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黄附子甘草汤相关论文
目的:探究麻黄附子甘草汤不同配伍组合方式同时煎煮的减毒效果。方法:将麻黄附子甘草药材依照不同的配比进行组合,对比不同配比中......
目的:探讨麻黄附子甘草汤同时煎煮的减毒效果,为中药配伍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配伍方式共为3种,分别为麻黄与附子配伍,甘草与附子配伍,......
《伤寒论》是东汉张仲景所著,距今约1600余年。《伤寒论》集汉代以前医药科学之大成,并结合作者自己丰富的临床经验,继《素问·......
目的:观察并分析麻黄附子甘草汤同时煎煮的减毒效果.方法:根据不同组合方式对附子、麻黄、甘草汤进行配伍和煎煮,同时对各组配方中非酯......
《伤寒论》原文麻黄附子甘草汤条文中"无证"二字,历代医家多认为是无里证之意。结合全篇以及临证经验,认为麻黄附子甘草汤证所描述......
目的:研究麻黄-附子药对主要有效成分在麻黄附子细辛汤及麻黄附子甘草汤中的含量差异,为方剂配伍的科学性提供试验依据。方法:采用......
利用电喷雾串联质谱方法(ESI-MS/MS^n)和内标法分析麻黄附子甘草汤方剂中二萜类生物碱种类和含量的变化,通过拆方研究了麻黄、甘草对附......
ue*M#’#dkB4##8#”专利申请号:00109“7公开号:1278062申请日:00.06.23公开日:00.12.27申请人地址:(100084川C京市海淀区清华园申请人:清......
<正> 作者曾主张研究汤剂的配伍可试从仲景方入手。同时又指出,大黄黄连泻心汤、附子泻心汤、甘草泻心汤、葛根黄芩黄连汤、栀子柏......
<正> 少阴包括手少阴心、足少阴肾,为人身阴阳之根本。少阴病的病理变化主要是心肾阳气衰微,全身机能极度衰退而呈现“脉微细、但......
<正> 伤寒论全书113方,用及药物83味,大都是临床常用的方药,各有其代表性。至今在医疗实践中,这些方、药仍被广泛应用,确有独到的......
<正> 在《伤寒论》中,太阳伤寒用麻黄汤,太阳中风用桂枝汤是一定之法,这是众所周知的,故一提到麻黄汤、桂枝汤,人们就往往联系到太......
<正> 近几年来笔者采用《伤寒论》麻黄附子甘草汤加味治疗哮喘症82例,其中支气管哮喘27例,哮喘型支气管炎48例,单纯慢性支气管炎伴......
<正> 仲景著《伤寒》示人以六经辨证之大法。然其医理奥博难解,三阴篇最为难读,而少阴病更易使人迷惑;如呕吐下利与太阴者无殊,腹......
张仲景十分重视麻黄在外感发热治疗中的应用。在以麻黄为主药的麻黄类方剂中,麻黄与桂枝配伍形成麻黄汤、桂麻各半汤、桂二麻一汤......
<正> 《伤寒论》原书已不可复睹,经林亿等人校订的宋治平本,是研究《伤寒论》的主要版本。其体例,凡一方见于数篇者,必分别著录,同......
<正> 附子,辛、甘,大热,归心、肾、脾经。为毛莨科植物乌头之侧根,因其生于主根之上,附着如子,故得名。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古......
<正> 竹叶汤方证,见于《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篇》第9条。原文为“产后中风,发热,面正赤,喘而头痛,竹叶汤主之。”对本条,高校(《......
麻黄附子甘草汤治疗冠心病体会唐山市开滦矿务局赵矿医院(063101)程广里麻黄附子甘草汤一方原载于《伤寒论》,笔者近年来,每用其治疗冠心病出......
<正> 麻黄附子甘草汤载于“伤寒论”,药味简单,配伍精密。笔者近年来,每用其治疗心律失常型冠心病,疗效颇为满意,兹举例略谈临床体......
<正> 《伤寒论》说:“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又说“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以二......
传统的中药采用水煎法制备,煎煮的过程会使其中的很多成分发生变化,多种成分的共同存在也可能产生新的化合物。麻黄-附子在临床上......
<正> 蒲辅周是已故著名中医学家,在学术上有很高的造诣.惜生前忙于诊务,亲自著述甚少.这里所选《蒲辅周医话》十则,系蒲老生前对其......
麻黄汤类方的运用麻黄汤方是伤寒表实证的代表方,以本方加减化裁者,有大青龙汤、麻杏甘石汤、小青龙汤、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以及麻......
<正> 《伤寒论》中的麻黄汤类方,是以麻黄汤为基础化裁的。通过对麻黄汤类方的了解,不仅可以看出仲景组方的规律,而且可以对表寒实......
<正> 汗法一般用于外感热病的治疗,《伤寒论》论之最详。《金匮要略》一书,本为治疗杂病专著,然对汗法的运用亦有大量论述。笔者初......
附子乃药中猛将,其用走而不守,通行十二经,无所不至[1]。仲景在《伤寒论》中但凡危急时刻往往用之。《伤寒论》中应用附子的方剂凡......
目的:探讨不同配伍方式对“麻黄附子甘草汤”中毒性成分含量的影响规律,明确产生配伍减毒作用的主要配伍因素。方法:按不同组合方......