裸甲藻相关论文
在适宜的条件下,一些藻类能够急剧增加或聚集,海水中藻细胞密度锐增,使水体颜色改变,并有可能造成海洋生物死亡,这就是所谓的赤潮(......
赤潮是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海水中某些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爆发性增殖或高度聚集而引起水体变色的一种有害生态现象.赤潮发生......
为了探讨裸甲藻种群密度与各环境因子的关系,并为裸甲藻赤潮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根据2011年5-8月对河北省秦皇岛近岸海域进行的水......
通过生命表技术观察以裸甲藻、塔玛亚历山大藻、绿色巴夫藻为饵料时蒙古裸腹蟤的存活率、生殖率,并分析、探讨不同藻类对蒙古裸腹蟤......
通过研究在中国近海海域鉴定出25种裸甲藻,但发现其中许多种的中文名在国内文献中不统一,不规范,有些甚至曲解了有效拉丁名的原意。该......
对1998年4月22—24日采集于广东珠江口大规模赤潮 海域之一的深圳湾的活体水样和福尔马林固定水样进行赤潮原因生物的形态分类和群......
研究了大亚湾 1 997年 7月至 1 998年 6月裸甲藻种群季节变化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裸甲藻在大亚湾主要出现在 4~ 5月份 ,并在 4月......
2008年1—12月对大亚湾养殖海域裸甲藻种群动态和主要环境因子进行了周年调查。结果表明,大亚湾海域裸甲藻类群以直径约为16~22μm......
测定了1株分离自青岛胶州湾海水样品、从形态上初步确定为裸甲藻属(Gymnodinium sp,编号为GYN-15)的核糖体基因(rDNA)和转录单元内......
采用静水实验法,温度为(20.2±2.0)℃,并保持实验用水溶解氧为饱和溶氧的60%,分别用微小亚历山大藻和裸甲藻的藻液与过滤海水按......
通过生命表技术观察以裸甲藻、塔玛亚历山大藻、绿色巴夫藻为饵料时蒙古裸腹溞的存活率、生殖率,并分析、探讨不同藻类对蒙古裸腹......
为了探索池塘赤潮的有效防控措施,在温度为22~25℃的室内条件下,研究了两种有害藻类(异冒藻Heterocapsa sp.、裸甲藻Gymnodinium sp......
天气转暖后,鱼塘里容易产生大量的有害藻类,如水绵、双星藻、转板藻、水网藻、铜绿微囊藻、水花微囊藻、多甲藻、裸甲藻等,导致水......
对北方养殖池塘3种常见的单一藻类小三毛金藻、裸甲藻、膝口藻的形成原因、危害及防治方法进行了总结。......
羟基自由基水溶液杀灭赤潮微生物裸甲藻的实验。海水羟基比值浓度达到0.68mg/L时,裸甲藻、细菌从0.89×10^4/mL、5.2×10^5/mL减......
1998年 5月 17日~ 1998年 6月 6日在福建省连江县苔录镇后湾海域发生一起由裸甲藻等引起的赤潮 ,对鲍鱼养殖业造成严重危害。初步断......
以小球藻、扁藻、裸甲藻和它们的混合物为研究对象,通过实验室培养连续观测其吸收光谱,对不同生长期藻类的吸收光谱进行了比较,分......
对一株分离自胶州湾的裸甲藻形态相似种(Gymnodinium sp.ZX)进行了分子水平的分类鉴定。提取基因组DNA后扩增核糖体小亚基和转录间隔......
以赤潮种裸甲藻(Gymnodinium sp.)和微小原甲藻(Prorocentrum minimum)为试验材料,以不同方法提取其基因组并进行纯化,然后采用PCR......
将多聚甲醛固定的裸甲藻(Takayama pulchellum,TPXM)细胞采用离心法收集,进行小梯度的酒精结合离心法逐级脱水,临界点干燥并真空喷......
采用改良后的黑白瓶法测定了蛋白核小球藻和裸甲藻在低温下的光合放氧和呼吸耗氧速率。研究结果表明,低温条件下蛋白核小球藻和裸......
目的:分析渤海裸甲藻(Gymnodinium sp.)和链状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catenella)的麻痹性贝毒毒素,为渤海天津海域的赤潮研究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