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虚发热相关论文
由于身体虚弱而出现发热的症状,都称为虚热。其原因多为急性热病,日久不愈,导致身体虚弱,发热不已,如热邪伤气、伤阴。慢性病多因......
临床上常遇的阳虚发热,有中焦(脾胃)气虚,后天营养物质不足,营气虚损,与卫气不和而发热,有命门火衰,真阳不足,阳虚阴胜,阴盛格阳,......
竹叶石膏汤方出张仲景的《伤寒论》,主治"伤寒解后,虚瀛少气,气逆欲吐"证。方剂组成:竹叶6克,石膏50克,半夏9克,麦门冬20克,人参6克,......
"阴火"一词首载于金元时代名医李东垣所著的<脾胃论>.对"阴火"的概念,议论者甚多,然见仁见智,莫衷一是.作者认为气虚发热、阳虚发......
<正> 补益阳气是为温法。阳虚发热多在子午之时,即上半夜和上午起病,伴有形寒恶风,神疲懒言,食下而无味,脉大无力等症,治以甘温除......
吴荣祖教授认为,在临证时,不可固执于西医的检查和诊断,也不能于辨证用药时偏执于辨病,而应以中医四诊八纲以识主证。辨治发热当以......
<正> “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出自《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历代注家对此均有不同的见解。如杨上善认为:“谓寒瘦......
通过跟随皮老学习,发现皮老运用"甘温除热法"治疗阳虚发热有独特见解,现将老师运用补中益气汤治疗阳虚发热的典型病案介绍如下。......
<正> 真武汤出自《伤寒论·少阴病篇》。由茯苓、白术、芍药、附子、生姜组成。以温补脾肾、化气行水为功用;主治“太阳病发汗,汗......
<正> 妊娠感冒张××,女,23岁,已婚,工人。初诊日期:1980年9月22日。主诉孕90~+天,发烧6天。现病史患者末次月经为6月19日,初孕。9......
<正> 患者:张某,男,54岁,工人。入院时间:1984年6月18日。主诉:低热两年有余,热势时高时低,每于劳累时加重,卧床或休息后减轻,屡治......
<正> 低烧的原因,从大的方面来说,不外是外感和内伤两种。外感余邪未清,留恋于营血,或者在高热的过程中,消烁精血津液,正气极虚,正......
<正> 发热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症状之一。中医分为外感和内伤两大类。内伤发热虽然亦可表现为高热,但大多属于低热,并具有以下特点:病......
<正> 低热是临床常见病症,往往因其病程较长、病因不易查明而较难治疗。运用祖国医学辨证施治理论和方法,每能收到较好疗效。因此,......
<正> 朱永厚,一九二八年生于吉林省长春市。四代业医,祖父在行医中,身染鼠疫不幸故去。父亲朱治龙是长春市名医,业中医儿科五十余......
<正> 阴虚与阳虚均可导致发热,而且多表现为低热(体温在38℃左右,或患者自觉发热,但体温并不升高),这已被临床所反复验证。但二者......
<正>虚火上炎是指人体脏腑功能的一种虚性亢奋状态[1],临床表现为头目发热或自觉发热,汗出,心烦不寐,或头面五官肿痛等。造成虚火......
气虚发热与阳虚发热临床不少见,一般认为属于内伤发热范畴。笔者认为,区别外感发热与内伤发热的关键并不在于是否感受外邪,而在于......
<正> 清代名医陈修园对虚痨证治,上溯轩歧长沙之秘,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独具手眼,示后人大法,实非庸常所能及.本文试就陈氏《医学......
目的:间质性肺疾病是呼吸系统中难治疾病,间质性肺疾病发热亦是难治病,西医对于间质性肺疾病发热无特效办法。本课题拟通过探究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