仅能够影响生态平衡,还反映其所处栖息地环境质量,常被视为环境健康的重要指示类群。近年来,受......
大芋果蝇种组(Colocasiomyia gigantea species group)是果蝇科芋果蝇属所含的6个种组之一。该种组已描述的3个物种均在龟背芋亚科植......
贵州疣螈(Tylototriton kweichowensis),中国特有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对生境变化具有重要指示意义。目前有关石漠化综合......
中华鳖(Pelodiscus sinensis)广泛于我国东部、中部和南部的大部分省份,在国外的越南、日本、朝鲜半岛等地区也有分布。国内外关于......
朱鹮作为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曾一度被认为在野外已经灭绝。自从1981年在陕西洋县再次发现7只野生朱鹮后,经过多年努力,朱鹮......
红脚隼(Falco Vespertinus amurensisRadde)是向海自然保护区常见的猛禽,也是本区的主要食虫鸟之一。红脚隼分布很广。夏季在东北......
摇纹幼虫是多数名贵鱼类及经济甲壳类的优良饵料。本文根据对习见种细长摇纹Ten-dipesattenuatus野外观察及室内培养后所得结果,详细记述了卵、幼虫、蛹......
栗喉蜂虎(Merops philippinus)属佛法僧目(Coraciformes)蜂虎科(Meropidae)蜂虎属(Merops),集群活动,在垂直断崖挖洞为巢。为弥补中......
黑嘴鸥(Larus saundersi)是世界濒危鸥类之一。它主要在中国东部沿海的辽宁、河北、山东、江苏等地繁殖,在韩国京畿道靠近安山Siwha湖......
灰喜鹊(Cyanopica cyanus)在分类上属雀形目(Passerifomes)鸦科(Corvidae)灰喜鹊属(Cyanopica),主要分布于亚洲东部,在中国境内,灰喜......
本文介绍了于雅鲁藏布江中游高山灌丛环境,对两种同域分布的朱雀的繁殖生态进行了研究。曙红朱雀和拟大朱雀繁殖分布于相同的海......
作者自2003年8月至2004年5月调查了伏牛山地区两栖动物资源,初步研究了该地区部分两栖动物的繁殖生态、种群生态以及种群遗传和进化......
作者于2006年4月至7月在吉林省左家自然保护区(44°1′——44°6′N,126°——126°1′E)对白眉姬鸫(Ficedula zanthopypia)繁殖生......
在吉林、内蒙、黑龙江有关区域,对黄斑苇(干鸟)进行了观察,描述了黄斑苇(干鸟)的栖息、生态、营巢、产卵、孵化、育雏、食性等习性......
在秦岭天然水域简易繁苗法和仿生态繁育池繁苗的基础上,论述了秦岭地区促成大鲵繁殖的8大生态因子;阐述了繁殖期的总积温在秦岭地......
池鹭(Ardeola bacchus)、白鹭(Egretta garzetta)和夜鹭(Nycticorax nycticorax)4~7月在紫蓬山区国家级森林公园集群繁殖[7].有关三......
1992-1995年的4-9月,在山西芦芽山自然保护区对金眶(Charadrius dubius)繁殖生态进行了观察,该鸟在本区为夏候鸟,4月7-12日迁来,居......
1998~2000年4~9月,对芦芽山自然保护区灰头的繁殖生态进行了考察.该鸟每年4月11日~14日迁来,居留期150~151天,5月下旬进入繁殖盛期.......
普通翠鸟为有名的食鱼鸟类,当地俗称“钩鱼郎”、“小鱼狗”,在生态系统中属于第三消费者.我们于1999年~2001年,在蟒河猕猴国家级自......
栗斑腹鹀在吉林省为留鸟,一年可繁殖两次,其雏鸟为典型的晚成鸟.4月末开始有求偶追逐和争雌行为,5月中旬产卵.雌雄鸟筑巢时间分别......
猎隼(Falco cherrug)主要繁殖于我国西部省区,为国家Ⅱ级重点保护动物.2005年在新疆准噶尔盆地东缘采用野外调查方法研究了其繁殖......
