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逸观相关论文
祝允明是一个注重思考、沉迷于冥想的哲学家式的文人.他从自己的生命体验出发,凭着敏锐的目光和火热的激情,大胆地挑战程朱遗训,猛......
沈约在《宋书·隐逸传》的序和论中详细阐述了"贤人之隐"(晦道)与"贤者之隐"(藏身)的不同,揭示出这组矛盾背后的深层意蕴。其论述......
班固曾批评司马迁“退处士而进奸雄”。“退处士”并非指司马迁排斥隐士,而是司马迁、班固两人不同隐逸观的反映。司马迁对于古代隐......
东晋孙绰批评西晋山涛“吏非吏,隐非隐”。究其因:山涛两度隐居,一为养名,一为避祸,总在伺机出仕;晚年屡求引退也只为“功成身退”......
两汉之际隐者不畏死亡而坚持的是志节与信义;其隐居皆因对社会现状和政权当局不满。东汉初,隐者为“志”而隐,坚持不臣不友的独立......
同是身处乱世、宦海浮沉,同是命运坎坷、仕途失意,同是隐居田园、纵情山水……陶渊明的隐逸诗和"大历十才子"的隐逸诗所透析出来的......
苏州园林是中国传统园林的典型代表之一,具有虚伪矛盾的隐逸观和以假乱真的自然观,后世对其却是不质疑,不批判地推崇。本文从历史......
儒家的自然观主要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为"尚用",二为"比德"。孔子的"知者乐水,仁者乐山"是儒家伦理道德至上向自然山水的转移,山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