采用野外定点观察、室内剖检相结合的方法,对北方狭口蛙(Kaloula borealis)繁殖生态进行了研究.北方狭口蛙繁殖期直接与每年的雨季......
1997年3月到1998年8月,在徐州市近郊的牛头山对山地麻蜥的繁殖生态进行了研究.3~7月为繁殖期,其中4~5月为交配产卵盛期.雌雄性比为1......
1998年4月至8月在山西蟒河自然保护区对金翅雀的繁殖生态进行了考察,并应用回归分析研究了体重、体长、嘴峰、尾长、跗蹠、翼长与......
1997年4月至1998年6月对湖南江口鸟洲分布的池鹭繁殖生态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现池鹭繁殖巢近800个,密度为350~400对/hm2,95%的池鹭营巢于......
自2001-2006年,中国科学院与英国鸟类研究中心联合对新疆准噶尔盆地和昆仑山、青海玉树地区、西藏那曲地区的猎隼(Falco cherrug)......
自2002年起对舟山五峙山列岛黄嘴自鹭种群的繁殖生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黄嘴白鹭繁殖期为5—8月,鸟巢主要由灌木枝和草杆组成,平均每窝......
在暨南大学爬行动物养殖场对三线闭壳龟的繁殖生态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三线闭壳龟每年产卵1次,每次产卵平均3.6枚.受精卵长径为48......
指出了白腰鹊鸲是广泛分布于南亚和东南亚的雀形目鸣禽,其鸣声清脆悦耳,但目前中国还没有关于白腰鹊鸲的繁殖生态学研究。白腰鹊鸲......
高山蛙是西藏地区一种常见的特有无尾两栖类,是拉萨地区的绝对优势种,分布广,数量多.文章选择了拉萨市郊的大小池塘、沼泽地、水渠......
多疣狭口蛙Kaloula verrucosa于雨季前出蛰,雨季结束后即入眠,生活习性较其他无尾类特殊。为探寻该蛙的繁殖习性,以野外定点观察和实......
本文通过对南京红山森林动物园人工饲养环境下黑叶猴繁殖生态的观察,掌握了黑叶猴的发情、交配、怀孕、分娩以及仔猴生长发育的基......
采用野外定期定点观测与室内观测相结合的方法,于1997年4月17日~1997年9月30日、2006年7月24日~10月10日,对筠连臭蛙的繁殖生态进行......
004—2006年3--7月在辽宁省白石砬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杂色山雀的繁殖生态进行了观察研究。结果表明:该乌繁殖期为3-7月,筑巢地除了......
2006年4~5月利用SimradEY60型分束回声探测仪对珠江西江江段罗旁及青皮塘广东鲂产卵场中的繁殖群体进行水声学探测。在人工标定及渔......
2015—2016年对鄱阳湖区的滨湖农田和湖滩草洲的黄毛鼠种群繁殖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其种群雌雄比为81.36%,在不同的季节、生......
大凉螈是我国特有的珍稀有尾两栖动物,其种群数量目前呈现明显下降趋势,然而涉及该物种保护的繁殖生态学研究仍十分匮乏。通过融合......
2005年5月-2007年5月对牡丹江地区灰鹡鸰的繁殖生态进行了研究,每年5月中旬到5月末迁来。居留期为140d左右,繁殖期间雌雄鸟共同筑......
本人通过对壁虎生活、繁殖的亲身考察,对邳州无蹼壁虎的繁殖生态生物学做了初步研究,在产卵、孵化受温度及湿度影响等方面取得了一......
在拉萨地区,白鹡鸰雌雄共同筑巢,巢的平均内径为7.87±1.65 cm(n=4)、外径16.5±2.38cm(n=4)、巢高12.75±5.62cm(n=4......
文章报道了小云雀inopinata亚种(Alauda gulgula inopinata)(以下称为小云雀亚种)在西藏拉萨地区的繁殖生态。小云雀亚种在拉萨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